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风水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大道家园 2023-12-28 19:54:41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来源:新华日报




坛主小传 >>>




刘梦溪,当代文化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近著主要有《论国学》、《中国现代学术要略》、《陈宝箴和湖南新政》、《陈寅恪的学说》、《马一浮与国学》、《现代学人的信仰》等。




核心提示 >>>




·文化不是石头,不是固体,它是水,流来流去,不能任你来搬来搬去。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就社会形态来讲,我们还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




·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的链条。传统文化能看得见,但是文化传统看不见,它主要由文化的规则、理念,特别是信仰所构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如果要讲当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应该是礼义廉耻。 “礼”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正义,“廉”是节俭廉洁,“耻”是道德的约束与自律。




·中国文化是个经世致用的文化,他讲究力行,光讲空话不行动,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做一次关于文化方面的交流。我想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中有没有一些稳定的、恒定的、具有永久意义的价值理念。




文化的定义很多,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本关于文化概念的书,列出西方关于文化的160种定义。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的文化符号学盛行,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我喜欢使用的定义是: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讲文化离不开族群,离不开种族。一个是生活方式,是文化的物化和文明的方面,还有一个,它的精神价值系统方面,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等。但是谈文化的时候,不要把文化看成一个僵死的概念。文化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它里面有很多张力。文化不是石头,不是固体,它是水,流来流去,不能任你来搬来搬去。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我们在讲中国文化的时候,还要厘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大家马上就会问,什么是传统社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把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之前,就是1911年以前的中国社会,都可以称作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有什么特征呢?有皇帝。如果称作帝制社会也不是不可以。现代社会是与传统社会比较而言的。晚清到民国是传统和现代的交集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期。甚至可以讲,这个转型的过程到现在还没有完结。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努力有过三次集中呈现。




第一次是晚清的洋务运动,从1860年到1890年。这30年是晚清政府初步的现代化尝试,主要是想建立现代工厂,能够生产现代的兵器,试图改变中国任列强宰割的贫弱状况。但是随着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了。




第二次是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努力,从1927年到1937年。这10年间,中国经济、文化有不错的发展,但由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再次中断。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的,现在还在进行中。我们头脑里应该有这个警觉:不能再让外在的因素打断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因素打断。就社会形态来讲,我们还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虽然我们现代化的努力取得了这样多的成绩。




中国的传统社会时间长,留下大量的文化积存。例如中国留下的文本典籍之多,在世界文化历史上是仅有的,地上和地下的遗存,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此外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可触、可摸、可见,至今还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




而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的链条。传统文化能看得见,但是文化传统看不见,它主要由文化的规则、理念,特别是信仰所构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假如没有信仰的因素参与,这个传统就不能够凝结而成,而且会影响文化的传承。




一般的讲,传统不会断绝,虽然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之下,传统会受到伤害,会减少它在民众当中的信任。例如“五四”时期,在高扬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第一流人物,对传统批判的力度很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这对传统的杀伤力很大。




传统还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说儒家思想,从西汉中期开始,儒家思想居于社会的主流,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是大传统。什么是小传统呢?小传统主要是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




大小传统之间是互动的。中国传统社会讲三纲五伦。所谓三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其中有两纲交叉有家庭,这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另外一个特点:这个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关系的血缘的纽带把这个社会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靠契约的纽带。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中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可以称为“多元一体”。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多元性,儒释道三家思想同时起作用,已显示多元。同时,中华文化的起源也是多元的,除了北面的黄河文化这一源,还有南面的长江这一源。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起源都是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从思想来讲,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产生于黄河文化,而老子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产生于长江文化。很有趣的是,《诗经》是黄河流域文化的诗性代表,它是写实主义最早的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和《离骚》是长江文化的诗性代表,它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源头。




长江文化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它的上游,在成都郊区的广汉,出土了三星堆的青铜器,造型极端奇特;长江文化的中游,就是楚文化的地区;到了长江文化下游,如浙江的良渚文化区,出土了大量玉器。闽南文化区和岭南文化区,都离不开长江文化的主脉。黄河和长江“两河”文化的伟力,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广大地区凝聚在一起。




二是包容性,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没有宗教战争,之所以如此,在于儒家不是宗教,具有阔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从来不排外,而是有强大的吸纳能力,哪怕是偏远的地区,甚至是那些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他们对不同的文化,甚至各种不同的奇装异服,能够取一种欣赏的态度,而不是嘲笑。




我这里讲另外一个概念,多元一体。多元,大家都了解,一体,则是指中华民族。中华是个大包容概念,全国50多个不同的民族,其实在古代中国的族群更多,但最终被统一到中华这个一体多元的文化中来。




中国传统价值的当代意义




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也经历了近代的积贫积弱和对外交往的屈辱,中国的现代化是个艰难的旅程。我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它的最高经典当中,梳理出一些价值理念。我觉得这些价值理念,是属于具有永恒价值的概念,它不过时,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今天,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全世界的人。




中华文化最主要的价值理念都在“六经”里面。所谓“六经”,就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文本存在于孔子之前。有人说“六经”是中国特有的最高的文化形态,有人说它是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精神依据。“六经”的基本价值伦理,就是传之不朽的历来中国人应该遵守的精神伦理。




一是诚信




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所以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孟子说,“朋友有信”。《论语》《孟子》里面,把“信”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诚”,《论语》《孟子》讲得很多。但《中庸》《大学》讲得尤其集中。《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是“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把“诚”视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问题。《大学》讲“正心”、“诚意”。人的人格修养,总是内里有诚,外面才有信。所以《易经》乾卦“文言”说:“忠信所以进德也。”又说:“修辞立其诚。”




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有个跟他学习的人在离开前说,我跟先生这么多年,有什么重要的话告诉我吗?王阳明说:“立诚。”这个学生说,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我们面对的事情太多,难道这两个字就够了吗?王阳明又说了一句:“立诚”。他又追问:“够了吗?”王阳明说:“够了”。




立诚,这是做人之本。诚信是“六经”里面最基本的价值观。它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精神内核。离开了诚信,说一点花哨的话,做一些花哨的事都没有用。




二是爱敬




“爱敬”是中国的经典《孝经》里面的话。《孝经》第二章引孔子的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




“敬”自然包括尊敬他人,尊敬师长、尊敬长辈,但它的哲理义涵,并不是对他人而言,而是指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自性的庄严”。“敬”是人的内在性格、性体、本性的精神安顿之所。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价值理念,其精神价值内核,很多与“敬”有关。譬如“孝”。子游问孔子,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如果“能养”是“孝”,那么犬马也“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区别在于,人的“孝”是以“敬”为旨归的。所以人们把对老人的“孝”称作孝敬,称为敬老。




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的察选,如果不孝敬父母,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所以有句话,叫“忠臣出孝子”。忠敬诚信的人,一定孝敬父母。能孝敬父母,才能成为忠于职守、仁爱天下的贤者。




传统社会最大的礼仪,一个是拜天,一个是祭祖。前者是朝廷礼仪,后者是家庭礼仪。拜天、祭祖是表达对祭拜对象的爱敬追远之情怀。孔子讲“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祭祀神的时候你要相信神是在场的。只有这样,祭祀时才能有诚敬之心。《礼记·祭统》:“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礼仪是文明的指标。文明与不文明的重要分野,在于文明需要讲礼仪。举凡一切礼仪,如果没有“敬”,就不值得看了。礼仪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所以《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




“敬”可以使个体生命的精神高昂地立起来。“敬”是个带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已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讲的这种“大丈夫”的精神,内心的庄严是不可改动的。不论你处于什么职务,不论你遇到什么问题,你也可以有妥协,但是内心这种庄敬不能被夺。《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服侍贾母的丫头叫鸳鸯,贾赦看到这个孩子长得漂亮,想娶她为妾,她坚决不答应,甚至作出一些极端的举动,后来在贾母的庇护之下,贾赦最终没有得逞。可以看到,一个没有文化的丫鬟,她的内心的庄敬与庄严,是如此不可夺,这就是她内心的一种价值信仰。




三是忠恕




“忠恕”也是孔子的思想。忠是对一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你与别人相交,有没有守持忠实的态度,是你能不能交到朋友的你自身的一个条件。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与“诚”可以互训。诚者必忠。“主忠信”是孔子的道德律令。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忠”是一个永恒的价值理念。“忠”和“敬”相关,孔子讲君子有“九思”,其中两思,就是“言思忠,事思敬。”如果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即使到不同的族群或者不同的国度,也行的开;反之,即使是到自己的家乡,也行不通。




子贡问老师:有一种道德理念需要一辈子来坚守,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恕”。“恕”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强加于人。如果用这样的态度来处理你和他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跟主体之外的他者的关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




“恕”这个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理念,西方思想界有很高的评价,他们称这个价值理念是人类的道德金律,属于所有人的。而且从这个价值理念,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异量之美。




四是知耻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仁,知耻近乎勇”,这是《中庸》里面的话。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中国文化是讲究经世致用的文化,他讲究力行,光讲空话不行动,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耻”这个概念是人所独有的,你遇到不好意思的事情,做了不合适的举动,你的内心会产生一个愧疚,会产生耻感。




“知耻”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文明指标。人的文明的表现之一,是有羞耻心,也可以叫“羞恶之心”。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就是不忍;辞让之心,是文明礼貌;是非之心,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而羞恶之心,就是“知耻”。孟子称这四个方面是人的“四端”,即做人的开始。如果是一个士大夫,官员,有羞恶之心,知耻,才能廉洁。明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廉耻,立人之大节。”所以 “廉耻”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的价值理念。




如果要讲当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应该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最早出自《管子》。“礼”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正义,“廉”是节俭廉洁,“耻”是道德的约束与自律。管子称“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




五是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虽然不同也可以和平共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史华慈教授提出一个理论: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




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共存,可以沟通,可以融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理念。古人有“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的说法。西方人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变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沟通和对话,进而和解、共处的。正如宋代的思想家张载所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人类最终应该是“和而解”,而不是“斗而亡”。




对话需要智慧。文化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这是老辈人,一个文化学者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中国文化里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认识人类自己,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些,应该更和谐,应该“有话好好说”。

上一篇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现代价值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超越 升华G122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x0dx0a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x0dx0a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x0dx0a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x0dx0a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x0dx0a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的重心已经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便以家庭道德为主体,这种人际关系是相当固定的长期厮守或相处的关系。传统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说的是家庭中的关系。因此在这种伦理体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时作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多重亲属关系的人)。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业成为个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会生产是在广泛的协作下完成的,人们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狭小空间,而在社会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式下,人与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伦”之外的“第六伦”———社会公众。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是社会人、职业人。x0dx0a其次,应认识传统人伦关系具有等级性和附庸性。传统社会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绝对服从、隶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级社会的烙印,比如讲忠孝,总挥不去愚忠愚孝的历史梦寐,讲仁爱,也带着贵族君子施舍恩荫的意味。现代社会人民是主体,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体、责任主体,把传统的忠孝仁爱思想拿到今天,由于时代变迁,人们往往找不着感觉。x0dx0a由上所述,传统的道德从体系上说已经过时,但就其思想资源来说,它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要靠说服力,我们要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道德体系,其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有无深入人心的说服力。中国古人对道德文明建设作过巨大贡献,提出许多德目,在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中这些德目内涵积淀极为丰富,每一德目都有许多圣贤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这些作为思想资源去说服教育群众,能深入人心,群众乐于接受,因此我认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应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x0dx0a新的道德体系要借鉴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这项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社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当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创造新的道德体系。很显然,这是一件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土壤,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历史的长期积淀,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与传统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契合。

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色,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中华儿女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得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愈发的自信。一个国家想要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有文化的推动,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自于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fengshui/4519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