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逝世。郁达夫是我国着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发表《沉沦》,轰动国内文坛,除文学创作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是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的翘楚。郁达夫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所作旧体诗词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郁达夫本名郁文,江浙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父给郁达夫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也造成了他忧郁的性格。1913年郁达夫跟随兄长郁华去日本留学,曾先后就读于日本着名学府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和郭沫若等人创办“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郁达夫出版小说集《沉沦》并为他迎来了巨大的声誉。
次年郁达夫回国,并在安庆一中任教,后从事新文学创作,并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左联。1938年末,郁达夫受邀远赴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新加坡陷落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逝世。
介绍完郁达夫的生平,笔者也分享一段郁达夫的故事。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讲一次关于文艺创作的讲座,可郁达夫只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 “快、短、命”。这三个字写出来后,台下的人可算是炸了锅,这哪里是教我们创作,是叫我们快死啊。郁达夫不慌不忙,解释着三个字的含义:“快”,就是痛快,一气呵成的那种感觉;“短”的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简明扼要,不要拖沓;而“命”就是不要跑题。郁达夫用了短短几分钟就很精准地将文艺创作的精华传递给了受众,我们从这也能分析出郁达夫有种不拘一格的精神和那种很随性的文人情怀。
郁达夫儿子郁飞曾评价:“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本文配图来源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整理/袁立聪 审核/任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6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