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鄱阳湖大战:没有这三个人,朱元璋就阵亡了

草根一一 2023-09-17 13:01:53

在朱元璋的起义革命生涯中,没少遇到危险,但这小子命实在是太硬了,总是能死里逃生。

这次要说的就是那场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大战。

龙凤九年(1363)七月初六,朱元璋带领徐达、常遇春、冯胜、廖永忠和俞通海等名将率领共计20万舟师,汇聚龙江,然后浩荡出发,前往江西,陪同的还有刘伯温、陶安和朱升等儒士。

这场战役中,朱元璋多次遇险,却纷纷躲过,并取得了最终胜利,堪比神剧中的主角光环附体。

朱元璋的指挥船搁浅,找了个替身代死

七月二十日,两军相遇在康郎山(实为鄱阳湖内的一座岛屿),当时陈友谅有60万大军,船坚炮利且处于上游。二十一日,两军开撕,一时间“呼声动天地,矢锋雨集,炮声雷鞫,波涛起立,飞火照耀,百里之内,水色尽赤”,比大片还大片。

打了没多久,朱元璋的好多船只被轰得粉碎,大将宋贵和陈兆先等相继阵亡。徐达正搏杀时,战船突然起火,朱元璋见状下令去救援,使得徐达得以解围。而在这期间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经过观察,发现了朱元璋乘坐的指挥船——“白海”船,随即他迅速靠拢过来。朱元璋一看大事不好,赶紧溜吧,哪知“白海”船搁浅,动不了了。好家伙,这下可要逮住这个猪腰子脸了,陈友谅立即下令船舰从四面八方靠过去。

这时有个指挥叫韩成的急匆匆来到朱元璋的指挥舱里,噗通跪下,说:“主公,我跟随您多年,您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您有难,是我尽忠的时候了,您就让我来替您指挥一阵吧。”这个韩成跟朱元璋长得很像,只要他坐在指挥船上,定能吸引敌人注意,为朱元璋制造逃生机会。韩成穿上了朱元璋的衣服后,假模假式地指挥起军队来,过了一阵,看到周围的敌军越来越多,韩成就投河自尽了。

此后,常遇春和俞通海先后赶来救主。也是巧了,那艘“白海”船被一个大浪给打活了,能启动了。众将赶紧护着朱元璋,退回到了安全地带。

朱元璋险被一炮轰死,刘伯温飞身救主

因为自己坐的“白海”船是白色的,太容易暴露目标,朱元璋便把所有的船都涂成了白色,但是朱元璋还是被敌军发现了。鄱阳湖大战打到第四天时,又出现了惊险的一幕:陈友谅正坐在他的高档楼船船舱中观察着敌阵,忽然看到一条白色大船上有人在手舞足蹈地比划着什么,不用说,那肯定是朱元璋了,于是吩咐手下人让将士们将炮口调向那艘白船,准备轰击。而此时正在聚精会神地指挥作战的朱元璋却对死神的临近全然不知,恰巧刘伯温也在观察战阵,忽然发现陈军炮口在转向朱元璋了,说时迟那时快,他立即跳到那白船上,拉了朱元璋就走。当两人刚刚跳到另外一只小船上时,陈友谅的炮弹已经击中了那只白船,把它打得稀碎。看到眼前的惊险一幕,朱元璋是倒抽了一口凉气。

乱箭不长眼,幸亏朱元璋被朱升推开了

由于陈友谅的人多,吃的自然就多,双方对峙了近一个月后粮食就跟不上了,陈友谅就派了500船只去鄱阳湖东岸的都昌去抢,抢是抢到了不少粮食,但回去时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给撞见,一把火烧光了。

没有吃的了,再打下去陈友谅必死无疑。陈友谅就打算率领百余艘大船冒死突围,想退回武昌去,战斗进入殊死一搏的时期。

在泾江口,据说当时朱元璋正冒着雨点般的流矢亲自坐在胡床上指挥。就在那时随军老书生朱升偷偷出来观察战势,忽然发现朱元璋坐的那张胡床光秃秃的,没啥遮挡,十分危险,他顾不得多说,一把将朱元璋推进了船舱,刚进船舱,一支飞箭就射中了胡床,好险啊。

没多久,奇妙的历史镜头又重演了,不过这次是发生在陈友谅身上,但他就没那么幸运了。交战过程中,陈友谅正趴在船窗往外看,眼疾手快的朱元璋舅子郭英一箭“嗖”地直穿陈友谅的右眼,44岁的这位“大汉皇帝”当场死亡。

这次战役的死亡数量之大,据《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所说,几十年后鄱阳湖周边的人都不敢下去打鱼,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捞到死人尸骨。“子弹不长眼”,朱元璋能连躲过三次大险,真时也命也。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兵力是朱元璋三倍,为何还会惨败?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目前是我国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这里发生了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日后被誉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这场战役便是有名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以20万兵力打败陈友谅的60万大军。那么朱元璋为何能打败3倍于他兵力的陈友谅,而面对如此悬殊的战力比,陈友谅又为何战败了呢 ?

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各地农民起义占山为王,不断取得胜利。

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最先高举义旗,随后攻破颍州城。而徐寿辉随后在江南地区起义,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江西、湖南、浙江等地,陈友谅便靠在这支起义军下。

而我们的主人公之一的朱元璋,这时还在凤阳起义的郭子兴的队伍中打杂。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同时收罗人才,整顿队伍。当时,他的谋臣刘伯温就提出: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这个战略的提出,也预示着以后跟江南实力最大的陈友谅之间,必有一战)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得到了千艘投降的战舰(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水军),而后渡过长江,率水陆大军攻破南京,改名应天。而这时候的陈友谅,本来是投靠在徐寿辉旗下的倪文俊部,而后陈友谅击杀倪文俊,趁机夺权徐寿辉,逐渐成为江南地区实力最大的起义军。此时的二人,在各自的发展路线中,还未有明显的冲突,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这年,陈友谅击杀徐寿辉,并且准备向东前往应天,准备消灭朱元璋。

这里我简要说一下各自的水军装备,陈友谅当时拥有的是楼船,楼船就是在一个大型平底船的甲板上修筑起最高可达十余丈(约30米)的多层攻击建筑,是一种即可远攻,又可近防的大型战船,但是这种船的缺点就是动力性和机动性以及稳定性很差,而且吃水极深,极容易搁浅。而朱元璋当时是以走舸和艨艟为代表的中小型战船。这个类别的船,虽然攻击力不如楼船,但是由于体型小,机动性好,所以特别善于侦察、骚扰和奇袭。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向着应天奔涌而来。面对陈友谅的?楼船水军?,朱元璋当然知道不能硬拼,于是他决定:加固应天城池,同时利用陈友谅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从而设伏聚歼。当时设伏的地址已经选好??应天城外的新河,此河河道狭窄,陈友谅的楼船一旦进入,遇到退潮,必定搁浅而且无法逃脱。

诱敌深入,深入的地方选好了,可是派谁去诱敌呢?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并约定在江东桥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同时朱元璋排兵布阵,准备伏击陈友谅。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果然上当了。

一切都照着朱元璋预想的那样:陈友谅进入埋伏圈,朱元璋发出攻击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当时楼船搁浅,水军优势全无,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陈友谅弃舰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应天一战,朱元璋乘胜追击,实力大增。而陈友谅军队内部矛盾激化,但并未伤及元气。

接下来等待他们俩的,是一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鄱阳湖大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江北的起义军张士诚突然攻击小明王的根据地??安丰。(这位小明王是谁呢?他是当时跟刘福通一起起义的红巾军创始人韩山童的儿子),攻击这样一位起义军象征人物的根据地,同时小明王也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一方面为了笼络红巾军的人心,另一方面,安丰是应天的屏障,安丰失陷,应天必然危险,救安丰即是保应天。于是,朱元璋率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可是此时的陈友谅,不去攻击空虚的应天,反而去攻击洪都,虽然洪都的军事地位也很重要。洪都守将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将军。洪都保卫战,朱文正坚持数月,一直坚持到朱元璋保卫安丰成功后回到应天。(此时朱元璋观察到江水开始一天比一天少,进入枯水期)

久攻洪都而不下,士兵多死伤,陈友谅军队已经缺衣少粮,疲惫不堪。朱元璋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七月初六,鄱阳湖大战正式开始。

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同时切断陈友谅的退路。当时陈友谅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朱元璋看到其?首尾相连,不便机动?,于是要求自家水军,利用小型战舰机动性高的特点,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不但火攻,朱元璋还利用风向优势发炮。七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及时采纳部将郭兴建议,利用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的东北风,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换舰逃窜。朱军士气大振,双方继续相持,陈友谅屡战屡败,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

八月二十六日,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友谅复走泾江,遭遇傅友德伏兵阻击,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此一场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的鄱阳湖大战就此结束,最终朱元璋以20万兵力战胜了60万陈友谅大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同年,朱元璋回到应天,自立为吴王。

而后,朱元璋跟自己的谋士刘伯温说,如果当年我去解救安丰时候,陈友谅不去攻打洪都而是打我的应天,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根本成就不了之后的事业。可惜陈友谅偏偏去攻打洪都(今南昌),不得不说,他的战略是相当错误的。

陈友谅战略上的失误,一是贻误了战机,没有趁着应天空虚时刻攻击。二是没有保障自己后勤粮草的供应,导致军心大乱。最后就是这硕大的楼船,看似坚不可摧,可是一旦遇到火攻,轻而易举被对方歼灭。

朱元璋潘阳湖之战传说

 鄱阳湖大战拉开序幕。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先发,驱船直逼敌人巨舰薄战。徐达表现最出色,他身先士卒,击败汉军前锋,杀敌一千五百人,并俘获汉军巨舰一艘,使得军声大震。首战告捷,对于朱元璋一方军士的心理来讲起了真正的鼓舞作用。大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又一举焚毁汉军巨舰二十艘,汉兵被杀被溺一万多,不少人身上着火在水中扑腾。当然,汉军并不示弱,以巨舟逼近,箭弩齐发,朱元璋手下两位元帅即当即战死。而且,汉兵船高,先施火攻,居高临下扔火把,连徐达的指挥船也被烧着。徐达临危不惧,边扑火边指挥,奋战得免。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有勇有谋,他看见朱元璋的指挥舰居中,立刻率几只巨舰直扑而来。朱元璋心慌,掉头避逃时慌不择路,在近岸处搁浅。汉军一围而上,数艘巨舰及几千兵士包拢过来。 朱元璋手下猛将程国胜和陈兆先冒死抵抗,四跃奋击。情急之下,牙将韩成跪告朱元璋说:“古人言杀身成仁,臣不敢爱其死”,言毕,他穿上朱元璋本人的冠服,面对密麻麻进攻的汉军大叫一声,投水而死。 汉军见“朱元璋”投水自杀,喜跃高呼。消息传出,围攻之势稍缓,不少兵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打捞“朱元璋”的尸体方面,准备捞上后剁成数块向陈友谅请功。混战之间,朱元璋指挥舰上大将陈兆先和宋贵皆战死。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
危急时刻,常遇春指挥船队逼近敌将张定边巨舰,一箭射中正站在前甲板指挥的张定边,使得他本人的指挥舰不得不后撤。俞通海闻朱元璋被围,也红了眼,他从水战中抽出数艘船,一直冲向朱元璋的指挥舰,连挤带撞,终于把大船从沙中撞动,重新返入深水之中,老朱躲过一大劫。 俞通海小船,“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俞通海救了朱元璋后,又与廖永忠一起乘轻舸小船追击败走的张定边,边追边放箭,致使张定边身上中箭百余,完全成了一个刺猬,倒在甲板之上。见天色已晚,朱元璋定定心神,鸣金收兵,召集诸将议事,总结首战一日的经验。为防止张士诚乘虚入寇,朱元璋命令徐达率一支部队回防建康。转日,朱元璋亲自布阵,与陈友谅重新交手。 陈友谅急红眼,下令把所有巨舟接连锁串在一起为水中巨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壮观是壮观,老陈忘了“火烧赤壁”的故事。也甭说,面对如此水中浮荡的巨舰城,朱元璋船队短小简陋,仰攻多却,似乎面对铜墙铁壁。朱元璋怒恼,立刻下令斩杀退却的队长十多名,但仍然止不住退势。 正当朱元璋声嘶力竭下令杀人的当口儿,大将郭兴进言:“不是我方将士不用命,敌人舟船太高大,我认为一定要火攻才行。”这句话提醒了听过《三国》的朱元璋,他马上命常遇春等人分别调集七艘渔船,载满芦苇秆柴,以火药填充其间,等待时机投入战场。待东北风起,时机成熟,朱元璋命士兵捆扎稻草人在七艘渔船上直立,衣以甲胄战盔,持矛在手,伪装成兵士的样子。然后,他又分募敢死士卒伏于船中划船。这样,陈友谅军士以为来船是普通战船,没有太多防备。 时值黄昏,七艘渔船竟然趁乱驶入汉军巨舰近前。敢死士卒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之间已经冲撞鄱阳湖大战
到汉军舰队内,猛烈燃烧。火势迅急,数百艘船一齐着火。“燔焰涨天,湖水尽赤,(汉军)死者大半。”这一把大火,烧死陈友谅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大将陈普略。特别是陈友仁,号称“五王”,此人眇一目,多智数,骁勇善战。他的死亡,对陈友谅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当然,朱元璋军损失也不少,丁普郎等数员大将也战死。第三天,双方又各集众大战。汉军虽然损失惨重,战斗力仍旧不弱于朱元璋军,双方在湖上进行殊死搏斗。 文士刘基在朱元璋船上东走西望,一直不闲着,他忽然大叫“难星过,马上换船!”拉起老朱就跳上另外一艘船,甫坐未定,老朱原来所乘大船立刻被炮石击毁。刘基也是装神弄鬼,大白天哪里能见到“难星”,无非是观察到有敌船的大炮在向帅舰瞄准而已。虽如此,精神暗示作用很大,朱元璋及其手下均觉得有“诸葛亮”大仙在船上,勇气百倍。 陈友谅乘高,见朱元璋指挥舰被击碎,高兴得大叫。俄顷,又见帅旗高悬,朱元璋又出现在船头指挥,汉军将领皆相顾失色。廖永忠、俞通海等人率六只战船深入,汉军联大舰拒战,“蔽之,舟若没。有顷,六舟旋绕汉军而出,势如游龙。诸将见之,勇气百倍,呼声动天地,波涛立起,日为之晦。” 打仗打的就是精气神,精神原子弹一爆发,想不胜也难。就这样,朱元璋军队以小打大,无数小船围着汉军巨舰,纷纷飞登敌船,待甲板上汉军被杀尽,底层摇橹兵士犹茫然不知,仍旧一个劲儿喊号子卖力摇橹。朱元璋士兵图省事,掷火烧船后,纷纷跳回自己小船上,摇橹汉兵尽被烧死。战至中午,陈友谅汉军气泄,大败,“弃旗鼓器杖,浮蔽湖面”。胡通海等人回来报功,朱元璋喜不自胜,赞赏道:“今日之捷,诸君之功也!”俞通海进言:“湖水有浅有深,战船难以回旋。不如急入大江,据敌上流。”朱元璋颔首。水军先行抵至罂子口,横截湖面,把陈友谅军队堵在水道中不敢动弹。 这一次,老陈丧胆,再不敢轻易出战。不久,朱元璋又指挥水军连夜轻行至左蠡,扼控咽喉水道。相持三日后,陈友谅最强的左右金吾部将领来降,更使汉军势弱胆丧。 见陈友谅龟缩不出,朱元璋写信激之:“陈公您乘尾大不掉之巨舟,殒兵敝甲,与我相持。以陈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奈何徐徐随后,似听我指挥尾随,此非大丈夫所为也!” 陈友谅见信大怒,下令尽杀交战中生俘的朱元璋士兵几千人。朱元璋一反其道,下令把所有汉军俘虏放掉,伤员发药疗伤,仁义得不行,又下令公祭敌死难者。如此,人心向背,不言而明。相持一月有余,朱元璋除写信激怒陈友谅逗他玩以外,“与博士夏煜等日草檄赋诗,意气弥壮。”并分兵连克蕲州、兴国。 陈友谅残军粮尽,遣精锐突袭南昌抄粮,被朱文正派人尽焚其舟,偷鸡不成蚀把米。玄妙观内陈友谅碑刻塑像
不顾朱元璋军水陆结营的严阵以待,陈友谅最终不得不冒死突围,绕江下流,准备由禁江遁回。朱元璋早有准备,指挥诸军尽锐出击,满纵火筏冲击敌舰。汉军舟船散走,朱元璋军队追奔数十里。其间,陈友谅把脑袋伸出舷窗帘看形势,一枝弩箭飞来,不偏不倚贯其眼睛而入,老陈一命呜呼。朱元璋军士闻讯,大呼喜跃,斗志更奋,激战中又活捉了老陈的“太子”陈善见。不久,汉军“平章”陈荣等人率水军五万余人投降。 张定边趁天黑,乘小船装载陈友谅尸体及其另外一个儿子陈理奔还武昌。回武昌后,张定边拥立小孩子陈理为帝,改元德寿。朱元璋回金陵休整,不久,他又率大军亲征武昌。在城下安排围城事宜后,老朱分兵徇汉阳、德安州郡,“湖北诸郡皆来降”。见形势大好,朱元璋留诸将围城,自己率护卫军返回金陵。

损失士兵超八十万的鄱阳湖之战,究竟有多惨烈?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了真争夺鄱阳湖水域,双方不惜血本,在鄱阳湖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此战规模之大可以称得上是中世纪世界最大规模的水战。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而告终,博阳湖之战为朱元璋统一了江南地区,也为以后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65万水军浩浩荡荡的从江西九江出发,逐渐逼近朱元璋部队驻扎的南昌。朱元璋为了迎战,从南京回调了20万大军,准备在鄱阳湖附近进行一场大战,但是陈友谅的兵力足足有朱元璋的三陪之多,其兵力占了非常大的优势。陈友谅为了与朱元璋打一场打仗早早准备了数年之久,陈友谅的战舰造高又高又大,可以说其这场战役中其综合实力远远大于朱元璋。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是因为陈友谅的战舰巨大,而朱元璋的战舰小根本不能仰攻,一开始就接连受挫。船大有大的好处,自然也有其局限性,可是陈友谅犯了一个历史上曹操就范过的巨大的错误,他将所有战船连接到一起 ,把进攻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水陆大军被置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结果被朱元璋堵歼于鄱阳湖内 ,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利用小船的优势,决定利用火攻破敌 。

到了黄昏,鄱阳湖湖面上吹起东北风,为朱元璋创造了天时条件。当时就在陈友谅的五百只艨艟巨舰围攻常遇春的时候,于是常遇春迅速将船队化整为零,分头进击,并派20名敢死队分乘七只小船,船内装满硫磺、火药、船头尾置数位身戴盔甲的稻草人,在各要处要地设下埋伏。

因为陈友谅的战舰体型太大,转动灵活性有差,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之后20名敢死队员潜出水面,跳进船仓,将点燃的火把和硫磺、火药向巨舰掷抛,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汉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 朱元璋的火攻方式一把大火将陈友谅的65万军队烧的卸甲而逃,陈友谅也被流箭射死。此战之后, 陈友谅的65万部队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朱元璋自此战之后便统一了江南地区,为以后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