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建国号为吴,立长子孙登为太子,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兄长孙策仅仅追谥为长沙桓王,于此同时孙权的几个儿子也先后封王;然而与之对应的是孙策之子孙绍仅仅只是封了一个吴侯,而且后来孙权还把吴侯给了自己孙子也就是孙登之子孙英,孙绍被改封为上虞侯。这里有一点要留意的是,吴侯这个爵位其实之前就有,他就是孙策因为袁术称帝与袁术决裂后,曹操代表朝廷赐封孙策为吴侯,所以吴侯在江东应该是有一定的特殊含义的。
众所周知的是,江东的偌大基业是孙策历时数年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孙策死后因为其子孙绍年幼,才把大权交到弟弟孙权之手,也才有了后面东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从这一点来说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皇帝其实并不为过,这是其一。
其二,从孙权对待孙绍的举措来看,孙权做得不太地道,所以后世都说孙权亏待侄子孙绍,对不起孙策,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就直言不讳的说:“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其实站在孙权的角度来说,他也有说不出口的苦衷,我们来分析一下。
试想一下如果孙权追谥孙策为帝的话会有什么后果?最直接的有两个:第一,孙坚是皇帝,孙策是皇帝,孙策还是孙坚的嫡长子,那么孙策的后代当然也有当皇帝的资格,第二,同样的孙权势必不能封孙绍为吴侯,只能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封王;江东基业是怎么来的东吴上上下下清楚得很,无论是朝中还是军中依然有不少人是孙策的旧部,或者和孙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陆逊就是孙策的女婿。
无情最是帝王家,要想保证江山在自己子孙后代之手,孙权别无选择只能在源头上杜绝这种可能性,追谥孙策为王,册封孙绍为侯就是为了消除孙策子孙称帝的潜在威胁。从这点来看不能说孙权无情,情非得已换成你或许也是一样,这个苦衷又不能明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说不出口。
而且即使孙权当时不这么做,难保他的子孙后代同样也会去做,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东吴末帝孙皓在位时曾有几个月闭门不出,就有讹言说孙绍之子孙奉要夺回皇位,可见同情孙策一脉的还是大有人在,孙皓二话不说立马处死了孙奉。
不光孙氏如此,司马氏也同样遇到类似的问题,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司马师死后权力移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追谥司马师为晋景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皇帝。
司马师无子,司马昭就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同母帝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昭死后司马攸其实也是有资格继承的,司马炎称帝后虽然司马攸备受荣宠,但是在司马炎晚年的时候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所以司马攸备受司马炎的猜忌,最后在司马炎的逼迫下愤怨病卒。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9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