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李世民和此人用同一手法上位,一个成为千古名君,一个却被人唾弃

书生宋怀 2023-09-19 13:40:12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算得上是他的一个天大的污点,但是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的总体印象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李世民通过兵变夺权,残杀了自己的兄弟侄子,挟持了自己的父亲。但是他有文治武功,开创了贞观之治。即便是放到后人,也没有人敢说他错了。

而有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这个人就是隋炀帝杨广。在资治通鉴中对于贞观这个朝代的记录,你就会发现李世民经常喜欢拿杨广作为自己的反面教材,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杨广算得上是贞观之治的一个功臣。而且不但如此,两个人能够皇帝的路也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可以说李世民的夺嫡之路就是杨广的翻版。

这两个人同样都是嫡次子,同样有显赫的功绩。同样对兄长的储君心怀窥伺,有着庞大的政治集团,最后以同样的非法手段上位,但唯一不同的是杨光成功的推动了父皇废掉了自己的兄长,使得自己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尽管最后还是用的非法手段完成皇位继承,而李世民也策动了一件事情效法杨光,但是李渊依然没有踩进这个坑里,他了解了事情,并且相信太子,最后李世民不得不铤而走险兵变夺权。

不过两个人登基之后表现是大径相庭,杨广昏庸无道,滥用民力,在历史上背负了千古骂名。而杨广的篡位行为也让大家对他的负面评价放大了。而李世民如果在登基之后和杨广干的事儿都一样,那么他所背负的骂名比起杨光来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李世民因为有玄武之门之变的阴影,一直克制自己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所以大家都会记住他的正面形象,负面的东西就会少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唐朝初代的政治历史被重新塑造过。一边倒的偏向了李世民,以至于后人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认为开国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功劳,而他爹是个平庸无能之辈,坐享其成,两个兄弟都是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功绩。

但是李世民最终还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是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了绝大数官吏和人民崇拜的对象,他的皇子皇孙们也不会例外,他们没有指责他夺得天下的手段狠毒,全部都是敬仰他。但是这群人也觉得夺位不但是可通之路,而且是成功的必要手段,所以有很多人都希望做唐太宗第二。后来魏王就造反了。真的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故事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历史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

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渊只是贵族世家中一个很平凡的人物,不过他虽然平凡,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却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绩最大,几个最强悍的敌人,像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被他统军击败。由于封建王朝实行的是皇长子继承制度(当然,也有少数的例外),一旦亲王声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过太子时,残酷无情的政变和流血事件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是专制政体下无法解决的死结。 基于这一原因,新兴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几十年前隋王朝所走过的道路,发生了夺嫡斗争。
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亲当年一样的左右为难中,所不同的是,他父亲是为君臣之道,而他则是为了兄弟情义。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谏之后,日后的唐太宗下定了决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门,格杀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齐王元吉。当时,唐太祖李渊正在皇宫内的湖上泛舟游玩,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老人家这才知道两个儿子已死。为了避免与杨坚同一命运,他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为太上皇。,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俨然就是第二个隋炀帝杨广——虽然他给父亲留了一条活路,而不是象杨广那样把父亲活活打死,但他与杨广不同的是:杨广在处心积虑十四年成功夺得皇位之后,剩下的就是无休无止地发泄着他变态的欲望,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就把强大的隋王朝彻底推进了深渊;而李世民则随时随地都用杨广作为警惕对象,每一件措施都力争跟杨广的不同。最终,李世民大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继西汉王朝之后,为中国开创了长达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过长期的战乱,无数土地荒芜,人民更乐于和平安定,谋生也变得相对容易等等。但这些因素并不起决定作用,李世民大帝个人的优秀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组成了一个高效、廉洁、睿智的管理团队,互相勉励督责,兢兢业业从事国家建设。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洁政治,获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严厉地控制自己不去触及“绝对权力”这根使无数君王堕入深渊的魔杖,并且鼓励和接受最难堪的逆耳之言。他对官员们要求:“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报告给我。”

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也应征集当兵。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署敕,李世民告诉他:“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是你却先失去诚信。”李世民愕然,魏征说:“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员伪造资历,限期自首,否则处死。限期过后,又有查获,李世民命即斩首。大理少卿戴胄忠(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却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说:“你故意使我说话不算话!”戴胄忠说:“陛下命令,不过一时的喜怒。法律却经过慎密研究,颁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应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说:“你执法如此严正,我还有什么忧虑!”李世民又大修洛阳宫殿,给事中张玄素说:“陛下当初克复洛阳,把隋王朝宫殿全部烧掉,不到十年,却加倍经营。为什么从前厌恶它,而今却效法它。这种情形,比杨广更坏。”李世民变色说:“你说我不如杨广,那么比子受辛如何。”张玄素说:“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样。”李世民叹息说:“我考虑不周到,才有此错误。”赏赐张玄素绸缎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长史权万纪:“这都是权万纪不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很久很久,怒气平息,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柳范嘉勉。

最严重的一件事发生在公元632年(这件事诸多正史野史都有记载),李世民受不了魏征的直言指责,也在大怒中回宫,一面发誓:“老不死的乡巴佬,这回非宰了你不可(这当然不会是李世民的原话,不过史书中的记载必然是经过了润色,恐怕也真实不到哪里去,倒是我这句恐怕更贴合当时李世民的心情)”长孙皇后见皇帝暴走,就问乡巴佬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这时的长孙皇后显示出了她完全能够匹配名君的杰出气质,她立即换上正式的皇后服饰,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大礼参拜。李世民大吃一惊。长孙皇后说:“我听说,领袖英明则部下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李世民这才想到他自己过分,不久之后,即擢升魏征为侍中(相当于宰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长孙皇后是西汉的吕后或者清末的慈僖又或者是现代的某某一类的人物,魏征会是个什么下场......得妻如此,恐怕也是成就李世民千古英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向理性屈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对于手握无限权利的封建君主来说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数百位帝王中第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然是由于他的勋业,也更是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以后所有帝王乃至今天我们所需要效仿的典范。

李世民杀害哥哥霸占弟媳妇,却为何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个颇有作为的明君,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得唐朝成为当时的风向标,给后世留下“贞观之治”的美谈。

然而李世民也有不少难以洗刷污点,比如弑兄杀弟、霸占弟媳、逼父退位,并且开创干预史官修史的先河,这斑斑劣迹无不在诉说着李世民的罪恶。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李世民不坏人做到底将李渊斩草除根呢?

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李世民每做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

杀兄的理由

李世民杀害兄长李建成是因为两人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彼此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不过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罢了。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李世民认为这是大展宏图的好机会,便怂恿父亲李渊于太原发动起义,开始征战天下。

在此过程中,李世民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虎牢关之战、浅水原之战、灭西秦之战他无不是以少甚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甚至就连某位伟人也称赞他“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有了李世民这个人形外挂,李渊的起义军很快就壮大起来,并且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最终一统天下建立唐朝。

毫不夸张地说,唐朝得以建立李世民至少有一半的功劳。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李世民因为功劳过大,封无可封,不过为了不让终将士寒心,李渊为李世民设立天策上将的职位,允许他享有仅次于君王、太子的莫大权力,并且能够向全天下招贤纳士收为己用。

李世民剧照

看到这,大哥李建成顿时不乐意了,诚然李世民功不可没,但是他李建成也是劳苦功高,每次攻下一座城池后都是他负责擦屁股,结果功劳全被弟弟抢走了。

更过分的是这个弟弟野心勃勃,不但手握军权,还设立天策府广招贤士,壮大自己的势力,这已经对他的太子之位产生巨大的威胁。

久而久之,李世民慢慢变成李建成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立刻将其铲除。

为了保住自己太子的位置,李建成曾如此对付李世民:

一、联合李元吉给李世民下毒

后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

据《旧唐书》记载,李建成与李元吉秘密毒杀李世民,于是晚上请他来东宫小聚,宴席上李世民突然心脏剧烈疼痛,接连吐了几升的鲜血,见状淮安王李神通只能扶着狼狈不堪的李世民回到秦王府。

李渊听闻这件事,亲自前去探望李世民,并且对李建成吩咐说:“你弟弟李世民的酒量一直不行,以后你们兄弟几个不要在晚上聚会喝酒了。”

李建成的毒计虽然没有奏效,却也让李世民感受到巨大的痛苦,这一份仇恨是永远无法释怀的。

李建成剧照

二、设计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武德九年(626年),东突厥大将郁射设越过长城入侵唐朝,乌城被围。

其实唐朝自一统天下以来就与东突厥交恶,双方多次发生正面冲突。李渊为了应对东突厥的侵扰便将很多精兵良将安置于北方,比如当时驻守在灵州的李靖。

从唐朝兵力分布情况来看,郁射设这次入侵根本就是小打小闹不足为惧。可李建成抓住这次机会,奏请李渊让李元吉担任主帅,带上李世民手下的精兵良将,远赴边关支援。

很显然,李建成打算利用这次机会大大削弱掉李世民的势力,从而消灭他最大的政治筹码。

李世民剧照

三、营造李世民意图谋反的舆论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经天,两天后太白再次经天,这时候太史令傅奕秘密上奏李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傅奕的话让李渊心中大惊,从此心中的天平慢慢向李建成倾斜,甚至默许他们对李世民实行“昆明池兵变计划”。

古人天象非常迷信,他们认为这是凶吉祸福的预兆,李建成抓住这一点,故意让傅奕说出“秦王当有天下”这番话,引起李渊对于李世民的不满与防范。

李建成千方百计营造李世民意图谋反的舆论,就是想要为日后铲除对方找个合适的借口,诛杀一个意图谋反的秦王,不但无过甚至有功。

李建成为了铲除李世民,步步为营、招招致命,二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只能用生死分出胜负。

面对咄咄逼人的大哥,李世民自然不会选择束手就擒,于是他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事变,让李建成在黄泉路上先行一步。

玄武门之变

霸占弟媳的理由

李世民霸占弟媳齐王妃同样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报复弟弟李元吉

李世民虽然抢占先机发动玄武门事变,可过程并不轻松。

当时他带着一伙壮汉提前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等待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到来。李建成兄弟俩不明真相,便骑马奔向玄武门,可到达临湖殿的时候,他们突然觉察到不对劲的地方,立马转头打算回去。

这时只见李世民与几十个彪形大汉手持武器“面色友善”地跟在他们身后呼喊着,李元吉差点给吓尿了,他连忙掏出弓箭,射向李世民,但因为手脚打颤一连三箭都没能命中目标,反倒是李世民弯弓搭箭一下射死大哥李建成,而李元吉也是中箭跌落马来。

眼看李世民就要大获全胜,结果上天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胯下马匹因为受惊横冲直撞至森林,这一过程中李世民被树林里的树枝挂住衣服,从马上跌落,一时爬不起来。

见到翻盘有望,李元吉赶紧跑到李世民身边,夺过长弓架在他脖子上,企图将他活活勒死,最后大老粗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喝退李元吉并将其射死,李世民这才逃过一劫。

也就是说,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差点被李元吉杀死,劫后余生给李世民带来庆幸的同时,也让他对于李元吉的怨恨更深了,尽管后者已经死去,但这并不影响李世民对他进行更深层次的报复,例如霸占齐王妃杨氏。

因此,李世民选择在李元吉死后霸占他的王妃,是为了宣泄心中的怒火并复仇。

齐王妃杨氏

二、争取政治上的帮助

李世民霸占齐王妃可不仅仅是色心作祟,还是基于巩固政权的考量。

唐朝建立于门阀政治之上,其中李家属于陇西门阀的代表,长孙家、宇文家象征着代北门阀势力,而出生孕育齐王妃的杨家则是关中门阀的代表。

李世民登基之初,瓦岗集团势力错综复杂无比庞大,对他具有很强的威胁。因此李世民需要联合代北门阀、关中门阀等其他势力削弱打压瓦岗集团的势力,从而巩固自己的皇位。

所以,李世民霸占齐王妃是打算通过杨氏取得关中门阀的帮助。

基于以上两个理由,李世民“含泪”笑纳了他的弟媳齐王妃,哪怕因此背上乱伦的骂名他也在所不惜。

齐王妃杨氏

不杀李渊的理由

李世民不杀李渊,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一、李渊已经不具备威胁性了

起义之处,李渊也是颇有斗志,不但事事亲力亲为,还时常对手下将士嘘寒问暖。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实在太强悍,几乎能处理任何事情,渐渐地他开始懈怠,将权力外放自己安心当个甩手掌柜。

就这样,李渊稀里糊涂成为唐朝的开国君王。当上君王以后,李渊更加像一条咸鱼,完全丧失斗志,只知道一味沉溺于声色犬马。

为了享受更多的快乐,李渊将权力下放给裴寂,让他代为处理各种政务。他还曾对裴寂说过:我当太上皇,你处理政务,这样过一辈子岂不潇洒快活?

对于李世民来说,早已沦为咸鱼的李渊根本不具备威胁性。

当然,表面上看李渊漠不关心政治,但谁知道他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所以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多留了一个心眼。

李建成与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带人包围皇宫。当时李渊正在朝堂上众臣开会,突然看到大老粗尉迟敬德手持武器、浑身浴血地闯进来,他吓得菊花一紧,连忙询问对方前来的目的。

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与齐王意图谋反,秦王替天行道将其杀死,因为担心陛下的安危便派我前来“救援”。

此时众臣明白局势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为了保全自身他们化身墙头草,开始大力吹捧李世民,并且请求李渊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而李渊也很识趣,不但同意了众臣的请求,还答应尉迟敬德交出军权,从那一刻起李世民已经成为唐朝真正的主人。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于朝堂文武百官进行大洗牌,将自己的班底安排在各个重要岗位上,这时候无论李渊有意无意,都不能对李世民造成威胁,所以他也就没必要铲除自己的生父。

李渊剧照

二、李渊存在剩余价值

为了李世民要处心积虑谋划玄武门之变?就是因为他想要夺得皇位,并且还是名正言顺地夺得皇位。

李世民将谋反地点选在玄武门也是别有深意,玄武门距离李渊所在的太极宫很近,他的计划是在李建成见到李渊前将其杀死,随后派兵包围皇宫,控制住李渊与一干大臣,从而彻底掌握局势。

如果李渊活着,李世民就能利用他实现从太子到君王的和平过渡,并且将自己伪造成受害者的模样,把黑锅全部甩给死去的李建成与李元吉。

可一旦李渊死去,无论李世民如何辩解,他都会变成弑兄杀父篡夺皇位的大恶人,失去上位的合法性基础,成为人人鄙夷的逆贼。到时候即便李世民坐上皇位,也会彻底失去威信,甚至引起李渊老臣与太子党的逆反,这非常不利于政权的稳固。

因此,当时李渊还存在一定的剩余价值,能够帮助李世民稳步坐上皇位,这也是他不杀李渊的原因之一。

李渊剧照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李世民杀害兄长是因为他与李建成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两人当中必须有一个人要倒下;霸占弟媳齐王妃不仅仅是为了报复弟弟李元吉,还是为了争取关中门阀在政治上的支持;留李渊一命是因为李渊已经不具备威胁性,他的存在能够帮助李世民平稳上位。

事实上证明看得开的人才能活得久,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两个月,李渊主动退位让贤当上了太上皇,虽然没有实权,但日子更清闲了,每天吃吃喝喝玩玩乐,直到贞观九年才潇洒离开人世,享年七十岁。

同样是咸鱼,为啥李渊的生活这么有滋有味呢?

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杀兄弑父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玄武门之变确有其事,李世民杀了自己兄长和弟弟,但却没有弑父之举,只是将李渊逼下了皇位。兄弟阅墙父子反目是皇家常有之事,李世民虽为千古圣君,但是杀弟弑兄却是不可辩驳的,而且李世民还纳了李元吉的王后为妃,这些在旧唐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皇帝宝座是每个皇子都追逐的位置,但宝座却只有一个,在李唐平定天下过程中,李世民带兵一统天下,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李渊还单独给他建了一个天策府,曾允诺过他日将禅位与李世民,但古代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还有个胞兄李建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他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皇帝宝座诱人啊,谁都想去争一争,于是就有了兄弟反目之举。

李唐建国后,朝堂上分为两拨人,一拨人支持李建成,秦琼、尉迟恭这批旧将支持李世民,一个有朝堂话语权,一个有军事实力,两人开始了明争暗夺,一次李世民赴宴故意中毒,李渊召见李建成问罪,李世民买通玄武门守将,埋伏兵于上,围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都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争夺皇位的路上没有兄弟之情,但夺嫡的残酷性并不能改变他圣君的事实,李世民即位之后,励精图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创造了贞观盛世。

然而李世民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在他之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纷纷造反,就连高阳公主和房遗爱也有参与,之后的唐王朝杀兄逼父退位之事屡见不鲜,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唯一的污点。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2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