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体有多少
孩子建立数字的概念需要首先学习数与物的对应关系。在孩子数数时,要让他指着要数的物体一个一个地按顺序点数。另外,还要让孩子理解基数的概念,即:顺序数下来的最后一个数字即是物体的数量。这个问题随时都可以问。数家中的人口,数水果,数玩具,数书等等。
2.哪个更大或更高
小孩子很喜欢把物体直接放在一起比大小高低的,因为这就像一个游戏。提问从简单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先可以比较两支笔、两个苹果、两本书,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比较门和笤帚哪个高,冰箱和凳子哪个高,这样的比较中有一件东西可以移动;然后再比较桌子和沙发,两个窗户等都不能移动的物体,要求孩子借助工具(常规的测量工具:尺子,或非常规的测量工具:绳子、铅笔、凳子等)进行测量比较。
3.物体异与同
给孩子两只鞋子(从两双不同的鞋子中各选一只),让他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然后,鞋子可以换成袜子、衣服、同类的玩具等等。还可以换一种玩法:给孩子一件东西,让他找出另一样东西和给他的这件东西有一处或几处相同的地方。比如,给他一本书,他可以找出报纸,和书相同都是纸做的;给他一支蜡笔,他也许会找出一件衣服,和蜡笔一样都是红色的;等等。
孩子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观察、比较、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而这些都是今后进行数.
4.每类有多少
这个问题是对孩子进行分类和数数的综合训练。“多少”针对数数;“每类”针对分类,孩子要先对物品进行归类。和孩子一起清理玩具、衣柜、厨房里的储物柜时,都是做此类提问的上佳时机。可以把玩具车按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分类并数出各类分别有多少;可以把衣服按颜色进行分类并数出每种有几件;可以把混在一起的筷子、勺子、刀和叉给孩子,让他分类并点数。孩子对这种游戏的兴趣超出大人的想象。
5.哪组数量多
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多少为孩子将来学习减法打下基础。家中几乎所有的物品以及孩子的玩具都可以拿来做这个游戏。拿出一些物品随意分成两组,让孩子比较哪组多哪组少。还有一种玩法孩子可能会更喜欢:给孩子一些硬币(数量必须是双数)让他来扔,扔完后让他数一下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
前几天去好朋友倩儿家串门,见脾气火爆的倩儿正在那里电闪雷鸣般地教训她4岁的女儿,她女儿在她的训斥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得正伤心。将倩儿劝开,帮小宝贝擦干眼泪后,我问倩儿,因为什么事要这么训孩子。我不问不要紧,一问,倩儿的脾气又上来了:“别人家孩子是越长越聪明,我们家孩子是越长越傻了。这不,她爸年前给她买了个芭比娃娃,她抱出去与小朋友一起玩,回来时竟然拿那个芭比娃娃跟别的小朋友换了一个沙包,你说这孩子,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怎么这么笨啊?”倩儿说着,就要冲上去揪女儿的耳朵。
我赶忙将倩儿劝到了一边。我对倩儿说:“孩子和我们大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有的时候,孩子纯洁的心灵并不是以物质为标准论轻重的,在他们眼里,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就有价值,对待孩子,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限制孩子。”
见倩儿一脸迷茫,我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叫凯蒂。有一天,凯蒂出去玩,回来后朝妈妈高兴地说:‘妈妈,妈妈,你看我得了个什么好东西!’妈妈接过来一看,是一张手工制作的卡片,上面画着简单的画,写了一些歪歪扭扭的字。妈妈问凯蒂:‘宝贝,这是谁给你的?’凯蒂一脸自豪地说:‘是我用你给我新买的那条围巾换来的,这可是雪莉最珍贵的东西! ’
这个时候,妈妈亲了亲凯蒂的额头说:‘是吗宝贝,这卡片真不错,你可要好好保存啊。’凯蒂说:‘是的,妈妈,我会好好保存它的。从第一眼看到雪莉制作的这张卡片,我就喜欢上了它。雪莉说,这张卡片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如果我想要,就要拿东西交换,于是,为了公平,我就拿妈妈在我过生日时送给我的围巾与她交换了。妈妈你不会生气吧?’妈妈将凯蒂揽到怀里,说:‘妈妈不会生气,宝贝做得对,你喜欢怎样就怎样,只要宝贝快乐就好!’”
我的讲述让倩儿很受触动。是啊,也许从价格上来讲,一张卡片和一条围巾,一个芭比娃娃和一个沙包不成正比,但孩子纯洁的心灵,却不能以物质为标准论轻重的。在他们看来,一张卡片和一条围巾,一个芭比娃娃和一个沙包的价值是相等的,对于他们来说,一样具有珍贵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我们做家长的将这个问题给搞复杂了。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限制孩子,岂不知,当孩子能把在家长眼里一文不值的一张手工制作的卡片看得与一条漂亮的围巾一样重要时,他长大后便会是一个博爱的人,在别人困难时,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别人,甚至在父母老去后,对他们的尊敬、关爱和依赖仍一如既往,而孩子身上的这些美德,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而我们,又怎么会忍心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就将这些美德抹杀掉,而给他们灌输一些成人世界世故的东西,让他们的心灵蒙尘呢?
别总是做那些拔苗助长的事情,别用成人的思维去限制、要求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出善意的点拔和建议,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成长,一切以保存孩子珍贵纯洁的心灵为前提,这才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需要做的。这样,孩子才能从我们的身上深刻地理解价值的真正意义。
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方式,如果父母长时间对孩子进行限制性的命令,会训斥孩子过度的要求孩子会让他缺乏主见,而且没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成长是不健康的。
一、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起到关键性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超级大的教育,孩子不应该命令他也不能太过于严格,恩宠并施。这样才是最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小朋友出现了错误的行为方式,父母不能一味的责怪他,先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做了这件事情哪里不对,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将一件事情分析清楚,他才会懂得里面的意义,如果孩子做错事情父母过度的训斥或者要求他干什么事情。这样孩子就容易没有主见,而且会比较自卑,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
二、做到正确的教育
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式,当孩子出现一些难题,父母不要责怪他,跟他一起去解决问题,告诉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而又应该怎样去解决后果是什么?久而久之它就有了自己的主见,也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就算长大以后也会有主见,而且有正确的三观,这才是目的。如果想要教育孩子,首先得诚信教育,这样孩子会更自信。从身边做起父母要做到带头作用,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本本分分,而且要说到做到,从小看父母这样的言行长大也会受到影响,上学的时候也要尊重小朋友,尊重老师,与他人友好相处。不应该由着自己的小性子去做任何事情,反而会变得比较骄横,所以性格的培养以及日常思想的灌输都是需要做到正确方式。
孩子从一岁起,就想对房间里感兴趣的东西摸摸、动动。这时,家长应特别注意,把住处收拾得利索一点,使孩子可以自由活动,也免得老对孩子提出警告。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动一味限制,会压制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和无聊,有损孩子理解力的发展。 家长应把房间里贵重和易碎的东西拿走,将柜子和抽屉锁好,拔下所有电器的插头并盖好,把书架下面几格的书籍拿走,放一些旧报刊让孩子翻著玩,必要时可放一把椅子让孩子爬著玩。这样,才可不必老用「不准动!」来禁止孩子的活动。万一动了不该动的东西时,也应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拉走,或让孩子放下手中的东西。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家长的意图,久而久之,孩子便学会听话。孩子往往对周围所有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忘记了家长嘱咐不要动的东西时,家长也不要大声叱责。如果家长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怎么能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话呢? 由于求知欲望的驱使,孩子必灰会挣脱家长加在他身上的羁绊。每种约束都会妨碍他能力的发展。意志薄弱的孩子会自暴自弃,不再做出努力去了解周围的世界;意志坚强的孩子会强烈地拒绝对他提出的任何要求。 家长应该自问:「是否每件禁止孩子做的事情都是必要的呢?」家长对孩子的约束常是仅仅出于一种习惯或一时的考虑。家长对孩子的约束越小,孩子的压抑感就越少,越愿意听从家长的劝告和建议,也愿意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应清楚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这样做。孩子虽然还不能理解家长所解释的内容,但孩子会觉察到禁止他做某件事情的原因。
较大的孩子已经能够明白大人所讲的道理了,也许提出自己的反建议。这时家长决不要说「住嘴」,按我说的去做!」不能认为自己比孩子懂的多而对孩子采 取压制。强制孩子去做,不会使孩子心悦诚服,只能是一种表面的假服从。家长在场时孩子似乎是服从了,但家长一离开,孩子仍会按自己想法去做。用强制手段迫 使其听话,孩子将来不是胆小鬼就是叛逆者。家长收回不恰当的要求,听取孩子的意见,不会失去面子;孩子也不会因家长承认错误而对家长不尊重。 家长也不应该因自己的情绪好,因孩子的祈求和担心孩子哭闹而随意取消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长出于好心而对孩子作出让步,孩子就很快抓住大人的弱点加以利用,认为他今天做的事情,明天还是可以这样干,大人所禁止的事情,只是出于一时的情绪,并不一定非得遵守不可。
同样,如果大人一味声色俱厉地对孩子进行训斥,时间长了,孩子会听疲了,便不会真心实意地去服从大人的意见。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不仅影响他日后的人格发展,更影醒他之后的行为价值观。因此以引导及沟通的方式是对孩子最为好的教育办法。分享出去所有的爸爸妈妈吧!
如假期帮孩子分配出游计划,一个孩子念书,全家出动,左邻右舍看热闹,一家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身上,一直说父母这一生没本事啊,之后靠你,等等。这一全过程,无形中会给孩子传送一些焦虑,不要把大人的焦虑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那样非常容易限制孩子心里真实的思想,孩子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将会,他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拥有自己的随意,不必喊着“您好”的旗号,把大人的念头加进孩子的身上。
2、家长的焦虑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父母的一些焦虑会让孩子缺乏自信,比如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较,说别人期终考多少分,别人吃是多少,你如何偏食这些,这种都是会无形中提升孩子的工作压力,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降低,进而使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3.、家长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有时,孩子发觉父母一直愁眉不展,一直精力不集中,要记住,孩子也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小动物,你一言一行他都是会看在眼中,而人的情绪还会相互之间危害,他会感觉父母不开心,父母不开心,我也不想这样开心,配不上幸福快乐,也无形中影响了孩子。
4、家长的焦虑会心智等方面造成影响
在孩子遭受父母抑郁情绪危害时,作为父母却难以察觉,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清晰表述自己的感受。看起来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积累了幼儿心理损害,从而从心态、智商、自信心、安全感等方面危害少年儿童的生长,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是危害少年儿童的日常个人行为,造成少年儿童情绪波动,授课没法集中精力。
别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对比,要和孩子本身的发展基本规律和发展来做比较,那样才不会有这些不必要的焦虑。倘若钱财上不可以给孩子丰厚,那么就给孩子充足的爱,以爱抚养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成长。
2、制定长远的规划
从孩子本身考虑,制定一个长远、确立的发展规划,不必以偏概全,那样在上自己才不会茫然。小孩子自小就依照自己的建设规划,小孩长大后也需要重视孩子的建议,父母和小孩子根据不断的学习累积,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3、不断提升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许多心神不宁的父母,通常在刚生完孩子后,并没有及时贮备充足的育儿常识,用于应对抚养情况下变幻莫测的状况。因而,当出现问题时,就迫不及待地想办法处理,但早已太晚了。因而,育儿教育更好像一个抚养自己的流程,伴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培训,提升自我,保证平心静气,与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发展型父母,才算是对孩子最好的。
孩子在叛逆期的时候,是不会听家长的话。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逆反心理,一定不要强行制止。比如,当一些孩子的爱好影响到正常的作业时,一定不能马上制止。最好和孩子们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比如游戏或者球类运动,一起了解,然后用一些委婉的话提醒他们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一定要循序渐进的教孩子,不要用不讲道理的成人世界来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
1.叛逆是指一种特殊的心理转型期。这个时候,90%的青少年都渴望摆脱大人的监护,要求外界把自己当成独立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一旦孩子犯了错,父母就以此为例,时不时地唠叨,为的是让孩子记住教训。但是,经常翻旧账,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越讲越扭曲。
2.平时一定要调查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很多时候,家长必须要把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从一个第三者,也就是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家长不要用自以为是或成人化的思想去限制或批评孩子,这不仅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在平时,一定要换个角度看孩子,心平气和地融入孩子的世界。
3.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很正常,父母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就不用太担心。孩子在叛逆期不愿意听话,往往是因为亲子沟通不到位。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唠叨是不是无理取闹,鼓励是不是不到位,陪伴是不是不够。以上就是对孩子在叛逆期的时候,是不是不会听家长的话这个问题的解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ertong/597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这些美味食物不要随便给宝宝吃
下一篇: 适合1岁半宝宝的夏天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