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如果两两进行巅峰对决,结果如何 说出来你别不信

魁哥说历史 2023-09-17 20:34:42

战国时期,周王室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各诸侯国早已不把他当一回事了,也不去朝拜了。经过春秋几百年的征战,战国七雄的格局初步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些国家,军事力量都很强,今天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明天燕国等五国伐齐,后天秦国联合齐国打楚国,总之纷争不断。

在多年征战中,涌现出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四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最优秀的统帅。巧合的是,这四位名将分别隶属于两个国家,分别是秦国和赵国。他们四人,在各自的征战生涯中,几乎没有败绩。如果让这四位名将,两两进行巅峰对决,即白起对战廉颇,王翦对战李牧,结果会如何呢?说出来你别不信,白起败给廉颇,王翦败给李牧,分析如下。

白起的巅峰时期

白起之所以能有用武之地,得益于他出生的年代好。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大,秦昭襄王推行军功爵制,大力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

公元前294年,左庶长白起带领秦军,夺取韩国的新城。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军先后击败东周军,在伊阙大战韩、魏联军,他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夺取伊阙喜等五城。

白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屡战屡胜,多次击败韩赵魏楚等国军队。他一生之中,至少消灭敌国数十万军队,夺取七十余座城池。但是,白起的巅峰之战是长平之战。当时,秦国和赵国因为上党郡的归属问题,在长平爆发战争。秦赵双方在长平聚集了数十万,接近百万大军。双方都临阵换将,其中秦国用白起替换王龁,而赵国竟然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掉老将廉颇。

四十万赵军断粮四十六天,主帅赵括无奈之下,亲率精兵和秦军决一死战,赵括本人也被射杀。四十万赵军群龙无首,向白起投降。白起害怕这四十万大军作乱,于是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因此,长平之战是白起的巅峰之战。

王翦的巅峰之战

王翦是秦国仅次于白起的名将,与白起相比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所处的时代,是秦始皇时期,秦国国力异常强盛。王翦带领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和燕国都城蓟,但是王翦的巅峰之战是消灭楚国。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准备灭楚,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而大将李信认为“不过二十万人”足矣。秦始皇认为六十万军队太多了,认为王翦老了,于是派李信伐楚。但是李信却被楚将项燕击败,秦军损失惨重。

秦王嬴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向王翦道歉,令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伐楚。王翦在出征时,多次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消除秦始皇的顾虑。

公元前224年,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到达楚国境内,没有急于出战,而是休养生息,一年后抓住楚军东调之机,大破楚军,斩杀项燕,后俘虏楚王负刍,灭楚国。王翦六十万大军灭楚,是他的巅峰之战。

廉颇的巅峰之战

廉颇,征战一生,取得的胜仗不计其数,但好像没什么代表之战。实则不然,在长平之战的前半段,赵国主帅是廉颇。

由于赵军不如秦军精锐,刚开始的几场战斗都失败。廉颇于是采取了筑垒固守的方针,等待远道而来的秦军疲惫之后,再一举进攻。此时,如果赵国没有更换主帅,廉颇从始至终负责指挥赵军,即使白起到来,秦军也很难找到赵军的破绽,更别提坑杀四十多万赵军了。

李牧的巅峰之战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最后的名将,有一句话叫“李牧死,赵国亡”。历史确实如此,李牧死后三个月,王翦便带领秦军击败赵军,随后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赵王迁及大将颜聚,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称王,几年之后也被秦军俘虏,赵国彻底灭亡。

李牧的巅峰之战是在雁门郡和匈奴骑兵的交战。李牧示敌以弱,将匈奴骑兵引入包围圈,从左右两翼包抄,大败匈奴,斩杀十多万匈奴骑兵。此后十几年,匈奴也不敢侵略赵国。

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天生就会骑马打仗,战斗力很强,就连秦始皇和刘邦都头疼,但是李牧却能一举围歼匈奴骑兵,取得决定性胜利。可知李牧的军事才能很高。

结语

如果战国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大名将两两进行巅峰对决,即白起对战廉颇,王翦李牧,结果是白起败给廉颇,王翦败给李牧。

白起虽然厉害,但是在正面战场上他对于廉颇的坚守不出战略,是没有一丁点办法的,如果赵国没有用赵括代替廉颇,白起秦军粮草耗尽之后,只能退兵,被廉颇追击。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也是用坚守不出的战略击败诸葛亮蜀军的。

王翦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但他和李牧相比还是有一丁点差距,他能像李牧一样,围歼十多万匈奴骑兵主力吗?不能吧。在李牧被赵王杀死后,王翦才带领秦军击败赵军,夺取胜利,如果李牧在,王翦无法取胜,又是远道而来,肯定会败北。

战国的四大名将,他们的成名之战是哪一战呢?

这是《千字文》中对战国时期的四位名将的评价,他们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这四位战国名将有一个共同特点,全部是从最底层的士兵做起,最后成为一代名将。

白起成名战??伊阙之战。

白起让人熟知的是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40万降卒,并且一生作战没有败绩。须知每一个将军不是一步登天的,秦王选择白起为长平之战的主将主要是白起自己积累的卓越战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白起剧照)

白起的成名之战是发生于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公元前296年,韩襄王和魏襄王在这一年同时去世,秦昭王觉着是一个机会,趁机攻打韩国占领地盘。公元前294年白起作为左庶长攻占了韩国的新城(洛阳东南的伊川县附近),主将向寿攻占了武始(河北武安)。

韩军与秦军对峙于伊阙,并向魏国求援共同打击秦国的军队,新城距离魏国国都大梁太近了,形成了战略威慑。魏国派出了援军与韩军合兵一处,此时势力微弱的东周也派出了少量军队助战,参战军队达到了24万,比秦军的部队多一倍多。这时与魏韩联军对峙的秦军主将是向寿,双方对峙了一年多没有多大进展,秦国的丞相魏冉升了白起的爵位,让他成为了秦军主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白起到任后首先整合自己的部队,了解敌人的排兵布阵,搜集对方的军事情报,两者结合做出自己的判断以及攻击的方案。韩魏联军以韩军在前,魏军在侧后,这是魏军主将公孙喜(又名犀武)和韩国主将暴鸢争斗的结果,双方都不愿意首先对阵秦军,韩国作战能力弱,但是装备先进,擅长远距离进攻,被安排在前对阵秦军;魏军作战能力强,兵力多在侧后随时准备援助韩军。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白起决定突袭强大的魏军,而较为弱的韩军放在次要位置。他命令与韩军对阵的少数秦军,大张旗鼓,制造出一番先与韩军对决的架势,韩军立马组织军队迎战。这时的魏军将领和士兵也注意着战场,一看攻击韩军,立马松懈了下来,不着急了。他们等待秦军和韩军厮杀到一定程度再动手不迟,军事部署也没有准备好。突然迂回到魏军后方的秦军主力全力攻击魏军背后,魏军来不及组织作战队形就被秦军击垮,全军溃败,韩军也不知道秦军到底来了多少人马,也跟着溃败。白起最拿手的追击战开始了,联军没了统一指挥,都纷纷逃命,24万人马被白起全歼,魏军主将公孙喜被擒获,韩军主将暴鸢只身逃走了。白起因为这一战,以少胜多,一战成名。

王翦成名战??阙与之战。

山西阙与(山西和顺)这个地方成就了两位名将,第一个是赵国的赵奢,另外一个就是秦国的王翦了。

公元前269年,秦军围困阙与,赵奢奉命解围,出奇制胜,长途奔袭,攻其不备,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大败优势军力的秦军,成功解围,秦军畏惧多年不敢进攻阙与,成就了赵奢的威名。(王翦剧照)

公元前236年,这已经是阙与之战33年之后了,王翦率领军队进攻秦军的伤心之地阙与。王翦带领军队只有18天,他将军队中不满百担的中下级校尉军官都放假回家了。这是为啥呢?我们知道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这些下层军官应该大都是没有多少军功的贵族子弟担任的,没有多少军功,来军队中只是为了获取爵位,作战能力那就非常一般了,同时也压榨了下层士兵的军功,这些人可以在士兵哪里获取一定的军功从而得到晋升。从这一点来看,王翦直接鼓舞士兵作战的士气,告诉他们再打仗的军功都是自己的了,留下的下级军官都是能征惯战之人,队伍精练了,士气高涨了。

这一战,秦军势如破竹,攻下了秦军的伤心之地阙与,并将周边的九座城攻打了下来。王翦因为这一战一血秦军惨败的耻辱,扬名诸侯。

廉颇成名战??阳晋之战。

廉颇开始时主要守卫赵国的西线,与齐国对抗,并没有与秦军对垒。齐军和赵军在双方交界的地方有很多争夺的城池。当时齐国是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各国都不是对手,赵国被齐国攻击丢失了昔阳(晋中昔阳)、阳晋(山西太原)、灵丘(山西大同灵丘)、高唐(山东高唐)、河间(河北沧州附近)等地方。燕国和赵国的相国乐毅联合五国(除了楚国)进攻齐国,此时齐国主力20万军队正在宋国的地盘上,他刚刚兼并宋国。(廉颇剧照)

赵军跟随五国联军在公元前284年大破齐军,然后赵军分兵两处,一支继续跟随联军,另外一支由廉颇率领。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军一路北上,将丢失的昔阳、阳晋、灵丘、高唐、河间等地全部收复(现在山西中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等地),使赵国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取代齐国成为东方六国之首。廉颇的威名也从此盛传于诸侯。

李牧成名战??大破匈奴。

李牧和白起一样,征战一生没有战败国,却死于秦国的反间计,被自己人杀了。

李牧一直以来都在赵国的北部边疆雁门作战成长,做到了镇守边疆的大将,应该是把守雁门边疆的军政一把手,军队和当地的财政赋税都归他管理。

李牧擅长谋略,爱护下级士兵,每过几天就宰牛杀羊犒劳边关将士,士兵们也都拥护他。不过李牧有一条非常严格的规定,坚决不和匈奴军队作战,派遣骑兵斥候打探匈奴的情况,匈奴军队进犯,立马让士兵和放牧的牛羊进入堡垒。几年下来,边关都没有啥损失,匈奴也抢不了啥东西!自己的士兵和匈奴的将领们都认为李牧是个软蛋,不敢打仗。(李牧剧照)

流言到赵王这儿,赵王要求李牧出战,李牧坚决不肯。赵王让李牧回到都城,免了他的职务,让别人代替他镇守。代替着来了以后一反常态,出击匈奴,结果每战必败,边关也损失了不少财物。赵王这才明白李牧的做法是正确的,并起用了他,他也提了自己的条件,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且要完全信任他。

战国有四大名将,若非要论个高低,该如何排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管是前期的诸侯称霸,还是后期的战国兼并战争,都是战将们一展风采的大舞台。在整个战国时期,吴起、司马错、孙膑、赵奢、乐毅等都能成为一流的军事指挥官。不过到了战国后期,则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等战国四大名将的时代。在秦国和赵国两大平台的基础上,战国四大名将,谁当排第一,谁排最后呢?

白起,几次大规模战役大获全胜,破敌百万之上,为秦国统一六国之头号功臣。无论从战争规模,杀敌人数,军事策略和影响力方面都是最强的,所以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争议不大。只是坑杀赵国降兵一事实在不光彩。

论名气,廉颇不在白起之下,廉颇无论攻燕齐韩魏都不在话下,也曾大败秦军。但是长平之战与秦军对峙,率20万大军只能以守为策。虽然没有与白起正面对抗(白起也未在廉颇面前占得便宜),但显然军事能力要略逊于白起。

李牧绝对是个人才,先是扫荡了后来压迫汉朝几十年直到汉武帝倾全国之力才由卫青霍去病打败的匈奴,后在赵国元气大伤缺兵少将的情况下连破战力强盛的强秦之兵。廉颇在赵国军力尚盛时也曾战胜秦兵,但是与李牧相比还是有些逊色,所以李牧的军事能力绝对在廉颇之上。

王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直接作用,而且带兵数量最多。虽然他的战功最为明显,但是此时的六国均已实力大减。秦灭赵之战时,李牧带着赵国的残兵对强大的秦军能三战三捷,而王翦只在用计除掉李牧之后才大破邯郸。可见,王翦的军事能力要低于李牧。

那么李牧与白起谁又能胜呢?

由于两位武安君既不在一个时代,又不在一个环境,所以很难比较。因为国力的原因,白起用的是胜战计,李牧用的是败战计。他们都是此战略中的佼佼者。

如果让白起处于李牧的位置,白起未必能挡得住强秦,如果让李牧处于白起的位置,李牧也未必能强攻如多的土地。虽然李牧的军事能力不一定在白起之下,但是如果一定要排个位置,那么以胜者为王的传统观点来讲,李牧只能屈居第二。

廉颇与王翦也是不在一个时期,同样一个攻击为主,一个防守为主,没有办法直接比较。以战争的艰难来看,王翦不如廉颇,而以战功论,廉颇不如王翦。所以战国四大名将的合理名次为白起→李牧→王翦→廉颇。

但是既然说到这,也要说下当时的其他名将。很多人认为乐毅曾连破齐国七十余城,不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下,但是从战争质量上来讲,还是有些差距,如果是连破秦国城池,那么乐毅绝对会列四大名将之首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5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