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上都 皇宫)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元朝政府内部动荡,二十五年换了八个皇帝,皇位如同坐了过山车,那换的是嗖嗖的。
这帮蒙古贵族每天为了争夺权力打的是头破血流,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国家。
上无人治,其下自乱。
在元朝官员们的治下,社会黑暗,腐败横行。
元政府很爱收钱,历来中原王朝,都要向天下百姓索取钱财,不过是田赋税收,元朝却可以说是“理财小能手”,平常百姓,打官司要官司钱,家里有人去世,办白事要收白事钱,逢年过节,譬如春节、端午、植树节、爱牙日,要收节日钱,平时家庭聚会,要收聚会钱。
基本上,不管你在元王朝干啥,政府都能找你收钱。
你可能会说,那我啥也不干,我每天就在家待着,总不能还找我要钱吧。
不好意思,就算啥也不干,政府也要收常例钱,什么叫常例钱?意思就是每月定时定量必须缴纳的钱。
光收钱也就算了,元政府还搞人格歧视,入主中原之后,把百姓分为“四等人”,最高等级的人是蒙古人,相当于至尊VIP会员,往下是色目人,也就是当时的一些番邦少数民族,吐蕃人啊。西域人啊等等。其次是北方地区的汉人,最后是南方地区的汉人。
四等人分出了高低贵贱,福利待遇当然也是不同的,蒙古人五险一金,四菜一汤,带薪休假,出国旅游,条件相当不错,
反观最低等级的汉人,可是说是要啥没啥,工作没保障,待遇很一般,在社会上饱受歧视和排挤,生活质量可以说是相当低。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
(黄河决堤)
这一年,黄河泛滥成灾,山东、河南、安徽受灾最为严重,洪水冲堤毁堰,沿岸百姓结结实实地体会了一把“水上漂流”。
水灾一到,就意味着冲毁田地和房屋,百姓颗粒无收,连房子也给冲没了,又饿又饥,大批灾民流离失所。
黎民百姓受灾严重,时任元朝统治者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当然要放粮赈灾。
于是他从国库中拨粮万斤,打算分配给受灾群众。
但粮食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粮食从中央出发,途径各路关隘时,各处官员总要克扣一点,到各州府道台时,州府长官也要自己留下一些,到了地方单位时,地方官员手也不能闲着,也得自己留一部分,到了负责放粮赈灾的衙役小吏手里,也要留点自己吃。
万斤细粮,一路下来,被各处克扣,到了老百姓手里,就只剩下谷壳了,甚至有些平民百姓,连谷壳也领不到。
安徽滁州凤阳县的农民朱氏就压根没领到派下来的救济粮,所以没几天,一家人死得死,逃的逃,只剩下一个半大孩子。
这个孩子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朱元璋。
对朱元璋来说,他小小的脑袋里根本不能想明白眼前发生的这一切。
自己的父母一生勤恳,老实,憨厚,为什么最后会被活活饿死?
他们在土地上耕耘奋斗了一辈子,为什么死了之后连块埋葬他们的土地也没有?
他也没有时间去想这些事情,当务之急不是因为痛失亲人而黯然神伤,还是要想办法活下去。
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打算去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毕竟我佛慈悲,普度众生,混口饭吃问题不大。
当和尚的生活枯燥无聊,而且还挺累的,皇觉寺的和尚们口头禅是“慈悲为怀”,但他们对朱元璋并不慈悲,不仅不慈悲,还总是逼着朱元璋干活。
(朱元璋 画像)
青灯古佛下,拖地刷碗。雾绕蝉声中,洗衣砍柴。
很累,是真的很累。
但这样的日子对朱元璋来说已经很幸福了,因为毕竟不用再挨饿受冻,终于有口热乎饭吃了。
可好景不长,灾荒越来越严重,皇觉寺也开始闹饥荒,寺庙开始坐吃山空,连日常的一日三餐也不能保障了。
没办法,朱元璋只能外出化缘,维持温饱和生计。
说得好听是化缘,说得不好听,就是被皇觉寺扫地出门,只好靠讨饭为生。
朱哥就是朱哥,跟别人果然不一样,别人讨饭是讨饭,他讨饭则是成长。
他一路走走停停,合肥、河南、汝州、陈州、亳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这段讨饭的过程中,朱元璋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大大的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按理说这个时候就已经是英雄初成,人生阅历到了另一个层次,可以开始干点大事了。
但朱元璋在外面溜达了一圈,还是回到了皇觉寺。
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是却乱糟糟的。
元末农民起义已经开始,各地都是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队伍。
战乱频发,刀兵四起,这么说的话,还是皇觉寺比较安逸。
也就是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朱元璋的平淡生活。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小时候的玩伴,和朱元璋不同,汤和打小儿就有股英雄气,所以他和朱元璋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参加义军,起义造反。
由于参加造反参加得比较早,所以汤和很快在一支起义部队里混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自己混得还算出息,当然不能忘记昔日玩伴,所以他很快给朱元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意思是兄弟我现在在造反起义军的队伍里混的不错,工资待遇那是相当有保障,你赶紧辞职,过来跟我一起干。
朱元璋看了这封信之后,不动声色地把信删除,然后继续当和尚。
历来很多史学家分析起朱元璋来,可以说是头头是道。
他们说朱元璋天生反骨,打小就是造反的料,出生之后没过两天就骑上大马,背上长枪去跟元朝干仗了,好像朱元璋天生就是为了反抗元朝统治而生的。
但实际上,在朱元璋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他只是一个碌碌无为且平庸懦弱的年轻人。
他的确和元政府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因为他的父母正是死于元朝的残酷统治,但这个身世和命运同样可怜的年轻人从来也没想过报仇雪恨,他的梦想很简单,他只想有口饭吃,能让他活下去。
而造反这种事,风险明显很大,参军就要打仗,打仗就要过刀口舔血的日子,倘若被抓住,就是砍头的大罪,所以朱元璋并不愿意参加造反。
不过很可惜,朱元璋的安逸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有人给他写造反信这件事,很快就被寺院里的老和尚知道了。
老和尚表示,好你个朱元璋,看你平时老实巴交,没想到你居然要去造反,明天我就去官府举报你。
朱元璋慌了,本来自己没想去,但是事已至此,要是被老和尚举报了,自己到了官府,这事儿也说不清楚了,还能有自己好果子吃?
历史在这里产生了一个节点,而这个节点,将彻底把世间的一切,全部改变。
没办法,朱元璋被逼上梁山,参加了汤和的起义军。
(汤和 画像)
后面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也听得不厌其烦了,我就不再赘述。
参加起义的朱元璋一步一个脚印,势力越来越大,他一脚一个小朋友,脚踢陈友谅,拳打张士诚,把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其它领袖都按在地上好一顿摩擦后,一鼓作气打败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我的概括很短,但是故事其实很长。
总结来说,老朱同志能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朱元璋开始造反的时候,已经是元末农民起义晚期了,那些曾经声势浩大的起义军队伍在和元朝政府常年累月的交战中,损兵折将,势力大减,而元政府在诸多起义军的围攻中,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这就导致朱元璋做强做大的时候,其它起义军也好,元政府也好,都已经是强弩之末,朱哥等于是后发制人,所以很有优秀。
第二,朱元璋是个很重视且善于管理人才的人,他手底下聚集一大批当时的超一流人才,能带兵的,会打仗的,有谋略的,属于是金牌团队,想要公司开的好,优秀人才少不了。有了这样的优良人才团队一路保驾护航,什么融资上市,直奔世界500强,问题不大,
第三点很玄学,作为作者,我认为历史未必是必然,其实是偶然,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心想要追求皇图霸业的群雄,例如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往往到头来一场空,只想好好活下去,简简单单无欲无求的朱元璋反而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朱元璋也是天选之子。
(朱元璋开国)
天选之子朱元璋把曾经纵横天下,睥睨四合的蒙古人赶出了中原大地,这帮蒙古人骑着高头大马,一边逃命一边苦思冥想。
他们始终想不明白一个问题,这个看起来长相丑陋无比的年轻人究竟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他怎么就把我们强大而悠远的元王朝灭亡了呢?
当然,我想蒙古人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因为朱元璋从始至终,最简单,最原始的想法和愿望,不过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罢了。
他一直是一个善良的,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儿子。
若非逼上绝路,又何来今日之丰功伟业?
活着,是每个人的诉求。
就连名垂千古的帝王,也不能例外。
开局一个碗,硬是打拼出了一个将近300年的大明江山,真的实属不易。
有什么信仰我不清楚,人家也是被逼无奈才造反的。说起造反,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人们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会走这条路,所以朱元璋也不是傻子。
元朝末年,统治腐败,有的地方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朱元璋的家庭也没能逃过元末的灾难,
父母双亲及大哥先后饿死,可怜下葬的时候,连一块坟地都找不到。此时的朱元璋肯定想不通,父母一辈子都是农民,临死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地方。
虽然家破人亡,但朱元璋并没有参加起义大军,而是入黄觉寺当和尚,最后寺庙也养活不了他了,只能端着破碗四处流浪。他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有一口热饭吃就行,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和尚。
但是朱元璋注定不平凡,因为他有一个不平凡的兄弟,就是他小时候的玩伴汤和,这个汤和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中,朱元璋接到信后,压根没想去造朝廷的反,可是有人告密说他私通敌寇,朱元璋再三思考下,觉得该做选择的时候到了,于是双腿直达郭子兴的红巾军大营。
这朱元璋虽然当和尚不咋滴,但打仗却是一把好手,很快成为郭子兴的心腹大将,郭子兴又把他的养女马姑娘(后来的马皇后)嫁给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决定出去自己发展,可见他有独到的战略眼光,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不归路,那就一路走到底。
出去后,朱元璋很快拉起了属于自己的队伍,并网罗了李善长、刘伯温等一批谋臣,并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自己的发展策略,秘密扩大自己的实力,把元廷矛头转向陈友谅、张士诚等义军,后来更是一举占领应天(南京),还在城中修建礼贤馆来接待知识分子,可见朱元璋对人才的重视。
这一时期挡在朱元璋面前最大的敌人就是陈友谅和张士诚,陈友谅此人心狠手辣,靠杀死自己的上司徐寿辉掌握政权,一度成了元末最大的割据势力,结果这兄弟感觉做王不过瘾,于是改元称帝,建国号汉。
陈友谅的称帝从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元朝的火力,在对朱元璋的战争中,死磕洪都一城,不懂得调整军事战略,导致士气低落,无心再战,结果被赶来的朱元璋生力军在鄱阳湖打的一败涂地,最后被乱箭射死。
而朱元璋的另一对手张士诚只懂得偏安一隅,没有大的志向,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时,居然没有偷袭朱元璋的老巢,结果人家收拾完了陈友谅之后,立刻给他来了个回马枪。
一个是最有兵,一个是最有钱,却都败在了朱元璋的手下。虽为草民,但却有吞并天下的志向,要真正的说他有一种怎样的信仰,或许他是真的穷怕了,苦怕了,既然上天给了他这个机会,那就必须把握,哪怕一路之上充满了荆棘,也要艰难走过,即使天下人都来耻笑我的出生,那我就用实际行动来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
朱元璋是出自劳苦大众的群体当中,从乞丐到皇帝这不是一段简单的人生逆袭。明朝在历史上也是成为一个正统的王朝。朱元璋号召大家建立起义军,然后将朝廷给推翻。在战争期间展示了自己的充分的军事才能,完成了祖国的领土统一。从大头兵做起,直到做了统帅,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朱元璋的成就得益于他的政治手腕高明。朱元璋为了扫除继承人的障碍,将他手下的大臣放了放、杀的杀,而且手下的大臣没有任何反抗,才能使整个江山做得平稳。
朱元璋与其他帝王不同,他为什么独爱朱标
明太祖朱元璋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俗话说得“开局一个碗打天下”,几代贫农,讨饭出生,最终坐上皇帝宝座,那真的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唯一有点接近的是刘邦,但刘邦至少还是个破落贵族,早年还读过书,2000多年前能读书的家庭那可不一般。
朱元璋这个皇帝到底绝无仅有到哪个份儿上呢?
咱们先说一说一部影视剧的片段,来自徐峥当年主演的穿越神剧《穿越时空的爱恋》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年仅37岁就过早离开了他的爸爸。朱元璋非常伤心,以至于官员劝他节哀,居然激怒了喜怒无常的皇帝,要把他的儿子赐死。
这段剧情虽然荒诞,但确实符合朱元璋的脾气,也非常符合朱元璋对朱标的深情。
这就是咱们说的朱元璋这个皇帝和其他所有帝王的与众不同之处了。他和太子朱标的感情真的是父慈子孝的典范,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皇帝独一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代皇帝和太子的关系,真的是非常非常难搞。太子这个身份也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历史上的太子最终能顺利接班的,可谓十无其一,真正的九死一生。
原因何在?
因为皇帝看待太子的心理,往往非常矛盾。一方面为了朝廷稳定,必须要立太子,还要给他配齐班底,要好好培养他当接班人;但另一方面又要处处提防太子,害怕太子翅膀硬了,有朝一日抢班夺权。
所以这太子的分寸是真的难,太难了。要能干,又不能太能干。真的是走钢丝的干活。不能干吧,老爹说你昏庸无能,朕的江山岂能交付给你?太能干了吧,老爹说我还没死呢,你这是想干啥?
所以99%的皇帝和太子之间,那关系都非常微妙。归根到底,还是皇帝这份至尊无上的权力给害的。
所以历史上咱们熟悉的那些皇帝,特别是雄才伟略那几位,和太子都没整好关系。
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都算是逼死了自己的太子。扶苏这个事儿还有点疑问,汉武帝的戾太子那是正儿八经被刘彻逼死了。
唐太宗算是性格特别好的了,但是太子还是被他玩废了。宋太祖这个兄终弟及,没太子啥事儿,不多说,然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康熙,玩出了一个九龙夺嫡的精彩故事。
这个故事也是非常经典,关于此事的影视剧都快拍烂大街了。从严肃点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
到戏说历史的偶像剧《步步惊心》
总而言之,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就没法搞好。
那为啥朱元璋就给搞好了呢?所以说他绝无仅有啊。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和朱标的关系这么好,主要原因就是他太爱这个儿子了。而他之所以这么疼爱朱标,又和朱元璋的身份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是几代贫农,人生前25年不是给地主放牛,就是当和尚讨饭,然后时来运转投军,娶到马皇后,27岁生了第一个儿子朱标。在古代13岁就能结婚的大背景下,这算是老来得子了。朱元璋开心得不得了。
对于这第一个儿子,朱元璋分外珍惜。当时朱元璋还处于猥琐发育时期,一直在安徽、浙江一带巩固自己势力,虽说忙于打仗,但是只要有空就亲自抚养朱标。
这种亲自养大的孩子,感情格外不一样。再说朱元璋本身就是个老农民出身,对家庭和亲情的感受本来就比较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底层人民对家庭亲情,对子女的感情一直都比豪门贵族要深刻得多。
古代底层人民一辈子,就没几个念想。子女后代几乎是他们活着的唯一希望。
但是高层贵族就不一样了。
首先,同样是儿子,亲自抚养的感情就不一样。这也是关键所在。
像康熙这样的皇帝,他8岁登基,13、4岁就生了第一个儿子,那个时候康熙自己都还没长大成人呢,再说这皇家的孩子,从小怎么养都是有规矩的,吃喝拉撒,饮食起居,都有专人照料,别的不说,贵族的孩子都不吃自己亲妈的奶,而是要专门请乳妈。所以很多贵族反而和乳母关系比较亲,这亲身的爹妈,从来都没有给孩子换过一块尿布,也没有在深夜给孩子喂过奶。
说白了,皇家贵族养孩子,更像养宠物。都是别人照料好了,自己有空去逗弄逗弄,享受天人之乐,却从来没有遭过养孩子的痛苦。
但是人这种动物吧,就是有点犯贱,越是得来容易的,反而越是不重视;越是经历过痛苦的,反而越是印象深刻。
没有亲自养过孩子的人,没法体会这种感觉。很多时候,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恰恰是因为这种抚养的不容易,于是加深了内心的情感。
你一定要经历这种熬人的麻烦,经历过半夜起来换尿布,经历过亲自给他喂奶再抱着拍打出嗝哄入睡的过程,熬过多少回的夜,才能建立起一种难以磨灭的深情。
这才是你真正捧在手心里的宝贝啊。
不能说朱元璋一定有多少回午夜梦回抱着朱标哄入睡,但是他这个过程肯定有,而且不少。
但其他的皇帝,无论是康熙,还是刘彻、李世民,基本上这种经历恐怕是没有的。
所以这感情基础觉得不一样。
别的皇帝都怕儿子夺权。朱元璋那是完完全全没有任何这种疑心,那是真的一门心思要把大明江山传给朱标。
有了这份感情,有了这份信任,那其他皇帝和太子的问题,在朱元璋和朱标这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即使后来朱元璋还有20多个儿子,但只有朱标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所以说关键还是感情问题。
话说回来,古代皇帝和太子的关系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儿子太多了。所以父爱分不过来了。像朱元璋这种一开始就确定对朱标唯一的爱,实在太罕见了。
明朝还有一个类似的皇帝,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一辈子只娶了一个皇后,只有一个儿子(次子早夭),是古代封建王朝非常罕见的独生子。所以和儿子的感情也非常深,也根本没有任何接班人的问题。
至于前面咱们说的刘邦,是一个破落户老流氓,对家庭和亲情似乎没有啥责任。儿子刘盈出生那会儿,刘邦还躲在山里面做土匪,根本没机会抚养儿子。后来和项羽大战而败,逃跑过程中把儿子女儿都从车里面丢出去,好方便自己顺利跑路。
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也叫大丈夫不拘小节。
还是没有感情基础啊。
事实上,大多数的皇帝,都不太可能和自己的儿子有太多的感情基础。
大多数的皇帝,都是生了一堆儿子,又没有亲自抚养,于是无从建立起那种刻骨铭心的父子亲情。这就是问题所在。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独古代有。即使到了现代社会,那些富豪也差不多。
人性如此。
《他开局一个碗》百度网盘tst永久资源
/s/1rKr8Kv6e7oTN3dE8x2e4iQ?pwd=0000?
《他开局一个碗》别人穿越宫斗宅斗大乱斗,不是公主也是小姐,就姜妍穿越成了个灰陶碗,还是个豁了口便宜卖出去的破碗。沦落到放牛娃的手上,一天三餐顶多盛上半碗白米拌沙,日子就这么清贫地过。可知道了放牛娃的姓名后她却整个碗都不大好了,朱重八可不就是朱元璋之前的名字嘛。哦,未来的明朝开创者洪武大帝,现在还只是个小名八八,连饭都吃不饱的小孩。他只有她这一个碗,所以知道这是个碗精,也舍不得扔掉他唯一吃饭的碗。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6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