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吴占领荆州,关羽败亡后,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刘备决定东征伐吴,当然,这次行动最后失败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事前诸葛亮对这次行动的意见,只是在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感叹道:“法正若在,则能制止主上,让他不做东征决定;即便东征,他也能出谋划策,何至完全失败!?”有人便凭借这句话以及刘备东征诸葛亮没有随行,来猜测诸葛亮不赞成东征伐吴。实则不然。
荆州对东吴和蜀汉来说,都是必争之地,从蜀汉集团人员构成和荆楚人士的人心所向来看,重新夺取荆州,是必然选择,而且完全复合《隆中对》所提出的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的主张,因而诸葛亮所担忧的并不是伐吴的战略问题,而是夺取荆州的战术问题和时机把握。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随军东征,主要原因是君臣二人分工不同。诸葛亮未三顾茅庐之前,已经奋斗了大半辈子,诸葛亮加入他的团队后,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刘备用来镇守大后方,而自己在前方挂帅。再看诸葛亮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刘皇叔联吴抗曹,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为三分天下打下基础。而且诸葛亮的才能也不是带兵打仗,而是保障后勤。赤壁之战后,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拨赋税、充实军需等后勤保障工作。
正是有了这样一位好助手,才让刘备没了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在前方攻城略地,赤壁之战后,又平定蜀地、汉中,连战连捷,这一切的功劳一半应该归在诸葛亮头上。从历次战事的进程来看,诸葛亮所起的是萧何而非韩信的作用,刘备外出,诸葛亮常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尤其是公元218年,刘备率军进击汉中,诸葛亮也未能随军前行,而是法正出马。可惜的是,法正在平定汉中后不久离世,所以才有了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的那句感叹。
伐吴失败,刘备没有立马回成都,而是驻守白帝城,伺机再动,仍然让诸葛亮镇守经营大后方,只是到了临终前,才急忙把诸葛亮从益州召来,病榻托孤,嘱咐后事。因此,直到这时候,诸葛亮才真正从幕后走上台前。
公元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亲自率领蜀汉大军,大举讨伐东吴。第二年,吴军主帅陆逊在猇亭一带大败蜀军,刘备溃退到白帝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闻讯后,不禁为之扼腕叹息:“如果法正还在世,就可以制止主公的伐吴之举;即使没劝止住,仍然让主公去攻打东吴,也不至败这么惨。”
刘备一意孤行,倾蜀汉之兵以伐吴,显然有悖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定的“东连吴会”的战略。
不仅是蜀汉基本国策的制定者,也是刘备手下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但在伐吴一事上,为什么没有任何史实表明刘备事先曾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呢?
不仅如此,刘备伐吴时也没有让诸葛亮一同前往。
更奇怪的是,诸葛亮不仅没有成功劝阻刘备伐吴,甚至隐隐流露出不敢劝谏的意思,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将近1800年,但时至今日,史家仍然在为此争论不休,却始终没有形成共识。可见,此事已成为一桩千古悬案。
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提出的立国战略可以概括为两点:首先是进取益州,把益州和荆州作为根据地,寻找发展机会;其次就是与东吴结果战略联盟,联手孙权共同抗击曹魏。
经过赤壁一役,孙刘联盟在事实上已经建立,《隆中对》的立国之策已实现一半。建安十七年,刘璋手下的法正、张松等人,为刘备提供了益州的大量情报,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他接管益州政权。
甚至在拿下益州后如何做大做强这个问题上,法正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建议,得到刘备的充分认同。
于是刘备在建安十六年,亲自率领数万人马入蜀,而让诸葛亮、关羽等人留守荆州。
值得一提的是,夺取益州本来就是诸葛亮设计的基本路线。奇怪的是,刘备进军益州之后,却长时间让诸葛亮留守荆州。要知道此时荆州的情况远远不如益州急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经对史实的研究,可以推断:刘备不再依赖诸葛亮,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用人路线作出了调整。
张松、法正的积极投效,让刘备夺取益州具备了先决条件,同时他们非常熟悉益州各方面的情况,也为刘备制定了详细方案和治理策略。
很明显,这时诸葛亮的作用当然就没有张松、法正等人重要。
刘备入蜀不久,刘璋就将张松诛杀,法正就成为刘备的主要参谋。公元214年,刘备掌控益州后,法正就是事实上的谋主。从214年到223年托孤这长达9年间,蜀汉政权中的诸多重大决策,几乎都看不到诸葛亮有什么戏份。
1、北伐汉中:这是蜀汉政权以攻为守的方略,首倡都即是法正,刘备非常赞同这一主张,在平定汉中的过程中,法正不仅跟随刘备前往,而且确实发挥了首席谋士的重要作用。
2、用人政策:比如在如何安排许靖等名士的问题上,法正的意见基本上被刘备完全采纳。
3、平定益州后,法正的实权仅次于刘备:法正先是被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刘备不仅把最重要的“都畿“即蜀郡交给法正统辖,而且也视其为“谋主”即首席谋士。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诸葛亮已经被边缘化了。之后,刘备又进封法正为尚书令。要知道,自西汉武帝中朝制形成以后,三公的职权渐被剥夺,实权掌握在君主的秘书官—尚书手里,经东汉演变,尚书之长尚书令,已成为君主心腹之职,具有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日常具体事务的权力。刘备把尚书令这个重要职位交给法正,充分说明后者已成为蜀汉实权派,并且在刘备在心目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只有法正劝得住刘备:刘备与曹操交战时,形势很不利,曹军又箭发如雨,可是刘备坚决不肯退兵,还发脾气,只有法正才敢劝谏,而且劝成了。
总而言之,刘备平定益州前后,法正才是他最为倚重的谋士,而诸葛亮的实权远不如他。法正却年仅44岁就壮年早逝,死于220年,一年后刘备伐吴。这时诸葛亮却并没有取代法正成为刘备的核心谋士。或许在当时的刘备看来,此时的诸葛亮尚不具备参与伐吴这一重大决策的资格,也不需要他跟随前往参战。当然了,刘备伐吴前可能还存在另一种心理:法正不在了又怎么样?老子打了大半辈子仗,就不信没有法正、诸葛亮这些谋士,搞不定东吴。他偏偏不信这个邪,结果只能吞下伐吴失败的苦果
刘备于207年"三顾茅庐",请出智者诸葛亮为其效力。据史料记载,此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后人自然认为此君臣二人是"鱼水"关系。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刘备对于雄才大略的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遇到军政大事无不请他出谋划策,刘备对其简直就是言听计从。那么,历史上,此二人这种君臣相得、犹如鱼水的关系果真如此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些学者们认为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经常会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孙吴,北伐曹操,这样才能兴复汉室。而且其中维护孙刘的联盟,才是最关键的地方。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第二点便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在其史学名著《读通鉴论》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有过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写道,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诸葛瑾),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
而白帝托孤事件,刘备允诺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应该说也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举罢了。在刘备去世的前后阶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刘备所带入蜀的荆、襄旧部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后主刘禅又是平庸之主,很难处理好蜀国大臣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刘备最为信任的法正、庞统都已死,刘备所能够依赖的人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而且当时刘备白帝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李严同受遗诏。
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关系,只是《三国演义》留给后人的一种表面印象罢了。
三国的战场厮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刀枪无眼,棍棒无情。不管能力强大与否,要想在战场上活下来。总需要一些本事的,但是幸运之神也不是每次都会眷顾你。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关羽在前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是最终还是兵败麦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当年刘备为关羽报仇,为什么没带上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呢?
这里主要有几个原因,是不得不将诸葛亮留下来。虽然诸葛亮在三国的整个环境中,被神化成了神机妙算,但是也不能为报仇,而丢下自己刚刚辛苦打下来家业。
1、 雄心壮志的刘备,名为报仇,实为抢回荆州当时刘备已经进阶帝位,自己当上了皇帝。那么他的两个兄弟呢?关羽兵败麦城,惨被杀害,自己的三弟张飞也同样被人杀害。一时间,当初跟随自己攻打天下两位兄弟,就这样没有了。最重要的,自己的荆州也同样被东吴抢了回去。所以刘备这个时候,可以用郁闷之极来形容。
但是此时的刘备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四处流浪的那个他。如果说男人最意气风发的时刻,莫过于刘备这个时候。当然他也想着去试试自己的能力,如果诸葛亮还是跟着他在旁边出谋划策的话。留这个一代雄主的地位怎么保证呢?
关羽和张飞的死,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兄弟们报仇。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荆州地盘丢失了,那可是刘备身上的一块肉,如果地盘丢失而选择隐忍的话。我想此时的刘备肯定是不情愿看到的。
2、 汉中的地盘刚刚稳固,需要一个稳重的留守人员大家都知道,刘备自从获得了巴蜀之地。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想不他心中也是十分的话也是十分的高兴。那么兴兵伐吴,这么大的一个事情,对于经常对外征战的刘备来说。原本就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么回首自己的身后。能够可以帮助自己稳定后方的人,只有诸葛亮一个人了。帮助自己打理后方,不管怎么说,这也是自己辛辛苦苦拼下来的基业。总不能自己前方打仗,自己的后院着火,那就显得有点太不划算了。
诸葛亮自有统军之才,又有治国之能。那么将诸葛亮留下帮自己看家,那是十分的放心。自己也可以在外面毫无负担的去攻打东吴,虽然说自己被火烧六百里。但是总归有个归处。并且在历史中,刘备讨伐东吴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有那么的人数。
3、 讨伐东吴,必须得自己去关于死后,刘备还在犹豫是否要去讨伐东吴的时候。真性情的张飞,那是实打实的要去给他的二哥去报仇。刘备也不得不决定讨伐的决心,虽然当时的赵云和诸葛亮都在极力的劝阻,此时不适合讨伐。原因为何呢?因为当时的大背景就是"孙刘联盟"这个合约还一直存在。
稍微有些理性的人都很明白,与东吴的对战不管胜败与否,对刘备和蜀吴都是一个两败俱伤的事情。反而对于曹操是一件十分利好的事情。
"孙刘联盟"对于诸葛亮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他来贯彻的。诸葛亮的雄心壮志,一直都是当时提出的三分天下,实力稳固,徐图天下。如果此刻出兵,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局面。
更何况,如果把诸葛亮带在自己身边的话。暂且不说出谋划策,很大的可能还会阻止这次的战争。为的就是那个"孙刘联盟"的继续维持下去。刘备自从打江山以来,自己的战略都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来的。这一次的决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打压一下东吴的嚣张气焰。
总结:不管历史如何,刘备的讨伐东吴。或许是真心讨伐为了兄弟报仇,或许就是为了打压一下东吴的气焰。还一个就是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也就是,现如今我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至于为什么没有带诸葛亮前去,完全是刘备出于私心。诸葛亮如果跟随着,这场战争或许根本就打不起来。那么刘备怎么可能会甘心呢?
话说,关羽败走麦城,不仅丢了荆州,还身首异处。第二年刘备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带兵伐吴,最终夷陵一战,大败而归。
而刘备此次出征却把诸葛亮留在了益州,有人就说如果带上诸葛亮,或许战况就不会这么惨烈,甚至有可能得胜归来。
但笔者必须要泼一盆冷水了,且不说诸葛亮愿不愿意同往,而是刘备根本就不打算带他,因为他不配。
当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是要占据益州和荆州两地互为犄角,才能北定中原。所以,对于孙刘联盟他其实是个坚定的维护者。
即使刘备死后,他也是北伐曹魏,而没有对东吴发兵。所以,刘备不顾众臣的劝阻,毅然发兵,诸葛亮自然是不愿跟随的。
但是也有人会说,是孙权破坏联盟在先,刘备伐吴是理所应当的。但理性的诸葛亮可不这么想,借用经济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损失已然造成。
当下最大的敌人是北方曹丕,因为刘备起家靠的是?汉室正统?才能成立了这个初创公司,而北方的曹丕却通过汉献帝的禅让,致使刘备的汉室正统受到了威胁。
而孙权在东吴本来就是个外来政权,况且他跟刘备的利益根本没什么冲突,孙刘继续联合抗曹才是最理性的选择。所以,诸葛亮没有随军伐吴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我们印象中的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一个人,然而历史上的他并非如此,他只擅长一些内政管理和外交方面的事物,统兵打仗根本不出众,尤其是在刘备生前几乎没怎么带过兵。
而且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实则是看上了他的背景和在荆州的关系网,至于他的才能倒在其次了。
再者孙刘联军北抗曹操的时候,火烧赤壁的功劳应该归属于吴国大将周瑜,根本没诸葛亮什么事。
还有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随军的是凤雏庞统,诸葛亮则和关羽他们留守荆州。再后来,刘备北伐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又被留在了益州大本营。
所以,以上足以证明,在刘备心目中,诸葛亮只是处理内政的一把好手,带兵打仗有比他更优秀的庞统和法正。
而诸葛亮后来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那都是刘备死后的事情了。所以,刘备认为诸葛亮根本不配随军,让他留在益州管理内政才是最佳之选。
况且,在刘备看来,出兵伐吴根本不是那么艰难,横竖对比都是蜀强吴弱,他刘备又是御驾亲征,士气必然高昂,所以刘备的轻敌也为他兵败夷陵埋下了祸根。
历史就是这样,谨慎而善内的诸葛亮留守益州,轻敌的刘备独自亲征,遇到了老练沉稳的陆逊,被一把大火烧了七百里联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1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