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0年文化源远流长,留下的精神文化也博大精深。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悟性,去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
本文将诉说个人参经的一些方式方法,仅供诸位参考。
参经的注意事项:1.经无定解
经书的理解,往往是随着解经人的境界提升,而出现变化的。就像很多人年初的时候看这部经书,得出了这样的理解。但年底的时候再看这部经书,就得出另一番理解。
这不是经书变了,而是解经人的境界提升了。这也是一年最大的收获。当一个人把经书的理解固定之后,那么境界再也无法提升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经书只有一种解释。
2. 重景轻文
古圣人留下的经书,其实是古圣人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形成文字的。而这些想法,就是脑海中的景象。而我们参读经书时,要通过文字还原到古圣人脑海中的景象。而不是扣文字的用法,这也是常说的文字相。
3.万物皆经
这是参经的目标,也是我们期望自己达到的境界。最终的境界是万物化一物,一物也无,既是得道,此时便可经化万物,万物皆经。
参经的方法:演经
根据逻辑思考,由”圣人以不仁,以百姓做刍狗“ ,得出”圣人不识字“。
圣人留下经书的时候,是根据圣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而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则是要明确每一个文字,导致我们根据经书中的文字无法还原圣人的景象。自然也就无法明白圣人所要传达的含义。
根据老子的弟子,《道德经》第一个传承人文始真人(关尹子)所著《文始真经》中的描述:
曰: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胶,天下名之不得。
所以,不能明确每一个字的含义。恰恰相反,应当混字为识,即万字归一,方可读通经书。
所以,参经书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演经。也就是要:
根据文字演化成景象。以生活经历读经。以生活经历参经可以根据经书的变化,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观经
观经则要转换角度,学会转念。
常人读《道德经》所得所悟,均在衡量别人,而不是在参读自己。而中国文化中所有经书都是针对自己的,并非针对于外。所谓善修者师心,不师道。看的就是自己的心,而佛家所说的观自在,也是要反观自己。观自己而明白天地万物,所以:
在儒家
孟子:乐天 ,乐地,乐人。
在道家
清静经:天地悉皆归。
在佛家
禅宗公案:一切悉皆念法。
照经
照经则是要总览全经,从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经过演经与观经之后,经书的行文规则已经无法限制读经者,所以可以跳跃读经,进而总览全经。
比如《道德经》中第二章为什么要说无为?很多人就单独的学无为,而忘了第一章的要观众妙之门。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目前现有的注解都是说如何像水一样的无争。其实搞水利的朋友们都知道,水要打架的话会出漩涡的。
为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为无所求,因为有求就生万物,因为有万物就有了不同,因为万物的不同就有了贤愚之别,于是引发了无穷的万物。所以,有为万物之母,简单来说,有就是事他妈。
只有境界在足够高的情况下,才会明悟这些万物的变化,而大多数人追求的不是物,而是自己心里想出来的那些目标,并且乐此不疲。
所以照经的时候,总览全经也是在总览世间百态。
化经
而化经则是在照经的基础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化解经书。
此时经书既是万物,万物既是经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2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教的玄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