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树大红袍哪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武夷山大红袍的母树是中国唯一的一棵野生大红袍母树,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大红袍母树。这棵母树已经经存活了800多年,在这800多年里,它一直默默守护着武夷山,从未离开过。所以,武夷山大红袍的母树才是真正的大红袍。
一:母树大红袍哪来的
引言: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喝大红袍,我们知道大红袍只有6棵,那么市场上卖的这么多大红袍是从哪里来的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大红袍从哪里来的
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喝大红袍,大红袍,喝起来味道比较纯正,而且颜色比较好看,我们都知道大红袍它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市面上有很多大红袍,其实大红袍的树跟铁观音或者是毛尖,龙井茶都一样,它的树可以广泛的种植,所以树虽然只有6棵,但是我们通过一些无性繁殖,目前已经通过这样的方法批量生产,所以我们喝的大红袍数量变多,也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和后来人们批量生产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大红袍非常的珍贵,而且它的生长环境要求也特别严格,我们知道大红袍它受到了国家的保护,而且它的保护工作也非常的严密,很多人比较喜欢去喝大红袍,但是它的采摘环境比较严格,而且很多人是不准擅自采摘大红袍的树叶。
二、大红袍非常珍贵
为了保证大红袍长得比较好,所以也有专业的人员对大红袍的树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个时候大红袍也被保护起来。我们知道大红袍它属于一种无言山茶,而且在我们的武夷山景区的一些地方有一些茶树,而且总共就有6棵树,他们的品种也是不同的,他们的叶型以及发芽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非常的珍贵。现在很多人能够喝到大红袍,也要感恩于科技的发展,让他通过一些无性繁殖种植出比较好喝的大红袍,所以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我们喝的大红袍越来越纯正,而且颜色比较美。你会发现大红袍喝到嘴中味道特别的香,而且平时的时候我们用来待客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二:母树大红袍怎么来的
野生。
大红袍母树位于武夷山景区九龙窠内,共有6个品系(皆由种子发芽长成)6株茶树,不是同一个品种,叶型、发芽期等都不一样。
纯种大红袍
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无性繁殖)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因为无性繁殖不存在代数。
三:母树大红袍来历
随着大红袍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母树的真假之争也愈演愈烈。
大红袍的“代指”,实际上经过了从某枞茶树(状元红袍所披盖的茶树)的名称——某品种茶树(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的名称——某类别(武夷岩茶)茶叶的总称的转变。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大红袍”所代指的含义也就不同。
大红袍母树
说法一:正副大红袍
根据《武夷山的茶与风景》一书《上篇·茶》明确记载了大红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这么解读:为了保护“正大红袍”的茶树,僧人故意在“副大红袍”的茶树附近刻上“大红袍”三个字,以转移游人的视线。因为“副大红袍”长在较高的地方。游人不易采摘。僧人这样可疑地“掉包”,实属无奈之举。但此举既可以保护“正大红袍”茶树,无意中也大大提高了“副大红袍”茶树的名气,延续了“大红袍”的品种和品牌。
正副大红袍
说法二:50年代就死了
关于“正大红袍”的说法,和年近百岁、解放前就着手研究武夷岩茶的茶叶泰斗整天付老人所说的如出一辙。他回忆说: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处,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枞有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滴下,年终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可是在50年代就死了。
武夷大红袍
说法三:
另外,《中国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记载:现今九龙窠之“大红袍”,据林馥泉一九四一年调查认为系名丛“奇丹”之误。并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涓流下,树干满生苔藓,树及衰老。曾作记载:树高135厘米,主干八根。
九龙窠
所以现存的“母树大红袍”虽然不一定是最初传说中的“大红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存的“大红袍”茶树是原生态“母树大红袍”之一。
现存“大红袍母树”不一定是真母树
随着“大红袍”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母树“大红袍”的真假之争也愈演愈烈。“大红袍”的指代,实际上经过了从某枞茶树(状元红袍所披盖的茶树)的名称——某品种茶树(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的名称——某类别(武夷岩茶)茶叶的总称的转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场合,“大红袍”所指代的含义也就不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容易产生混淆,产生真假之争。
说法一:
根据《武夷山的茶与风景》(陈舜年等著,吴觉农作序)一书《上篇·茶》明确记载了大红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这么解读:为了保护“正大红袍”茶树,僧人故意在“副大红袍”茶树附近刻上“大红袍”三字,以转移游人的视线。因为“副大红袍”长在较高的地方,游人不易采摘。僧人这样刻意地“掉包”,实属无奈之举。但此举既可以保护“正大红袍”茶树,无意中也大大提高了“副大红袍”茶树的名气,延续了“大红袍”的品种和品牌。
说法二:
关于“正大红袍”的说法和年近百岁、解放前就着手研究武夷岩茶的茶业泰斗张天福老人所说的如出一辙。他和笔者回忆说: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枞有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可是在50年代就死了。
说法三:
民间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人们把“正大红袍”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据1951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已经80高龄的傅志美老人的回忆,确有其事。他说:1951年土改时“大红袍”仍为天心寺所有。但因为其历史悠久,名气太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够。后来县里专门为此开了协调会,决定把“大红袍”茶山划归农场管理。在“大红袍”附近还有一枞大茶树叫做“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
说法四:
另外,《中国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记载:现今九龙窠之“大红袍”,据林馥泉一九四一年调查认为系名丛“奇丹”之误。并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涓流下,树干满生苔藓,树及衰老。曾作记载:树高135厘米,主干八根……
以上不管哪种说法所提到的真“大红袍母树”,其实都不是现存的“大红袍母树”。但作为武夷茶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实际上是茶叶品种的名称,也称为“奇丹”。《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大红袍母树”并非只长在一处。当代茶人吴觉农、林馥泉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斗岩、马头岩等地也有“大红袍”的品种茶。所以,现存的“母树大红袍”虽然不一定是最初传说中的“大红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存的“大红袍”茶树是原生态的 “母树大红袍”之一。
大红袍母树一年产量是多少?
大红袍母树,从2007年10月10日起,不再采摘。
自从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就被《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2003年,武夷山市 *** 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现有六株(有两株为无性繁植所生)大红袍母株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
武夷山决定2007年起,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2007年10月10日,“乌龙之祖 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 *** 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大红袍母树三棵六株,为什么这么叫?是三棵还是六棵?
母树看去有六颗,但只有三棵是。另外三棵是北斗无性繁殖出的。
1、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
2、名称来历: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 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 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 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 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3、形态特征: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 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 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603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师制作茶叶工艺流程
下一篇: 老白茶的介绍和特点_老白茶的介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