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的“敲门炮”
1940年,德军对法国发动闪电战,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一路横冲直撞,让习惯了浪漫的法国人直呼“魔鬼”降临。而隆美尔的神奇,除了依靠他强大的装甲部队外,还有各类野战炮的火力支撑。没有火炮开路,隆美尔无法想象,他该怎样渡过被法军战车和大炮封锁的缪斯河防线。
但是对于手中最主要的防御火炮“Pak 36反坦克炮”,隆美尔却憋了一肚子火“太轻!太弱了!”这种30年代研发的反坦克炮,曾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大显身手,但到了二战,却沦为了战场的鸡肋。面对法军索玛 S35中型坦克和B1 bis 重型坦克,Pak 36的破坏力显得严重不足。14发炮弹命中1辆“马蒂尔达”坦克,甚至只能穿破一点装甲!德军官兵认为这种火炮打在坦克上只能发出“咚咚咚”的敲门声,没有半点伤害,并将其戏称为“敲门炮”。
德国人看不上的淘汰品,却成了中国军队的“宝贝”
中德军事合作历史悠久,1935年我军就开始大量采购德式武器,火炮就是其中一个大项。1936年再次进口的124门德式战防炮,其中就包括104门PaK L/45 和20门Pak-36反坦克炮。加上之后几年零星的购入,到抗日战争开始前,中国军队装备的Pak-36已经达到了300门左右。
德军看不上“敲门炮”,是因为它对盟军的装甲坦克几乎没有任何伤害。但是对于日军薄皮坦克,Pak-36却堪称“神器”。1937年淞沪会战,Pak-36打出非常出彩的战绩。数以百计的工事,7辆坦克,日军从没见过中国军队如此强大的火力,并且他们毫无防御之法。1-2发高爆弹一个碉堡,敲门炮一轮齐射,眼前的日军阵地几乎就剩不下活物了。
但因为Pak-36数量有限,日军又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同样强大的火炮,中国炮兵部队损失也非常惨重。在之后的南京保卫战中,Pak-36再次表现出色,炸毁日军数辆坦克。但因为南京最后失陷,32门Pak-36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因为德军已经停止供应,打一门少一门的敲门炮也成为中国士兵眼中比生命更珍贵的宝贝。
台儿庄,敲门炮的巅峰之战
3月23日,日军快速机动部队进攻台儿庄南面防线,被4门Pak-36伏击,日军装甲车队溃退,只留下数辆烧焦的战车。
3月24日,日军坦克部队的报复行动再次被Pak-36打退,折损数辆坦克。
3月27日,日军步兵在11辆坦克的掩护下,进攻台儿庄西面防线,被4门Pak-36组成的交叉火力网拦住,6辆坦克被击毁,步兵在一片焦土中四散溃逃,折损大半。
3月23日至4月6日,台儿庄中国军队装备的28门Pak-36,一共击毁了日军3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杀伤的防御工事和日军步兵更是不计其数。这种强大的重火力,让日军最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成为了一堆破铜烂铁,失去了坦克掩护的步兵更是只有挨打的份。台儿庄大捷,Pak-36立下“首功”。
无奈的落幕,英雄武器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是战场上当之无愧的王牌,但Pak-36也有弱点,一是数量少,二是射程近,必须部署在一线阵地,损失不可避免。总共300门火炮,从上海、南京到台儿庄,历经大战的Pak-36已经所剩无几。1938年武汉会战,1942年配属远征军入缅,1944年豫中会战,Pak-36经历了真正的远征,而它也迎来的自己的谢幕演出。
在抗战后期,Pak-36的身影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打光了。这种曾经被欧洲人视为“废铁”的武器,却在中国战场实现自己的价值,打出了赫赫威名。我们不用怀疑,无论是Pak-36,还是驳壳枪这些不受欧洲人待见的“落后武器”,甚至于大刀、长矛、扁担,在舍生忘死的中国军人手中,它们都能成为战场上的杀招。
二战日本武器火炮篇
?
94?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70?mm?(L14)
炮重量:159.0?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to?+80?度
弹丸重量:5.26?kg
弹药初速:227?m/sec
最大射程:3800?m
?
步兵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野战师团步兵联队,每个联队4-6?门,用来对付机枪阵地与战壕,并配合联队山炮或野炮进行战场压制
?
96?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325?mm?(L12.7)
炮重量:722?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to?+80?度
弹丸重量:25.65?kg
弹药初速:214?m/sec
最大射程:3900?m
?
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破坏力很大
?
97?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17?mm?(L13.4)
炮重量:172.5?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to?+85?度
弹丸重量:5.26?kg
弹药初速:227?m/sec
最大射程:3800?m
?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一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用于登陆作战及山地
战,是97?式150mm?中迫击炮的短炮管型
?
97?式150mm?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395?mm?(L9.2)
炮重量:232?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to?+80?度
弹丸重量:23.8?kg
弹药初速:—
最大射程:3200?m
?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重量比96?式150mm?中迫
击炮轻很多,是96?式150mm?中迫击炮的改进型
?
97?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935?mm?(L12.8)
炮重量:342?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to?+80?度
弹丸重量:23.8?kg
弹药初速:212?m/sec
最大射程:3850?m
?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本土沿岸设置师团迫击联
队,这种迫击炮射程与威力都令人满意,是当时日军迫击炮部队最喜爱的装备,战争末期日
军疯狂的生产这种迫击炮,用来代替山炮野炮武装新增设的沿岸设置师团
?
2?式12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2—1945
口径:120mm
炮管长:1535?mm?(L12.7)
炮重量:260?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0?to?+80?度
弹丸重量:12.76?kg
弹药初速:239?m/sec
最大射程:4200?m
?
明治41?年式7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08—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1300.0?mm
重量:540?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铝热剂纵火弹,化学弹
弹丸重量:爆破弹5.71?kg
弹丸初速:360?m/sec
最大射程:6300?m
?
41?式75mm?山炮装备精锐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或一般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每个精锐步
兵大队追加2?门,是步兵大队的压制火炮力量,至于一般步兵联队装备4-6?门,战争后期随
着部队规模的急剧扩大,新式火炮由于成本高,难以达到装备需求数量,所以日本陆军基本
停止了生产新锐重型火炮,大力生产低成本的老式火炮,其中41?式山炮是日军重点主产火
炮之一,很多后期组建的野战师团所属的师团炮兵联队也开始装备这种原本属于步兵大队与
步兵联队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点是重量很轻,2?个士兵就能推着到处跑,机动性很好,在各种地
形使用都很方便,41?式75mm?山炮除了用于压制炮击外,日军在巷战时也经常把这种炮推到
街上当平射炮使用,轰击对方机枪火力点
?
94?式7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1560.0?mm
重量:536?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铝热剂纵火弹,化学弹
弹丸重量:6.34?kg
弹丸初速:392?m/sec
最大射程:8300?m
?
94?式75mm?山炮重量很轻,便于分解驮运,而且射程不低,设计的非常成功,主要装备
野战旅团,野战师团的山炮兵部队与独立山炮兵联队,用于山地或其他复杂地形作战
?
99?式10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1303.0?mm
重量:800?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铝热剂纵火弹,化学弹
弹丸重量:12.34?kg
弹丸初速:334?m/sec
最大射程:7500?m
?
99?式105mm?山炮射程较远,威力大,轻便,容易分解组合,主要装备野战师团的山炮兵
联队或独立山炮兵联队,用于山地复杂地形作战
?
明治38?年式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05—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325.0?mm?(L?31)
重量:947?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to?+16.5?度
弹丸重量:6.41?kg
弹丸初速:510?m/sec
最大射程:8350?m
?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面十分广,日军精锐步兵联队,野战旅团与野战师团所属炮兵部队
都可以装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最低成本武装新设部队,38?式75mm?野炮成为日本
陆军的野炮生产重点,是日军装备量最大的野战压制火炮之一,这种老式火炮射击精度很高,
射程在同口径火炮中也不算近,而生产成本很低,性能还是不错的
?
明治38?年式改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6—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325.0?mm?(L?31)
重量:1135?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to?+43.0?度
弹丸重量:6.41?kg
弹丸初速:510?m/sec
最大射程:11500?m
?
压制射击用途,是改良炮架的38?式75mm?野炮,可以使火炮达到43?度的最大仰角,最
大射程因此提高到了11500m,相当有威力,不过这种炮的生产成本比38?式75mm?野炮高,
在日本陆军大力扩充部队后就很少生产了
?
明治38?年式10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3325.0?mm?(L?30)
重量:2594?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2?to?+15.0?度
弹丸重量:18.0?kg
弹丸初速:540?m/sec
最大射程:10800?m
?
压制射击用途,战争爆发时性能已经过时,不过依然有一些这种火炮编在独立野炮兵部队里
?
明治38?年式12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径:120mm
炮管长:1440.0?mm?(L?12)
重量:1257?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to?+43.0?度
弹丸重量:—
弹丸初速:276?m/sec
最大射程:5650?m
?
压制射击用途,开战时性能已经过时,早已停产淘汰,属于储备品,只有很少一些编在
独立炮兵部队或步兵联队里凑数,很少在战场上出现
明治38?年式120mm?野炮主要缺陷是做为野炮射程太近,而且弹丸威力不大,做为山炮
又重了些,复杂地形不那么好机动,所以山炮兵野炮兵都不愿要
?
明治38?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1880.0?mm?(L?12.6)
重量:2090?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0?to?+43.0?度
弹丸重量:36?Kg
弹丸初速:275?m/sec
最大射程:5890?m
?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炮兵联队,这种炮的性能也很过时,不过
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产新式150mm?炮费用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战榴弹炮虽
然早已停产,但日军没舍得淘汰这种老式大炮,这种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陆军部队急剧
扩充,而国内拨给陆军的材料却遭紧缺,陆军被迫停止了新式150mm?炮的生产,反恢复了这
种古董大炮的生产,用来为新部队提供一定的大口径火炮,因此产量很大,这种大炮一直使
用到了战争结束,有一部分还被装在战车底盘上改成了自走炮
?
明治41?年式75mm?骑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08—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195.0?mm?(L?29.27)
重量:903?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to?+16.5?度
弹丸重量:6.41?kg
弹丸初速:510?m/sec
最大射程:8350?m
?
压制射击用途,主要装备乘马骑兵联队,机甲骑兵部队与机动步兵联队,精度与射程性
能与38?式75mm?野炮差不多,但重量更轻,不过此炮的成本比38?式75mm?野炮高,产量远不
及38?式75mm?野炮
?
大正4?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5—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2190.0?mm?(L?14.7)
重量:2800?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to?+65.0?度
弹丸重量:36?Kg
弹丸初速:389?m/sec
最大射程:8800?m
?
压制射击用途,为步兵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战重炮兵旅团的野战榴弹炮,性能比38
式150mm?野炮好,开战时已接近停产,但一直用到了战争结束,这种火炮重量很轻,精度较
高,在战场上威力还是很大的
?
90?式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883.0?mm?(L?38.4)
重量:1600?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to?+43.0?度
弹丸重量:6.56?kg
弹丸初速:683?m/sec
最大射程:13890?m
?
压制射击用途,射程很远,但不太受日军步兵部队野炮兵欢迎,主要是日军嫌这种炮比
其他的75mm?野炮重,路况恶劣时机动比较费力,所以90?式75mm?野炮牵引型产量并不大。
但由于这型野炮射程远,穿透力大,用于装备战车或自行火炮就很受战车部队机甲部队欢迎,
所以90?式75mm?野炮的战车炮型产量不小,装备1?式75mm?自走野炮,3?式75mm?炮战车,3
式中战车。
太平战争后期90?式野炮经常被日军当作对战车炮使用,用来攻击美军的M4?中型坦克,
由于此炮穿透威力大,对美军的坦克部队造成了很大威胁,在冲绳战役期间日军1?门控制道
路的90?式75mm?野炮由于炮位隐蔽,难以发现,击毁了美军多辆M4?坦克,使美军坦克部队
长达2?个月时间无法通过
?
91?式10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2090.0?mm?(L?20)
重量:1750?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to?+43.0?度
弹丸重量:15.76?kg
弹丸初速:454?m/sec
最大射程:10800?m
?
压制射击用途,射程较远,重量轻,很受日军步兵部队欢迎,该炮为日军旅团以上级别
精锐作战部队所辖炮兵部队的压制火炮,此种火炮还有自走型称做1?式105mm?自走野炮,战
争后期也充当反坦克火炮使用,用于射击美军M4?中型坦克
?
95?式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325.0?mm?(L?31)
重量:1108?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to?+43.0?度
弹丸重量:6.56?kg
弹丸初速:520?m/sec
最大射程:10700?m
?
压制射击用途,射程较远,重量轻,身管寿命长,很受日军步兵部队野炮兵欢迎,主要
装备日军步兵旅团以上单位野战部队的野炮兵部队,原本日军准备将此炮做为3?式中战车主
炮,也因遭到步兵部队的强烈抗议而改用了90?式野炮,原因是步兵部队害怕会因此影响到
95?式75mm?野炮在步兵部队的装备数量,不过因90?式75mm?野炮的反坦克能力更强,所以结
局反是皆大欢喜
?
96?式150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3523.0?mm?(L?23.6)
重量:4140?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to?+65.0?度
弹丸重量:31.3?Kg
弹丸初速:540?m/sec
最大射程:11900?m
?
压制射击用途,日军精锐师团或旅团所属炮兵部队与精锐野战重炮兵旅团的野战榴弹
炮,也是战争期间日本陆军产量最大的新型150mm?口径榴弹炮,这种火炮精度极高,射程又
远,被日军称做最完美的150mm?口径榴弹炮,不过此炮因成本问题在1943?年被迫基本停产,
大多数96?式150mm?野战榴弹炮是在1936-1941?年完成
?
大正14?年式105mm?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3590.0?mm?(L?34.1)
重量:3115?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to?+43.0?度
弹丸重量:15.76?Kg
弹丸初速:640?m/sec
最大射程:15300?m
?
压制射击用途,日军野战重炮兵旅团,精锐旅团与野战师团以及野战重炮兵旅团所属炮
兵部队的远射程野战加农炮
?
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5963.0?mm?(L?40)
重量:10422?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to?+43.0?度
弹丸重量:40.2?Kg
弹丸初速:734?m/sec
最大射程:18100?m
?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精锐步兵师团所属炮兵部队,野战重炮兵旅团,重炮兵联队,
独立重炮兵部队的远程野战加农炮,这种炮射程远,而且弹丸威力比日军的150mm?野战榴弹
炮的弹丸更大,这种火炮在918?事变后开始广泛用于中国战场,发挥了巨大毁伤作用,不过
在太平洋战场,由于美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蛙跳战术,很少有机会遭遇到这种火炮的威胁,
1945?年冲绳战役,日军8?门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参加了战斗,并取得了巨大杀伤效果,
美军巴纳克中将也是被这种火炮击中身亡
?
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4725.0?mm?(L?45)
重量:3730?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to?+45.0?度
弹丸重量:15.76?Kg
弹丸初速:765?m/sec
最大射程:18200?m
?
压制射击用途,野战重炮兵旅团,精锐旅团与精锐师团所属炮兵部队的远射程野战加农
炮,精度高,射程远,非常有威力,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陆军4?英寸大炮,在不使用次
口径炮弹,火箭炮弹等远程弹的情况下就有超过18?公里的射程,当时仅次于日本海军的
100mm?加农炮,92?式105mm?加农炮的射程就算是按现在火炮性能来看也是非常远的,这种火
炮威力强大,因此在战争末期还被日本紧急研制的120?吨重战车以及多种大威力炮战车选为
主炮,用于打击盟军重型坦克
?
大正11?年式37mm?平射步兵狙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2-1945
口径:37?mm
炮管长:1034?mm
重量:89.0?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杀伤榴弹
炮弹初速:450?m/sec
弹丸重量:670?g
有效射程:1000?m
最大射程:5000?m
?
主要用于攻击机枪阵地与各种掩体,通常作战方式是在对方机枪有效射程外直瞄射击,
对坚固掩体攻击时利用狙击镜瞄准射口发射杀伤榴弹,炮弹通过掩体射口直接射入掩体内
部,杀伤掩体内人员,对沙袋掩体与土木掩体等不坚固的掩体则发射穿甲爆破弹直接攻击,
穿甲爆破弹穿透掩体后爆炸,必要时也可以发射穿甲爆破弹攻击装甲车与轻型坦克。这种炮
装备日军的精锐部队中的步兵中队,1?个步兵中队装备1-2?门这种炮,此炮在中国正面战场
大量运用,对国军机枪火力点与各种轻型装甲武器伤害极大
?
大正11?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2-1945
口径:70?mm
炮管长:750?mm
重量:63.0?kg
配用弹种:榴弹,化学弹
炮弹初速:147?m/sec
弹丸重量:2.5?kg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1550?m
?
主要用于攻击战壕与各种土木机枪掩体,是种轻迫击炮,开战时属于二线装备,主要是
一些进行山地作战的日军步兵大队进行追加装备,每个步兵大队追加2?门
?
?
92?式70mm?曲射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70?mm
炮管长:790?mm
重量:204.0?kg
配用弹种:榴弹,铝热剂纵火弹,爆破弹,化学弹
炮弹初速:197?m/sec
弹丸重量:3.79?kg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2800?m
?
主要用于攻击战壕与各种土木机枪掩体,这种炮是日军步兵大队的标准装备,日军每个
步兵大队均装备2?门
?
97?式20mm?自动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20?mm
炮管长1200?mm
全长:2060?mm
重量:59kg
配用弹种:穿甲燃烧弹,榴弹
弹丸初速:穿甲燃烧弹750?m/sec?榴弹870?m/sec
装弹数:7?发弹匣
实用发射速度:12?发?/?分
对战车有效射程:1000?m
最大射程:5000?m
?
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其次是射击掩体,这种20mm?炮威力强劲,发射钨芯穿甲燃烧
弹,在700?米距离上可穿透厚度为20mm?装甲,在350?米距离上可穿透30mm?装甲,日军精锐
步兵中队配备有此炮
?
97?式81mm?曲射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81.4mm
炮管长:1269?mm?(L15.6)
炮重量:22.4?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to?+85?度
弹丸重量:3.33?kg
弹药初速:196?m/sec
最大射程:2850?m
步兵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步兵大队,用来对付机枪阵地,敌军迫击炮阵地与战壕?,
战争爆发时,日军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通常追加装备2?门这型曲射炮,这种曲射步兵炮实际
也是迫击炮,但日军把90mm?以下口径的迫击炮归类为步兵曲射炮,属于步兵武器,90mm?以
上才叫迫击炮,属于炮兵武器
?
99?式81mm?曲射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径:81mm
炮管长:620?mm?(L7.6)
炮重量:23.7?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to?+85?度
弹丸重量:3.33?kg
弹药初速:180?m/sec
最大射程:2000?m
?
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轻装渗透部队,伞兵部队,用来提供火力支援
?
94?式37mm?速射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37?mm
炮管长:1706.5?mm
重量:327?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
弹丸重量:穿甲爆破弹670?g
弹丸初速:穿甲爆破弹?700?m/sec
弹丸穿透力:匀质钢装甲板?40?mm?/500?m?、30?mm?/1000?m
对战车射程:1200?m
有效射程:2870?m
最大射程:5700?m
九四式37mm?速射炮对日军镍铬合金装甲板穿透力表
94?式37mm?速射炮?装甲贯通力(mm)?装甲倾斜角=0゜
距离(m)?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
穿爆弹?30?28?25?23?20?18?15?13?10?8?5?3
?
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该炮为德国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仿制品,在KWK36?型37mm
反坦克炮设计阶段就签约购买了资料,1936?年全炮制作完成,由于日本不愿使用无爆炸效
果的被帽穿甲弹,日军坚持选用穿甲爆破弹,所以94?式速射炮在相同距离,穿甲能力比KWK36
型37mm?反坦克炮发射被帽穿甲弹低10mm?左右。94?式37mm?速射炮还被日军95?式轻战车选
用,称做94?式战车炮
1?式37mm?速射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径:37?mm
炮管长:1850.5mm
重量:335?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
弹丸重量:—
弹丸初速:穿甲爆破弹?780?m/sec
弹丸穿透力:匀质钢装甲板?60?mm?/500?m
对战车射程:1300?m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6300?m
一式37mm?速射炮对日军镍铬合金装甲板穿透力表
1?式37mm?速射炮?装甲贯通力(mm)?装甲倾斜角=0゜
距离(m)?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
穿爆弹?50?48?46?43?41?39?37?35?32?30
一式37mm?速射炮对日军镍铬合金装甲板穿透力表
1?式37mm?速射炮?装甲贯通力(mm)?装甲倾斜角=30゜
距离(m)?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
穿爆弹?39?37?35?33?32?30?28?27?26?25
?
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该炮为94?式速射炮的改进型,吸取了偌门坎事件中,日军94
式37mm?速射炮,对大倾角装甲射击容易跳弹,穿透力不强,不能在远距离击穿毛子增装型
BT7?坦克的教训,加长加厚了94?式37mm?速射炮的炮膛与炮管,使之可以发射弹头更长,发
射药更多,重量更大的炮弹,最初的改进型称98?式37mm?速射炮,进一步改进后称100?式
37mm?速射炮并用于98?式轻战车,最后进一步修改加强威力并命名为1?式37mm?速射炮,1
式37mm?速射炮装在战车上就称做1?式战车炮
?
?
?
下载压缩包看,里面都有,我上传的,字写不完。
相较于中国算强,但与欧美列强相比,在单兵武器或者说班兵火力方面,差距还很大的,应该说日军的班兵火力介于一战水平和二战强国水平之间,主要以栓动步枪为主,辅以并不先进的轻机枪以及比较实用的掷弹筒,军官配备并不先进的自卫手枪和仅仅算是荣誉性质的武士刀。
日军普遍装备是:
三八式步枪:因其枪机上较明显的防尘盖被中国人称为“三八大盖儿”,技术上落后98k一代,即没有跟上大国的枪管缩短潮流,一方面可能与日军的拼刺思想有关,一方面可能与日军的精确射击思想有关,还有可能是因为日军自身未实现大规模摩托化。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因其枪托与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显得比较古怪,中国人称其为“歪把子”,是日本军方和设计方不切实际、胡乱作为的典范,军方提出一定要能方便地用步枪弹夹供弹这种超越当时技术水平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设计者为了实现弹夹供弹功能搞出了重量极大而且性能极不可靠的供弹装置,人机功效很差。被美军称为只适合在靶场打靶用的枪支。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中国人称其为“王八盒子”,有史以来最差的手枪之一,人机功效极差,由于反人类的细节设计,使用中问题不断,诸如击针断裂、弹匣脱落、装填复杂,而且威力很小,就连普通的门板都打不穿,曾经有人披着一床棉被挡住了王八盒子的子弹。中国军迷调侃成“用他自杀都困难的手枪”。
掷弹筒:这个日本在设计思路和使用上比其他国家都先进,主要体现在广泛装备基础士兵,射程较远,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操作时精度可以接受,而且使用比枪榴弹方便。在抗战中,国军没有射程介于手榴弹和轻型迫击炮之间的面杀伤武器,无法与掷弹筒抗衡,吃了很大的亏。
枪榴弹:日本货和其他国家性能大同小异,使用空包弹发射,和掷弹筒原理类似。
九五式士官刀:仅仅是外形像传统日本武士刀,实际是机械加工的工厂货,大批装备基层士官,被日本官兵贬为“铁条”。和传统意义上手工打造的刀剑没法比,像包钢渗碳之类传统工艺完全没有体现。不过因为钢材质量有保障,所以肯定比中国民间菜刀匠人打造的大刀队刀具好。
还有一些穿着生活用的装具就不一一列举了。
日本单兵武器其实超过中国军队有限,甚至在班排级别,国民党中央军并不弱于日本人。
中国军队真正的劣势:
硬件上的劣势:师级、军级、集团军级的支援火力装备数量严重不足。根据老兵回忆,中国军队修几天的工事,几分钟就会被重炮摧毁,构筑的轻机枪重机枪火力点,只要打几个点射就会被日军支援武器端掉,所以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真的只能靠血肉铸成长城,但血肉毕竟不是长城。中国重武器无法自产,抗战初期连续几个消耗战就把从国外捣鼓来的底子打光了,而日本是工业国家,重武器全部自产,虽然性能不一定比得过中国的进口货,但胜在日本武器全部有自主知识产权,随打随补,实力此消彼长,因此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战绩很差。
软件上的劣势:中国军队即使是地方杂牌军,在抵御外辱时也常常迸发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这并不能弥补软实力的巨大差距。中国军队的训练、经验、兵员素质、精神面貌、主观能动性、后勤补给都不如日军。
射击训练上,日本人花大量资金,用大量的子弹把国内和东北的几个日本精锐师团喂成神射手,中国无力负担高强度的实弹训练,只能规定距离敌人很近才允许开枪以弥补枪法的不足。
刺杀训练上,日本经历过日俄战争,被战斗民族剽悍的格斗能力深深震撼,于是在白刃战下了苦功,日军不但单兵刺杀能力强,而且还有团队合作的训练,即使是互不认识的士兵也能默契结为战斗小组互为犄角,中国军队则只看重单兵武术,各自为战,且日常营养差,身体素质普遍低下。老兵回忆,中国军队往往要付出四五条人命才能换一个小鬼子的性命。
人员素质上,日本普及了基础教育,招募的士兵普遍理解能力强,学习作战技能和武器操作的速度快,而且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荼毒,战斗意志和主观能动性方面MAX。中国士兵绝大部分是农民,很多是临阵征召,缺乏军事教育,执行力差。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缺乏训练的中国军队只能集中到一起打阵地战,缺乏运动战的执行力和凝聚力,士兵一旦脱队立即成为散沙,而日军的战斗意志则能支撑日本士兵重新集结成小队坚持战斗。当然士兵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武装也能完美做到甚至比小日本更强。
首先,先明确一件事,就是二战时的中国(中华民国)是一个农业国,军工生产能力不强,因此从外国购买武器,由于各地军阀喜好,条件不同,导致了武器种类繁多,中国也被冠以“万国武器博物馆”之称。那么我不一定说得全,尽量做到全面,从海陆空军各军种给你说一下中国的装备。
首先是步兵的标配步枪,这里最主要的两款步枪都是国产步枪,即汉阳1888式步枪(主要是列装川军,黔军等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军阀)和中正式步枪(主要供给中央军,晋绥军,桂军,粤军等部队),此外,也有一些军阀列装一些其它步枪,比如中央军精锐部队(德械师)在列装中正式时也有一部分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滇军用的是比利时FN1935式步枪,东北军用的是日本三八式步枪以及东北兵工厂生产的辽13式步枪,此外还有一些军阀用着意大利卡尔卡诺式步枪(粤军)和法国勒贝尔1886式步枪(滇军),数量比较少,且这两款步枪在当时已经过时。故影响力有限。在抗战中期,由于苏联援助,中国获得了一批苏联莫辛纳甘式步枪,主要配给了中央军,湘军,粤军等身处一线,比较受重庆政府“照顾”的部队,战争后期,在印度的驻印军(新1军和新6军)以及云南的远征军(不是第一次远征军!主要是71军,8军,54军,5军)列装了美国的M1加兰德自动步枪(不知道有没有列装春田步枪)和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这里中国军队主要是中正式步枪最为经典(虽然没有汉阳式普遍),中正式步枪是民国仿制德国毛瑟1924式的成果,口径为7.92mm,相比之下日军的制式步枪三八式步枪口径为6.5mm,因此中正式的威力要大于三八式,而且工艺简单,适合中国大规模量产,可靠性还是还不错的,缺点还是有的,比如射程,不如三八式步枪,其次是精度,不如三八式,然后是后坐力大,中正式仿造的毛瑟步枪是一款西方步枪,它是以西方士兵的体格设计的,西方士兵普遍比亚洲士兵更魁梧,高大,使得中国士兵由于营养不良无法承受强大的后坐力导致疲惫不堪,最后是长度,中正式加装刺刀的总长度不如三八式加刺刀长度,这会使中国士兵在肉搏战中吃亏。总之,中正式与三八式各有优劣,三八式只要不是打到要害都不至于死,中正式只要命中非死即伤。后期随着加兰德自动步枪的进入,中国军队的轻武器对日本形成了碾压状态,主要得益于中国军队自动火器多的优势。
第二是手枪,手枪方面,中国的德械师官兵配备了毛瑟军用手枪(俗称盒子炮),军官则配备了比利时的勃朗宁手枪(高级将领)和美国的M1911(没错,就是这个军用手枪之王,一般给了驻印军将领)。相比之下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枪(日本士兵不用手枪,将领才有),穿透力极弱,连木板都不一定打得穿。手枪方面中国也是优于日本。
冲锋枪方面,中国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冲锋枪,型号是德国的MP18“伯格曼”冲锋枪(俗称花机关),也就是一战末期德国“暴风突击队”的制式武器。后来被各路军阀列装,其中中央军与东北军最多,淞沪会战时国军德械师中也大量列装了MP18冲锋枪(主要是高级将领卫队和经验丰富的老兵),经常将这些士兵集中起来组成花机关突击队使用。后期中国从美国引进了M3冲锋枪(就是那个黄油枪)和汤姆森冲锋枪以及英国的司登式冲锋枪,逐渐对日本形成了火力覆盖,而日本由于对白刃战的迷信以及认为“百发百中(步枪射击)优于百发一中(冲锋枪射击)”的观念一直没有考虑列装冲锋枪,直到战争末期在太平洋被美军以及中国战场被中国军队用冲锋枪打得抬不起头时 才弄出来一款百式冲锋枪,不过数量不多且性能平平,因此冲锋枪方面中国完胜。
机枪方面,分为轻重机枪,轻机枪,中国最多的轻机枪莫过于捷克ZB26式轻机枪,此外,抗战前,中国军队还列装有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主要集中亮相于“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十九路军)和丹麦麦德森轻机枪,德国MG13轻机枪(主要是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坦克,装甲车上携带的),法国哈奇开斯M1922式(滇军,中央军装备,号称“后勤噩梦”),芬兰拉蒂M26式轻机枪,比利时FN1930式轻机枪(滇军)。抗战中期苏联援助了中国一部分捷格加廖夫轻机枪(DP机枪),后期中国军队则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英国的布伦式轻机枪(其实战争前中国从英国购买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上面就是布伦式轻机枪),加拿大的勃然式轻机枪,美国M1918式轻机枪。相比之下,日本最有名的轻机枪莫过于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由于编制统一,后勤比中国轻松的多,但缺点也多,比如可靠性极差,经常卡壳故障,且独特的漏斗式供弹方式要求射手训练有素,所以一旦射手战死,其它士兵不会上弹,很可能造成火力中断。因此中国除了后勤方面之外,轻机枪(主要是捷克式)性能是优于歪把子的。
重机枪方面,中国列装最多的就是仿制德国MG08重机枪的国产24式重机枪,当然,国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MG08重机枪的,除此之外,位于云南的“法械师”滇军拥有法国哈奇开斯M1914式重机枪(这装备中央军都眼馋)。抗战后期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利器——美国M2重机枪(俗称老干妈)。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性能也算不错,至少可靠性方面比二四式重机枪好,但是适用环境不如二四式重机枪,射速也不如二四式,总之,重机枪方面,双方持平,如果这中国多一点哈奇开斯和老干妈,就是绝对的碾压了。
接下来就是辅助类支援武器,比如高射机枪,机关炮,迫击炮,掷弹筒方面了。首先是高射机枪与机关炮,机关炮的定义一般是20mm及其以上的小型速射火炮,同时部分机关炮是高平两用的,放高打飞机放平打装甲。高射机枪一般指大于重机枪口径低于20mm口径的大型机枪。在当时,中国军队拥有的高射机枪很少,我所知道的似乎只有一款——法国哈奇开斯M1930式高射机枪(列装滇军),而且数量不多且弹药补给困难。似乎出现在禹王山战役,60军用它打爆了几辆日军装甲车,修滇缅公路时,也用它来防空过。日军方面的高射机枪我不清楚。不过机关炮方面,中国还是比较多的,估计抗战前有个三四百门。型号也是五花八门的,最多的应该是瑞士的苏罗通20mm机关炮和厄利孔20mm机关炮,其次是丹麦麦德森20mm机关炮,意大利布雷达20mm机关炮,最少的是法国哈奇开斯25mm机关炮(滇军有4门)。其中性能最好的,最受欢迎的是瑞士厄利孔机关炮,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七式机关炮在供弹方面,射速射程方面均不及厄利孔机关炮,但日军装备较多,厄利孔在中国最多不过一百多门,影响力有限。
迫击炮掷弹筒方面,说白了,掷弹筒就是“超轻型迫击炮”优点是便于携带,随停随射,缺点是没有瞄准装置,精度不如迫击炮。掷弹筒方面,中国主要是缴获日军的掷弹筒加以仿制(外国人不用掷弹筒这个装备)。迫击炮方面,中国军队的迫击炮来源有四种,一是战场缴获(日本89式迫击炮),二是国外购买,三是国外购买后仿制,四是自己生产(貌似只有东北兵工厂做到了),国外购买的迫击炮主要是法国的布朗德81mm迫击炮(滇军)和德国的GRW50mm迫击炮(中央军),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M1型81mm迫击炮。国内仿制的迫击炮主要是三一式60mm迫击炮(上世纪80年代才退役),性能上优于日本大正十式掷弹筒和八九式迫击炮。国内自产的迫击炮主要是东北兵工厂出产的120mm重型迫击炮。最后说一下,日军没有配备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反坦克步枪,中国则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美制火焰喷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日军有92式步兵炮,性能优异,中国军队也多缴获装备。
火炮方面,火炮我这里分成了反坦克炮,山炮,榴弹炮,高射炮4种,反坦克炮方面,德国在抗战前向中国竭力推荐他们的PAK37mm反坦克炮(也就是后来被德军称为“敲门砖”的火炮),中国总共购入500多门,主要列装中央军精锐德械师。虽然37mm火炮在欧洲火力贫弱,但面对日军的薄皮坦克,37mm火炮可以轻松击穿其装甲。中期的苏联援助中获得了苏联45mm反坦克炮,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M3式37mm反坦克炮,列装美械师。日军的反坦克炮与(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中国实力相当,都是37mm。但中国却有一种火炮实力优于37mm反坦克炮,它就是奥地利百禄47mm反坦克炮(也可以成为步兵炮),重量轻于PAK37反坦克炮,威力也大于它,只可惜数量没有PAK37多,中国军队当时仅有100门。
山炮方面,中国军队当时列装最多的火炮是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mm山炮(中央军),其次是晋造17式75mm山炮(晋绥军,仿造日本41式山炮,将射程提高至7km),辽十四式75mm山炮(东北军),法国M1897式75mm山炮(赫赫有名的“意大利炮”),法国施耐德1928式轻山炮(约52门),法国施耐德M1919式75mm山炮(40门)以及滇军少量的施耐德M1906式65mm山炮(滇军装备)。与之相对应的日本九四式山炮性能远远不及博福斯与施耐德山炮,一体现在射速上,博福斯M1930式和法国M1897式山炮极限射速达到了恐怖的每分钟30发(两秒一发的逆天射速)是九四式(10发/分)远远不及的,二是射程上,九四式山炮射程为8.3km而施耐德M1897式为8.7km,博福斯M1930更是达到的9.1km。所以质量上中国山炮优于日本,但数量少也是个硬伤。后期通过苏援和租借法案获得了苏联76mm山炮和美国M1式75mm山炮。
榴弹炮方面,抗战前中国向德国购买了48门sFH18式150mm重型榴弹炮,这批火炮在淞沪会战时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虽然德国货不错,但是问题还是有的,关键就在于太重了,中国的公路与桥梁承受不住,行动不便。其次,日军的89式150mm重榴炮射程超过了sFH18式,不过好在日军的89式榴弹炮数量比sFH18还少,不成气候。后期通过租界法案获得了美国的M1式105mm榴弹炮,成为了中国军队后期的主要重火力。此外,滇军手上有2门法国施耐德M1917式105mm榴弹炮,后期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他们自己仿制的法国施耐德M1918式155mm重型榴弹炮。此外,在抗战前,东北兵工厂生产出了240mm的重炮,不过月产只有2门,九一八事变中也被日军全部缴获。
高射炮方面,中国进口的是德国88mm高射炮(好像是固定的要塞防空炮,功能有限)和瑞典博福斯的40mm高射炮,数量也不太多,不过博福斯40mm高射炮性能的确不错,战绩也不错。
接下来是坦克及装甲车辆,中国最早的坦克应该是张作霖向法国购买的雷诺FT-17坦克(世界上第一款旋转炮塔的坦克)和意大利的菲亚特3000型坦克,英国NC27型轻型坦克,美国M1917式轻型坦克,这批坦克在九一八事变中也被日军缴获,除了张学良此前送给南京的2辆FT-17坦克。中央军也在战前购买过一批菲亚特3000不过数量未知。除此之外,中国军队由于在长城抗战中被日军装甲车打得抬不起头,所以以徐庭瑶(中国装甲兵之父,国军名将杜聿明,关麟征等的老上司,长城抗战是为17军军长)为代表的军官主张发展中国的装甲部队,南京政府随即开始向西方国家购买坦克装甲车,具体型号有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53辆),英国维克斯MKE/F式轻型坦克(20辆),维克斯M1931式两栖坦克(29辆),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94辆),德国1号轻型坦克(17辆),222型装甲车(10辆),德国豪须式(221型)装甲车(约13辆),德国223型装甲车(4辆),法国AMR35坦克(中央军12辆,滇军4辆)。抗战爆发后这些装甲车辆也损失殆尽,昆仑关战役后,中国向波兰购买了45辆仿制的雷诺坦克以加入第五军,苏联也援助了中国88辆T-26轻型坦克和4辆BT-5快速坦克以及一部分装甲车(30多辆),这些装备和那45辆雷诺,16辆AMR35坦克,20多辆德国装甲车以及94辆CV33超轻型坦克共同构成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战争后期,通过租界法案,中国获得了美国的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2A4史都华中型坦克,M3装甲运兵车和M4谢尔曼中型坦克,英国的“环球载具”装甲运兵车。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五式坦克和八九式坦克名义上是“中型坦克”实际上连轻型坦克都算不上,无法在500m外击穿这些美制或苏制坦克装甲,而这些外援坦克上的37,45,76mm火炮可以轻松击穿日军坦克装甲(日军坦克装甲薄到中国重机枪都可以打穿)。所以当后期美援到时,中国在装甲力量上就超越了日本。
陆军完结,空军方面,我们分成战斗机与轰炸机两种。首先要先明确抗日战争中制空权归属问题,首先是全面抗战最初,即淞沪会战刚刚爆发之时,由于日军陆航海航(日本当时没有独立的空军)没有做好准备,且中国空军战机,机场多集中与华东地区,所以制空权在中国手中,这一时间,中国空军轰炸机不断轰炸日军阵地与舰船,给日军造成了不小杀伤,随着日军登陆,制空权开始进入争夺状态,双方互有胜负,中国由于飞机少,依赖进口,处于下风,但制空权也没有完全落入日军手中,随着苏联援助,中国空军恢复了元气,开始逐渐占据上风,直到日军的零式战机出现,壁山空战使中国空军损失惨重,日军彻底获得了制空权,这种现象持续到了1944年飞虎队来华,中国才驾驶着美国飞机再度与日军争雄,1945年,中国空军完全夺取了制空权(比如湘西会战)。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飞机的质量,数量,飞行员素质决定了制空权的归属。在战争开始之前,中国空军号称600架飞机,实际上能起飞作战的只有373架,一码归一码,数量少,质量却不差,中国空军当时的当家主力战斗机是美制霍克-3战斗机(74架),其次是美国P-26“玩具枪”战斗机(10架),霍克-2战斗机(3架),V65C“可塞”侦察机(41架),英国“格斗士”战斗机(40架),意大利菲亚特CR32战斗机(6架,最好的双翼战斗机),布雷达Ba27战斗机(11架),法国第瓦汀510C战斗机(56架)。轰炸机主要是美国A12“雪莱克”攻击机(20架),诺斯罗普2EC轻型轰炸机(45架),B-18“道格拉斯”中型轰炸机(58架),B-10“马丁”重型轰炸机(6架,“轰炸”日本的就是她),德国亨舍尔He-111型重型轰炸机(6架)。同一时期日军的九二式战斗机,九六式战斗机性能不如这些外援货,但胜在了数量众多,日军在开战前拥有2700多架飞机是中国的近8倍。中期苏联援助的伊-15(347架)和伊-16(13架),斯勃3轰炸机进入中国成功抵消了日军九七式战斗机的威胁,与日军不分伯仲,随着苏援的终止与日本零式战机(零式机动性很好,但缺点是防护性极差)的加入,中国空军所有型号战机显得十分落后,制空权丧失,直到后期美援P-38“飞蛇”,P-40“战斧”(飞虎队标配),P-51“野马”(二战最好的战斗机之一)战斗机和B-25中型轰炸机的加入,中国夺回了制空权。
海军方面,中国海军在抗战前的总吨位是7.6万吨,日军则是中国的30倍有余,中国海军最大吨位的军舰是“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8600吨,满载10000吨以上,可搭载7架飞机),最大的火炮战舰是“海圻”号轻巡洋舰(4300吨,清朝老爷舰),最先进的军舰是采购自日本的“宁海”号轻巡洋舰和根据“宁海”号仿制的“平海”号轻巡洋舰(2958吨),此外,中国海军其它比较有实力的军舰是:“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2908吨,中国最早的准航母),“德胜”级水上飞机母舰2艘(932吨,“德胜”,“威胜”),“逸仙”号轻巡洋舰(1500吨),肇和级轻巡洋舰2艘(2600吨,“肇和”,“应瑞”),海容级轻巡洋舰3艘(2900吨,“海容”,“海筹”,“海琛”),以及很有名的“中山”号护卫舰(780吨)。其它军舰多是炮舰,吨位不大,也不出名(比如“咸宁”,“永绥”,“醒狮”,“楚同”等),此外海军还有15艘购自英国,德国,意大利的鱼雷快艇,编成了“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颜杲卿”四个大队。海军也在江阴海战和虎门海战中全军覆没,直到抗战结束也没恢复,直到战后日本赔偿战舰以及美国英国赠送军舰,中国海军才开始恢复。
老电影《甲午风云》拍摄于上世纪中叶,那个时候中国史学界对甲午海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充斥着最多扑朔迷离谣言的一段历史,很多真相长时间不为人所知。
该片讲述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反对李鸿章主和,指挥北洋舰队英勇抗击日本海军,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的故事。《甲午风云》这部老电影非常经典,我认为该片至今依然是反映甲午海战最好的电影。当然这个评价是从艺术角度来说的,从历史角度看,确实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中日军服都与史实不符双方海军军官的制服都是白色,这显然是受到了电影拍摄时海军制服的影响,而实际上北洋海军是深蓝色,日本海军是更深的藏青色,而且并非西式军服,而是有点中式风格。
根据影片提供的场景,北洋水师穿着一种白色的军官军服,而士兵则是穿着胸口带圆形补子的军服,这些军服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而日军的军服也是搞错了,日军司令官伊东右亨穿的是民国海军大礼服加上了一些混搭,如日本的勋章、民国时代的勋章等。身边的日军舰长河原要一(当时吉野号的舰长)穿的是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海军的美式军服,帽徽都直接用的国民党海军的帽徽,只是扣掉了上面的青天白日。
日方旗舰有误电影中描写日本海军旗舰是吉野号,实际上吉野只是第一游击队旗舰,联合舰队旗舰是松岛号。
炮弹填沙子有误电影中致远号发射礼炮时,由于弹筒里都是沙子没有火药,所以炮弹不响。编剧不知道的是,北洋海军的炮弹并非带有金属药筒的整体式炮弹,而是使用丝绸药包的分装式炮弹,而且药包内的黑火药也不是类似鞭炮的沙状,而是六角药饼,是不可能用沙子冒充的。
致远追击吉野有误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是致远追击吉野的情节,但其实致远航速只有十四、五节,吉野有二十二点五节,致远是根本追不上吉野的。
五、致远被鱼雷击沉有误电影中致远躲避鱼雷的情节相当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日本海军为了避免鱼雷被打爆,战前抛弃了鱼雷,而且当时鱼雷最大射程只有四百米,有效射程一般是二百米,必须抵近发射,是不可能远远偷袭的。
致远击毁西京丸有误
电影中日本海军让西京丸去牵制致远,结果被致远击毁。实际上西京丸是一艘商船改造成的代用巡洋舰,只有一门120毫米炮,是海军军令部长的座舰。海军军令部长是联合舰队司令的上级,后者不可能让西京丸去担负作战任务。海战中西京丸被北洋海军定远、广丙、福龙等舰艇误认为日本运兵船进行了攻击,但其中不包括致远。
经远先被击沉有误在影片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经过一阵火力输出,击沉了日军的西京丸号。当然是为了体现主角邓世昌的英勇,但是在实际的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损失比是5:0,北洋水师被击沉了5艘战舰,而日军一艘也没有被击沉。在影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京丸直接被炸成了两截。
刘步蟾的形象有误由于和外国顾问关系不好,刘步蟾一直是外国顾问回忆录抹黑的重点,电影显然受了影响。实际上刘步蟾才是海战总指挥,丁汝昌受伤后 正是刘步蟾指挥舰队一直英勇作战,直到逼退日本海军,战后因此受到表彰。
《甲午风云》这场电影当中的刘步蟾,更多的是参考当时的历史记录以及相关文献,而近50年以来,关于刘步蟾的个人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百姓对于他也有着诸多方面的考量。
在影片中,为了突出邓世昌的形象,其他队友基本都是“猪队友”的存在,尤其是舰队的总兵刘步蟾(实际是北洋水师的二把手),在开战的时候竟然挂错了信号,命令全体舰队呈一字横队迎战,而在战争过程中胆小怯战,表现得十分猥琐。实际上在整个海战过程中,刘步蟾作战还是很勇猛的,基本没有怂。
日本海军并没有悬挂美国旗帜偷袭
电影中这一情节曾经深入人心,实际上并无此事。
王国成并没有调到致远号上电影中用尾炮击中吉野的济远炮手王国成,作为普通水兵的形象代表,塑造成一个调到致远号上,最后牺牲的英雄形象。实际上王国成在拿到赏银后离开了北洋海军,因为赌博输光了,很年轻就病死。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甲午战役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炮弹问题。根据中日双方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甲午海战直到结束,日本的开花弹还剩下1200多颗,而北洋水师在此次战役开始之前仅仅有3000余枚炮弹,而3000余枚炮弹当中很少是开花弹,更多的是实心沙土的,这样的沙土弹威力更小,影响力更小,在战场过程当中所能够起到的打击能力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这部电影主要是为了宣传民族英雄,致远舰管带邓壮节公,所以以当时的研究水平来说,只要大方向没错就行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7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