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雍正的生活到底多忙 百年后档案揭出雍正私生活,原来我们想多了

汾东草堂 2023-09-17 17:49:53

雍正富于禅意的手势

撰文|赵立波

编者按:雍正如同一台孜孜不倦的机器,在其主政的十三年里,高负荷快速运转,对于政务他是工作狂,形容自己要做一个外表举动柔和、谦恭,内心强大坚强的人,认为这样才配做大丈夫。透过昏暗的历史,当泛黄的书卷透着一种安详,当历史成了一段云烟,贴近历史,还原历史人物的侧面,让我们对古人也有了一种温度上的感受。雍正作为”政治动物“其身上又蕴含了太多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当满街落叶无人扫时,且让我们梳理一下那段充满诡异、离奇、有趣、生动的历史画面。

雍正六年(1728),在处理秋审勾决60余人死刑的批示上,雍正对臣下说:“今日因系决定人命的大事,特别费神却丝毫不敢疏忽。又说,我如此劳累精神也都是常事,“朕每日办理政务,日朝至暮,精神倍出,身体从不困乏,倘稍闲片刻,便觉体中不舒畅。朕之勤于政事,实出于衷心之自然,非勉强为之也。”这种自我解释除了说明自身勤政外,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他感到生理上都非常舒服。帝国的事务除了流水线的常规工作外,许多还有突然性工作安排。

雍正朱批是其勤政的痕迹

雍正处理朝政,自早至晚,少有休息,白天同臣下接触,研究部署政务,晚上批览奏折,有时在吃饭和休息的时候,也是“孜孜以勤慎自勉”,半点不敢贪图放松安逸。有时深夜还在批改,十分疲倦,他把这种情形书写给臣下:“灯下所批,字画潦草,汝其详加审视。”“又系灯下率笔,字迹可笑之极。”在给田文镜的批谕里,他还解释说:“因灯烛之下字画潦草,恐卿虑及朕之精神不到,故有前谕,非欲示朕之精勤也。”除了勤勉,处理政务异常认真,臣下的疏忽大意,草率马虎他也必须给予纠正。礼部侍郎蒋廷锡书写奏折时,将“重道”二字误写,没有检查出来,雍正皇帝看时发现,特意把他叫过来,告诫他“勿谓此等本章无甚紧要,朕不详览,嗣后当愖之”。类似的事情还很多,他自己也说:“朕于政事,从来不殚细密,非过为搜求也。”

许多政务跨越极大,一会研究耗羡归公,突然又收到贵州改土归流,没等拿出处理意见时,户部又报上京城成立粥厂请示,可谓大量工作如雪片般飞到雍正的书案。此外,他还要抽出大量时间对户部官员和地方督抚官员上报的数千官员引见,需要他亲自进行面试,打分,写下评语,然后从一定高度对吏部选拔官员给出总体定调。给臣下的指示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对于选人、看人,这件事雍正亲力亲为,绝不偷懒。在这一年,他规定:“凡是年龄在20岁以上,已到吏部报到过的荫生,‘奏请考试引见’,然后授官”《清史稿卷一》自此雍正确立了“及岁引见”制度。

雍正影视形象

引见程序大体为分排进行,一次五六个人,由吏部官员呈递绿头名签,牌子上“书写引见人姓名,履历”供皇帝审阅。《清碑类钞》有时还在评语用朱笔写下评价。雍正的最终意见,当场并不公布,只是将绿头牌发给本人,让其等候消息。雍正在面试官员履历的批示上写了许多当时的大白话,至今读来非常生动。诸如“苍苍儿的”、“太聪明伶俐人”、“似婆婆妈妈的,好人”、“油气些的”、“丫头似的一个人”说官员娘娘腔这些非常生动话语至今读来颇为有趣。

雍正对被面试官员的相貌、气质、言谈、等多角度进行观察,由于人数之多,所评价的也是千差万别。对于一些口齿不伶俐的,他非常轻蔑地写到:“谈语呜噜呜噜的,不真,非诚人也”。有的胆小见了皇帝紧张,也被他写下“聪明乖巧人,乾清宫引见,吓着了”。有时一语定乾坤,全面否定“人似混账”、“一脸酒气”等等,也可看出雍正属于典型外貌协会,长相出色的官员,往往得到其良好评价,有的因此得到破格提拔。

雍正朱批的巨大工作量

除了选人和地方推进政令外,雍正如前文所涉及到的议刑时,表现非常慎重,甚至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案卷分析,一时之间成了清朝定人生死的“大法官”。雍正不仅要依据案情,还要参考案例,尤其是对于其父康熙时定例的参考。在处置制造假银两的案犯时,雍正看了很久,又询问臣下说:“圣祖时有用假银处绞刑的吗?”大学士徐元梦说,这是新定之例,原来是没有的。雍正于是将绞刑建议改为缓决。

此外从雍正起居注可见,雍正的政务随时切换,仅就一个月的工作量来看就相当紧凑繁重。二十五日,分批引见,到位时勾留湖广、浙江、江西罪犯八十四人。第二天,先后处理臣下奏疏和引见官员,到天黑时勾留江南罪犯九十多人,如此工作节奏基本是每天都是如此进行。对于雍正的忙碌,两江总督查弼纳给他专门上疏,劝谏要保重身体,不要因为劳累过度,将身体拖垮。“伏乞皇上茶饭按时,爱养圣躬,以理政务,窃闻皇上日理万机,甚至夕阳西下,龙体尤为劳顿,臣优难忍,不揣冒昧奏请”。雍正从凌晨到傍晚不停理政,,另外夜晚还要批阅奏折,如在臣下的朱批中自己描述说:“大概外来奏折,晚批者十居八九,此折亦系灯下。朕从幼夜间精神更好,非出勉强也。”帝国的事务彻底让雍正变成了工作狂,一旦没有工作,在急性子的作用下往往会发火。

因为交付给大臣所办事务得不到及时处理,发了脾气,他说:“朕整天坐在勤政殿里,又不顾暑热,想办理事情,为什么诸大臣对交待的事情毫无动静,不来回奏,若不能办的话,何不讲明原委,若不想办的话,干脆交给我,我来替你们办。”之后要求这些人每天都要到圆明园值班,太阳没出来的时候到宫门,日落以后才准下班。

雍正皇帝推进养廉银制度的习习清风瞬间吹遍了这个古老帝国。通过雍正皇帝勤勉的带动,逐步形成了“朝乾夕惕,事无巨细,亲为裁断的局面”。13年的理政,雍正皇帝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每一年,雍正皇帝只在自己生日那一天才会休息。

雍正行乐图

对于自己性格,他在臣下的朱批上生动地写道:“遇事举动,外要柔和,内存刚毅,若能如此为之,才是大丈夫。若外刚而内柔,则不取也。”值得一提的是,雍正虽然忙碌,精神生活却也非常丰富,他自己会在劳累之际制造各种玩具,对山水的喜欢同样狂热,鉴于政务繁忙,他没有太多精力爬山涉水,于是就叫人在各处安放望远镜,独自了望,以此解除政务疲惫,放松身心。雍正经常叫人做望远镜,当时称之为“千里眼”。雍正十年(1732)三月二十日谕旨:“将千里眼多做些备用。询问做千里眼人,茶晶、墨晶、水晶若做的千里眼,看得远的多做些。”十多天后,雍正又突发奇想,“这次式样却要与鼻烟壶放在一起。”并且明确了千里眼的使用范围,一部分给军人使用,一部分作为赏赐。“赏赐将军常德无签千里眼二件,提督哈元生黄纸签千里眼二件。”至于雍正自己则用来观览风景:“命造办处送来,安放在圆明园万字房面对瀑布处、莲花馆对西瀑布处、一号房抱厦处、蓬莱洲流杯亭等处,共三十件。”并特别嘱咐“挂在柱子上”

雍正还很喜欢小动物,尤其是鸟和狗,如雍正三年(1725)传旨:“做鹌鹑笼子一件。”、“着鹦鹉铁丝笼上配做滑车两个,以备挂在树上。”对于狗的宠爱,更是非常细心。经常惦记给狗做一些好衣服:“给造化狗做麒麟衣一件,俱用良鼠皮等毛做。”几年后,突然又提出:“原先做过的麒麟套头太大,亦甚硬。尔等再将棉花软衬套头做一分,要做小些。”很多时候,给狗做物件他精细到能寸:“做圆狗笼一件,径皮衣上托掌不好,着拆去。再狗以上的纽拌钉不结实,着往结实处收拾。”

对一些小玩具也很感兴趣,或许宫廷生活让他始终不能成长为饱经沧桑的男人。与一贯的威严、冷峻不同,他似乎更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大男孩。他不仅戴过假发扮作洋人,还有戴过洋胡子的事。《活计档》里明确记载雍正生命最后一年里,下发谕旨:“做西洋人黑胡子”一件。这个《活计档》记载了一个与史书中完全颠覆的另外一个生活气息的雍正,甚至是童心未泯。

“洋气的雍正假发画像”

感谢您读到这里,点个在

雍正是个好皇帝吗?

雍正是个好皇帝吗??
清朝的皇帝我觉得就雍正还算不错 ,他之所以名声不带好就是因为他为人过于极端和“冷酷”。因为历史是后人写的所以得罪了的人自然不会说的好听。

方苞曾经这样评价康熙:治乱之君,平外固国。而雍正是:治平之君,安内治国。雍正所处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混乱的时局。他无论在对吏治还是千里斗争中都是一位斗士。康熙一世英名,但晚年对于日益腐败的官吏是力不从心。而雍正看到这个危害国家的毒瘤,并正确的分析了国家当时的形势和根本问题,并对其对症下药使表面虚华的清王朝从危机中转危为安
雍正是好皇帝吗
雍正在争夺皇位中对政敌的打击是残酷的 但是这本该是一位皇帝不可或缺的秉性 做皇帝的人切不可有妇人之仁 无论雍正人品怎样 他都是清朝最体恤爱民的皇帝 康乾盛世中 康熙在位前期平定内忧外患 后期六次南巡 劳民伤财 致使雍正登基时国库几乎耗尽 若不是他的苦心经营十三年 勤俭治国 使国库充盈 何来的乾隆朝的盛世
雍正是一个好皇帝吗?
作为帝王来说,总体上我觉得他比他父亲康熙还成功,就是他老子活得太久了,他当皇帝时间短了点

麻烦采纳,谢谢!
雍正帝是好皇帝吗,为什么
他接手康熙的皇位时,国库空虚,贪官污吏横行,那个时候太平盛世已经衰落了.同样嘉庆接手乾隆的皇位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但是即使嘉庆还没收了当时的世界首富和珅的家产也是让清朝继续走向衰落.而雍正呢?

雍正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和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说"雍正一朝,无官不清"是对雍正治理国家的公正评价.改土归流也是雍正的一大功绩,然而可惜的是很多历史书,即使是我们的教科书也没有明确说是雍正的功绩,只是说"康熙以后".摊丁入亩也是雍正的重要功绩.这个高3的教科书上都会提到~.还有密折制度,严防官员的 *** .还有废除贱籍,老农顶戴,八旗改制,平定青海 *** 叛乱等功绩.促使了国家有衰弱转为昌盛,稳定了国家政局,促进了民族融合..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由于他站在反对利益集团的前端大力改革,所以被那些利益集团妖魔化了,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今人对他的认知.如果没有雍正的作为就不会有乾隆的盛世.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杀光兄来争夺皇位,甚至逼迫父亲退位.鲜少听到有人说唐太宗的不是.雍正只是和大多君王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杀不安定的兄弟.而且雍正在即位之初并没有大开杀戒.反而给兄弟升官加爵.却和唐太宗有不一样的名声.

很多人觉得雍正城府极深,但是雍正的性格并不是天生就很能忍的, 雍正的性格是情绪化的,急噪的.康熙也批评过雍正性格急燥.所以雍正就把"戒急用忍"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并且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来克服自己的缺点.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子发现自己的缺点很难的,更难得的是用了很多年去改正.如果太子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如果他能改正的话,康熙朝也不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故事.如果大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的话,并且改的话.也不至于把机会给不起眼的雍正!

大阿哥在太子被废的时候,直接向康熙表示:假如父皇想让太子死掉,而又怕天下人说闲话的话,他可以代替父皇动手.在被康熙指责以后,还想谋划巫术.最后被康熙圈禁.

八阿哥仁爱好礼,很得人心.八阿哥摆脱母亲的影响力争上游,是了不起的.但是他并不讨康熙的喜欢.康熙认为八阿哥:"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乃,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因不得立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凶险百倍于二阿哥."并且与八阿哥断绝"父子之恩".八阿哥与康熙快到了反目的地步.一次康熙出塞狩猎回京,八阿哥非但不恭迎,反而派太监送2只快要死的老鹰,表示对康熙狩猎的蔑视,在康熙47年八阿哥就被锁拿.

十四阿哥在八阿哥被锁拿的时候,拼命求情,康熙当然明白十四阿哥也是八阿哥党的,气的康熙要当场杀了十四阿哥.后来十四阿哥又学八阿哥广泛联络人世,谋取储位,然而康熙最恨的就是结党.最后康熙把十四阿哥派到西北出征,远离京师.康熙年时以高,不可能立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

服雍正韬光养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高,能忍.雍正的韬光养晦使他成功的做到了"热爱手足,诚孝父皇".在太子被废的时候,是雍正站出来为太子求情.也许是他看到了太子还有复位的希望,又也许是他想表现出爱兄弟的样子,也许2者都有.总之,在当时只有雍正站出来替太子说话.就算是作秀,也作的很成功.这个作秀说的轻松,但是一做那么多年,而且做的不露声色.隐忍的级别是练到很高的地步了.

没有一个皇室的城府不深,不然是无法在官场存活的.尤其是皇帝,单纯的皇帝只能亡国.

没有一个皇帝没有杀过人,没有一个皇帝不杀对皇位......
雍正皇帝跟他十三弟的关系最好吗?
雍正对十三的好简直恒古未有,他是最反对朋党的,但是十三弟例外,如果有人敢说十三弟不好,雍正能让他死,十三弟在雍正朝可以说是享受的皇权弧雍正都不知怎么对胤祥好了,铁帽子王不说,还加恩郡王,并且在谕旨中特别加上,凡我子孙不能对我加恩与十三弟的恩典任意酌减,如果有就不是雍正的子孙,想想在皇家能有这份情谊实属罕见,怡亲王胤祥实在是古今中外第一有福的王爷。
雍正(爱新觉罗 胤禛)是好皇帝么?
怎么说好呢。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腐败已然成风。他克服各个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的开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腐败的坏况都有很大的转变。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还有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等事例。 可他大兴兴文字狱杀了太多的人。 总的来说他所做的事好的多余坏的。 应该是个好皇帝吧 。不然怎么有康乾盛世呢? 还有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像雍正那样勤政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个月,实际约4247天,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亲笔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希望对楼主有帮助,谢谢!
雍正是个好皇帝吗?
雍正是一位引起后人争议较多的皇帝。他的即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实行的严厉治国政策让人评说不已,而他的突然暴死,更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的谜。

关于雍正的死,雍正朝的《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

雍正十三年这年的八月(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住在圆明园,在八月十八日那天他与大臣们商量处理少数民族的一些事情,二十日他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二十一日仍然正常的办公。

但是到了二十二日他却突然得了病,当天晚上,朝中的重要大臣们都被匆匆忙忙的被召入他的寝宫,这时已经是奄奄一息的雍正便宣布传位给儿子乾隆。第二天,58岁的雍正就在圆明园咽下了他的最后一口气。

雍正寻医朱谕

对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清朝官方只有如此简单的记载,也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民间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当时有一位侠女叫吕四娘,她的父亲和爷爷都因为文字狱被雍正杀了。为了报仇,吕四娘挥剑砍去了雍正的头。在安葬雍正时,只好铸造了一颗金头来替代雍正的脑袋。

另一种说法更让人吃惊。据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这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

还有的野史传闻,说是宫女与太监串通一气,用绳子把雍正勒死了。

另外,有的历史学家曾经推论,雍正是突然中风死去的,虽然推论有一定的道理,但尚未拿出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

那么,雍正究竟是怎么死的?历史学家们近年来对清宫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极大。

炼丹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为的是长生不老。丹药,也就是他们常说的仙丹,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据了解道士们是用铅砂、硫黄、水银等天然矿物做原料,用炉鼎烧炼制成丹药的。

雍正在没当皇帝的时候,对丹药就产生了兴趣。当上皇帝以后,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 *** 真人”。雍正特别赞赏张伯端发明了金丹要领。

至少从雍正四年起,雍正就经常吃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从他对田文镜奏折的批语中,可以知道他感觉服后有效,还把丹药作为礼品赏赐给鄂尔泰、田文镜等一些受他宠爱的大臣。

雍正八年春,雍正闹了一场大病。为了治病,他命令内外百官大规模访求名医和精于修炼的术士。这是雍正当时亲手写给各省总督、巡抚的谕令,每份内容完全一样。

皇帝给各地官员的谕旨,如果内容文字相同,通常都是由负责抄录的大臣代笔,惟独这份谕旨,全是雍正皇帝用朱砂一笔一笔,一份一份亲自书写的,现今保存下来的就有15份,足见他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

浙江总督李卫,接到谕旨后立即向雍正皇帝秘密奏报,说民间传闻河南道士贾士芳有神仙之称,特推荐此人进京为皇上治病。

雍正道装像

雍正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命令主管河南山东两省 *** 的总督田文镜派专人送贾士芳进京。

贾士芳进宫初期,雍正还觉得治疗挺见效,可是后来渐渐发现,贾士芳用 *** 、咒语等方术控制了自己的健康,他想让雍正舒服就舒服,想让雍正难受果然就难受。于是,下令将贾道士斩首,罪名是:贾士芳在朕的面前使用妖术。

雍正虽然杀了贾士芳,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对道士的信任。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从闹病到死去,大约五年时间。这当中雍正一直频繁地参加道教活动。雍正在苏州给道士还定做了法衣,一次就是60件。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雍正当年穿道教服装的画像。所有这些都说明雍正确实信奉道教。

雍正如此尊崇道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治病驱邪”......
雍正算是一个好皇帝吗
雍正皇帝以治国而言他是一个出色的帝王,并使清朝的盛世能够从康熙一直衔接到乾隆时期. 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干夕惕”。他在位期间每年唯有自己生日当天才会休息一天,其余每天都挑烛工作至凌晨一两点。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折中总共批阅超过千万字,过劳死的说法甚为可信。康熙末年,国库亏空严重,只有八百万两左右,而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就增至六千余万两,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见雍正勤于政事的重大成果。
雍正是个好皇帝吗
好皇帝 和 好人 不能 同时在一个 帝王身上 体现。。
雍正是不是个好皇帝???
所谓“好”是指他治国有道勤政爱民。上延康熙盛世下为乾隆盛世奠定基础。所谓“坏”是指他对政敌残暴屠杀功臣形法严峻屡兴文子狱。在他统治13年间国太民安五谷丰登人口增加官场清廉是不争的事实。衡量皇帝好坏标准最主要看他有没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历史上有没有起进步作用。雍正期间经济高速发达生产力高度解放各行兴盛。从这角度而言他是位好皇帝其他的都次要的。

雍正继位后没有出过京城,他是节约啊还是不敢出京啊?

对于雍正皇帝的评价,后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是一个希望自己很有所作为的皇帝。这不仅得力于父亲康熙皇帝的熏陶,更重要的是理想和抱负驱使所致。

坐上皇帝宝座后的雍正,并没有一点轻松感和愉悦感。相反他的压力非常大,加上还背着谋权篡位的黑锅,他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在那么多有为的皇子中,他必须得拿出点成绩来,才能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个有能力把大清管好治好的人。

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向众兄弟和天下有个交代,从而说明他才是最佳的皇位继承者。为此他不只是在继位之初才表现得非常努力,而是一以贯之,从不懈怠,夙兴夜寐,事必躬亲。

雍正不仅勤政,而且生活简朴,刻求寡淡。

康熙和乾陵二人性格上都是天马行空,爱好出行,四处巡游不绝。康熙曾于隆冬之际还出塞打猎。而雍正则端庄内敛,生活地很严肃,一即位就诏“罢鹰犬之贡”,而宫中所蓄养的珍禽异兽也全令放出,一只都不留,以声示他不事游猎。不但东、南、西的巡幸不搞,连康熙每年举行的北狩也不进行。

雍正极少离开京城。在从政的十三年里,他从未去过承德避暑山庄,也没到江南做过巡幸活动。他只是于元年先后送康熙和仁寿皇太后灵柩去遵化东陵,以后也还去过东陵祭祀。

除了这个地方外,雍正继位后,哪都没有去过。就是去拜谒祖陵时,都不同意在沿途安放过多的临时设施,不求安逸,稍有花销,就认为是过奢之举。

雍正固守京城,可能一方面是经历了残酷的储位斗争后,长期心有余悸,担心一离开京城,就会发生意外。另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雍正忙于处理政事,实在无暇出行。

在平常的生活起居上,他对生活用品也不太讲究。

当时有一位京外的官员叫曹烦,进贡了一些文具和生活用品,雍正只对“湖笔”一项表示欣赏,批语道:“笔用得好。”而对其所贡的匾、单条字绫,他则批道:“用不着的东西,再不必进。”

对笺纸四百张,也批说:“也用不了如许之多,再少进些。”又对所贡锦扇一百把指示说:“此种徒费事,朕甚嫌,倒是墨色营扇朕喜用。此种扇再不必进。”

见福州巡抚黄国材的奏折用绫绢,雍正在黄国材的奏折上批道:“请安折用绫绢为面,表汝等郑重之意犹可。至奏事折面,概用绫绢,物力维艰,殊为可惜,以后改用素纸可也。”

在当时,用来写奏折的绫绢是很昂贵的。雍正从来都很爱惜。他所批谕用的绫绢,大都是裁成小条,有时书写时条子也不换,就将所述内容密密地写在一张纸上。

雍正不但严于律己,而且还以此带动群臣,要求官吏必须清廉。但同时,还反对某些官员借清廉之名沽名钓誉。为此他指出,做官的取自己应当取的钱财不能算作不廉,用自己应当用的钱物不能算是滥用。

所以既不要剥削老百姓,也不要伪饰清廉而沽名钓誉。

正是由于雍正集团的努力,清朝才走出低谷,迈入正轨,并为下一个乾隆盛世做了全方位的准备。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2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