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辩若讷的拼音
dà biàn ruò nè
大辩若讷的基本释义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大辩若讷的详细解释
【解释】: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辩若讷的成语来源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辩若讷的近义词
大辩不言
大辩若讷相关成语
刚毅木讷 大势所趋 大地回春 大有迳庭
大辩若讷的相似成语
第1个字是大的成语:大地回春、大显神通、大辩不言、大起大落、大开眼界、大有迳庭
第2个字是辩的成语:不辩菽麦、论辩风生、析辩诡辞、雄辩高谈、大辩不言
第3个字是若的成语:避之若浼、大喜若狂、言行若一、视险若夷、欢喜若狂、门庭若市
第4个字是讷的成语:刚毅木讷
大辩若讷成语接龙
讷口少言 言行相顾 顾盼神飞 飞苍走黄 黄尘清水 水底纳瓜 瓜剖碁布 布被瓦器 器满意得 得见青天 天工人代 代人受过 过路财神 神经过敏 敏而好学 学识渊博 博洽多闻 闻过则喜 喜不自胜 胜残去杀 杀人越货 货赂公行 行不履危 危于累卵 卵石不敌 敌众我寡 寡凫单鹄 鹄峙鸾翔 翔鸾舞凤 凤表龙姿 姿意妄为 为非作恶 恶直丑正 正大堂皇 皇天上帝 帝辇之下 下笔成章 章甫荐履 履仁蹈义 义愤填膺 膺箓受图 图穷匕见 见诮大方 方领矩步 步线行针 针芥之契 契合金兰 兰艾同焚 焚林竭泽 泽被后世 世态人情 情深潭水 水碧山青 青红皂白 白色骏马 马放南山 山水相连 连明连夜 夜静更阑 阑风伏雨 雨散云收 收园结果 果行育德 德言工貌 貌合神离 离本依末 末大不掉 掉以轻心 心旷神怡 怡情理性 性命交关 关门打狗 狗彘不若 若有所亡 亡羊之叹 叹为观止 止于至善 善始令终 终始若一
大辩若讷的英文翻译
Cats hide their paws
意思是:完满的东西好像也有残缺,最充实的好像也很空虚,最笔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最有智慧的好像是愚笨的。
源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扩展资料
本章论述万事万物相反而相成之理,重述“反者道之动”之大义:“缺”者所以为“大成”,“冲”者所以为“大盈”,“屈”者所以为“大直”,“拙”者所以为“大巧”,“讷”者所以为“大辩”。这些都是“反者道之动”,相反而相成,以反而为用,因而才能大得大成的自然法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他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编号 969 成语 大智若愚 注音 ㄉㄚˋ ㄓˋ ㄖㄨㄛˋ ㄩˊ 汉语拼音 dà zhì ruò yú 释义 指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
语本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典源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据《苏轼文集.卷四七.启》引)伏惟致政观文少师。
全德难名,巨材不器。
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
功存社稷,而人不知。
躬履艰难,而节乃见。
纵使耄期笃老,犹当就见质疑。
而乃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
大勇若怯1>,大智如愚。
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注解〕(1)大勇若怯:指十分勇敢的人,往往表面看起来似乎怯懦。
见「大勇若怯」。
典故说明 「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见于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欧阳少师,指的是欧阳修,因为他当时任官太子少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所以苏轼才称他作欧阳少师。
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苏轼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实为欧阳修的后辈,甫入京时,因受到欧阳修的大力提携,所以对他一直非常的钦服。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为欧阳修辞官获准后,苏轼写给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称颂他的勇气与智慧。
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这句话,意思是:真正灵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来似乎笨拙。
苏轼的这两句话明显脱胎于此,意指真正有勇气的人,反而不会去彰显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会去卖弄他的聪明。
后来「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表示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
出现「大智若愚」的书证如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中溪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
是故大智若愚焉耳。
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书证 01.元.陈高〈如愚斋记〉:「《老子》有言『大智若愚』,若甯武子邦无道则愚,我夫子以为不可及。
若二子之所谓愚,其果愚也哉?」02.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一○.章佩丞黑黑封赠三伐制》:「朕闻明莫明于审势,爱莫爱于保民。
……大智若愚,沉几先物。」
03.明.殷奎〈木斋说〉:「吾闻大智若愚,大辩若讷,讥悟聪察,厥内四逸。」
04.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中溪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
是故大智若愚焉耳。
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05.清.高宗〈有所思〉诗:「我思虞廷,应无面从人,重华何事谆谆?大智若愚,大诈若忠,动云孤立,宁无暗同?」06.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史料.骆文忠公遗爱》:「或谓骆公生平,不以经济自命,其接人神气浑穆,人视之,固粥粥无能,而所至功成,所居民爱,在楚在蜀,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大智若愚耶?」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表示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
【使用类别】用在「深藏不露」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位长者的为人处世,令人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
<02>大智若愚,可以避灾免祸;锋芒毕露,往往遭嫉受害。
<03>老李是一个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的人,我们应该多向他请教。
<04>小慧看起来呆呆的,读起书来却过目不忘,难怪老师说她大智若愚。
<05>我看老王是大智若愚,不相关的事,他都糊里糊涂,属他份内的事,却一清二楚。
<06>妈妈说爸爸是大智若愚,因为他只听得见愿意听的话,其他的话,都装作听不见。
<07>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不太灵光,没想到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靠他来解决,真是大智若愚啊! 近义词: 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外愚内智,深藏不露,深藏若虚
反义词: 锋芒毕露,露才扬己 辨识 请参考『辨识969』 参考语词 大智如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gushi/168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