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墨的发展史:一抹黑色,成就了书画艺术独特风格

收藏杂志 2023-09-17 23:21:49

▌胡开文制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套墨5锭,每锭均长16.3厘米,宽3.6厘米,厚1.2厘米。

5锭彩色墨,分红、青、绿、白、藕荷五色,其形状、规格、图案完全相同。墨均长方形。正面题阳文隶书填金“大富贵亦寿考”六字,下方为“仿易水法造”填金印款。背面浮雕牡丹异石图,寓富贵寿考之意。

套墨5锭皆装于黑漆描金彩色双龙戏珠纹漆盒内,盒盖面中央有描金隶书“大富贵亦寿考”字样。

此墨用于绘画。其墨质精良,色彩艳丽纯正,不易退色。

▌御制棉花图诗墨,清乾隆,墨长13.3厘米,宽3.7厘米,厚1.3厘米,墨盒长29厘米,宽22.4厘米,厚6厘米。

棉花图墨,16锭,为成套集锦墨。墨均长方形,墨色黝黑清新,将清明播种、采棉收贩、织布练染、棉花耕作的劳动全过程再现于墨品之上,即分别为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16幅棉花的耕作图景。墨品一面刻劳动场景,一面题刻诗句,完整地表现了农作物棉花耕织的全过程。

此套墨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御制,装于一黑漆描金双龙戏珠纹盒中,分上下函装,制作极精致。

▌兰亭修禊绿御墨,清乾隆,长16.2厘米,宽8.4厘米,厚2.2厘米。

绿色。正面为“兰亭修禊”图。背面上方有楷书“御墨”两字,中间为楷书“乾隆丁巳年(1737年)制”六字,下方为“兰亭修禊”印一,皆填金。此墨一套共二十六锭。

▌龙戏珠御墨,长8.3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

墨长方形。两锭合装于双开锦盒中,各附明黄色绣龙绫套。墨面雕龙戏珠图,衬以云水山石纹,纹饰描金,并点染朱色。墨背阴文填金篆书“御墨”二字。从墨之龙纹特征可判定此墨的制作时间应为清乾隆年间。

此墨纹饰高凸呈浮雕状,其以深刀阴雕墨模以及云纹的如意造型皆仿明代作品。此墨既有仿古特色又具清代风格,为乾隆御墨中之珍品。

墨,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书工具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房四宝之一。墨的产生与人类书写或描绘的行为紧密相关,自然可以追溯到极为久远的年代。前人由于认识的局限,故称"上古无墨"。文人对于墨甚是喜爱与重视,常用“玄霜”、“乌玦”等属于隐士性的别号称呼他,看似单调乏味,却是古代书写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也正是这个中国独创的材料,才成就了中国意蕴深厚的书画艺术。

一、原始时期

墨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被我们的祖先作为标记材料来使用,在出土的史前文明器物上发现了很多用天然矿物材料记录的图案和符号,这些颜色单一且天然形成的“颜料”虽然和后来文房用墨有很大差异,但是它显然已经具备了墨的基本功能。“墨”在《说文》中解释为:“墨者黑也,从土从黑。”这即是说墨与“土”有关,从现阶段的出土文物来看,原始的黑色颜料主要取自于雷炙或燃烧后的有机炭质、动植物分泌物(墨鱼汁、氧化的漆树脂),以及有色土和有色矿石等。

▌曹素功紫玉光墨,清康熙,长8.7厘米,宽2.2厘米,厚0.9厘米。

墨两笏一式,均作长方形。一笏一面线刻填金“五岳真形图”,上方阴文填金行书“紫玉光”三字;背面填蓝双螭龙,上方嵌米珠,二龙戏珠,拥托中央阴文填金篆书“艺粟斋”三字;右侧面阳文楷书“康熙乙丑孟冬月曹素功顶烟”。另一笏一面阴文填金行书“紫玉光”三字;背面填金双螭龙,上方嵌米珠,二龙戏珠,拥托中央阴文填蓝篆书“艺粟斋”三字;右侧面阳文楷书“新安曹素功选顶烟”。

此墨墨质青黑、莹润,制作精细,是曹素功墨品中的第一墨。

二、先秦时期

古代的人们通过占卜来获知凶吉。因此商代留下了大量记有卜辞的甲骨片,而甲骨片上的黑色线条则被认为是最早的墨迹;同时,商代陶片上还出现了类似于毛笔蘸墨书写所留下的线条,这说明在商代,毛笔和墨这两个伟大的文化符号或许已经产生交集。但这时候所用的黑墨是天然墨。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人工制墨始于周代。《述古书法綦》载有“西周邢夷制墨”,明代罗顽在《物原》中则进一步指出:“邢夷制松烟墨。”从文献记载来看周代已有松烟墨,但至今尚未有相关实物能够左证这种说法。

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土了为数不少的战国竹简,战国竹简又以楚简为多,简上文字大多小而精美,墨色也与前代有所不同,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很可能已经大量使用人工墨。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因为天然墨在书写质量上远不如人工墨。

▌御笔题画诗墨,一套9笏,按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

沈周画茄菜诗墨,直径10.4厘米,厚1.5厘米;

吴历画山水诗墨,长15.8厘米,宽8.4厘米,厚1.4厘米;

王蒙画林壑云泉诗墨,直径12厘米,厚1.5厘米;

王蒙画竹趣图画诗墨,长14.1厘米,宽7.1厘米,厚1.5厘米;

黄荃画花鸟诗墨,长11.8厘米,宽11.8厘米,厚1.5厘米;

文徵明画松石画诗墨,长14.6厘米,宽7.6厘米,厚1.4厘米;

王宠画山水诗墨,长16.5厘米,宽7.9厘米,厚1.4厘米;

王绂画山水画诗墨,长11.6厘米,厚1.5厘米;

方壶画叶菜图画诗墨,直径9.9厘米,厚1.5厘米。

每笏正面为名画,背面是御题诗。墨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有花瓣形、长方形、圆形、正八边形等。其中年代最早的画是五代后蜀黄荃(903-965年)的《杏花文禽图》,又元末明初王蒙的两幅画《林壑云泉图》和《竹趣图》,其余的为元代方壶,明代王绂、沈周、文徵明、王宠,清代吴历的作品。乾隆帝的题诗或以诗论画,或借题发挥。题诗有五言、七言,有律诗、绝句。诗后分别钤以“乾隆”、“畿暇怡情”、“畿暇临池”、“得佳趣”、“乾隆宸翰”等印,均为乾隆帝之闲章。

乾隆皇帝对绘画兴趣浓厚,亦有一定的造诣。他收藏了大量中国历代名画,对其中的精品还赋诗以誌。这套墨的制作,是从弘历题诗的名画中精选出8位画家的9幅佳作,由雕墨家依照数尺长的画卷,微缩雕刻在几寸长的墨模上再制成墨,以纯熟的技艺表现出原画的意境。

此套墨质地优良,墨模雕刻精细,是套墨中的稀世珍品。

三、秦汉时期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块圆径约2.1厘米,残高约1.2厘米的圆柱形松烟墨块,墨色纯黑。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墨的实物。从出土的同时代的墨来看,这一时期的墨还没有固定的形制,或块或柱或粒,并且虽然是人工制作,但却十分粗糙,这都说明那时的制墨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尚处在萌芽阶段。另外,墨出土时一般都还伴着各种形状的石砚和研石,这说明秦代的墨使用时是先将墨丸或小墨块放在砚上,加水浸泡,然后用研石研磨后使用。

汉代是制墨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松烟墨成熟于汉代。汉代应劭所撰《汉官仪》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这条文献价值非凡,“月赐”说明皇帝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将墨发给官员,这意味着当时墨的产量已经较为稳定。所赐为“隃糜墨”说明当时“隃糜墨”为墨之上乘,在那时隃糜是重要的墨产区。据《墨经》载:“古用松烟、石墨二种,石墨自魏晋以后无闻,松烟之制尚矣。”这种以“枚”为单位的墨显然是人工制成,因此不会是石墨而是松烟墨,这说明松烟墨在这一时期的上层社会已经成为墨的主流。

▌胡开文八宝奇珍墨为八锭一套,造型各异。按自右而左、先上后下的顺序分别为:

碑形墨,长10.8厘米,宽3厘米,厚0.9厘米。墨正面阴文填金篆书“湘阴左氏藏墨”六字款。背面镌刻“有虞十二章”图。墨侧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断木形墨,长11厘米,宽3.4厘米,厚0.9厘米。墨通体卷云纹装饰,上下两端填金断木轮纹式。正面阴文填金隶书“湘阴左氏珍藏”。背面填金阳文卷云纹三轮。墨侧楷书阴文“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亚形墨,长11.8厘米,宽3.8厘米,厚1.1厘米。墨通体卷云纹装饰。正面阴文填金行书“湘阴左氏珍藏”。背面钤篆书“香”字印,下端填金双龙戏球图样,墨侧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宝瓶形墨,长10.1厘米,宽4.5厘米,厚0.9厘米。墨正面阴文填金隶书体“玉壶冰”三字,宝瓶颈部填金楷书“湘阴左氏”,瓶盖以描金宝莲花衬托佛光纹装饰。侧墨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古编钟形墨,长8厘米,宽4.1厘米,厚0.6厘米。墨正面描金仿古编钟纹样,双螭纹蒲牢图,中间阴文填金篆书 “左氏珍藏”四字。

碑形墨,长13厘米,宽3.2厘米,厚1厘米。墨上一龙飞腾,正面头尾相接,通体龙缠碑图样,上下端均以如意纹装饰。正面阴文填金楷书“湘阴左式藏烟”。墨侧阴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舌形墨,长9.9厘米,宽3.8厘米,厚0.9厘米。墨正面阳文描金双龙戏球图。背面描金四连宝相花边装饰,中央阴文描金隶书 “湘阴左氏藏烟”字样,墨侧阳文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造”。

碑形墨,长11.7厘米,宽3.2厘米,厚1厘米。墨正面双龙戏珠纹装饰。背面周边描金线,中央阴文填金楷书“湘阴左氏珍藏”。

此套墨墨质黑黝坚润,做工颇细。8锭墨同装一黑漆描金彩色双龙戏珠图盒内,盒面中央描金隶书“八宝奇珍图”五字。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松烟墨经过汉代的成熟已经走向了完善。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合法墨”,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份制墨配方,根据后世文献,此配方所记乃是松烟墨制法。它不但记录了材料及用量,更是提及气候等外因对墨的影响,说明此时的松烟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时的制墨技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相传韦诞是这时期的制墨名家。当时的易州(今河北易县)盛产优质松树,此地松烟墨也极富盛名,成为当时制墨业的重镇,当地希氏家族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油烟墨。油烟墨是指用油料不完全燃烧后取得的烟炱做主料而制成的墨,与松烟墨淡黑无光不同,油烟墨色泽乌亮。北宋《文房四谱》中详细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制墨法,而这种方法所制的正是油烟墨,文中记载的制作方法十分完备,因此可以推断油烟墨刚出现的时候应当早于这一时期。

▌方于鲁文彩双鸳鸯墨,直径9.6厘米,厚1.6厘米。

墨圆形,周围凸起边棱,涂金。一面中央凸起长方形栏,栏内涂金阳文行书“文彩双鸳央”五字;栏外左侧近边缘处阳文楷书“方于鲁制”名款,右侧阳文“画一星”三字。另一面雕双鸳鸯,红、绿、金三色彩羽,立于江岸礁石上,头尾交错,相互凝视。墨之侧边,镌阳文楷书“大国香”三字。

此墨收录于《方氏墨谱》第二卷《国华》第五十四款,为方于鲁传世彩墨,墨模雕刻精致,墨质坚莹,是方于鲁墨品中的典型之作。

明初,墨上有施金彩者,但不多见。万历时期,墨上施金错彩之风开始盛行,反映了当时崇尚豪华的社会风气。

五、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两代书画名家辈出,经典书画作品不胜枚举,书画艺术的进步对墨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制墨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再加之唐代文风鼎盛,着书之风极盛,古籍和佛经被大量抄写,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对前人图书的点校、刊印,这些活动使得对墨的需求大增,从而使专门以制墨为业的“墨工”大量出现,以前文人自做自用的格局被打破。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完善,制墨业在唐代开始进入鼎盛期。

在唐代,松烟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还出现了分别以雌黄和朱砂为主料的黄墨和朱墨,多用于文稿的修改和点校,并且论墨专着开始出现。模具取代手工捣杵是制墨工艺的又一大进步,制出的墨更加坚实耐用,且出现了各种形制。这一时期,墨锭上也开始出现文字图案,更加美观。当时,易州和潞州是唐代的两大制墨中心,直到唐末,因北方战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易州希氏居家迁往歙州,因歙州松树优质且名墨工聚集,故而取代易州成为制墨中心。

唐末五代时的希超、希廷珪父子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墨工,从此二人始,墨的制作进入原料、工艺并重时期。因南唐后主李煜的喜爱,希廷珪被赐国姓,更名李廷珪,自此,“李墨”名扬天下,至北宋宣和年间已是“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而此时距李廷珪离世不过百年。据宋诩的《竹屿山房杂部》记载,李廷珪所制之墨为油烟墨,相比南北朝,此时的做法更加完善,说明了油烟墨制法在魏晋到唐末之间取得了长足进步。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套墨5锭,形状各异。

中央为一圆形十二辰墨,直径7.6厘米,厚1.6厘米。正面中心描金圆圈内为螭纹,纹饰中央篆书“御制”二字,圈外一周楷书十二地支名,再外环以楷书乾隆帝御制七言诗。背面雕十二生肖。

上边为一磬形墨,长15.6厘米,宽4.9厘米,厚1.9厘米。正面楷书御题文渊阁诗。背面镌刻文渊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渊阁墨”。

左边一长方云头形墨,长13.8厘米,宽6.2厘米,厚1.9厘米。正面楷书御题文津阁诗。背面镌刻文津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津阁墨”。

右边一牛舌形墨,长13厘米,宽5.8厘米,厚1.9厘米。正面楷书御题文源阁诗。背面镌刻文源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源阁墨”。

下边一扇形墨,长15厘米,宽4.9厘米,厚1.9厘米。正面楷书御题文溯阁诗。背面镌刻文溯阁图景。右侧面阳文楷书“文溯阁墨”。

后四锭墨正面的御题诗后均有“臣彭元瑞敬书”字样,墨左侧面均有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套墨色黝黑,墨质细腻,其正面御题诗均为描金小楷,背面所雕亭台楼阁画面纹路清晰。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书成,存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同年又抄成三份,分别存于热河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墨上所题“四阁”,即四库全书贮存之所。

六、宋元时期

制墨工艺在宋代迎来了真正的巅峰期。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制墨业都十分繁荣,尤其是安徽的徽州,经过唐末、五代、北宋的发展,到宋代晚期,徽墨已经名扬天下,成为了墨中上品。这一时期墨工对于制墨方法已经有了系统、科学的认识,对于加工的每个环节都非常讲究,并且留下了许多文献材料。墨工的地位在宋代大大提高,这一时期关于墨工的文献记载也远远超过了前代。

尽管当时很多墨工都松、油兼制,但在北宋松烟墨仍然是主流。这一时期墨工已经根据制墨需要对松树进行了等级划分,并且对胶的使用也逐渐成熟。宋代虽然流传有大量关于制墨的文献,但其中关于油烟墨的记载仍旧非常简单,但是当松烟墨的产量因为优质松树的减少等因素受到限制,油烟墨便得到了充分发展。到了南宋基本形成了松、油并存的局面。这时的墨工也曾尝试将松、油两种制作工艺混合制墨,但未成主流。

在制墨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受到文人赏墨、藏墨风气的影响,宋代的墨在外观上也有了很大改观,此时的宋墨不但“墨香”“墨色如漆”,造型上也极具艺术气息,并且出现了专供鉴赏、收藏的观赏墨。元代制墨的突出特点是墨模雕刻技术,墨的造型更加多元,除此之外,元代制墨主要沿袭了宋代工艺。元代的《墨史》中记载:“松烟之法久绝。”由此看来元代时松烟墨已基本被油烟墨所取代。

▌汪节庵名花十友墨,长10.7厘米,宽4.4厘米,厚1厘米。

墨十锭一组,嵌装黑漆描金盒中。盒面中央隶书“名花十友”,饰云龙纹。

墨面各雕名花一种并加题识,分别为桂花“仙友”、菊花“佳友”、梅花“清友”、莲花“浮友”、海棠花“名友”、酴釄“韵友”、茉莉花“雅友”、沈丁花“殊友”、薝蔔“禅友”、芍药“艳友”。墨背面均题“名花十友”,涵真、草、隶、篆四体书法。墨左侧面阳文楷书“汪节庵仿制”。

墨上花卉的表现,运用阳线与浅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花卉的俏丽,描金又增其华贵。

名花十友墨于明代已出现,见于《方氏墨谱》。《方氏墨谱》引:“昔宋曾瑞伯以十花为十公友,谓桂仙友……薝蔔禅友,各为之词。张敏叔又以十二花为十二客,各赋以诗。余囙(俗“因”字)戏辑为诸墨,一曰名花十友,一曰名花十二客。”汪节庵此墨虽袭用前人题材,制作中却体现了当时崭新的墨艺风格。

七、明清时期

明代油烟墨的制作经前代发展已经较为成熟,选材更加广泛,桐油、芝麻油、动物油等均被用作油烟墨制作。制墨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更为完备,出现了对墨鉴赏、评论的相关着作,这同时标志着“墨”作为文化元素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成的文化体系。

形重于质是明代制墨最突出的特点。明代制墨对其艺术性的追求甚至超过了实用性,外观的重要性被大大强化,形制也极为丰富,纹饰也日趋复杂美观,一些制作精良、美观的墨也真正成为了文人把玩、观赏的艺术品。后世曾有人指出这种做法实为“舍本逐末”。

清代制墨业更加繁荣,油烟墨的制作达到鼎盛,选材较明代更为广泛。徽州作为制墨业的中心也达到了极盛,曹素功、胡开文、汪近圣、汪节庵四大家为其中翘楚。清代末年,在现代科技被引入中国后,谢崧岱融合传统工艺创造了墨汁,墨汁省去研磨之力,更加方便易用,客观上有利于大幅作品的创作。虽然墨汁无法表现出传统墨块那样丰富的层次,但是凭借其使用便利的优势成为了普通大众的主要选择。

▌描金彩漆天保九如御墨,清乾隆,径11.2厘米,厚1.7厘米。

御墨体轻,为圆形葵瓣式松烟墨。墨面刻饰松柏树木,远山近水,日月同升,描金彩绘,点染生辉。墨背面题铭填金楷书“御墨”,其下为“乾隆丁巳年制”,且有“天保九如”印识。“天保”出自《诗·小雅》,为祝福君主之诗。“九如”即如山,如陵,如阜,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寿。这些均为臣下的颂祝之辞。

sczz029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9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