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打了几百年的仗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原因简单
导语: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有较长时间的和平,也经历了很多战乱。我们熟知的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战国时期从春秋时期演变而来,经过几百年兼并终于成为了战国七雄对峙的时代。而三国源于东汉末年,因为董卓乱政让天下诸侯看见了汉室的衰弱于是纷纷拥兵自重,最后变成了军阀混战,而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军阀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令人奇怪的是,战国时期打了几百年的仗都不缺粮食,为什么到了诸葛亮这里总缺粮?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件事。
首先是制度的不一样,战国时期实行的就是全民皆兵制,这个制度优点类似于我们当下的韩国、泰国、越南等国家,他们国家的国民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要强制服兵役。但战国时期这些士兵并不是职业军人,他们服完短期兵役之后就可以回家务农,过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旦有战事的话才会重新回到部队。这么做既不影响农桑,也补充了兵员,而且没有给国家造成财政负担,所以他们自然不会缺粮。
到了三国时期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时候当兵已经成为一份职业,他们有俸禄拿,获得战功还有赏钱拿,依靠的都是国家财政。他们就像我们当下的军人一样,投军之后就要参加各种训练,团队合作,学习军事技能等等,所以他们的战斗力会比战国时期军队战斗力更高,但开销也大。
而三国时期的蜀汉全国人口仅有94万人,但却有10万军队!这个比例已经把蜀汉的适龄青壮男人抽调得差不多了。而剩下能种地的人又不多,而且老百姓除了供养他们之外还有一群官僚和爵士,所以诸葛亮掌控时期蜀汉军队总是缺少粮草,很多时候明明已经占据了战争主动权,但却因为粮草不济退兵。
当时曹操也面临这个问题,而且他的情况还更棘手。但曹操的做法是实行屯田制,让这些士兵在农忙时间除了训练之外还要种地,军队自行产粮养活自己。曹操的做法很有效,他实行屯田制后再也没有碰倒缺粮的问题。诸葛亮北伐后期也发现了这个制度可靠,他也实行这个方案,只不过当粮食丰收之后诸葛亮也已经病逝五丈原,实在令人无奈。
结语:其实这些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国力和生产力的问题,一个国家人口众多而且生产力又足的情况下,那他们国家国力蒸蒸日上也就是必然现象。但蜀汉的军队对于朝廷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经常断粮也是必然现象。诸葛亮的想法也很简单,打下陇西大片土地就可以让蜀汉获得大批良田,而蜀汉也可以增加实力,等拿下关中地区之后就可以翻盘,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办到这一点。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