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明代开国宰相李善长为什么会死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

晓晋阳 2023-09-20 08:04:48

在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数十年,鞍前马后,殚精竭虑,立下无数大功,开国后官拜宰相,享有明代“萧何”之誉称,但就在他77岁那一年,与全家七十多口人一起被朱元璋问斩于刑场。悲乎哉?

(一) 投奔朱元璋施展才能

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远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从小聪明伶俐,读书十分刻苦,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父亲希望他参加科举,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但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李善长父子的美梦,元朝统治者实行歧视汉族的政策,且把读书人列为社会的最末一等,排列第九,垫底的就是叫花子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受徽州商人社会的影响,李善长弃文经商。真格是金子放在任何地方都会闪光哟,他来往于家乡与凤阳之间做生意,很快就发了财。不久他娶定远王家之女为妻,成为当地的知名人物。他的“策事多中”本事,为以后给朱元璋经商、理财,当大管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25岁的云游和尚朱元璋投奔在濠州的郭子兴。郭子兴不久就把精明强干的朱元璋瞧上眼,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他。郭子兴手下的几员大将争财产争地盘闹得你死我活,朱元璋认为这些人成不了大气,就率徐达、汤和一班铁杆兄弟自谋发展,不多久就在定远组建了一支3万人的部队。

李善长一直密切关注朱元璋的动向,很佩服他的胆识和智慧,认定他是“真龙天子”。至正十四年,李善长在朱元璋去滁州途中请求其召见。朱元璋在定远时就闻李善长大名,如今来投奔自己心中大喜,马上安排会面。李善长给朱元璋讲当前的形势与秦末有些相似,如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五年就能平定天下。两人你问我答,谈到天黑时,秉烛对坐,谈兴更浓,蜡烛换了一支又一支,一直谈到第二天凌晨。

朱元璋认定李善长的到来,是“萧何”转世,即刻任命李善长为记室(秘书官),请他参与一切机密谋议,认真听取他的建议和意见后再做决策。

(二) 不可或缺的大总管

朱元璋的确能够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那次见面交谈后,就把粮饷军需供给任务交给了李善长。

在以后的日子里,仗越打越多越打越大,且部队兵力也在不断增加。在饥荒战乱频繁的淮河流域,要保证十万多军人及大量马匹填饱肚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善长夜以继日工作,殚精竭虑安排,给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

李善长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不仅出色地解决了眼前的问题,确保了前线的需要,还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巩固后方、建立有效军需补给的办法。朱元璋全盘采纳下令执行。一是像当年萧何一样,每当攻下一座城池,首先封锁府库,掌握册籍档案,为以后的征兵筹饷等找到依据。

二是每当在一个地方立稳足后,礼请贤能名士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尽快恢复文官治理,把安定民生、发展生产、保证军需供应放在首位。采取供给耕牛种子、招徕流民回乡从事耕作,收编小股农民武装等办法,使社会生产秩序迅速稳定下来。

三是建立江南行省后,设立营田司,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疏浚整修工作,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四是在地方驻军中推行军屯制,使部队战耕结合,争取做到粮食自给或半自给,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为了有效地推行这些办法,李善长多次到基层检查,表彰做得好的,严厉批评那些敷衍塞责的……可以这样说,这些办法的认真贯彻落实,是朱元璋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 位极人臣陷入政治漩涡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史称明太祖。李善长获得担任开国大典大礼使的殊荣。

李善长做的事并不惊心动魄,为啥朱元璋这么看重他呢?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把李善长名列第一。朱元璋在诏书中说道:……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诵。与萧何相比,善长未必过也。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正式成为明代开国的第一任宰相。

平静祥和的日子真是太短了!李善长很快发现自己虽位极人臣,但处于了权力之争的漩涡之中,宰相之位摇摇欲坠。

原来朱元璋打天下时主要靠的是两部分势力:淮西武士集团,是征战沙场的元勋;江浙文士集团,有知识、有计谋,但入伙晚,没实力。李善长具备两方面的特长,在打天下时,朱元璋靠他协调诸将的关系。

朱元璋到开封视察时,命令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做京城留守,由李善长全面负责。刘基打击权贵的不法行为时,其中就有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两人闹翻了,官司打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下令处死李彬,扫了李善长的面子。李善长咽不下这口气,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说刘基的坏话,朱元璋把刘基贬官外放。如此一来,江浙文士集团联合起来攻击李善长,说他肚量小,不配做宰相,另一方面想方设法讨好朱元璋,大有取代李善长之意。

老奸巨猾的朱元璋对各派政治力量的明争暗斗其实看得十分清楚。打天下时,李善长这种人大有用处,一旦天下定了,就担心具有两种优势的李善长成为自己的威胁,因为知道的事太多,掌握的权力太大。另外,李善长对权力的热衷和对同僚下属的骄横,也使朱元璋觉得反感。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将他安置在凤阳,赐予了他丰厚的物质待遇,算对他几十年出力的报答。

(四) 难舍名利最终在劫难逃

朱元璋营建中都凤阳,工作很多,原来的负责人难以招架,于是朱元璋就派李善长去处理。李善长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很快就搞得井井有条。朱元璋很高兴,提升李善长的兄弟李存义为太仆寺丞,又将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大儿子李祺,并在京师为李善长大治府第。还给了李善长“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大事”等极荣誉的头衔。

可叹的是,在明初的政坛上,朱元璋为保大明江山万世一系,想方设法斩杀功臣宿将,使得宦海风波更为险恶。其中最大的案子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受牵连而死的有四、五万人之多。李善长就是受胡惟庸案的牵连被杀的。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得到了李善长的提拔,胡的女儿嫁给李的二儿子,两人还成了儿女亲家。胡惟庸当宰相时飞扬跋扈,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胡惟庸集团。因是亲家,又曾立过大功,当年朱元璋放过了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为儿孙置办产业,跑到卫国公汤和那里借兵士来修房,汤和怕受牵连,马上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大骂李善长“真不知好歹”。不久李善长到朱元璋那里,为因犯罪即将发配边疆的老部下丁斌说情。朱元璋下诏严刑拷打丁斌。受不了酷刑的丁斌吐出了当年胡惟庸拉拢李善长谋反的事。御史们也纷纷出面揭发李善长的过失……墙倒众人推哟,就这样把李善长推到了刑场!

(五)感言

李善长和萧何比,办事能力方面可谓伯仲之间,但从政治谋略方面看,却有天渊之别也。萧何感到刘邦开始怀疑自己时,就用“自诬”的办法来消除刘邦对自己的戒心,一生可以说是两袖清风,工作兢兢业业,最后得到了善终。李善长是名、权、利迷糊了心智,一步步滑向深渊,遭到如此报应!

实话实说,朱元璋为了家天下的需要借故斩杀功臣,也脱不了干系。

李善长做了什么,为什么最后会被明太祖给处死了?

李善长和胡惟庸结党,最终被明太祖处死。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扩展资料:

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生入死打天下,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

即使他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了。人们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定胜于兄弟之子,已经安享万全之富贵的人。李善长与胡惟庸,仍然只是儿女亲戚,而对于陛下则像对子女一样的亲近。

—李善长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疑心病是每个帝王都有的不治之症,究其根本,就是皇帝的矛盾心理:既要臣子鞠躬尽瘁的地帮忙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又怕他们功高震主。

一旦心里觉得不平衡,就会目露凶光,磨刀霍霍。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大明江山永固,洪武朝胡蓝两案,大批的淮西勋贵被屠戮殆尽,这其中包括年过70的李善长一家!

鲤鱼跃龙门

朱元璋,出身布衣,幼年时代为了吃口饭,曾给地主家放牛,后经历元末的苛政和天灾,朱元璋的父母都被饿死!

朱元璋为了活下去,当过和尚和乞丐,后参加元末起义,最终建立大明朝。十五年征战,也养成了朱元璋生性多疑、杀伐果断性格!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称:?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当时被封公者,有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而朱元璋特将他比作萧何,可见对他的器重!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称帝后的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永固,特意做了如下安排:

1、册立朱标为皇太子,重点培养。

2、分封其他众多儿子为王,镇守全国各地!

3、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文武百官日常一切!

4、收归开国功臣武将兵权!

朱元璋本以为这样做,可以确保大明的江山,奈何朱标早逝,朱元璋后立建文帝为接班人,作为大明帝国的接班人!但建文帝生性儒雅,丝毫没有老朱杀伐果断帝王威严,为了确保朱允炆帝位和大明江山,对大批淮西勋贵痛下杀手!

鸟尽弓藏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心腹,早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时候,李善长就投奔朱元璋,后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

李善长虽然军功不多,但其功劳不亚于徐达、汤和、蓝玉。

作为朱元璋的谋士和后勤部长总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筹集军粮等方面,也是鞠躬尽瘁,因此被朱元璋誉为?再世萧何?!

李善长善于调护诸将,,因此在淮西集团中的威望甚高。

朱元璋开国后,李善长担任大礼使,负责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立朝廷六部等。

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官拜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负责大明帝国政务。

随着时间推移,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有所反感,受胡惟庸案牵连,最终于洪武二十三年,70多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腰斩。

朱元璋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究竟根本原因在确保建文帝朱允炆帝位和大明江山永固!

江山永固,这是封建帝王每一位皇帝的心愿,但这在封建王朝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封建君王的喜怒无常,时刻告诉臣子们,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帝王考虑自己的利益。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是很多中国君主的通病。家天下的弊端,就是以自己一家一族的私立,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过河拆桥者,多是害怕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哥们,保不准会起了歪心思,来动自己家天下的奶酪。再者,新朝建立后,不少功臣居功自傲、为非作歹、欺凌百姓、霸占民产等种种恶行,数不胜趁。而李善长,正属于居功自傲者。以朱元璋对贪腐的毫不留情性格看来,李善长已是罪不容诛。于是,刑场上咔嚓了断,就是李善长的最终归宿?

有人说,杀李善长是为了接班人顺利接班,这是明显的谬误论断。李善长被杀,是1390年五月,那个时候,太子朱标还活蹦乱跳,身体好的很,威信高极了。而已经七十多岁的文官,不可能对朱标产生威胁。在李善长被杀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390年4月,朱元璋的第八子长沙王朱梓自焚而死,原因是被打成胡惟庸一党。很明显,李善长的死也是这个原因,谁让他是胡惟庸的亲戚呢。

朱元璋滥杀功臣,始于太子朱标去世后,也就是1392年以后。比如大将蓝玉,就是1393年被杀,还有大将傅友德,1394年被杀。有人会说,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陆续杀了不少大将。没错,这些人大多是1380年胡惟庸案受牵连者,属于谋反罪,跟朱老八和李善长差不多。李善长与萧何一样,搞后勤保障是把好手,带兵和治国都不是强项,这样的人,决不可能挑头造反。再者说,都77高寿的人了,李善长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了。

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功臣,论其地位,可比肩汉之萧何,洪武三年进封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卷入胡惟庸案被诛。胡惟庸谋反不是冤案,牵连出来的李善长自然也不冤枉。可以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种态度,足以让朱元璋起杀意了。他全心相信的李善长终究不是萧何。

至于说他已经是第一功臣,不可能默许胡惟庸的,是自己蠢。他在朱元璋手下,有百般禁忌,不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换个人就不一样了,可以随意贪污、欺压良善,而且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换谁去都会觉得造反更好的,至于没有成功,是另外一回事。

朱元璋晚年时,像李善长、刘伯温、吕昶等打江山的文臣智囊以及徐达、李文忠、傅有德、廖永忠、汤合等武将也都趋于暮年。要杀掉这些能臣武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朱元璋接班人朱标的早死,皇太孙朱允文的弱小……

暮年的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下更是遍布天下,暮年的朱元璋更担心的是后继之君震不住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这帮淮西勋贵,这帮骄兵悍将必然威胁朝廷的统治。外加上胡唯庸的乱整,蓝玉的狂躁。这些人并不年轻,若被培养了三十几年的朱标活着这些人纵然有再大本事朱元璋也是不怕的,可悲的就是接班人换了才有下来的一系列大动作,功臣良将收拾待净培养新帝的新团队。

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后来太孙朱允炆,都性格偏软,朱元璋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有一帮战功赫赫的功臣当朝,因此他要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朱家江山永固铺平道路,而李善长才能出众,堪比汉代萧何,当然不能留着了。

朱元璋方面: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同乡,皆为淮西人。建国初大封功臣,功劳最大的六人册封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战功卓绝的武将,唯独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官。虽然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登基后,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就成为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文臣头子,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防范剧增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可以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十分器重,洪武三年,李善长任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然朱元璋对李善长那么信任,却为什么在李善长晚年的时候还要杀他呢?今天我就和小伙伴们聊聊这个问题。

李善长方面:洪武四年,已经位高权重的李善长以体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权位,但他身离官场却还时常迷恋于权势,以至于在朝堂的影响力依旧很大,而且老谋深算的李善长和忠厚老实的汤和不同,李善长是以谋略起家的,他的谦退只会被朱元璋认为是一时的韬晦之计,越这样越让人不放心。所以,即便李善长退休,他依旧遭到朱元璋的猜疑。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7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