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何不叫夏冬时期,春秋:我也想可实力不允许啊

大藏品 2023-09-20 00:12:28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博红颜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一笑倾国。随后,太子姬宜臼继承大统,是为周平王。继位之初的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且西边的犬戎犹如一把悬在周王室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遂于公元前770 年在晋、秦、郑等诸侯的护送之下东迁洛邑,由此,我国历史进入了着名的春秋时期。对春秋这段历史耳熟能详的读者们知道,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一部记录这段历史的史书——《春秋》。

《春秋》虽然仅仅是当时东周的一个诸侯国鲁国的历史为线索出发点,却反映了整个周王朝的大事。譬如《春秋》所记录的诸侯会盟一百九十八起,诸侯互相征伐二百七十二起,后世因而把这一段历史称之为“春秋时期”。同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例以一本书而命名的时代。然而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是,《春秋》何以为《春秋》,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呢?为何不把这本书命名为“冬夏”呢?

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22年,是历史上既平常又非常的一年。说它平常,是因为根据史料所知,这一年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述的大事。说它非常,是因为就在这一年,周王朝的东方诸侯国鲁国的史官们开始修史。这并不是开创性的第一次,可能其他诸侯国的史官早在鲁国之前就开始修史了,但其他诸侯国的没有流传下来,鲁国所流传下来的《春秋》却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正所谓“鲁兴春秋”。

春秋本来是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书,各个诸侯国都在修史,而且都把他们的史书称作春秋。孟子曾云“吾见百国春秋”。不过,我们这里要讲的《春秋》是特指的,它既不包括晋国的《春秋》,也不包括齐国的《春秋》,它是鲁国的《春秋》。这是何原因呢?因为晋国的、齐国以及其它列国的《春秋》都不见了。

《春秋》

到孔子的时候,列国的《春秋》只剩下鲁国一家了,孔子是鲁国人,他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整理,把它拿来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因为有了孔子的手迹,所以这本鲁国的《春秋》后世就流传下来了,并成了四书五经之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

鲁国的《春秋》,写得很简单,例如“赵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等历史上重要的事件,都只有寥寥几个字。它是“以事系日, 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 以时系年”的记事形式,全书不到两万字,采用分条记录,故后世称之为编年体史书,与《史记》之后的纪传体史书都不一样。这就相当我们现在的“大事记”一样,既没有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也没有过程,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结果,让后世的人弄不明白事情的原委。

孔子向弟子教授《春秋》

从天文学史上发现, 周朝的时候人们对季节的了解只有春、秋两季, 而不是“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是后起的概念。上古只有春、秋两季与原始社会的农牧业生产有密切联系, 当是原始先民在同大自然的中对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初步认识。在古代, 最初并没有年的概念, 只有收获的概念, 只有草木荣枯的概念。

我国古代不论农业民族还是游牧民族, 起初并没有“年”与“四季”的概念。游牧民族把草木的一荣一枯定为一个规律性的时间周期, 即青草几度。草青即春, 草枯即秋。草木的一荣一枯恰恰是农业民族的一种一收。《说文·禾部》云:“年, 榖熟也。从禾于声。”证明古文中年的本义, 即禾榖成熟。

《春秋》:我也想叫夏冬,可实力不允许

《汉书·董仲舒传》即说:“春者, 天之所为也。”《汉书·律历志》说:“春,蠢也。物蠢生, 乃动运。”秋也与禾榖成熟有关。《说文·禾部》曰:“秋, 禾榖熟也。”《文选·秋兴赋》引《释名》说:“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

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社会最初只有春、秋两季而无春夏秋冬四时。夏是从春中分化出来的, 冬是从秋中分化中来的, 是古人对自然变化规律进一步深入观察的结果。“春秋”之所以叫“春秋”而非“夏冬”,是实力不允许,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的认知只有春秋二季。“春秋”也就成了“年”的代称和别名,这一称谓一直到春秋时代还保持着,此种现象于先秦的文献典籍之中几乎随处可见

春秋初期形势图

《左传》僖公十二年载:“若节春秋来承王命,王将如何接待。”《诗经·鲁颂·閟宫》云:“春秋匪解, 享祀不忒。”《国语·楚语上》云:“春秋相事, 以还轸于诸侯”。韦昭注:“言四时相聘向之事, 回车于诸候。”《周礼·地官·州长》云:“春秋以礼会民。”《庄子·秋水》:“春秋不变, 水旱不知。”《礼记·中庸》云:“春秋修其祖庙。”

先秦时期很多文献中都包含春秋二字的,它们都是代表一年之称。春秋既是年的代称, 所以人们用它来表示历史, 命名史书,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的原因了。诸侯列国的史官将所记之事编纂起来,即《春秋》,所以春秋又是记事一类史书的泛称。故《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 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 一也。”一也, 指的是它们都是记事的史书, 尽管名称不同, 但都是春秋的一类。

关公夜读《春秋》

我们知道,关公熟读的就是《春秋》,一个英雄尚且在金戈铁马声中夜读《春秋》,可以想见一般的文人了。《春秋》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孟子说过:“诗亡然后春秋作”。何意?从字面上来解,就是《诗经》时代消亡了,人们都不再用诗引诗唱诗了,春秋时代就来到了。可见,春秋时代是紧承诗经时代的。也正因为如此, 先秦时代的诸多文献包括《晏子春秋》、《虞氏春秋》、《吕氏春秋》才皆被称为《春秋》。

孔子,《春秋》,中华书局,1999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6年

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呢?

我们都明白春秋和战国分别源于两部书《春秋》和《战国策》。但是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这个时代的名字源于哪里,而在于《春秋》为什么被叫做春秋,而不是被叫做夏冬。

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时代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叫春秋,同样战国时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叫战国。就像刘备不会给自己竖一个蜀国大旗一样,他只会自称汉而不是蜀。

为什么叫春秋?鲁国史书搜集整理各国发生的大事,编撰成一部史书,按照春、夏、秋、冬四的记载方式来记录,被称作《春秋》。

既然是按照四季来划分的,那为什么不叫做夏冬呢?因为大事多发生于春,秋两季。春天主祭祀,秋天主攻伐。《左传》原名其实叫做《左氏春秋传》,在《左传》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春秋万国版图

戎就是攻伐,祀就是祭祀,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是春耕秋战,在耕种前要祭祀,向天地先祖祈祷有一个好收成,所以被称作春祭。而在秋天刚收货粮食,战马也经过夏天充足的食物膘肥体壮,正是攻伐的好时机。所以在《礼记》中提到

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因为征伐在秋天,所以行刑也在秋天了。所以有秋后算账一说,在《魏书》中就有提到:“今始维夏,且待秋后”。

这些在唐诗宋词中都有体现,在唐诗《秋日对酒》中提到:“春耕事秋战,戎马去封陲”。而在宋词《破阵子》中写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在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式的战争,就像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打一仗,可能很快就结束了,而且不能追逐逃亡的人。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形式已经变得非常残酷,可能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比如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之久。所以秋战也变得没有意义了,但是秋战的概念也早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着秋战的说法。

为什么叫战国?春秋时代是从平王东迁,到韩赵魏三家分晋的这一段时间。平王东迁导致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的时代的正式到来,诸侯开始了相互征伐争霸天下。

但是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标志着礼制的彻底崩溃。以力为尊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早在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提出了战国的思想,赵奢和田单曾在一起讨论兵法,田单还保留着春秋时代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赵奢提到:“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据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

战国版图

意思就是当年的万国已经被七个国家所兼并,现在的战争能轻而易举的汇聚十万大军,时间也会持续数年之久。在《尉缭子》中也提到:“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你想连征伐都是一件有德的事情,这礼制早就成了空谈了。

在刘向《战国策》他描述为:“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而这句话也就成了战国的由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6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