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能扛鼎的拼音
lì néng gāng dǐng
力能扛鼎的基本释义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力能扛鼎的详细解释
【解释】: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示例】:昔人评米元晖画云:虎儿笔~,五百年来无此君。
◎清·顾复《平生壮观·米芾》力能扛鼎的成语来源
《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力能扛鼎的例子
昔人评米元晖画云:虎儿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清·顾复《平生壮观·米芾》
力能扛鼎相关成语
冠冕堂皇 口是心非 各得其所 家喻户晓 少气无力 心悦诚服
力能扛鼎的相似成语
第1个字是力的成语:力倍功半、力敌千钧、力排众议、力尽筋疲、力所不及、力不从心
第2个字是能的成语:材能兼备、不能自拔、妒能害贤、不能自已、多能多艺、熟能生巧
第3个字是扛的成语:拔山扛鼎
第4个字是鼎的成语:商彝夏鼎、拔山举鼎、鸣钟食鼎、拔山扛鼎、染指于鼎、言重九鼎
力能扛鼎成语接龙
鼎食钟鸣 鸣钟列鼎 鼎铛有耳 耳食之谈 谈笑自如 如之奈何 何乐不为 为虎添翼 翼翼小心 心急如火 火云如烧 烧犀观火 火灭烟消 消息盈冲 冲坚毁锐 锐挫望绝 绝其本根 根蟠节错 错综复杂 杂七杂八 八方呼应 应对如响 响答影随 随车夏雨 雨淋日炙 炙肤皲足 足趼舌敝 敝绨恶粟 粟陈贯朽 朽棘不彫 彫章镂句 句栉字比 比肩随踵 踵足相接 接踵而至 至高无上 上树拔梯 梯愚入圣 圣人之徒 徒读父书 书香世家 家给人足 足衣足食 食玉炊桂 桂殿兰宫 宫邻金虎 虎目豕喙 喙长三尺 尺璧寸阴 阴凝坚冰 冰壶玉尺 尺瑜寸瑕 瑕瑜互见 见几而作 作作有芒 芒然自失 失张失致 致之度外 外方内圆 圆木警枕 枕籍经史 史不絶书 书声朗朗 朗朗上口 口传心授 授受不亲 亲冒矢石 石沈大海 海水桑田 田父献曝 曝骨履肠 肠肥脑满 满腹经纶 纶巾羽扇 扇风点火 火冒三尺 尺寸千里 里丑捧心 心长力短
力能扛鼎的英文翻译
Very powerful
扛鼎的词语解释是:举鼎。比喻攘夺国家政权。《史记_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项羽。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扛鼎的词语解释是:举鼎。比喻攘夺国家政权。《史记_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项羽。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拼音是:gāngdǐng。结构是:扛(左右结构)鼎(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ㄍㄤㄉ一ㄥˇ。
扛鼎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举鼎。引《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_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刘良注:“扛、揭,皆举也。”清薛雪《一瓢诗话》:“若七古则一韵为难,苟非笔力扛鼎,无不失之板腐。”⒉比喻攘夺国家政权。引《晋书·明帝纪论》:“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⒊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引明张煌言《祭监国鲁王表文》:“徒_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⒋后因以“扛鼎”指代项羽。引《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_,力能扛鼎。”金史肃《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二、国语词典
举鼎。形容力气很大。
三、网络解释
扛鼎扛鼎,中国古代的举重活动。简单说就是用手举鼎,颇类似于现在的举重活动。作为一个古老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并未将之作为条目收录其中,然而时下这个“扛鼎”却分外“抢眼”,频频出现于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当中。
关于扛鼎的诗词
《远试临安·大有扛鼎力》《过九里山·断蛇扛鼎两争雄》《高祖·坐馘关东扛鼎雄》
关于扛鼎的诗句
漫夸扛鼎力英雄坐馘关东扛鼎雄大有扛鼎力
关于扛鼎的成语
鼎鼎有名扛鼎拔山鼎玉龟符力能扛鼎刀锯鼎镬鼎鼐调和鼎鼎大名扛鼎之作拔山扛鼎扛鼎_牛
关于扛鼎的词语
鼎玉龟符扛大梁扛鼎之作鼎湖龙去扛鼎_牛力能扛鼎拔山扛鼎扛鼎拔山刀锯鼎镬
关于扛鼎的造句
1、一部集灵异、穿越、推理、网络、都市言情、宫廷杀戮之大成的扛鼎之作;一部作者构思四年、数易其稿,为角色寐食难安、为情节沤心沥血的小说。
2、轻重疾徐之间,笔力浑厚,堪能扛鼎。
3、在郑州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征途中,在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过程中,郑州控股公司必须迎难而上,克难攻坚,扛鼎起产业发展“蓄水池”和“输血管”重要作用。
4、因为他,力能扛鼎的楚霸王竟然泪流满面。
5、笔力扛鼎,非仇英辈所得梦见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扛鼎的详细信息
这句话的意思为: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白话释义: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匹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了结。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
此文出自西汉司马迁所写的《项羽本纪》。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西汉景、武年间,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因为在长安任职,又缝“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盛世,司马迁得以结识汇聚于长安的天下贤能之士。? 包括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季功(或为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壶遂,杜陵苏建等。然而,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仲舒与孔安国。
文章简介:
本文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拼音:
lì néng gāng dǐng
解释: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例句:
昔人评米元晖画云:虎儿笔~,五百年来无此君。(清·顾复《平生壮观·米芾》)
精锐教育莘庄中心语文老师提示: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力能扛鼎: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gushi/77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