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张天福有机白茶价格

小小茶农 2023-12-07 03:03:57

张天福有机白茶价格

张天福有机白茶价格高,一斤卖到几千元,这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张天福有机白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都需要严格按按照规范操作,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在这样的环境下,白茶的品质自然不会差。张天福有机白茶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它含有丰富富的多酚类物质,能够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同时还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福建茶界新春茶话会

中华名福州讯 2017年1月3日,福建茶界新春茶话会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000多名各界人士为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迎来茶寿,送上新春的祝福!

茶界泰斗张天福迎来108岁茶寿

茶界泰斗张天福迎来108岁茶寿

福鼎市茶业领导小组组长陈兴华、副组长吴祖霖,市茶业局、茶业协会、茶文化研究会等有关领导率芳茗等23家重点茶业企业为张老敬茶,向张老赠送重108斤、直径为108厘米的福鼎白茶饼,寓意张老茶寿健康如意、寿比南山。

茶界泰斗张天福迎来108岁茶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根据《茶叶通史》(陈椽著)、《茶叶人生》等有关著作和论述,小编梳理了张天福与白茶有关的重大事项,解读张老与福鼎白茶的特殊情缘,进一步了解张老的茶叶人生。

茶界泰斗张天福迎来108岁茶寿

时至今天,张老仍然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黎明即起,清茶一杯,晨练“国粹”,再听一段新闻广播,接着进早膳,然后又迈着矫健的步伐投入新一天的各项茶事活动。

2016年4月首批张天福有机白茶面市

2016年4月首批张天福有机白茶面市

茶界泰斗张天福迎来108岁茶寿

2015年12月亲笔题写赠字“中国白茶发源地——福鼎”

2015年12月亲笔题写赠字“中国白茶发源地——福鼎”

2014年11月获中国茶业界最高荣誉--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他的“终身成就奖”福鼎白茶作为纪念茶赠送张老

2010年9月

参加福州“百名记者话白茶——福鼎白茶中秋品茗会”活动

张天福在谈白茶时说道,

“现在有客人到我家里来喝茶,

我都是泡10杯茶给客人喝。

十杯茶里头呢,

第一杯就是福鼎的白毫银针”

2011年5月首部中国白茶新闻作品集“强村富民话白茶”首发式在福州举行

张天福出席并在图书首页签字留念,寄语“福鼎白茶越来越好”

2010年4月张天福与福鼎陈上奏等100名百岁老人当选“上海世博寿星”,称“喝茶有益健康”

2009年5月,张天福出席“厦门茶博会”赞赏福鼎一茶企业的“虫草白茶”工艺创新

2008年4月张天福有机白茶基地在点头镇九峰山茶场挂牌

2004年4月题写“福鼎大白茶”赠送福鼎市人民政府

再次论证:

“太姥山是‘白茶山’,中国白茶的源产地在福建福鼎”,极大地提高了“福鼎白茶”声誉

1982年退休后

张天福受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

主持省重点攻关课题研究

1982年4月

商业部主办的全国第一次名茶评比

张天福作为评委,

福鼎选送的白毫银针获得第一名↓

1984年

农业部命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为“华茶1号”、“华茶2号”

张天福一直倡导的福鼎茶树良种得到全国推广

1957年

全国农业大专院校教科书采用《福建省白茶调查报告》,

作为茶叶专业主要参考书籍

1957年6月

全国茶叶产销现场大会在福鼎磻溪镇黄岗村召开,

张天福作为福建省农业厅专家,力推福鼎茶树良种

1956年

张天福发表《福建省白茶调查报告》,

论证:

“白茶首先由福鼎县创制的。

当时的银针是采自菜茶茶树,

约在1857年自福鼎发现大白茶后,

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

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

1952年底

张天福受福建省农业厅指派,

在福鼎白琳办白茶厂,

繁殖福鼎白茶茶苗

1952年

调任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任茶叶科长、副处长,

享受教授级待遇

1946—1949年,张天福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福鼎茶树良种成为试验场的标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

张天福先在崇安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茶厂厂长,后调中国茶叶公司任技术科长

1942—1946年

张天福回到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

1940—1942年张天福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38年张天福带着他研制的中国首台茶叶机械“9.18”揉捻机,到福鼎推广讲学

1935年8月

张天福到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

任校长兼场长,福鼎茶区列入学生实习基地

1935年 张天福再次赴台湾考察茶叶生产情况

1934年6月 张天福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

1928年张天福在上海持志中学读书

1923—1927年张天福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16—1922年张天福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11年张天福随家人迁回故土福州

1910年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

祖籍福建

张天福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茶学家、制茶家、审评家和教育家,被尊为“茶界泰斗”。

张天福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就,对福建省茶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倡导中国茶礼:“俭、清、和、静”,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力行者。

听说白茶好喝,大家有推荐的嘛?

关于这个问题,具体得看你处于哪个喝茶阶段,才能推荐不同的白茶。第一类,刚刚接触喝茶的人,建议先从寿眉开始。寿眉的香气比较足,而且馥雅多变,滋味又足够醇厚,能够帮助新手快速了解白茶的特点。
第二类,以前喝红茶、普洱的人,建议从老寿眉开始。红茶与普洱都属于发酵程度比较高的茶类,滋味醇厚,但长时间喝此类茶叶的人,对鲜爽感的敏感度容易下降,很难喝出新白茶的鲜爽。
正好,白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在良好的储存条件下,老寿眉的滋味会越发醇厚,正适合喝红茶、普洱的人过渡到白茶。
第三类,以前喝绿茶的人,建议从白牡丹开始。绿茶喝的是鲜爽感,而白牡丹在富有鲜爽感的同时,又有着清雅、清丽的花香,对喝绿茶的茶友十分友好。
等到大家对白茶的香气、口感、滋味有了足够的了解,然后再挑战老牡丹、白毫银针,也就更容易喝懂它们了。
参考资料来源:小陈茶事

茶界泰斗张天福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

张天福(1910—2017),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认为: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茶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茶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茶场的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茶业科教相结合,至今仍不失为办好教育的一条好经验。

场、校开办初期,张天福广集人才,如庄晚芳教授、李联标研究员等人都是当时被邀参加科研、教学的骨干,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茶业专业人才。像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茶场开创伊始,张天福有感于制茶工艺的落后和制茶工人劳动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于1936年从日本引进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使福建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度到机械制茶。

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负责筹建工作。经过艰辛努力,开辟茶园200多公顷,建机械初精制等工场,并开展茶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茶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统辖全省茶业各分厂和制茶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改办所属的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在筹建“福建示范茶厂”过程中,张天福仍部忘茶业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茶厂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崇安县立初级茶业学校”,由他兼任校长,培养茶业人才。可惜,1942年随示范茶厂的改办而停办。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茶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茶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茶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叶试验场,继续从事茶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茶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茶厂,设置茶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指导茶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茶改为红茶),筹建全省2个地区茶叶指导所、16个县茶叶指导站和2个茶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 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的揉茶和杀青劳动强度。同时,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茶树良种。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 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为促进福建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这23年中,他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亲在福州病故,当时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的影响,无法为母亲侍奉送终。他还反复总结、指导对开辟山地茶园非常有价值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他在下放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张天福深感年纪不饶人,这时间更宝贵,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事业的事。他不顾妻儿的劝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顾问。他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茶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通过技术鉴定之后,有从闽东转战到闽南,深入到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芦田茶场进行课题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几千个数据,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 “做青”工序难题,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进行乌龙茶“做青”工艺,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茶》专著,并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对进一步宣传福建乌龙茶起了推动作用。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茶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

对张老的仙逝表示悼念和惋惜,张老,您一路走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65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