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陈天华
对于中国封建时期的朝局,人们总会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感慨,除此之外,每一个朝代都是经历过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全过程,而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原因,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也是如此。
后人在总结这些朝代灭亡原因中,很多都源自于末代帝王的昏庸无度,无心朝政且贪图享乐之时慢慢地掏空了整个国家的根本,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足以颠覆当时统治者的王权地位,而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清朝的灭亡,换言之,清朝末年的腐朽不堪的确有目共睹,可使得大清王朝最终没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是时代趋势下的大清“气数已尽”造成。
所以,要说清朝的最终覆灭原因,还是应该结合着时代趋势与特点从最理性的角度来综合考量,而不是一提到封建王朝的灭亡就惯性地认为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导致。
1、清朝统治者的教育机制有效降低昏庸帝王的出现
要说大清王朝是家教最严格的家族,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要知道,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极为注重统治阶层后代的培养,尤其在雍正帝之后,尚书房对于皇子的教育更是尤为地受到重视。
而对于每年假期仅仅不到十天的皇子们来讲,即便是天资平庸的一类,能够在皇家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之下,想要做到读书识字以及通晓事理都是没问题的,而更多的治国之道也会在软磨硬泡下逐步建立理念。所以说,皇子们经历了长时间高质量的文化熏陶,想要成为昏庸无度的人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清朝对于后代的培养这一方面是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所以,哪怕是皇子日后成为王权继承人,从小建立起来的良好素养也注定他们成为昏庸帝王的可能性相当低,最不济也只能是对于政治没有太多远见的帝王,昏庸无度甚至骄奢淫逸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可想而知,没有了帝王的骄奢淫逸,清朝至少直到最后灭亡之前,在位的帝王还是会对挽回国运做出努力的,只是所做的努力成效越发的不足而已。
2、儒家思想对于清朝人长久养成的固步自封导致政体的无法革新
现代人承认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至高瑰宝本无可厚非,而长久以来,儒家思想对于古老中国的稳定发展也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儒家思想在很多层面上的确也限制了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的思想发展,长久存在的森严等级思想与男女尊卑有别等等思想注定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越发畸形。
所以,时间来到清朝,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种种弊端在这个朝代已经是越发地突显起来,而当时的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度的发展更是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其实,就拿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来说,以其为代表的很多西方国家也都是从封建时期逐渐转型到新的政体形式从而实现逐步强大的,而大清王朝却没有西方国家的好福气,造成这一局面的恰恰是长久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全体清朝人的固步自封。
而清朝末期的世界局势还处于各国之间弱肉强食的野蛮状态,可想而知,西方列强更多的不会是想要去帮扶弱势清朝的崛起,相反,各类无情的打压与攻击只会让清朝统治者的政权地位越发地摇摇欲坠。
3、西方列强敲开大清国门后的全民觉醒致使封建制度的难以为继
如同开篇陈天华对于天下安定的精辟解释,一个国家的民众价值观决定了这个国家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发展下去,在很多西方人对于大清末年的民众生活状态评价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思想尚未启蒙之时民众的愚昧,可当西方列强敲开了大清国门,类似于梁启超、孙中山一类的思想启蒙者逐渐涌现出来,而大清末年的政治氛围已经无法满足这类人的思想诉求。
所以,一个朝代的灭亡从来都是内力加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大清灭亡内部最重要的助推就是这些受到西方思想启蒙的仁人义士,所以,他们促使的大清覆灭并不完全出于这些人对于大清王朝的不满,相反,先进的政治形式终将替代落后的统治思想在当时才是不争的事实。
小结:有人曾提出过这样的论调:封建王朝的帝王身处权力核心,他们的本分就是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完全运用在国家治理上,相反,哪怕不曾骄奢淫逸只是能力平庸的帝王登上皇位都是一种罪过。而这样的论调更多的适用于封建稳定时期,对于清朝这样身处封建统治在中国大势已去的朝代来讲,无论统治者为了维系自身的统治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所以,清朝的最后灭亡真实原因并非帝王的昏庸无度,而真的是时代趋势下注定清王朝的“气数已尽”!
?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这句话,我觉得需要我们辩证地来看待。首先,清王朝立国将近300年,确实没有出现那种行为荒诞,举止让人害怕的皇帝,也没有出现过什么暴君。最多自雍正之后的皇帝在治国当方面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无功就是过?。因此,我认为大清没有昏君这句话还算是比较正确的。
那么,既然大清没有出现郭过昏君,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最终会轰然倒塌呢?其实,我认为大清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君主,而在于民族的意识形态。在中学的历史课上,我们都学过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政策。那么我们不经要问了,为什么会出现闭关锁国政策?能够让历代皇帝坚持沿用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坚决沿用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清朝后期那几位皇帝的过错,而是我们民族整体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我们需要这一个政策来对待那个时代的变化。首先 我们的民族是农耕民族,历朝历代的百姓都凭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生活。虽然历朝历代都由商人 但是不管是从百姓的观念,还是国家政策,来看,商人在中国的地位都是不如农民的。
又由此可知,这样一个沿用小农经济数千年的民族,突然遇到了工业革命的时代,他们会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对于如潮水般涌入的新思想和新事物,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接纳,而是抵抗。在曾经有过一个短片,是一个外国人带着摄像机在清朝末年的北京城中拍摄的画面。画面中,城中过往的百姓看到摄像机的镜头,纷纷躲开,像是看到了怪物一样。因此从他们的心底里就无法接受这种新型的事物。因此,百姓无法接受,那么国家的统治者更是乐得清闲,直接将国家锁起来,外面郭过外面的 我们过自己的,互不影响。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政策 才导致近代的中国被其他国家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可以说算是气数已尽。
清朝灭亡的原因是那时中国已经不再适合帝制了,封建君主专制应该留在历史中,不能再持续下去。
清朝从康熙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渐渐关闭与其他国家通商的港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统治。
那时开始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朝却不顺应历史潮流,甚至要逆流而行。肯定会被历史淘汰,被列强所瓜分,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不伦不类的国家。
PS.全为个人手动,未参考百度,只能算作一家之言。
昏君特指那些昏聩不明,荒淫无道的君主,清朝的皇帝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判断,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是符合昏君的标准的,道光皇帝也是个不合格的君主,其他的皇帝还是比较勤政的,只是才能过于平庸
清朝的灭亡,虽然有一部分是外因造成的,但是清朝内部朝政腐败,统治阶层不思变通,这也是造成清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说清朝“气数已尽”而亡,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清朝哪些皇帝能算是昏君?
今天提到清朝,很多人都会说到康乾盛世,乾隆皇帝登基后,能取得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不只是他一个人功劳,康熙皇帝奠定了国家稳定的基础,雍正皇帝奠定经济兴盛的基础,才让他能领导清朝走向最鼎盛的时期。
这就像现在一些富二代,又是创业,又是搞投资,非常牛,我们不否认他们中很多人很有才华,但是他们取得的成就,依靠父辈提供的资源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但是自己本生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不然早晚还是会坐吃山空的。
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明显发生了一些变化,收复了伊犁,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蒙古也回归清朝,人口稳定持续增长,乾隆皇帝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后,逐渐怠政了。
乾隆皇帝大兴土木,安于享乐,他又十分宠信和珅,福安康这些人,权力落到少数人手中,朝政吏治就会逐渐变得腐败,乾隆皇帝执政晚期,民变四起,叛乱不断,太平盛世的景象消失了,这一段时期乾隆皇帝的表现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清朝另外一位比较昏庸的君王是道光皇帝旻宁,他上台的时候也还是比较勤政的,他大力整顿吏治,想要抓盐运,海运来补国库的亏空,但是长久的社会积弊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是单独往某一两个方面抓就能改变现状的,所以很多社会问题道光皇帝还是没办法解决。
内忧外之下,清朝和英国爆发了鸦片战争,最后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内政外交的失利也让道光皇帝十分受挫,让也不思考怎么改革,反而有些自暴自弃的混了十多年,进一步加大了清朝和西方列强的差距,他这个皇帝当得也十分不合格,所以清朝也是有昏君的。
说清朝灭亡于“气数已尽”,不如说灭亡于时代的大势所趋。近代中国的落后,并不是从清朝时期才开始,明朝就逐渐和西方国家拉开差距,不过要追赶在明末,清朝雍正皇帝执政时期,乾隆皇帝执政时期,都完全来得及的,但是三次机会都错过了,后面差距越来越大,当然要追赶什么时候都不晚。
咸丰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在内部人事任用上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大臣都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后来清朝又开始推动洋务运动,但是无法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根本变革,保守派势力过于强大,朝廷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力度在后期乏力等问题,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绪皇帝也想要通过戊戌变法改变清朝现状,但是一方面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光绪皇帝在政治上不成熟,在朝中没有自己的心腹,在军队也没有话语权,就想要依靠康有为这些无法办实事的人来搞政变,最后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清朝晚期稍微搞得像样点的变法,也就是庚子新政,至少在军事,教育等方面对之后的中国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时代格局的基调就是巨变,庚子新政只满足了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变革,制度还是没有变动,但要让中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必然需要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所以辛亥革命最后还是爆发了,虽然这次巨变也是不完全的,但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被连根拔起。
“气数已尽”通常是统治阶层行将就木,国家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也不考虑变革,也不考虑解决社会问题,君王荒淫无道,朝政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最后说他“气数已尽”。但是清朝有些不一样,即便在最后也还是在设法推动变革,想要让王朝多活两天,只是清朝的变,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也跟不上自身腐朽的速度,最后走向灭亡,单说清朝“气数已尽”而亡是不准确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