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三国之曹操能够笑傲江湖的两个重要方针

读史 2023-09-17 13:16:07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33,《三国史话》连载03,欢迎收看。

早在192年曹操代刘岱为兖州牧之后,兖州治中从事毛玠就曾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分裂,皇帝西迁,老百姓不能从事生产,饥饿流亡,公家没有一年的储备,百姓得不到一点安定,这是难以维持长久的。现在袁绍、刘表虽然士民众多,看起来强大,但都无长远考虑,不是建树牢固基础的人。打仗要师出有义名,守位要靠经济力量,我们应该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这样,霸王之业,可得成功。”

曹操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便着手去做。但由于兖州的统治没有稳定下来,实行起来有很多不便。曹操打败吕布在兖州的势力后,主客观条件有了变化,便努力贯彻这两项方针,取得了很大成功。

先说“奉天子以令不臣”。

前边已经讲过,献帝在长安先受董卓控制。王允、吕布杀董卓之后,王允掌握了大权。接着凉州军阀李傕、郭汜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献帝又落入他们手中。

为了接近朝廷,表示效忠皇帝,曹操在192年底,曾派使者前往长安。途中被河内太守张杨拦阻,不让过境。在张杨处的骑都尉董昭劝张杨说:"袁绍、曹操虽是同盟关系,但看形势,他们不会长久联合。曹操目前虽然弱小,却是天下英雄,将来定能发展,应当同他结交。现在是个好机会,最好帮助曹操同朝廷接上关系,并且上表推荐他。如果事情成功,曹操是不会忘记你的好处的。“

张杨听后,立即设宴款待使者,并上表推荐曹操。董昭还给李傕、郭汜等人写信,以“致殷勤",请他们对曹操持友好态度。曹操使者到达长安后,李傕、郭汜怕曹操不是出于诚意,想把使者扣留下来。这时黄门侍郎钟繇劝阻说:“现在英雄并起,各自为政,唯独曹操心存王室,如果对他忠于朝廷的表示不予接受,恐怕有失众望。“李傕、郭汜只好改变态度,用礼物厚加报答,但不给曹操加官晋爵,对他的兖州牧地位,也不予正式承认。

195年(兴平二年)二月,凉州军将领之间火并,李傕先杀死右将军樊稠,接着又同郭汜互相残杀。他们在长安城内外,混战好几个月。李傕为了取得优势,放火烧掉宫殿,把献帝从宫中移到自已兵营中来。郭汜则扣住公卿大臣作人质。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力量都削弱了许多。

六月间,李傕部将杨奉叛变,带走了不少军队,李傕的兵力更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凉州军的另一个将领镇东将军张济为李傕、郭汜调解,双方同意讲和,把挟持的献帝和公卿们也放出来了。

皇帝放出后,到哪里去呢?多数将领主张向东,回到洛阳去。

李傕、郭汜不愿离开老巢,表示反对。结果双方妥协,暂时住在附近县城。八月,献帝来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北),郭汜想胁迫献帝迁于郿县,献帝不愿意,和公卿们躲到杨奉营中。

杨奉击败郭汜,和董承等护驾东行。不久张济、李傕、郭汜又联合起来,追截献帝,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把杨奉打败。杨奉表面上同李傕等讲和, 暗中招来河东白波军首领韩暹等助战,又把李傕等打败,继续“护驾“东行。李傕等又整兵追击,再次将杨奉等打败。杨奉等慌忙北渡黄河,用牛车把献帝迁到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供奉献帝粮食衣物,献帝和百官们才算有个着落。

196年七月,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故都洛阳。

献帝虽然是个废物,但毕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把皇帝抢到手,谁就有了政治上发号施令的主动权。所以不少人围绕着他争来抢去,大动干戈。在他身边的人,不愿抛弃他,离他较远的人,有些也想把他弄到手。

正像沮授估计的那样,曹操抢先动手了。先前,曹操虽然没有力量打到长安去,但尽量做到通使长安,取得献帝对他做兖州牧的承认。现在献帝东移,正是迎接的好机会,曹操哪能放过呢?他的重要谋士荀彧说:

“现在皇帝东流西徙,人们担心帝室的命运,如能在这时迎奉献帝,正符合人们的愿望。用忠于帝室的行动来镇服各据一方的雄杰,招引更多的英才来归附,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 应该当机立断,及早行动。”

这正合曹操心意。他派曹洪领兵西迎献帝。这时,在朝廷当权的人物中,以杨奉的兵马较强,率军守梁县(今河南临汝)。董承、韩暹留在京师宿卫。他们之间虽然表面上联合一体,实际上勾心斗角,矛盾重重。

曹操决定先利用杨奉,通过早已和自己友好、这时在朝廷任议郎的董昭,给杨奉写信表示愿意与他合作辅佐王室,“有无相通,长短相济"。这时杨奉势孤力薄,见信大喜,对诸将说:“曹操在许县,离我们很近,有兵有粮,应该依靠他。”于是,他和诸将一同上表,请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又迁为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

这时,韩暹矜功专恣,董承不满,又无力对付他,也在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十分高兴,亲自率领军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逃出京城。

献帝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参与朝政。尽管如此,曹操要想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真正能够“奉天子以令不臣",还要付出很大气力。

有一次曹操间董昭:“现在我到了洛阳,你看今后应该怎样做?"董昭回答说:“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现在又入朝天子,辅佐王室,这是五霸之功。但是这里的将领们,各怀异心,未必服从。留在洛阳匡弼朝政,必有许多不便,最好的办法是将天子迁到许县去。然而朝廷几次迁徙,现在刚还旧京,再移动恐怕会造成麻烦,愿将军权衡利弊,采取对策。”

曹操认为迁都许县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最担心的是掌握精兵、屯驻于梁县的杨奉的阻挠。对此,董昭说:“杨奉势孤少援,愿意同将军合作。将军迁为镇东将军,袭费亭侯,是杨奉起的作用,应该及时选派使者厚厚答谢他,把他稳住。我们可以对他说:'洛阳已残破不堪,没有粮食,想暂时把献帝接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去。鲁阳离许县很近,粮食供应没有困难。'杨奉为人勇而无谋,必定不会多疑。”

曹操按董昭的意见办了,杨奉果然信以为真。曹操便把献帝转移到了许县,改年号为建安,以许(后改为许昌)为都城。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于是,曹操总揽朝政。随后,被耍的杨奉起兵,结果被曹操打败,他的将领徐晃也投降了曹操。杨奉率余部逃奔袁术。

曹操得势,袁绍有些后悔,他要求曹操将帝都迁到鄄城,因鄄城离袁绍占据的冀州比较近,便于控制献帝。曹操拒绝袁绍这一要求,写信责备他说:“你地广兵多,而专门树立自己的势力,没看见你出师勤王,只看见你同别人互相攻伐。"

袁绍无奈,只得上书表白一番。曹操以献帝的名义任袁绍为太尉,封邺侯。太尉虽是“三公”之一,但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见曹操任大将军,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他,大怒道:“曹操几次失败,都是我救的他,现在竟然挟天子命令我来了!"拒不接受任命。

曹操的实力毕竟还不如袁绍,不得不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他,自己任司空(也是“三公” 之一),代理车骑将军(车骑将军位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以缓和同袁绍的矛盾。

由于袁绍不在许都,曹操仍然总揽着朝政。

与此同时,曹操安排和提升一些官员,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负责朝中具体事物,以程昱为尚书,又以他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巩固这一最早根据地,以满宠为许都令、董昭为洛阳令,控制好新旧都城,以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乐进、李典、吕虔、于禁、徐晃、典韦等分别为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等,牢牢控制军队。

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实际上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政治上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对以后逐步消灭北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不小的作用。后来,曹操在 《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这句话多少反映了历史实际。

再说“修耕植以畜军资”。

粮食问题是任何军队、任何政权都必须考虑解决的大问题。曹操的亲身经历,使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感受很深。

从陈留起兵之后,曹操就经常为粮食问题苦恼。他讨伐董卓失败,到扬州募兵过程中,募来的新兵,由于粮食不足,在中途叛逃。他东征徐州陶谦时,曾由于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同吕布争夺兖州统治权时,因粮食接济不上,只好罢兵自守。这时程昱为他设法筹集,只能在自己所辖的东阿解决三天的军粮,而且其中还杂有人肉干。他前往洛阳迎接献帝时,因粮食吃光,将士们险些饿死,幸而新郑县令杨沛把储存的桑椹干拿出来暂时充了饥。

严酷的现实使曹操深深体会到,粮食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不设法解决军粮问题,在群雄角逐中是站不住脚的,更谈不到吃掉对方,兼并天下。

曹操还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认识到强兵足食是立国的基础。因此他在196年, 把献帝接到许县后,决定推行屯田制。

在发布屯田令的同时,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负责经营管理屯田事宜。

实行屯田要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国家要有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二是要有相当的可以利用的劳动力。就前者来说,连年战乱,地主和农民死亡流散,大量土地荒芜,无人经营,使曹操政权在所控地区内直接掌握了不少已开垦的土地。

就后者来说,曹操先后镇压招抚了青州、颍川和汝南的黄巾军,他们多带有家属,有耕牛、农具,可以从事生产。

枣祗、任峻等人便把原黄巾军的一些人,用军事组织形式加以编制,组织成屯田民。

此外,曹操还在许下广泛招募各地流民,采用同样办法,把他们组织起来。

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不统属于郡县,自成一个系统,官员有典衣中郎将(相当于郡太守)、典农都 尉(相当于县令、长),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

屯田农民称屯田客,是直接受国家地租剥削的佃客。屯田制开始实行时,不少人主张采用”计牛输谷”的办法,即按使用国家耕牛的多少,向国家缴纳定额租谷。这个不管收成好坏定额收租的办法,遭到了枣祗的反对。他认为按这个办法,收成好的年份,国家的收入不增加,收成坏的年份,农民的负担不减轻,是不妥当的。他提出了“分田之术”,就是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一定的比例缴纳租谷,丰收多纳,歉收少纳。曹操认为这个主张很有道 理,便采纳了。

按照“分田之术”(分成制),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60%交给国家,自得40%; 如用自己的牛耕种,收成各得50%。这个剥削比例是相当高的,同汉代佃户的地租负担差不多。但是,屯田农民不负担兵役和徭役,比汉代佃户负担轻些。因此,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屯田制能够实行下去。

屯田制推行后,确实有成效。在屯田的第一年,就取得了“得谷百万斛"的好收成。

随着曹操统治地区的扩大,屯田的地区也逐渐增多。除原来的民屯外,在一些军事驻地又建立了军屯,由士兵担任生产,建立了战时作战、平时务农的体制。

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将劳动力与土地结合起来解决他们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并有力地支援了曹操对其他割据势力的兼并战争。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在追思枣祗的功绩时明确指出:"(枣祗)为屯田都尉,设施田业,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并认为这是不朽之事。可见,屯田事业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6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