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京津地区现多座汉代屈肢葬墓,墓主姿势各异,专家:其中存在规律

历史深说 2023-09-19 21:57:51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京津地区陆续发掘了少数屈肢葬汉墓;这些墓葬的特点,大多数是在家族墓地的边缘;规模较小、形制简单、随葬品较少;专家研究发现,这些人基本都是整个家族中最低等的成员;其中不少还是违反家规的“罪人”;然而专家发现,这些人虽然都是屈肢葬,但是摆放姿势却不尽相同;他们的姿势应该不是随意摆放的,肯定存在某种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京津地区已发现的屈肢葬汉墓中,墓主姿势都不一样,有的仰身屈肢葬,微曲上肢的夹角较大,手部位置下移较甚;下肢上部与下部的夹角也较大,屈曲后的双小腿与盆骨之间由几近叠压,体现出仰身后屈肢葬渐趋舒缓的发展特点;还有一种仰身屈肢葬,墓主的下肢基本平行弯曲,上部与下部夹角较大,弯曲上肢的夹角也较大,也就是说,这个姿势向直肢葬发展了,手部位置也在偏下部位;除此以外,还有侧身屈肢葬,如藁城台西汉代M43墓主,左手弯曲护住脸部,左膝顶住腹部,右小腿下伸有的左臂弯曲上举,高度低于右手臂;左腿向上弯曲,小腿上举,右腿蜷曲。

专家研究发现,这些人虽然都是屈肢葬,但是他们的姿势各不相同,这是有一定的原因和意义的;京津冀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屈肢葬,并有以屈肢葬为主体的墓地;据考古发现,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78座,葬式均为仰身屈肢葬,多数屈幅很大;在琉璃河燕国墓中有发现周朝时期的屈肢葬墓,一部分为侧身屈肢葬,一部分为仰身屈肢葬;保定徐水大马各庄村发现26座春秋时期屈肢葬墓;邯郸市区建设大街发现1座战国早中期的赵国平民屈肢葬墓等;所有这些数量不等,时代早晚不一,具体葬式也有差异。

这里面存在一个历史规律:在东周时期,秦国的屈肢葬较为普及,随着秦的东侵、秦文化的东渐,加之相关人员迁徙等原因,具有秦文化特点的屈肢葬得以推广;战国晚期至秦统一之后,具有秦文化特征的屈肢葬在京津冀地区得到进一步推广;比如,承德围场东台子战国M12,葬式为侧身屈肢,是具有秦文化特点的屈肢葬墓;邢台内丘张夺发掘战国晚期屈肢葬墓11座,侧身屈肢葬中的自然弯曲属本地传统的屈肢葬,而将上肢摆放成具有一定含义的姿势,下肢小腿沿大腿回折,有的墓主将小腿与大腿摆放成直角;如此人为弯曲十分具有明显的秦文化特点;如此看来,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

京津冀地区汉代屈肢葬墓的分布与东周秦代有较多相似,而一些墓地中,战国与汉代,或战国、秦代、汉代屈肢葬墓并存,这明显体现出,京津地区的屈肢葬存在继承特征;汉代的屈肢葬继承了战国、秦代,甚至更早的周代屈肢葬。

举个例子,中北部地区在战国时基本属燕国统辖,屈肢葬的屈曲程度整体较轻,多数在90°以上,墓葬头向以北向为主;鼎、豆、壶、盘等陶器陪葬较为常见,而这一地区的昌平、怀柔、燕下都等地发现的汉代屈肢葬墓,墓主屈曲程度普遍较轻,且头部大多北向,而昌平、怀柔等地汉代屈肢葬墓的陪葬陶器以陶鼎、豆、壶、罐为主,器物造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延续,体现出对燕国屈肢葬墓的继承;当然,随着秦墓屈肢葬在该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这一地区的汉代屈肢葬墓;还有邯郸,在被秦占领之前基本属赵国统治;邯郸一带战国屈肢葬有仰身和侧身屈肢葬两种,仰身居多,下肢多略弯曲,少量两脚相交,而该地的较多汉代屈肢墓基本为仰身,下肢略弯曲,这是对本地赵国屈肢葬的继承,墓葬形制、陪葬品等也有所体现;同时另有一些汉代屈肢葬体现出对秦墓屈肢葬的继承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不论是哪种屈肢葬,它的存在并不是古人随心意摆放,而是严格继承了前辈的葬俗,有的是本地葬俗的延续,有的是来自秦人葬俗的传播。

【参考资料:《屈肢葬考》《考古》《河北省文物研究》】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4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