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东城区附近,有一座着名的“袁大将军墓”,该墓墓主人正是明代着名将领袁崇焕。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本该是清冷的墓地,却从未断绝过人烟,有一家人整整17代都守在此处,默默地与袁崇焕英灵作伴。然而当第17代守墓人去世后,袁崇焕陵园内的守墓工作是否会从此消失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明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后金军绕道蒙古,直逼北京城下,企图一举攻下明朝首都入主中原。崇祯皇帝迅速发布诏书,请求驻守在辽东边关的袁崇焕回京救驾,挽救京城被围的颓势。兵部尚书袁崇焕不敢怠慢,接到圣旨后立即驰援京城,并在广渠门将后金军击溃,北京之围被解除。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皇太极反间计的蛊惑下,崇祯皇帝对袁崇焕起了疑心,认为他与敌人相互勾结,准备篡夺自己的皇位。于是,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叛国”的罪名施以极刑,并于同年秋天时处决。自此之后,明王朝的擎天之柱垮塌,历代皇帝在辽东地区苦心经营的防御长城也瞬间崩溃,后金军在当地的势力范围开始越来越大,为明朝后期灭亡埋下了祸根。
据史料记载称,袁崇焕在被处决之后,其本人头颅就被挂在旗杆上示众。可是到了第二天的晚上,袁崇焕头颅便不翼而飞,而偷盗头颅的人,正是袁崇焕手下一位姓佘的义士。佘义士将袁崇焕头颅盗走后,埋在自家院子中拜祭,并守护在此处直到去世。直至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袁崇焕墓葬才初具规模,而到了此时,佘家已经在袁崇焕墓旁守了整整四代。
佘家之所以会如此坚定的守护在袁崇焕墓旁,完全是出自于祖先佘义士临死许下的誓言。佘义士留下三条祖训,一是佘家人永不再回广东故里,而是要守在袁将军的墓旁。二是佘家人世代不许为官。三是佘家后人一定要多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明事理、知古今。到了今天,佘家人也一直恪守祖训,从未忘记半点,而到了佘幼芝这一代,正好是第十七代。
据佘幼芝的女儿回忆说,从她儿时记事起,自己的母亲就与其他同学的母亲不同。别的孩子在学校上学时,他们的妈妈在中午都会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而自己只能啃几个干饼,外加一壶热水。妈妈每天都忙于写材料,一有空闲就要到袁崇焕墓园去,并且每次都去很久很久,仿佛每天都要忙很多事情。直到长大后,她才知道,自己的母亲为袁崇焕墓操碎了心,无论是政府规划陵园土地面积,还是为陵园修缮筹集款项,母亲总是跑前跑后,仅仅是手写的材料,就多达24本。她还记得,母亲佘幼芝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袁崇焕将军守的是忠,佘家先祖守的是义,而我们现在守的则是最后的忠义”。
2020年8月12日下午,袁崇焕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享年81岁。正是这一悲痛消息的传来,也令不少人有了担忧,佘幼芝的去世,是否会对袁崇焕墓葬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影响?有鉴于此,当地相关部门称,袁崇焕墓葬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由当地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这一点声明,也许会或多或少地给去世的佘幼芝老人一些安慰。不过话又说回来,佘家十七代都未与袁崇焕墓有所割舍,即使在各个节日时,国家会组织专人进行祭拜,却总能令人感觉有些清冷,少了一丝世代传承的执着。
此时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佘幼芝先生没有后人继续为袁崇焕守墓吗?答案有些痛心,她的确有一个心爱的儿子,名叫焦平。可是儿子在从广东来京的路上遭遇了车祸,因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了。在记者对佘幼芝的拜访中,佘幼芝曾说过,“2002年时,焦平陪佘幼芝夫妇看话剧《袁崇焕之死》,遇到有观众问“佘家人为袁大将军守墓到什么时候”,焦平抢着回答说“永远”。“当时我还觉得他太冒失,没想到如今成了现实。”。佘幼芝为了完成儿子的遗愿,便将儿子的骨灰埋在袁崇焕墓附近,并于墓碑旁树立一座儿子的雕像,甚至还把儿子原来的名字“焦平”改为“佘焦平”,祈愿他能够永远守护在袁大将军身旁。
到了今天,袁崇焕墓园已经被相关部门列入规划范围内,并实行相对严格的管理,墓园修缮工作也得到了妥善的安排。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也许正是佘家十几代人最想看到的好事。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袁崇焕,乃是明朝末期的民族英雄,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数十年间守卫明朝疆土,可谓一代骁勇善战的名将。然而,便是这样一位大厦将倾,救国于水火之中的人,却有着悲剧的结局——凌迟3543刀而死。他忠心耿耿追随的君主却为他人奸计而杀他,他奋不顾身守卫的百姓却将他视为卖国贼,杀之恨之,令人心寒。幸而,有一人,有一族,他们用近400年的守护,告诉了世人,忠义何为,人性何为,他们便是为袁崇焕世代守墓的佘家人。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文韬武略,勇猛无敌,后金寸步难行,皇太极便想出“离间计”,让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杀之。崇祯本就十分忌惮战功显赫的袁崇焕,再加上袁崇焕本人得意忘形到藐视皇权,最终,袁崇焕被定通敌罪名,成为了时代悲剧。至于他究竟是否真的通敌叛国,后人争议纷纷,不得而知。
袁崇焕处刑的那一天,全城百姓都来目睹“叛国贼”是如何被处死的,所有人都听信了崇祯皇帝的说辞,坚信袁崇焕是个卖国贼。酷刑过后崇祯下令将其头颅悬挂于城。而一位忠仆佘明德将袁崇焕的尸体连夜盗出,只有他认为袁崇焕督师是被人冤枉而死,并相信正义终将会来到。
袁崇焕死后,头颅被挂在集市的高杆上示众,当时他的一个佘姓谋士偷偷带走了袁崇焕的头颅安葬到了自家后院,还为其立起墓碑,并留下家训,让自己的世代祖孙为袁崇焕将军守墓,世代不得外出为官,世代要读书明智。自此之后佘家人在这个小院里为袁崇焕守墓390年,直到2020年,佘幼芝因病辞世,袁崇焕墓便由国家接手进行维护管理。
最后一个守墓人佘幼芝,因为守墓的问题,跟丈夫吵吵闹闹过了几十年。因为佘幼芝的四处奔走,袁崇焕的墓地,在1984年的时候,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8月,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在北京因病去世,自此袁崇焕的守墓人再也不复存在。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守墓人”这一特殊群体,如清朝皇陵旁,就住着一群人,为爱新觉罗家族世代看守皇陵。对于这一特殊“任务”,有人是为了挣工资,有人是犯了法被发配到那里,还有人则是为了一句承诺。而咱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家族,便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明末辽东督师袁崇焕,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曾在督师辽东的过程中,多次打退后金军队的进攻,并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了北京之围。对于袁崇焕,皇太极父子恨之入骨,但却无能为力。恰巧此时魏忠贤余党开始弹劾袁崇焕,还给他罗列了“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
皇太极大喜,为了坐实袁崇焕这些罪名,对明朝使用了反间计。疑心病很重的崇祯帝中计,以“与后金有密约”的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而事实上,袁崇焕家无余财。在袁崇焕被处死当天,刽子手每从他身上割一块肉,百姓便以钱争买之,并当场啖之。当刽子手将袁崇焕开肠破肚时,“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为何百姓如此痛恨袁崇焕?只因他被朝廷判定为“汉奸”,所以老百姓就要啖其肉,啃其骨。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少有人会质疑封建统治者做出的判决是否正确。但在袁崇焕的部属中,却有人坚信他的为人。1630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北京城,一个黑衣人悄悄地贴着墙根来到了西四甘石桥下牌楼的空地上。他抬头望了一眼被挂在旗杆上的头颅,然后动作麻利地爬上旗杆,取下了首级。
之后,黑衣人带着首级辗转腾挪、左拐右拐,进了一个院子。随后,他将袁崇焕的首级埋到了自家院中,并一生守护。在去世前,黑衣人给子孙留下三条祖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二、永远不准再做官。三、世代为袁将军守墓。而这个黑衣人,姓佘,后世尊其为“佘义士”。从此,佘家人背负起了为袁崇焕守墓的重任。由于当时袁崇焕还背负骂名,所以佘家人始终不敢对外透露半个字。
直到清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为袁崇焕翻案,佘家人守墓才转为公开,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时光辗转,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佘家第十七代中的“掌门长子”也因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搬走。只剩佘幼芝一家六口在那里坚守。因为佘幼芝一家六口都挤在20平米的小房子里,所以佘幼芝的丈夫对此产生了不满。他想搬家,佘幼芝不同意,二人甚至闹起了离婚。后来丈夫妥协,并与佘幼芝一起为保护袁崇焕祠和墓四处奔走。
由于佘幼芝的哥哥明确表示不再为袁崇焕守墓,所以她十分担心下一代的守墓问题。原本佘幼芝的儿子焦平答应为袁崇焕守墓,但焦平却在南下为袁崇焕守衣冠冢的过程中出车祸身亡。佘幼芝中年丧子,却坚持将儿子焦平的骨灰送到袁崇焕纪念园,并为儿子改名为佘焦平,让他世代守卫着袁崇焕将军。
就在几天前的8月12日,袁崇焕墓的最后一位守墓人佘幼芝也走了,享年81岁!而她的女儿焦颖因为做不到母亲那么执着,所以并未答应母亲为袁崇焕守墓。但佘家已经守了390年,且佘焦平也在常伴袁崇焕,已经足以让世人尊敬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1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