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给黑洞命名的人

牧夫天文 2023-09-16 22:11:50

编译:刘思慧

校译:阿甘

美编:张一帆

后台:库特莉亚芙卡 李子琦

原文链接:https://honsuki.jp/pickup/14674.html

※以下内容节选自《宇宙为什么要创造黑洞》(『宇宙はなぜブラックホールを造ったのか』谷口义明着),对原文有改动。

“黑洞”,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但是这一名字是源于何时何地,此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黑洞“命名者

1967年,John Wheeler(1911-2008)命名了黑洞,这是最为流传的说法,却和事实有所出入。美国杂志《Science·Newsletter》1964年1月18日发行的期刊上,就首次出现了“黑洞(Black Hole)”这一词组。所以准确来说,这篇文章的作者,Anne Ewing,才是给黑洞命名的人。

至于为什么流传是Wheeler命的名,这是因为,在1967年Wheeler的演讲上,他的一位听众使用了“黑洞”一词,而Wheeler十分中意这词,就将它在世界上传播开来了。——这就是真相。实际上,Wheeler自己也从未说过是他自己命名的黑洞。

不管怎样,关于黑洞的名字是如何走向世界这一问题,还是相当复杂的。

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英语: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年7月9日-2008年4月13日),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广义相对论领域的重要学者和宗师。(来源:WIKI)

黑洞概念的诞生——“黑星”存在的可能性

那么,黑洞这一概念是怎么出现的呢?

最初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物理学家John Michell(1724-1793),这也是一位神级大佬:首先,Michell所取得的博士学位,是神学博士,之后他又成了剑桥大学地质学的教授。在地质学领域大放异彩的同时,他还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比方说,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的装置——扭秤,就是他设计的)。

Michell发表了第一篇从理论上考虑黑洞的论文,此论文刊登于1783年英国皇家学会的会报中。他从光的性质出发来思考黑洞的存在。当时,光不是波而是粒子这一观点正盛,Michell也采用了这一说法。如果光是粒子的话,就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所以那会不会有恒星足够重,引力足够大,大到连光都无法逃逸,从而无法发光呢?如果不发光,那这颗恒星就是黑色的。换句话说,他考虑的是“黑星”存在的可能性。他推算出,如果有与太阳密度相同,且比太阳大500倍的恒星,光就无法从这颗恒星上放射出来,Michell在文中将此类恒星称为“dark star(暗星)”。

之后,法国的科学家Pierre-Simon Laplace(1749-1827)在1799年提出了同样的想法。虽然Michell和Laplace两人都高估了恒星的密度,但他们都由光的性质推测出了暗星的存在的可能。

Michell甚至还考虑了如何探索“暗星”。他的想法是:找出含有“暗星”的双星系,再研究其中非“暗星”的那一颗,即可推出“暗星“的情况。这个方法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寻找黑洞的一种有效方式。

就这样,通过经典力学(牛顿力学)的应用,黑洞的概念初见雏形。但是限于18世纪的科技水平,当时还不知道宇宙中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天体。在近200年以后的1960年,科学家们才真正发现了黑洞的存在。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侯爵(法语: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1749年3月23日-1827年3月5日),法国着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的工作对天体力学和统计学有举足轻重的发展。(来源:WIKI)

责任编辑:王雨阳

太阳横切图(原作:Kelvinsong 翻译:冬岛UTOPIA)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4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