武夷山2015年茶叶年产量达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近年来,武夷山市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品牌打造等措施,推动茶产业转型升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武夷山市茶叶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达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今年,武夷山市还成立了武夷山市茶叶协会,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方舟(右)跟着母亲游玉琼学习岩茶的木炭烘焙法(5月10日摄)。
游玉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唯一女性传承人。三十余年前,游玉琼从父亲手中接过小茶厂,如今,小茶厂已成为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茶企,游玉琼成了武夷山远近闻名的女茶人。
1985年,为增加村里的财政收入,游玉琼的父亲游永生带头承包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茶厂,当时年仅17岁的游玉琼,成为茶厂里的女员工。个性要强的她四处拜师学艺,三十五年如一日钻研制茶。1998年,游玉琼成立“金佛岩茶研究所”,聘请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新品种的研发与攻关,历时十年,终于研发出“金佛”茶,为武夷茶贡献了一个新品种。
5000亩茶山,年产量200多吨,400多位员工,游玉琼把小厂做成了龙头茶企,但企业如何运营管理?如何把自己的岩茶制茶技艺更好传承,让武夷岩茶营销世界各地?游玉琼把“接棒”的任务交给了独生子、海外留学归来的“90后”方舟。作为“茶三代”,方舟正尝试利用大数据把茶叶生产过程的各项数据模式化和标准化。
“非遗传承人,不是一个用来告诉别人我多厉害的头衔,而是告诉我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要把这门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把这门传统的岩茶制作手艺推向山外,推向世界。”游玉琼说。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游玉琼和方舟带着公司员工抓紧采摘武夷岩茶中的白鸡冠品种(无人机照片,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方舟跟着母亲游玉琼(右)学习传统手工制作武夷岩茶(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方舟跟着母亲游玉琼(右)学习采摘武夷岩茶中的白鸡冠品种(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游玉琼在对武夷岩茶中的白鸡冠品种按白茶做法进行创新研制(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方舟(右)在指导公司员工使用电商平台直播销售武夷岩茶(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游玉琼(右一)带着儿子方舟(右二)和公司制茶师傅们一起审评毛茶(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方舟跟着母亲游玉琼(左)学习手工制作武夷岩茶(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游玉琼跟方舟一起对武夷岩茶中的白鸡冠品种按白茶做法进行创新研发(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方舟在对新研发出的白鸡冠茶用传统绵纸进行紧压包装(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60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松溪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