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华服国风

乌兰牧骑对“非遗”传承的赋能与创新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他们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乌兰齐木是内蒙古独特的文艺团体。它不断从内蒙古近40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取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艺术表演中,创造了独特的非遗传承模式,具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当代价值。


原始演示文稿


内蒙古有汉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55个民族,创造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兰齐木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将内蒙古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比赛等进行现场传播,即原生态传承。比如蒙古族音乐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长调、呼麦,整个地区的乌兰齐木各分支都有传承和创新,是乌兰齐木保留的顶级节目。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最初的民间文化创造者。乌兰齐木长期扎根基层,对内蒙古各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们的作品都来源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场乌兰齐木的演出,节目往往丰富多彩,以多种方式展示各民族的非遗艺术。如:源于汉文化的东北民间小调、二人转、评剧、皮影戏、二人台、爬山调;作为蒙汉文化融合体的满汉全席;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赞达人和鄂温克族民歌。


在内蒙古,不同地区的乌兰齐木特别注重非遗项目的乡土气息,因地制宜地创作和表演节目,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喜好。比如同样是蒙古族的非遗,东中西部各有侧重。东部的乌兰齐木表演科尔沁地区喜闻乐见的蒙古族传统说唱艺术,如蒙古说书、史诗《格尔斯勒》、《好来宝》、叙事短民歌等。西部阿拉善的乌兰齐木和中部锡林郭勒的乌兰齐木表演了许多当地喜爱的大起大落的长调民歌。这些节目在乌兰齐木演出中以独创的方式呈现,各具特色,魅力无穷。


激发创新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必须学古,学新。同时,在变化中要始终保持基因谱系的连续性。乌兰游侠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非遗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学习最原始、最地域、最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技艺。艺术家在保留原有艺术文化产品的基础上,对精品进行重新整理和创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时俱进。



乌兰齐木不断安排新的内容。他们挖掘历史、民间故事、传说等文化遗产和资源,从素材、题材、结构到整个节目,充分展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蒙古西部的乌兰齐木不仅演出了传统剧目《走西口》、《挂红灯》、《打钱》,而且大胆创新,推出了新剧目。脱脱县乌兰齐木创作了一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型二人转历史剧《君子锦》。该剧改编自北魏李道元《水镜注》中记载的托克托地区史料,讲述了东汉时期黄河古渡的故事。二人转新的舞美元素与激荡人心的剧情融为一体,充分提升了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一些非遗项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残缺不全,乌兰齐木对其进行了挖掘、修复、整理和创新。托加是蒙古族的弹拨乐器,中文译为蒙古古筝,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等地。托加演奏的《图日音道不气》起初只有短短的几个字。苏尼特右旗乌兰齐木挖掘整理了牙托嘎及相关音乐资料,将现代元素融入到这一传统曲目中,并进行重新编排。亚托加演奏的苏尼特宫廷音乐《图日音道布奇》在那达慕、婚礼、大型演出等场合演出,让这一技艺和曲目再次大放异彩。


促进非遗的发展和传承


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知识。除了继承和发展表演艺术,乌兰齐木还融合了社会习俗、礼仪、节日、民间医药、民间信仰、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进入节目并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拓展了内蒙古非遗传承的种类,形成了非遗传承的拓展模式。



乌兰齐木植入了一批难以表演的非遗项目,间接展示和传承了遗产。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根河市乌兰齐木创作的歌舞剧《奥卢古雅》,重播了鄂温克驯鹿部落的民俗、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和人文地理,展现了鄂温克驯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活方式。剧中有许多用桦树皮制作的道具,其灿烂的“桦树皮文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鄂温克族的民俗文化和桦树皮制作技艺是话剧《奥卢古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乌兰齐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单一的,而是将表演艺术、节日、礼仪、技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整体,营造一个非物质文化环境。同时将其置于现代文化旅游活动中,各民族的遗产同时呈现,形成复合传承模式。


娜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木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和游戏,表达丰收的喜悦。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木的主要内容包括赛马、摔跤、射箭、象棋、歌舞等竞技和表演项目。乌兰齐木将把传统那达慕文化融入那达慕的节目中,并再现或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来编排节目。内蒙古自治区直属的乌兰齐木在游客那达慕上表演传统服饰。锡林郭勒盟乌兰齐木的歌舞,如赤峰翁牛特旗乌兰齐木的《蓝色哈达》、《长调》、《呼麦颂诗》、《顶碗舞》、《胡家猎歌》、《那达慕之夜》等,美轮美奂,光彩夺目。


乌兰齐木的长盛不衰说明,人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新时代,乌兰齐木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推动文艺创新,创作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培养一批新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其形成的机制、方法和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3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