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赵一曼留给儿子的两份遗书,为何内容相互矛盾 儿子后来怎样了

说历史的女人 2023-09-18 13:15:46

(说历史的女人——第1449期)

在战争年代,有许多革命志士因为上战场或者工作需要,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只有把儿女寄养在亲戚或者老百姓家里。后来这些革命者因为过早地牺牲,以至于出现不少烈士的遗孤。没有抚养自己的亲骨肉,是这些革命者终生的遗憾。但他们牺牲前往往会想到自己的儿女,从而留下遗书,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歉疚,以及对他们的激励。

但烈士们的这些遗书未必能传到他们儿女的手里,因为有的会被敌人毁掉;有的会在后来遗失;还有一种情况是,烈士的子女长大后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谁,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烈士。这都让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死不瞑目。

笔者曾经专文介绍过抗日女杰赵一曼的故事(详见“说历史的女人第1448期),其中也涉及到赵一曼给儿子遗书的一个情节。就是赵一曼在被日寇枪杀的前一刻,一个日军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讲?”赵一曼怒视着对方,递过去一个纸卷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当时赵一曼递过去的一个纸卷就是她写给儿子的遗书。长期以来,大家知道的都是一封遗书,总共不到180个字。但事实上,赵一曼当时给儿子的是两封遗书,据后来公开的资料显示,第二封遗书稍长一点,将近200个字。

赵一曼在两封遗书里都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没有尽到抚养之责的歉疚,都鼓励他好好读书等,但两封遗书在内容上却有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那么究竟什么地方矛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来赵一曼的儿子见到遗书了吗?烈士唯一的儿子后来怎样了?有没有辜负烈士的期望?本期解读。

(一)两封遗书的异同

赵一曼是在1936年8月2日,在被押往珠河县的途中的列车上写下给儿子(小名宁儿)的遗书的。当时她31岁,儿子7岁,但她们母子已经分别了6年。做为一个母亲,感觉对儿子亏欠太多了。所以她在自己临牺牲前,对儿子的思念达到了顶点,她不能不为儿子留下些什么了。但对于一个即将赴刑场的人,她什么也不能给儿子留下,她心中的伤痛可想而知!她唯一能留下的只是几句话,便是写下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这就是最早公开的赵一曼留下的遗书。尽管只有100多个字,但字字含泪,句句泣血,充满了烈士对儿子的愧疚和殷切的期待,催人泪下……

但后来,人们又发现了赵一曼的第二封遗书: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

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

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育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这不到200字的文字同样感人至深,而且,跟第一封遗书不同的是,赵一曼改了开篇的称呼,把“宁儿”改成“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然后才进入主题。这是第一个不同之处。

另外,还有两处跟第一封遗书写得很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比如第一处,第一封遗书写的是“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这里赵一曼强调了自己的革命事业,即说明自己为抗日而死的。但第二封遗书却这样写:“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这里赵一曼并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没有说自己是抗日战士或者革命者,只说自己到东北是来找职业,就是谋生的。

从事抗日等革命工作,跟一般的找职业谋生绝对是两码事。因为谋生必须要挣钱,而为革命是不以任何酬劳为前提的,两者完全不在一个境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赵一曼为何两次说了不同的话?

跟第一封遗书还有一个明显不同的是,第二封遗书中提到了孩子的父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而第一封遗书根本就没有提儿子的父亲。这是为何?当时赵一曼的丈夫明明没有死,她为何却对儿子说他已经死在东北了?对此,后来的专家进行了分析。

(二)赵一曼的隐情

赵一曼是在1935年11月被俘的,直到他牺牲,日寇折磨了她9个月,期间她曾经在别人的掩护下逃生了一次,但仅仅两天后就再次被俘。在这9个月中,她受尽了酷刑和屈辱,最后她的身体已经严重损伤,精神也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但毫无疑问,她写遗书时头脑是清醒的,思维没有任何混乱,所以她写下的两封遗书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又怎么解释呢?

据专家分析是这样的。如今你看到的赵一曼遗书跟其他烈士的遗书有什么不同呢?恐怕最明显的是,她的字迹非常潦草,简直有点“龙飞凤舞”,不仔细看根本看不懂她写的是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不想让儿子看明白吗?显然不是。其中另有隐情。

在第一封遗书中,赵一曼承认自己是抗日战士,当然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儿子。但第二封却说自己来东北谋生,找活干,显然是有隐藏自己身份的作用。当然这是隐藏不住的。她之所以试图“隐藏”自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丈夫,所以后面又有了孩子的父亲死在东北的话。他是想给日寇一个明确的信息,即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因为日寇当然不会善罢甘休,杀了赵一曼,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情报,必定还会继续寻找别的线索,比如去找赵一曼的丈夫等。而她说她丈夫死了,就是为了保护丈夫。当然只要丈夫活着,儿子以后才会安全;只要丈夫能安然无恙,儿子才不会既失去母亲又失去父亲,彻底成为孤儿。

夫妻恩爱,母子连心。这就是赵一曼的另一伟大之处。是的,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而且她也是一位贤妻良母,是一位爱丈夫的妻子,更是一位爱儿子的母亲!她不仅爱国,而且也爱家,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多情的女人。她的做法令人尊敬!

那么赵一曼充满爱意、煞费苦心的遗书,最终儿子看到了吗?她的儿子后来怎样了?

(三)一个悲剧

赵一曼在儿子出生后一年多,因为革命的需要,就把宁儿带到上海,寄养在丈夫陈达邦的哥哥陈岳云家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见过儿子一面。丈夫陈达邦也因为忙于革命工作,也长期没有跟儿子见面。其实,宁儿出生不久,陈达邦就被共产国际派到法国工作,直到1943年才回国。所以,后来妻子赵一曼的事情他并不了解,可怜的宁儿也一直没有见到自己的爸爸。

宁儿同父亲相认已经到建国后了。此时的他起了个大名叫陈掖贤。陈掖贤曾经问过自己的母亲是谁,父亲只是告诉他,你妈妈是位革命志士,已经为革命牺牲了。陈掖贤并不知道他母亲就是赵一曼。

其实他父亲陈达邦也不知道赵一曼就是他妻子。因为当时由于革命的需要,赵一曼是化名,并没有对外公开;而且赵一曼从被俘到牺牲,至死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名,即便丈夫陈达邦也不知道赵一曼就是妻子李坤泰。况且他长时间在法国工作,回国时赵一曼已经牺牲7年,对许多事都不了解。

建国后赵一曼的事迹才渐渐传开,但人们并不知道赵一曼究竟谁。当时话剧《赵一曼》在全国影响很大,陈掖贤和父亲陈达邦也曾经看过,被话剧的主人公赵一曼深深地感动过。陈达邦还曾对儿子说,你的母亲当年也很可能就是这样光荣牺牲的。

后来,直到五十年代,赵一曼的二姐李坤杰多方寻找自己的妹妹,最后才确定赵一曼正是自己的妹妹李坤泰。当这个消息公开之时,陈达邦才明白赵一曼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此刻他泪奔如潮,儿子陈掖贤也泣不成声……

而此时的宁儿,陈掖贤已经二十多岁了。赵一曼给宁儿的遗书在经历了20年的漫长岁月后终于同儿子相见。

1957年,一直保存在日军审讯档案中的赵一曼的遗书,才重见天日。那天陈掖贤跟父亲陈达邦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父子俩见到了展柜里陈列的赵一曼烈士的遗书,二人再次泪流满面。陈掖贤提出要看看母亲的遗书。在征得工作人员的同意后,父子俩才得到了遗书的复印件。

回到家,陈掖贤仔细地读了母亲的遗言,他失声痛哭,并用钢针在自己的手臂上刺下母亲的化名“赵一曼”三个字……

自此他发誓,要以母亲为榜样,做为一名大学毕业生(陈掖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定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所长,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为陈掖贤是烈士的后代,国家给他发了一笔抚恤金。但被陈掖贤拒绝了。他说,“我不能领这笔钱,我只愿在心里想着我妈妈。”当时,陈掖贤没有去办烈士家属证,并慨然放弃了烈属的待遇。后来他还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说,不要以为自己是烈士的后代,就觉得特殊,要把自己当普通老百姓看待。

跟母亲赵一曼一样,陈掖贤是个很正直的人。但到六十年代,中国进入特殊历史时期,陈掖贤因质疑“大跃进”,生活受到挫折,被下放到农村。后来父亲陈达邦被迫害,陈掖贤为父亲辩护,也受到打击,曾被关进“牛棚”审查。

由于陈掖贤自小被寄养在伯父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使他形成了十分孤僻的性格,而且自己的生活习惯也不好,比如平常比较邋遢,很不讲究,也很不会过日子,不知道精打细算。这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大麻烦,比如婚姻上,分分合合,曾经离婚又复婚等等,加上特殊历史时期对自己造成的精神创伤难以愈合等,导致他精神分裂,于1982年自缢身亡,终年53岁。

赵一曼烈士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亲爱的儿子最后会是这种结局。这是一个悲剧,是陈掖贤自己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参考资料:《赵一曼传》《赵一曼烈士之子的非常人生》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7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