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

品茶 2023-12-06 14:47:40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茶,产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名茶。大红袍母树茶的生长环境十分苛刻,茶树必须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保证茶树的品质,还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大红袍母树茶的生长周期非常漫长,一般要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能成材。这也是为什么大红袍母树茶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武夷山核心区内有叫得出名的36峰、99岩,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由于茶树是多年生异花授粉木本植物,在漫长的岁月,茶树不断的异花授粉,自然杂交,孕育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种资源,武夷山先民从中选出的单株也称单丛,再好中选优为名丛。最闻名遐迩、牛气冲天的名丛,莫过于九龙窼内那几株看似平淡却充满传奇的“大红袍母树”。

建国初期,3株大红袍仍为永乐天心禅寺所有,没看错,早年就是只有3棵。当时任天心土改小组组长的傅志美老人说:“因大红袍名气太大,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恐怕保护力度不够。几经周折,大红袍茶树于1963年划归崇安县综合农场管理。”

当时的县政府,已把大红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由专人负责采、制茶事宜。采制等初加工环节,由陈礼乐负责。焙茶等精加工环节,由陈渭书负责。闲杂人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采制、繁育大红袍。

当时九龙窠大红袍的年产量,大致为400g~500g。制好后由农场负责人检验包装,盖上场长、技术员、制茶师傅、焙茶师傅四个人的封口印章,派专人送到县政府,用于上供、招待贵宾。彼时大红袍并未作为商品销售,即使有钱也买不到。

出于茶树品种资源科研的需要,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杭州)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那3株大红袍茶树剪取枝条,带回所里扦插繁育, 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

1964年春,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谢庆梓等二人来到武夷山,他们带着省里的介绍信,向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前生)政府申请剪大红袍枝条进行扦插、繁育等试验,以作科研之用。

这时,一个对后来的武夷山茶叶有着举足轻重的年轻人出场了,他叫陈德华,是谢庆梓的校友、学弟 。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茶叶班毕业,分配在崇安县茶叶研究所(简称茶研所);时值“大跃进”期间,崇安县研科所处于无人具体负责、荒废的状态,初出茅庐的陈德华便与同事一边动手整理荒芜了一年多的旧房,一边管理崇所里留下的一块茶园,总算是把茶研所这块牌子重新立了起来。

在陈德华陪同下,谢庆梓到县政府办公室和大红袍管理单位综合农场办好手续,然后前往九龙窠;经看护人验证同意,他们攀上大红袍茶地剪穗,从3株大红袍母树上各剪下10根小枝条,带回所里(在宁德福安县社口)分别扦插繁育。一年后成活了14株,活下来的主要是中间那株的枝苗,正因如此,才有了后续的奇妙因缘。

当时剪下枝条后,出于好奇的陈德华便开口向学长要几支用于扦插,没想到竟被婉言拒绝;谢庆祥说:“没有上级的指示,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里的枝条和叶子。”

尽管没能拿到大红袍母树枝条,但陈德华并没太在意,总认为大红袍茶树就在那里,有人看管着,以后有的是机会,还有当时崇安县也没把繁育九龙窠大红袍当成急事、大事来办。

1964年,茶科所第一次按传统方式采制春茶,陈德华也第一次参加了岩茶的初制工作,开始认识了水仙、肉桂等品种的品质特征,从此,陈德华终生与茶再也分不开了。

接下来的“文革”十年,茶研所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不过,九龙窼崖壁上的那3棵大红袍母树还是看管严密,不容许出现丝毫差错。其产制出来的茶叶可谓是宝中宝。大红袍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其条形壮结、 匀整,色泽深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 ,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毛主席赠送他四两大红袍母株茶叶,不明就里的尼克松私下觉得主席好小气,就这么一小捧茶叶也好意思当作国礼。周总理把大红袍的由来告知了尼克松,并说这大红袍茶叶一年只产8两左右,非常珍贵!送他四两,相当于把“半壁江山”都送给他了。尼克松听了肃然起敬,此后一直把这四两茶叶视为至宝。

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了对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以及繁育工作。当时,武夷山茶界有非常著名的四大名丛: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

其中,水金龟原茶树位于武夷山牛栏坑和杜葛寨峰的半崖上,茶地面积约2.2平方米;白鸡冠茶树原产武夷山隐屏峰蝙蝠洞,它本身很是独特,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铁罗汉生长在慧苑岩之内的鬼洞,两旁是悬崖峭壁,茶树生长于小溪涧旁一狭长地带,树高达3.3米,而大红袍就是生长在九龙窠崖壁上的那3株。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陈德华等人在那段时间里,在岩茶产区天心大队大队长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对有关国营农场及众多前辈、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关于在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马头岩的磊石、盘陀等处是否还存在传说中的大红袍茶树,没有人表示曾看见过。因此九龙窠崖壁上的那3株大红袍算是独种了,显得异常珍贵。

1981年,茶科所在元代御茶园旧址建立了名丛选育圃,种植从各生产队挖掘整理出来的单丛、名丛,有160多个品种,然而却独缺大名鼎鼎的大红袍,这成了陈德华的一块心病。

还有,茶科所在建名丛圃时,经过层层特批,在九龙窼那长着3株大红袍台面的东侧,依地势砌了两级小梯台,每台各植一株分别由母树1号、2号株压条移栽的小苗,也就是现在的5号和6号株;至于4号株,不知何时何人栽种,现已无法考证,于是,九龙窼就变成了如今的六株大红袍母树。

那几年,对肉桂情有独钟的陈德华,在新开垦的茶园里,种上了第一批肉桂茶苗,后逐年增加育苗数量,并积极推广。如今,肉桂也已然是武夷岩茶主要的当家品种之一,而鲜为人知的是,目前武夷山所种植的肉桂,其种源几乎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当年的崇安县茶叶研究所。提起这段历史,陈德华谦虚地说:“当时我是在茶科所工作,研究肉桂是我的分内之事,是我的本职工作,不能说我有多大的功劳。”

不过,陈德华最大的贡献不是在肉桂上,而是大红袍这边。

时间来到了1985年11月,时值福建省茶叶研究所五十周年所庆,他们打电话邀请陈德华参加。当时陈德华已离开县茶叶研究所,到星村镇上班1个多月了,但省里说让他以'老所长'名义去参会(1972~1985年陈德华一直在县茶叶研究所工作),

会议期间,陈德华从农校老同学、省茶科所培育研究室主任黄修岩处得知,1964年从大红袍母树插仟移植过来的大红袍长势良好,便私下向老同学提出,希望能够带几株大红袍茶苗回“娘家”武夷山种植。

黄修岩说:“你已不在茶叶研究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吗?”

陈德华说:“没问题,我会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办好的。”

也许是出于同学情谊,黄修岩说:“那好吧,等你坐车回去时,我会把茶苗送到车门口给你带回。”

第二天,在福安社口车站一角落里,黄修岩主任将包装得很隐蔽的五支正本大红袍茶苗偷偷给了陈德华,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它种好!

陈德华稍微打开看了一下,发现才5株,并且都是同一个品种,他不解地看着老同学,当年不是从九龙窼的那3株分别搞了去栽培吗?怎么就给这几株?

不用多说话,黄修岩就知道老同学陈德华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解释道:根据初制比较鉴定,还是这个品的大红袍口感最好,但也只能给五株,这已算是破例了。

陈德华如获至宝,唯恐路上出差错,他恨不得一下子飞回武夷山,将这5株宝贝苗子种好。还有一点,陈德华多年后才知道,这五株大红袍是被“秘密”引回的,省所里的领导根本不知道,否则,同不同意引种还很难说。

3天后,也就是11月17日,陈德华将那一路颠簸弄回来的5株正本大红袍茶苗,秘密种植在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御茶园名丛观察园里,并嘱咐武夷山茶科所技术工人李秀华精心管理、繁育,不得外泄任何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后来的1992年夏秋之交,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杭州)科研人员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还特意标明来自武给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可见这5株苗的珍贵,起了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之传承作用。

武夷山大红袍在1964年神秘地走出九龙窠, 20年后,绕了一大圈,又秘密回到武夷山,爱茶成痴的陈德华,现在回顾这一艰辛历程,仍然禁不住感慨万千。

好在有上天眷顾,引种回来这五株大红袍长势很好,还不断进行了插仟繁育;2年后,陈德华试制出第1批的大红袍茶叶,数量还不到2斤;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陈德华将制好的茶叶弄成小包装,拿在香港市场高价试销,结果一炮走红,被一抢而光。民间一直流传的大红袍有“杯中过3香(盖杯香、水中香、挂杯香)、口中有3变(齿颊留香、唇舌生津、回甘润喉),果然不同凡响,让港台茶客直呼太过瘾了,纷纷求购。

这让茶科所、陈德华他们异常兴奋,他们看到了大红袍的美好大前途。

不过,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纯种大红袍树苗生长周期长、数量少,产量很低,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陈德华带领大家一边加快纯种大红袍的繁育,一边动起了“拼配大红袍”的脑筋;陈德华想到,武夷山有许多好茶,其中有些品种的质量并不亚于大红袍,比如肉桂,它的香气甚至比大红袍更浓郁;比如水仙,它的茶汤之醇厚,堪称岩茶第一

陈德华将大红袍、肉桂、水仙及奇种等茶的优点综合起来,不断实验,终于拼配出好茶来。经鉴定,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来的茶,香好汤好,岩韵感极强,与纯种大红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拼配大红袍自此之后,一直是武夷岩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商品茶之一。

与此同时,纯种大红袍繁育工作进展顺利;1989年,陈德华将繁育的茶苗分出800株,种植在星村龙懂坑的马面排(岩)茶园里,并由此不断育苗,推向武夷山各地茶区;可以说,如今武夷山所种植的大红袍茶树,都是直接或间接(更多的是间接)从这五株大红袍发展起来的。陈德华因此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

如今,有不少茶商,一直标榜出“二代大红袍”、“三代大红袍”等概念,从实际上论起来,这些枝条插仟繁育而来的大红袍都是复制出来的兄弟,而非叔侄,更不是爷孙,他们都是无性繁殖的产物,都要遥尊九龙窠上的那几株茶树为母树(其实是“老大”)。

1991年,成绩显著的陈德华重新回到茶科所上班,重点进行茶苗推广、茶叶研制等工作。1994年,茶科所在元代御茶园遗址上新建了一座约1000平方米的武夷岩茶初制厂,并修复了通仙井、喊山台等遗迹,这些算是对元代御茶园的敬意和其功能的延续。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通过福建省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确认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征特性,该品种春茶开采期迟,比福建水仙迟6-8田,幼年期生长快,芽梢生长整齐,叶质柔韧,持嫩性特强,适宜机械化采摘,产量高,适制乌龙茶,品质优异,香高而悠远,汤色橙黄,味醇而益清,喉底回甘味,品具岩骨花香之岩韵;短穗扦插与种植成活率高,耐寒、耐旱性强,抗病虫性强,适宜在福建省乌龙茶茶区种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就有市政协委员提出保护大红袍母树的提案。武夷山市政府终于在1995年5月29日发文,明确将大红袍母树委托市茶叶研究所进行全程的保护、管理、采摘和加工。百年来,大红袍母树产权、管理采制权,按照从寺庙一农场一市茶叶研究所这样的一路走了过来,着实不易。

1995年6月5日至9日,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组在武夷山市茶科所召开“稀有茶树品种资源研讨会”,实地查看并专题研究提出保护大红袍母树的技术措施,省财政厅当年还特意拨了八万元专款作为保护大红袍经费。省农科院专家们鉴定认为,那六棵母树三个品种(奇丹、雀舌、北斗)的香型、口感基本一致(其实并非如此,后面有详述),在闽北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大面积推广。

此后,大红袍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快速提升,由于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比较稳定,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认可,消费者的好评如潮,其商业化之路也越走越宽。

拼配大红袍的出现、繁荣,更是进一步的推动着武夷岩茶,或者说“大红袍”的发展。“拼配”听起来是简单,但不是随便拿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茶混在一起就能叫作拼配,拼配师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茶叶审评能力,在原料上严格把控,原料火功要一致,香要融合,水要兼容,按一定比例调和,把每一种茶叶的价值最大化,这样拼配出的茶喝起来才会让人觉得自然、舒服。

武夷山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岩茶,将其统一命名为“大红袍”,推向市场,同时号召茶农们广泛种植纯种大红袍。大红袍的声誉与日俱增,武夷岩茶(大红袍)多次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就这样,大红袍走进了千家万户。不过,从事后来看,这一统称举措也导致了如今大红袍这一品牌的混乱不堪和良莠不齐,让很多商家摸鱼浑淆,同时也把世人给整晕了,搞不清各种武夷岩茶和各类大红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这让九龙窼的那6株大红袍母树真容更好地昭示于天下。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武夷山九龙窠的那6株大红袍母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列入中华名木古树名录,依法加以重点保护。其实,后来种的那3株可不是古茶树,只是顺带沾了这个大光

沾光的还有其他“聪明人”,当“武夷山大红袍”这个茶名逐渐打出名气后,却被别人给抢注了商标。后来,迫不得已的武夷山市政府动用关系,据说出资50万从江西那边给买了过来。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申报为证明商标,2002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政府注册后,给当地茶企共同使用,所以现在于武夷山市境内生产、由武夷岩茶工艺制作的,都可以叫大红袍。不得不说武夷山市政府还是很责任感的,值得点赞。这一系列操作,让同处武夷山区的其他也产岩茶的县市(包括江西的)一直愤懑,搭不成“武夷岩茶(大红袍)”这趟便车了。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向保险公司为现有大红袍母树,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此事一时轰动全国,那6株母树特别是早期的那3株成了史上最珍贵的树种,风头无两,力压黄山迎客松。

2006年5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研究长达50多年,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制作技艺做出了决定性杰出贡献的陈德华,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起,武夷山市政府颁布通知,决定对大红袍母树实行 “停采养护”。从此不允许再使用这6株母树来生产制作茶叶。从此,大红袍母树茶叶成为了历史,市场上再无大红袍母树茶叶了。

2007年10月10日10时10分,“乌龙之祖 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将2005年5月最后一次采摘自母树大红袍的20克茶叶,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不仅说明了大红袍的珍贵,更是茶叶营销史上的经典案例。

2010年,由张艺谋策划、投资1.5亿元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建设完成。夜晚观看《《印象·大红袍》》成了众多游客“武夷山游”的必须项目,节目是精彩,但有点过于冗长、拖沓,岩韵、水韵、精神韵不够充足。

2009年至2010年初,大红袍茶叶遭游资炒作,价格暴涨,每斤达到最高10万。大红袍自身的神秘玄妙,加上不菲的价格,让人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随着市场的逐步调整,以及大红袍独有的地域限制保护,大红袍价格才回归正常。

一直以来,很多人一度以为六株大红袍母树中,既有北斗,也有奇丹、雀舌。为确定大红袍母树的真正种源,对大红袍母树、北斗、奇丹等热议的茶种进行“滴血认亲”,2009年春,武夷山委托福建农林大学作茶树基因分析,他们从以下有代表性的地点采集了14个品种(品系)的春梢,作为试验材料,进行RAPD-PCR分析。

采样点和品种分别是:

天心岩九龙窠大红袍母树1号株、2号株、3号株、4号株、5号株、6号株;御茶园大红袍,御茶园北斗;上梅乡下阳村翁有英茶园北斗;星村镇前兰村陈起茶园大红袍、星村镇黄村林士忠茶园的奇丹、星村镇曹墩村邱卫东茶园的北斗;福安市社口镇福建省茶科所茶树品种资源圃的大红袍(正本)、大红袍(副本)。

研究人员用UPGMA法聚类得到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这14份茶树种质样品可分成六个类群。

第一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1号株和5号株,为同一品种;

第二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2号株、6号株,和福安社口镇省茶科所大红袍正本株、星村镇前兰村陈起茶园大红袍、星村镇黄村林士忠茶园奇丹、御茶园大红袍、它们基因组成一致,为同一品种;其品质略优于其它4颗母树。

第三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3号株。

第四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4号株;

第五类: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副本株;

第六类:御茶园北斗、上梅乡下阳村翁友英茶园北斗、星村镇曹墩村邱卫东茶园北斗,它们都有共同的基因组成,属于同一品种。

基于上述分出的六类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而为长期以来存在的疑问与争议做出定论:

1、闻名于世的九龙窠6株大红袍母树,实为4个品类,1号株和5号株同类;2号株和6号株同类,3号株单独一类,4号株也是单独的一类。

2、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正本,1985年引种)与武夷山御茶园、星村镇前兰村生产茶园的大红袍确实来自大红袍母树,它们与九龙窠大红袍母树中的2号株、6号株同源。这应该是最正宗的大红袍了。

3、福建省茶科所大红袍(副本,1964年引种)与九龙窠各株母树均没有遗传相似性,它的枝叶形态性状和芽期上与武夷山九龙窠六株母树比对,确定它们之间无缘;有可能是后人搞混了,这个所谓的大红袍副本根本不是当年从九龙窼那3株母树引种过来的。

4、大红袍与北斗有遗传距离,并非同种同物。而奇丹与大红袍有相同遗传组成,系异名同物。另外,有人说雀舌也是母树之一。但根据《武夷名丛录》记载,雀舌大概是80年代才从母树后代中选育出的,后代并不等于母树,所以雀舌不是母树之一。

所谓的奇丹,是因为它在早春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茶树一片红艳,因而得名“奇丹”。“大红袍”从字面上理解,非常接近奇丹,据说天心寺僧因担心真正的大红袍母树被人破坏,曾经也将大红袍称为奇丹。因此可以说,真正的大红袍就是“奇丹”中的最优质者,单独归类或归于奇丹类,也都说的过去。

大红袍母树2#株繁育出来后制作而成的茶叶,应该算是最正宗的纯种大红袍了。由“奇丹”种制作成的茶叶冠以大红袍之名也未尝不可;而以纯种大红袍为基底,把武夷山的不同品种按照一定比例拼配而成的“大红袍了”,只能说是搭便车的市场化行为,纯属于“商品大红袍”。

——本文结束,谢谢阅览——

武夷山“特殊”的树,距今300多年,“结的果实”却很昂贵


自古以来,我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茶文化。古人将喝茶作为一种爱好,地方官员也会向朝廷上贡茶叶,比如特别有名的 大红袍和碧螺春 在武夷山,存在着的六棵大红袍母树,有着300多年的 历史 ,具有非常良好的价值与意义。

既然人们提起了大红袍树,那就一定不要忽略风景秀丽的武夷山。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并凭借自身优势成为5A级景区。自秦汉以来,许多修身养性之人会到达武夷山,因此,现如今的武夷山留下了大量的道观。随着武夷山的 历史 意义和 旅游 意义得以显现,游客络绎不绝,增加了当地的 旅游 业收入。虽然它的 占地面积高达999.75平方公里,但整体的海拔高度并不高 。该处气候为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 特别适合茶树生长 ,这才使得大红袍母树由来已久。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民间就已经互相赠送茶叶,以寄托美好的祝福。宋朝时期,皇上和身边的皇亲国戚获得茶叶的具体信息,如此一来,茶叶成为皇家贡品之一。元朝时期,武夷山茶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甚至,相关部门在武夷山设置了专门的御茶园。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皇室之人对茶叶的需求量越来越高,武夷山茶叶闻名已久,专业人员不断地将武夷山茶叶进行培植。直到康熙时期,我国才真正实现了茶叶出口,武夷山茶叶得到众多外国人的喜爱。

事实上, 大红袍作为武夷山最具特色的茶叶之一,一直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和销售量 。在此之前,大部分人认为山上只有一棵现存300多年以上的大红袍母树,事实并非如此, 大红袍母树分为六棵 。由于大红袍母树的产量特别稀少,相关部门直接管理了大红袍母树,并将其作为赠送外宾的礼品之一。

1998年,一位来自澳洲的许先生花费了15.68万元,购买20克,仅限弥足珍贵,普通人很难购入。

2002年,茶叶产量变得越发稀少,20克茶叶的销售价格达到了18万。

2005年,价格再一次上涨,大红袍母树的茶叶销售价格达到19.8万。

正是由于大红袍母树茶叶的珍贵性,这才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大红袍母树的繁殖与培育。现如今,人们对大红袍茶叶的需求量直线上升,现有的武夷山母树茶叶不可能满足众多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量。为了进一步解决该问题, 工作人员成功实现武夷山大红袍无性繁殖 ,在保留原有口味的基础上,还能够利用武夷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提高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的产量。

市面上,我们可以买到的武夷山大红袍茶叶大都是来自六棵大红袍母树 。早在2006年,大红袍母树的产量就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如果不加以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大红袍母树面对着非常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 相关部门禁止采摘大红袍母树的茶叶,投保了1个亿,并且还会对其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照顾

正因如此,市面上,大红袍茶叶的销售价格并不相同, 纯种大红袍茶叶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非纯种大红袍茶叶的销售价格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人们一定要认准正规销售渠道,并非购买到味道与价格不成正比的大红袍茶。

总的来说,我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茶叶 历史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茶叶的身影。现如今,每家每户都会购买不同类型的茶叶,其中包括性价比非常高的大红袍。尽管我们无法购买到纯正意义上的大红袍母树茶叶,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极具性价比的大红袍。其实, 武夷山六棵大红袍母树依旧在生长中,只不过六棵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茶叶产量较低,这才出现了后期的纯种大红袍以及无性繁殖的大红袍茶

武夷山“特殊”的树,距今300多年,“结的果实”却很昂贵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距今300多年,有1个亿的保险

大红袍母树

大红袍母树的习性、分布?
名山出名茶。

早在公元二世纪,福建武夷山就开始种植茶叶。南北朝时期,武夷岩茶已声名远播。

生长在武夷天心岩九龙窠高岩峭壁上的六株“大红袍”母树,两旁岩壁矗立,日照短,气温稳定,岩上终年有涓涓细泉从岩顶滴落,滋润茶树,随水而落的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不断为茶树补充养分,使母树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品质超群。传统精湛的加工技术,更使母树所产“大红袍”岩韵独特,驰名中外。

“大红袍”母树所产茶叶极少,六株母树年仅产茶1公斤,古代被列为贡品,价值连城。去年11月25日广州茶会上,广州著名酒楼南海渔村以18万元人民币,买走了20克母树“大红袍”。

武夷山开辟大红袍旅游文化线路以来,众多海内外游客加入探奇寻宝行列,一睹“大红袍”母树风采。
母树大红袍产于哪里? -
在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重量仅为20克的母树大红袍茶叶竟然拍卖出了20.8万元的高价,是目前所有茶品中,价格最为昂贵的一种茶。

大红袍产于福建省的武夷山区,景区内的天心岩九龙窠是出产高品质武夷岩茶的地方,共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号称“茶中之王”。大红袍是一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水橙黄明亮,香气持久,滋味醇和的茶品。

清代,这种极为珍贵的茶品仅有母树6株,年产量不到1000克。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试验的大红袍茶叶无性繁殖获得成功,大红袍茶树开始大面积种植开来。

目前在武夷山区大红袍茶园有4万多亩。
大红袍母树一年产量是多少?
大红袍母树,从2007年10月10日起,不再采摘。

自从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就被《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2003年,武夷山市 *** 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现有六株(有两株为无性繁植所生)大红袍母株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

武夷山决定2007年起,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2007年10月10日,“乌龙之祖 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最后一次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 *** 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大红袍母树三棵六株,为什么这么叫?是三棵还是六棵?
母树看去有六颗,但只有三棵是。另外三棵是北斗无性繁殖出的。

1、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

2、名称来历: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 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 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 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 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3、形态特征: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 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 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
三从六株大红袍母树的价值?
母树大红袍,清代即已名扬天下的大红袍母树仅6株,生长于武夷山景区天心岩九龙窠,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1995年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征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大面积推广。”目前,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生产已具一定规模,全市可供制作的大红袍茶园面积有4万多亩。

,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为贡品,无价。

母树大红袍真的有武警看守吗

没有武警看守。
的袍很。生长在九龙窠是母树大至今有35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但是虽然母树大红袍弥足珍贵,但其生长在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负责养护它的是当地茶叶局专业人士而并非坊间传说的士兵军队。
但是历史上母树大红袍确实由士兵把守了一段时间,那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兵荒马乱,政府为了保护母树大红袍,确实派了一队士兵看守。新中国成立后,治安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也就不需要士兵把守,政府雇佣一农户长年负责看守养护母树大红袍。到现在,看护“茶王”由当地政府茶业部门指派专业人士进行。


扩展资料
现在的母树大红袍依然健康生长着,这归功于当地专业人士的精心呵护和科学管理:武夷山决定2006年起,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士兵看守大红袍成了历史,但是“茶王”的传奇故事仍在延续,希望“茶王”长青,继续见证其“子孙”大红袍茶叶的辉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650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