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明朝的开国战神,子女一半拥立朱允炆,一半拥立朱棣,最后全封爵

时尚小咖少 2023-09-17 01:30:24

喜欢历史故事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一位开国皇帝,他心里狠毒手段恶劣。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他几乎杀害了所有的开国功臣。不过,作为明朝最强大的战将之一的徐达,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呢?

徐达是当时的一位名将,他做事谨慎,统领军队方面有方法。他跟朱元璋一起打了许多仗,推翻了元朝政府的统治,为明朝的建立,他作了很大的贡献。很多人认为,徐达虽然话语不多,他的为人处世却是值得别人学习的。

明朝建立之后,徐达认清了当时的形势。他十分清楚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脾气。他认为朱元璋一定会将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朱棣也一定不会服从,因为朱棣是藩王,手中握有重兵大权,所以他们一闹起来,就会发生大战争。

因此,徐达首先把大女儿嫁给朱棣作为妃子。朱棣称帝后,徐达的大女儿被封为徐皇后,能够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其次,他又让自己的长子徐辉祖站在太子这一边,让第四个儿子徐增寿秘密帮助朱棣。这是徐达当时最聪明的选择,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可以从他的子孙最后的结局来作分析。

按以前的传统,徐达支持朱元璋立大儿子为太子,这表明了自己对大明朝的忠诚。但是徐达也知道,朱棣绝不是普通之辈,他一定会跟朱标争做皇帝的。于是,徐达又让第四个儿子徐增寿暗中帮助朱棣。徐达这样做,最后无论谁当皇帝,他都没有得罪别人,徐达的子孙最后都能善终。

后来,果然还是朱棣发动了起义,最后当上了皇帝。只可惜,当年暗中帮助他收集情报的徐增寿暴露了身份,最终被朱允炆杀害了。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不愿意支持朱棣当皇帝,这虽然让朱棣感到很生气,但他的气节打动了朱棣,他认为徐辉祖的做法是对主子的忠心表现。因此,朱棣最终还是放过了他,让他返回家乡直到终老,这也算是善终了。

徐辉祖去世后,朱棣以中山王无后作为理由,让徐辉祖的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这一位置,后来这个爵位一直承袭到大明朝灭亡。徐增寿也因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子孙世袭定国公的爵位,直到大明灭亡。作为开国功臣的徐达,他一生始终小心谨慎,没有受到朱元璋的怀疑,直到病死。徐达死后,朱元璋还亲自参加他的葬礼,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

朱元璋曾经称赞徐达,没有因为功劳大而骄傲自满,不恋女色,不贪金银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斜,很恰当。在当世有这样的美德的人只有徐达了。可见朱元璋皇帝对他的评价置是多么高啊!在我国古代,能像徐达一样善终的开国功臣不是很多,能像徐达的子孙一样,世袭爵位的家族,也可能只有他们一家人了。

“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呢?

明朝草创伊始,朱元璋深刻总结了元朝?主弱臣强?的朝政动荡导致曾经庞大的蒙元帝国分崩离析的历史教训,于是结合历代王朝分封建制,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列土封疆?并赋予兵权以镇守边塞。

分封藩王的指导思想便是?尊王攘夷?,意即通过分封同姓手握兵权的血脉藩王作为朝廷屏障,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侵袭,并以此作为儿孙们的资产,让儿孙们冀此自行向外开疆拓土,从而达到拱卫大明帝国边塞的目的。

这个制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的确有他的历史可取之处,然而,朱元璋颁布藩王制度的过程中,有没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藩王制度的弊端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按理说当时不少聪明人都看出了这个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只是都捂在心里没有说出来而已。

然而还是莽撞的人一针见血指出了此制度的弊端,并刺中了朱元璋的痛处。

这个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是明朝地方小官------叶伯臣。

当时叶伯巨只是个地方小官,但是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直接指出朱元璋分封众多皇子为藩王,虽然弊端不会显现的那么快,若是过了几代之后,就有可能再现汉朝时的七国之乱,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只能把这些藩王手中的权利夺走,到了那时也必定会引起祸端。

朱元璋看到叶伯巨的这道奏疏后是勃然大怒,随即便让人把叶伯巨给抓到京师了,在朱元璋的眼里,叶伯巨就是在挑拨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最终叶伯巨因为这道奏疏,被朱元璋给处死了。

本来通过创立藩王制度拱卫大明万世江山,没想到,朱元璋最得意的接班人朱标却突然暴毙而亡,朱标的突然暴毙也给藩王制度带来了不小挑战。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看到大明帝国周围二十多个藩王虎踞狼视的盘桓在朝廷的周围,年纪尚轻的朱允炆为此经常如坐针毡。

当时朱允炆的贴身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看出了朱允炆的忧虑,便联合鼓噪朱允炆削藩,先拿软柿子周王下手,紧接着齐、湘、代等藩王陆续如暴风骤雨般被贬为庶人。

朱棣也不是傻子,他看到了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外甥行动如此之迅猛,震恐之下唯有给自己留后路。

朱棣留所留的后路有两条:装傻或造反!

于是历史上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朱棣登场了,由未来的永乐大帝主演的《飞出疯人院》隆重登场了,冬衣夏穿;抱西瓜烤火;裸替狂奔等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但朱允炆是很不放心这位戎马一生异常狡诈的叔叔的。

在多番试探下,经过权威人士的鉴定,朱允炆坚定不移的认为,这位叔叔的的确确是疯了。

然而朱允炆的手下却着实不踏实,觉得还是斩草除根的好。

当朱棣还处在表演高潮的过程中,朝廷的北平都司突然找到朱棣,并屏退左右,大喊道:?殿下,别再装了!?

朱棣还是继续忘情地表演着,张信突然说了一句:?朝廷让我等来取殿下人头,若殿下不听相告再装唯恐人头不保呀!?。

瞬间,?精神病人?的朱棣以360度脉冲旋转法彻底痊愈,朱棣跪拜在地,张信以实言相告。

?靖难之役?的大军由此开拔!

朱棣在武将朱能、谋臣和尚姚广孝等人支持下,连续苦战三年,战争最终以燕军的完胜而终结,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

朱棣为何要夺亲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大体有如下原因:

1.皇权的绝对权力让朱棣欲罢不能。

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皇帝虽名曰天子秉承上天旨意继承大统来管理人间百姓。但实则大权独揽所有权力集于一人,因此绝对权力这个好东西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会拒绝,朱棣也不另外,因此这也成为他造反的原始动力。

2.身不由己,不得不反。

朱允炆通过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削藩行动让各诸侯王惶恐终日,朱棣作为实力最为雄厚的藩王自然整日也是坐卧不安,眼见?软柿子?都被朝廷捏完蛋了,该轮到自己挨一刀了,作为统兵一方与蒙古人厮杀惯了的朱棣,自然不会引颈待戮,因此当面对豁亮的屠刀向自己砍来,朱棣当然会本能作出反抗。当装疯卖傻都不足以保全性命的时候,造成就成为一种不得不为趋势了。

3.朱允炆腐若无能,庸臣当道。

将历史的环境调换一下,试想继任朱元璋帝位的若是太子朱标,朱棣还敢这么放肆吗?答案当然是不敢!朱标为人岁宽厚爱人,但朱标毕竟是在战火中出生而来,身体里依旧流淌着父亲朱元璋崇尚武力的血液。而朱允炆作为皇太孙从小锦衣玉食,连战火的影子都没见过哪里懂得江山是靠一堆堆白骨拼凑起来的,加上朱允炆宠信齐泰、黄子澄这样的误国书生,想不败都难。

朱棣狡黠异常相信这一点他不会看不出来。

4.造反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洪武十三年,年仅21岁的朱棣就藩于北平,与其他兄弟就藩后只知吃喝玩乐放浪形骸的情况不同,朱棣就藩后极为注意拉拢民心,并经常微服私访出北平府给百姓主持公道,并积极推行仁政,部下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提携帮忙,时间久了,朱棣在北平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上的军心,下得民心,因此朱棣造反表面上看是他一人所为,实则是有北平城全体上下的支持。

明朝靖难之役后,夺位者朱棣,他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明朝的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取了尊位,要求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不同意,问为何不立朱标的儿子呢?朱棣大怒,杀了方孝孺。他对待自己的侄子和嫂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朱标的儿子们,有的下落不明,有的惶惶不可终日,最终都是英年早逝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君主,但是,他可能是受到儒生的影响,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削藩上就是一个例证。他的改革,目的是好的,但行动中存在很多问题。

朱棣在这个过程中反对,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打南京,其中有很多曲折,但朱棣成功了。成功以后,他发现朱允炆不见了,就发现几具烧焦的尸体,太监表示,这是朱允炆等人的尸首,朱棣就按照天子之礼安葬了朱允炆。

朱标的另外一个儿子朱允熥,在靖难之役后被降封为广泽郡王,居福建漳州府。之后不久就被朱棣召回京城,不知何故就被贬为庶人,囚禁在凤阳。生于帝王家的朱允熥,被安上了一个“意在谋反”的罪名,不知何故暴毙。

有人推测说是朱棣干的,但是,没有实际证据可以佐证这个事情,可能是吃的东西不好,有时候食物间相克(迷信的说法),也是可能导致中毒身亡的,不管是不是朱棣干的,去世的时候,仅仅39岁,属于英年早逝。

朱允熞,是朱标的第四个儿子,他在靖难之役后也被贬了,降为怀恩王,居住在建昌,也就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城县。但是,很快就被朱棣调回京城了,跟他哥哥朱允熥一样,都被贬为庶人,在凤阳囚禁着。

他没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但是,也没有活多久,他只有29岁。看来朱棣对哥哥的儿子们,出手还是比较狠的。虽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是朱棣干的,但是,召回京处置,囚禁侄子,就令人怀疑。

朱允熙的死,更是一件蹊跷的事。他跟前面两个哥哥不一样,他在靖难之役后被降为敷惠王”和母亲一起居住在太子的陵墓,也就是去守墓了。当守墓人可不是一件好差事。但是,他还是服从了。服从也没有逃过死亡的命运!

他的生活,一切看似平常,但在永乐四年,府邸中起火,他被火活活的烧死。这个死法,还是很奇特的。对于很多人而言,府中失火是常事,活活烧死一个王爷就让人难以琢磨了,为何呢?

二、对朱标妻女的处理,是另外一种方式

朱标的继妃是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她生了四个儿子和几个女儿(因为女儿生母不可靠,有人说,江都与宜伦是常氏所生,要是如此的话,她生了两个女儿)。

常氏在洪武朝就去世了,所以躲过靖难之役了。吕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在靖难之役后,陪着最小的儿子一起去守墓。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终老,没有想到的是,小儿子在火中葬身,她也不知所踪。

有人说,吕氏也是葬身火海,因为母子俩是生活在一起的。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历史中没有记载她的生卒年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事情,就是朱棣做的,只能这样写了。

吕氏的人生,算是结束了。但是,朱标的女儿有四个,分别是江都与宜伦两位公主加上另外两位,在一些记载中,后面两位连封号都没有,那就意味着两位小公主,还没有成年呢。

江都公主成年了,还嫁给了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璿,夫妻伉俪情深,耿璿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就给老爹耿炳文出主意要直攻北平,由于老爹在真定(河北正定)失败了,他的主张就没有得到实施。

要是老爹耿炳文没有失败,那么,朱棣就可能不会成功,耿璿也不会称病不出的,就因为他称病不出,被朱棣下旨处死,以坐罪(连坐之罪)的名义处死的。应该是受到老爹耿炳文的牵连!

江都公主因为老公也受到牵连,降为郡主,江都公主因为老公被处死就狠生气了,又被降为郡主,更加生气,最终因为忧愤而去世。史书上没有记载她去世的年纪,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朱棣是故意这样做的。

宜伦郡主,也是成人了,丈夫是于礼,之前是锦衣卫百户,后被封为中奉大夫,看来她还是没有受到朱标的影响,对于她而言,还是一件幸事。至于丈夫和儿子,都在朝中做官,这就是最好的安排了。

朱标另外两个女儿,一个是无名,一位是南平郡主,至于生于何时,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未成年,死于永乐十年,死后被朱棣追认为南平郡主。至于因何而亡,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是,朱棣对哥哥的孩子和妻子,并不友善。

三、朱棣的个性比较奇特,生性多疑

朱棣对朱标的儿子,施以辣手,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占据了尊位,对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当时的文人而言,他的尊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不仅仅方孝孺不认可,很多士大夫也不认可。

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他杀了方孝孺十族(诛九族外加学生一族),企图用暴力来堵住悠悠众口。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于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人来说,这个事情,可以记录下来。

朱棣也知道,这个事,凭着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靖难之役是一根刺,刺在朱棣的心头。所以,为了不让这些事情传播开来,对有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任何人,都施以辣手,加以摧残。

最先遭受毒手的,一定是朱标的家人。无论是他的妻女还是他的儿子。将他们解决了,就可以避免潜在的威胁了。之后就解决那些反对者,不管是之前的朝臣还是之前的关系网。

朱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从他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问题。再加上他性格多疑,自然会怀疑到朱标的家人。对于朱标家人的做法,对于维护统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最起码可以堵住朱标家人的嘴!

朱标家人里,只有宜伦郡主活了下来,但也是战战兢兢地过日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算是平安顺遂。有人说过,无情最是帝王家!因为帝王家中的富贵多,利益大。

朱允炆要是跟朱棣那样现实,不那么重视儒生的意见,说不定,朱棣也不会起兵,就算是骑兵,也不会有靖难之役。只因为朱允炆读死书,又听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结果身死不说,还连累了家人。

朱棣,在治国上,很有一套,永乐年间的盛世,对于百姓而言,是一个福祉。但对于朱允炆一家人而言,可不是什么幸事。不过,成王败寇,自古使然。要怨恨,就怨恨朱允炆吧!

身死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对于历史上的事,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觉得就算是朱允炆治理,未必有朱棣治理得那样好,从他削藩就可以看出来。大家觉得,要是朱允炆治理国家的话,会治理得好吗?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他儿子为何被皇帝一剑劈死?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一生戎马为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绩。明朝开国后,徐达被朱元璋封为魏国公,死后又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可谓是明初显赫一时的重要人物,那么徐达的儿子又为何会被皇帝一剑劈死呢?

徐达有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寿。这个题目讲的是徐达的四子徐增寿,而那位劈死徐增寿的皇帝则是指建文帝朱允炆。徐达的四个儿子都有被荫封,其中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次子徐膺绪以父荫指挥使;三字徐添福早夭;四子徐增寿以父荫左都督。而徐达的长女则是朱棣的正妻,所以辉祖几兄弟其实就是朱棣的小舅子。

建文帝在位期间,燕王朱棣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徐达的几个儿子在靖难之役中的立场不一,长子徐辉祖是坚决站在建文帝这边的,反对朱棣靖难。而徐达四子徐增寿的立场则完全是另一番情况,他不仅没有反对朱棣靖难,而且还在暗中作为朱棣的内应,一直在背地里协助朱棣,多次将朝廷的部署等机密告知朱棣。靖难后期建文帝发觉了徐增寿的行为,于是怒将徐增寿一剑劈死了。

其次,在靖难之役前,建文帝曾经怀疑过朱棣造反,召徐辉祖,徐增寿等人来问话,徐增寿的回话是说燕王朱棣和先帝同气而且已经富贵至极,又怎么会造反呢?这话如果是其他人说的也许还情有可原,但是这话从后来被证实是"内鬼"的徐增寿嘴里说出,那无疑会加重建文帝的杀心。

此外,从靖难功成之后朱棣对徐增寿又是追封定国公,又是让其后代承袭公爵等情况可以看出朱棣对徐增寿确实很不一般,徐增寿"靖难内应"的身份应该说没啥疑问了,被建文帝亲手诛杀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9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