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较,战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是非常多的,各大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使得那个时期的猛将能士也比春秋时期的要多。其中王翦、李牧、白起、廉颇四位将军最为知名。后世称他们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事实上对于战国时期四大名将,历来颇具争论,其中争论最多的有两点︰第一,在四大名将之中,廉颇的战绩相比于其他三大名将并不是很出色。为什么他是能名列四大名将?第二,战国时期有一个人,他不仅在战场上获得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在军事训练之中也名列第一。为什么他不能挤身四大名将之列?这个人就是吴起。
关于第一点我们今天暂且不说,我们主要来说一下吴起。在整个战国时期,吴起的军事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他纵横七十余载从无败绩。从这一点来说在战国时期只有白起能和他相对比。尤其是从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把秦国打得只能缩在洛水之西不敢向东走;其次,吴起的的军事训练能力在战国时期是无人可与之相比的,他在魏国时训练出的魏武卒打败其他列国无敌手,后来,在楚国训练出来的兵卒又击败了魏武卒。按理说,以吴起如此强的战绩和无与伦比的军事训练能力,四大名将应当是有他一席之地的。为什么他不在四大名将之列?可能存在以下几大原因。
首先,战国时期的起始时间段有两个版本:一个说法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另一个是公元前403年开始,主流说法是第二种。吴起崛起的年代刚好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他的一些事迹和贡献都是在公元前403年以前的,例如在公元前409年的关键性的第一次河西之战击败了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所以说,与白起李牧等人相比,吴起横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也许是他没有进入战国四大名将的因素之一。
其次,与四大名将的统兵作战不同,吴起不仅是一位知名的大将军,还算的上是一位知名的名相:吴起在魏国难以和公叔座相争,所以他舍弃了魏国,跑到楚国。楚悼王特别欣赏白起所以任命他为令尹,也就是国相,并给予了他绝对的权利。所以吴起可以说是出将入相,不仅仅是一位大将军而已。
第三,吴起有比较为人所知的两个污点。一是他当年在孔子门生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之时,因其母亲病故吴起没有回去奔孝被曾申认为其不孝,所以把他赶出了师门;第二,吴起在鲁国时,齐国和鲁国爆发战争。吴起为表忠心“杀妻求将”。春秋时期是非常重视礼节的。这两件事情对吴起的名声照成了很大的伤害,这也许是吴起没有进入战国四大名将的因素之一。
吴起的功利心非常之重,当初他离开故乡时就立誓“不当卿相,决不回卫。”;他之所以弃魏奔向楚国,是因为他渴望能在魏国取得相国来与公叔座相争,跟公叔座相争失利后丧失了魏武侯的信任才离开魏国的,他在楚国如愿的当上了丞相,这或许不符合当时世人对于名将的认可标准。
最后,不得不说,吴起的军事地位要高于四大名将的。其中,就兵家四圣来说,就存在“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亚圣吴起、次圣孙膑”的说法,也即吴起和孙武、鬼谷子、孙膑齐名。综上所述,因为以上原因,吴起虽然战功赫赫,一生从无败绩,但却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关于“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最早源于《千字文》,在这里选用的武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押韵。《千字文》的编撰时期是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说“战国四大名将”最早的提法并不是战国时期,而是其后的南北朝时期,而且这四大名将的提法也是以秦国为主,
在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的许多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秦国展开的,秦国也是六国存在中最大的威胁,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都是当时各国最强悍的部队,而秦锐士在这些顶尖部队中又是最强大的,所以说当时的一些行动都是以秦国为标准。
鉴于这个原因,能击败强秦的军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当时能够击败秦军的也只有廉颇和李牧了,吴起和乐毅虽然也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军事家,吴起曾数次打破秦军(当时的秦军还没强大到可以任性的地步),后来在楚国实行改革,不久就被杀害,吴起在当时的战绩不是很多,而且属于早期,也许这就是他未能入选的原因。
乐毅最突出的战绩就是率五国联军打的齐国只剩下不到半条命,后来因为受猜忌而远走赵国,最后客死他乡异国,吴起、乐毅都是那个时代的强者,然而他们都因各种原因或短暂击败过秦军,或者干脆就没直面过秦军,也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他们两人都没能入选。
扩展资料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
白起是从秦军的士兵做起,完全靠着自己的军功一路走来,最终一步步官至大良造(军事统帅),这几乎是秦国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了,白起的崛起,除了与伯乐魏冉有关外,最主要的还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军中实行的是军功爵制这个制度能够让最底层的平民通过战功获得相应的爵位以及高官厚禄,虽然事实上士兵通过战功达到一定的爵位后再上升已经变的十分困难,唯有白起,能够从士兵升至大良造,一生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无一败绩,可见他的战功有多夸张,他顺利入选“战国四大名将”毫无疑。
2、战国四大名将-王翦:
再来说说王翦,王翦生活的年代实际上已是秦国一家独大的时代,在当时,说秦国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对手一点也不夸张,因此,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王翦的战功是因为秦国太强大而得来的,不能算是他的真本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秦国定下国策准备统一六国后,在决定灭楚时,首先派的统帅是李信,但是当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时却被楚国打得大败,可以说此时的秦国还没牛逼到想灭谁就灭谁的程度,最后无奈之下,秦王只好启用王翦率领60万大军再次攻打楚国,王翦先是对楚国采取防守态势,等到楚军疲惫之时,才出其不意,一举击溃楚军。
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几乎都有王翦的身影,因此王翦入选“战国四大名将”也名副其实,没啥好怀疑的。
3、战国四大名将-廉颇:
廉颇,赵国名将,廉颇生活的年代是战国时期最为复杂的时期,长平之战、乐毅之战、阏与之战,几乎都有他的身影,赵惠文王15年,燕国名将乐毅率联军差点灭齐,第二年,廉颇率赵军入境,攻陷阳晋,威震诸侯,赵国在赵奢死后,蔺相如病重期间,廉颇执掌赵国军务,在长平之战前期,廉颇为帅,他坚壁清野、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秦军求战不得,锐气渐失,廉颇坚守三年,挫败了秦军速胜之谋。
最终,秦国被迫使用反间计,离间了赵王与廉颇之间的关系,赵王临阵换将,最终遭致大败,赵王好像很吃秦王的反间计这一套,赵国的两大名将(廉颇、李牧)都是秦王用反间计给除去的,后来赵国在廉颇的奋争下才起死回生,击败来犯的秦军,逼和了燕国,能在秦军气盛最强时击败秦国,也就廉颇了,因此廉颇入选也是实至名归。
4、战国四大名将-李牧:
李牧,也是赵国的名将,起先李牧是镇守赵国北部边疆的大将,由于匈奴人的不断袭扰,害得赵国不得不抽调相当一部分的兵力来对付匈奴人,经过多次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赵国启用李牧,才把匈奴人打的数十年不敢南下。
李牧生活的年代是秦、赵二雄并立的时期,秦国是毫无上的老大,赵国是当时唯一能和秦国死磕的国家,在强秦歼灭六国的前夕,秦军很少遇到对手,也只有李牧和廉颇能数次率军击败强秦,以至于最后秦王不得不使用反间计将其除去,才最终灭掉赵国,可见李牧是当时秦国的克星。
-战国四大名将
吴起一生经历了七十多场战争,没有一场失败了的,以他的战绩完全是和战国四大名将的战绩相差不大,甚至更强。但是吴起有一个很重要的缺点,就是不孝,曾经就为了当官而抛弃了妻子,放弃给自己的母亲守孝,这是让儒家不满的,于是吴起只能无缘战国四大名将。
吴起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当时在吴起的帮助之下魏国率先强大起来了,更是训练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单兵能力强大,武器精良,让魏国成为了当时第一强国。后来秦国想要抢夺河西故地,就派遣了五十万的大军来攻打魏国,此时吴起向魏王请求到,由自己带领五万的魏武卒去反击秦军。
在这场战争当中,首先就是士兵的质量有差距,秦军都一些老百姓,手上根本就没什么合适的武器。而魏国这方面每一个士兵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强兵,然后配备精良的武器,最后吴起以五万成功击败了秦军的五十万大军。之后吴起也转战其他国家,不管是在哪一个国家只要是吴起带兵就没有战败的说法,一生经历了七十二场战斗,无一失败。
可见吴起的战功之卓著,就算是战国四大名中的这四位战绩都比不上吴起吧。可是偏偏就没能成为其中之一,原因也很简单,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是在南北朝时期才有的,最早是在《千字文》出现的,而南北朝的主要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当时因为有人诽谤吴起,于是吴起选择了将诽谤战绩的人都杀了,之后就选择了跑路,然后就投奔到了儒家的曾申门下。可是之后吴起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没有按照儒家的信条去给母亲守孝。曾申认为吴起不配做儒家的人,于是断绝了师徒关系,所以南北朝的也自然不认可吴起。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9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