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是什么,秘书就是领导身边的人。
古时候说,伴君如伴虎,秘书们就是这样的人。
上古黄帝之时,黄帝设“六相”之职,其中就有所谓“秘书官”的人物,也即后来的太史之职,仓颉、孔甲等皆是此职。
最早之秘书工作,或也不是纯粹之文字,毕竟在上古之时文字还不尽系统,史书中就有说“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就是说神农时代的政令之事,不靠文字传达。
先秦之前,所谓领导,最大的领导就是天子,其次为诸侯,承担秘书之责的太史们,就是服务于天子及诸侯的。因此,太史地位很高。
先秦之时,太史们掌管的不只有文书之事,史书、典籍、历法、祭祀等等跟天子王室子弟紧密相关的事务,皆由太史掌管。从这个层面看,或可说,太史见证了王朝的更替,见证了文明的进程。
有言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是齐国的太史、晋国的太史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真实的历史。太史在整个权力圈层中,都可算是一股清流。举凡任太史之职的,少有见佞臣子弟的。
追溯太史之渊源,如果不说黄帝之时的野史传言,从文书典籍中来看的话,时间也是非常的早。《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这里的大史即为太史。
《史通》说:“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记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度数。先秦之时,太史们掌管的不只有文书之事,史书、典籍、历法、祭祀等等跟天子王室子弟紧密相关的事务,皆由太史掌管。从这个层面看,或可说,太史见证了王朝的更替,见证了文明的进程。
当然,在先秦之前的秘书,更多是在太史。而到春秋战国之时,因天子诸侯之政务更渐繁忙,秘书之职或有延伸,因为此时已经出现了御史、主书、尚书、掌书等随从,都是负责参与决策和机要事务的官职,很多政府文书、外交辞令皆出自其手。
有的时候,秘书、太史之职对国家之正统有着决定性作用。《吕氏春秋》有载,夏桀之时,太史终古拿出其保管的“图法”向夏桀展示,哭着劝谏夏桀收敛其荒淫无道的行为,但夏桀不听劝告,于是太史终古抱其图法以奔商。那么,什么是“图法”呢?“图法”就是夏王朝的文史档案,太史终古将这些东西带到了殷商部族,也即承认了殷商部族之正统性。
而在西周之时,秘书已有单独之机构,名为太史寮。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其中有职责分工清晰的诸多官职,既负责文书起草,又负责政令传达。所谓“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京畿以外要接受天子诸侯的命令,对秘书机构的依赖性相当之强。
秘书对天子诸侯们有着重要的参谋作用,诸侯权卿们要在朝堂之上参政议政,就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辞令,而这些都要依靠秘书们。天子诸侯身边,是以太史寮为代表的秘书机构。而权卿臣子们,要在朝堂之上谈论政治主张,则更是以来秘书们。所以,到战国之时,那些上层贵族们多盛行“养士”之风,战国四大公子,甚至后来的吕不韦等人,皆有养纳士人达数千之众。其中,有的门客,就承担为主人参谋策划、起草信函、承办机密事项等职责,可谓私人秘书。
曹操的父亲曹嵩到底是不是张闿杀的,还是有疑问的。曹嵩当时是在徐州琅邪郡躲避战乱的,曹操在兖州,就想把父亲接到兖州来,关于曹操父亲曹嵩之死,史书上就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曹嵩从徐州琅邪郡到兖州泰山郡,曹操派出泰山太守应劭去迎接,陶谦派出轻骑追杀曹嵩,在州郡边界杀死了曹嵩,这种说法出自《三国志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世语》。
第二种说法是:曹操亲自迎接曹嵩,曹嵩当时带着财物合计辎重有一百多辆车,陶谦为了讨好曹操,派出手下都尉张闿率领两百骑兵护送曹嵩,结果张闿见财起意,杀死了曹嵩,抢夺了所有财物,逃到淮南投靠了袁术,这种说法出自《三国志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吴书》。
曹嵩死于公元194年,那个时候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曹操只知道自己父亲遇害了,当时又没有刑侦手段,又没有媒体展示,曹操很可能难以了解父亲被害的具体事项,但是曹操无论是一种说法,曹操肯定父亲之死和陶谦有关。
曹嵩是居住徐州琅邪郡的,这里也是诸葛亮的故乡,徐州当时是陶谦的地盘,而且曹操父亲之死两种说法都跟陶谦有关,就算是张闿杀了曹嵩,曹操仍然会把矛头指向陶谦,因为陶谦是主谋啊,张闿不过是个听从命令的手下人而已。
之后曹操就开始了血腥的报复,攻打徐州,把矛头对准了徐州陶谦,曹操这么做有公私两个原因:
1、为私。为自己父亲报仇,曹嵩之死陶谦脱不了干系,就算是陶谦派出张闿护送曹嵩的,但在曹操看来,陶谦就是杀父仇人,东汉以孝治国,父仇不共戴天,一定要报。
2、为公。曹操当时的地盘在兖州,正想着如何对外扩张,就出了曹嵩这事,曹操就可以此为借口,攻打徐州陶谦,而且天经地义,出现有名,要知道当时曹操是地方官,陶谦也是地方官,曹操还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攻打其他诸侯是需要借口和理由的,要不然站不住脚,曹嵩的死给了曹操一个很好的借口。
对于曹嵩之死,曹操肯定有调查,但是结果都指向了陶谦,至于张闿,如果他真的参与害死曹嵩,曹操是不会放过他的,张闿在投靠袁术后,还奉袁术之命杀死了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张闿最终的结果不得而知,袁术最后都败亡了,想来张闿结局不会好,只是史书没有记载罢了。
意思是:“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这是描写道的本质与道的作用的,“无”就是道的本体,道在天地为开辟之前就已经有了。因为道最擅长的就是无中生有,所以才创出了天地,这就是“有”。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他就像是世间万物的母亲一样伟大。
这一句源自西周李耳《道德经》。
原文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天地之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9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