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居易,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出于白居易之手。在盛唐文采斐然的白居易在这一点上却是生错了时代。
白居易的才华横溢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让我们见识了杨贵妃的风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我们知道了野草的顽强精神;“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们了解了琵琶的悦耳之声。但是除此之外,白居易还有一处为后人所广泛引用,这一点跟杜甫比肩。
当然,也不是说白居易的才华就不如杜甫,但是有一点跟诗圣比肩,未必是一件坏事。而且在这一点上白居易可以说是生错了时代,这一点就是头发。
白居易在秃头方面的造诣,可以说是跟诗圣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比肩。不仅如此,白居易在此类诗作的数量上更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白居易写了很多关于秃头的诗。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句呐喊:“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发际线。”
比起四十五岁作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五十二岁写出:“发少何劳白”的杜甫,白居易早在四十岁就写出:“雪发随梳落,霜毛绕鬓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头发一梳掉一大把。由此可见古人发际线后移问题的严重性。而发际线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颜值,这也难怪为什么白居易会在37岁才结婚。
之后的白居易在同年写出:“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可见在这个时候,白居易的头发已经很少了,40岁早早地秃了头,就挺秃然的。
45岁的时候,白居易对着镜子摸着自己仅剩的头发,如数家珍,写下:“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这个时候可怜的白居易,已经又一个天然的高发际线且发量稀少的人,变成一位中年谢顶的大叔了。后来,他开始自嘲称:“头发掉光就不用洗,也不用梳了。”
像白居易这样的深受发量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古人有很多治发际线的方法,但是效果却不那么理想——李贺甚至在20岁就写出:“惊霜落素丝”,我们都知道“诗鬼”李贺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开启了倍速模式,27归天,20岁脱发。
古人与发际线抗争的方法很多,大多是治标不治本的,较为着名的就是清朝时候的鞭子了——清朝时候的鞭子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既然注定要秃顶,那就大家一起,把发际线后移。这个方法并不是满人首创。相反,最有记载的是在元,蒙古人厌倦了戴帽子,开始设计一些奇葩发型,本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初衷,大家开始留一些特殊的发型。
白居易才华横溢,但是在头发问题上,可谓是生错了年代,现代人同样要重视!现代人的压力远远超过古人,现代人的秃发自然也是越来越严重的,那么现代人又是怎么与发际线抗争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头皮上覆盖有一层油脂,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易氧化,一旦氧化分解,就会成为头发的负担,增加头发的重量,使头发不堪重负而脱落。所以拯救发际线的第一步就是洗去易氧化的油脂,留下好的油脂,保护头皮。
若是白居易生在这个时代,或许他就不会承担那么多他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超高发际线了。因为现在对于发际线的问题,已经找到了科学的解决方案,不知若是诞生在现在,白居易又会写出什么流芳千古的诗句呢?
白居易为什么不取琵琶女,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话题突然被网上带火了,自己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意见吧,自己从通篇来看都没有看到任何白居易说要娶这个琵琶女的任何一个字眼,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时间岁月变迁,并且自己被贬之后的这种无奈,还有看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造成这种感慨而不是爱情。
现在似乎网络上带起一股不正之风,就是说什么样的题材他都能给你搞到爱情去,本来与爱情没有关系的事情他非要往上面扯,就比如这个琵琶行琵琶行在课本里面就出现过,所以说很多人对这个应该都知道的最后一句话,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说的就是他自己呀青衫湿的意思就是说他很感慨,然后还哭了哭的眼泪还不少,把衣服都打湿了就差不多这个意思吧,但你仔细看看前面有提到过关于爱情的字眼吗?只是两个人都觉得同是天涯沦落人,有这样一种同感而已。
这个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当时青楼的,这个类似于头牌一样存在,无论是颜色还是技艺,那都是相当顶级的,因为里面提到过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意思就是他的专业技能,弹琵琶弹得很棒,比朝里那些宫廷里的专门谈这个的都不差,化完妆之后也很漂亮,比花魁都不次描写当时的年轻时候的那种盛装,但后来也是逐渐门庭冷落,因为妈妈年龄大了,没有那么好的美色,再加上那个行业本来就是一代新人换旧人,自然也难免受冷落凄凉。
这篇文章并没有提到什么所谓的爱情,更没有提到过要娶这个琵琶女之类的,因为当时的白居易年龄也不小了,要知道古代婚丧嫁娶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轻易能动的,更何况当时的白居易就算是被贬了,人家也是官员能娶一个年老色衰的这个批判女吗,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圈子的,不是一个等级的,虽然在事中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但你仍然得承认,中国古代那样一个环境之中,两个人几乎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感镜(白居易)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从第一句的“别”、“留”,可以看出,作者对“美人”的留恋怀念之情。镜子或许是“美人”留给诗人的,这个镜子则是作者感伤的缘由,睹物思人。后一句的“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说的是“美人”的离去仿佛就像是秋日清波中再也不见临水照影的芙蓉。证明“美人”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是作者对“美人”眷恋之情的深深表现。而后的“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表明时光流逝飞快,作者与”美人“已经好久没有相见了。接着俩句写的是看到镜子,想到”美人“,作者万分感慨。作者心里的伤心、忧愁都显现在脸上。
大致写的就是,作者睹镜思”美人“,表达对”美人“的怀恋之情,还有不能和“美人”在一起的惋惜、无奈与伤感。
(中唐诗人白居易和湘灵的故事写照 ?? )
水木年华有一首校园民谣叫《在他乡》,少年时,我常常听得入神。今次我无意间看到白居易和家乡的“小芳”菇娘的懵懂初恋情事,忽然又想起来多年前曾听过的那首民谣歌曲。歌曲唱到:
《在他乡》
演唱:水木年华
我多想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就让我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让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那年你踏上暮色他乡? 你以为那里有你的理想
你看着周围陌生目光? 清晨醒来却没人在身旁
人静的雨夜想起了她? 她的挽留还萦绕耳旁
想起离别她带泪的脸庞? 你忍不住地哭出声响
我多想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就让我回到家乡 再回到她的身旁
让她的温柔善良 来抚慰我的心伤
那年你一人迷失他乡? 你想的未来还不见模样
我觉得这首歌是为白居易所写,简直不能再相配了。白居易跟邻家女孩湘灵从小玩到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最后老母不动声色间,打发儿子去求取功名。
在他乡的白居易,焉能不思念自己家乡的她呢?但是大丈夫四海为家,能屈能伸,为求功名,说不得只好暂弃儿女情长了。
当然夜深人静,小白是否会垂下脑袋,写下那么一篇相思情书,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看他后来名满天下时,俨然一代“色魔”的名气,可见他曾经必然是个情种。成为“色魔”,乃是白居易的另一种表现情感的方式。正所谓:
三年后,白居易回到家乡,已经不见了湘灵菇娘,怅然若失下,他又踏上新的人生征程,放浪形骸,诗酒若仙,一派宛如盛唐诗仙再世形象。
在烟花柳巷之间,白居易留连忘返,最后把风尘女子不知收留多少进入白府,因此世人戏称他为“色魔”。
好了,咱们重头说说白居易和湘灵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生于唐代大历七年,也就是772年正月,此时大唐藩镇割据,父亲白季庚为躲避政敌,举家迁居到符离。自此,小白以符离为家乡。
在符离,小白约十岁,母亲严厉,父亲官威气盛,都是叫小小的白居易所害怕的。这时他认识了邻居“小芳”女孩湘灵。
湘灵年芳约十三,娉婷袅娜,宛如天仙,白日姮娥,旱地白莲。你要说这时候的白居易,就和小姐姐湘灵开始谈恋爱,我始终不信。倘若是小姐姐开始欣赏这个聪明好学的小弟弟,这倒是原本可能。
有人说年老的父亲生下的儿子多聪明,譬如孔子、孟子和胡适,都是些没有父亲疼爱的人,且都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寥寥几人,虽不能证明这个老男人生孩子聪明,却也不妨参考一番。
两兄弟常常在一起读书学习,小白又写得一手好诗,写词谱曲也不在话下,这个湘灵恰好生得一副好嗓音,两人一个作词曲,一个演唱,真可谓好不文艺范。
就这样两人渐渐陷入爱河,正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大约小湘灵菇娘,也渐渐让白居易产生了爱慕之心。
话说故事发展到这时候,必有一个巫师类的人物来破坏好事。当然本故事也不例外,才子佳人天天有约,不学无术,唱曲作词尽干些不着边际的事,母亲很快发现端倪。
这时候,白母就把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小小白)拉来一问,才知道是这个村姑坏了儿子的道行。这还得了,我儿子聪明绝顶,将来可是要做一方诸侯的人(藩镇割据下,节度使权力极大,往往相当于土皇帝),被你一个小妖精村姑坏了道行,这还哪有前途啊。
这次,白母陈氏可谓下了血本,把白居易打发去了南方的叔叔家,给足了银两盘缠。之后,白居易游历京城,干谒了当时的首都文坛宗师顾况,这首干谒诗就是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说来这首诗,可是有个白居易成名的小故事,总被人津津乐道。话说小白从没到过京城,谁都不认得,顾况问了白居易名字后,看了看他的这首诗的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觉得很普通,就随口开玩笑道:“小子,长安米贵,白居可不易。”这明显调侃他,说你这点才学就想混迹长安,恐怕道行不够。
可是再往后,当顾况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时惊叹而佩服道:“有才若此,白居天下也易!”
长安的繁华,很快让白居易忘了家乡苦苦等待自己的湘灵菇娘。什么女大三,抱金砖都抛却脑后,只见十里长安繁华如梦似幻,哪记儿时灯火阑珊凝眸处。
当然,偶尔午夜梦回,小白也能忆起来,有那么个明眸皓齿的菇娘,还在远处痴痴等待自己。
于是,游学三年后,白居易回符离,兴冲冲去湘灵符离的家,却发现人去楼空,好不惆怅。自此,白居易在符离苦读诗书文章八余年。
有一天,白居易手捧书卷,漫步湖边,看到远处有一辆车子由远及近,虽然珠帘微卷,匆匆一瞥,他却早已看出来,端坐里面的不是别人,正是多年未见面的湘灵菇娘。
湘灵家人知道女儿心思,本就是为了白家孩儿而回故乡,都知趣的让这一双儿女久叙离别之情。正是这一天,二人干柴烈火,初尝云雨情,蚀骨知味。
“我们一家,去了越中给人种地,那里赋税轻。但爹爹病了,想回家,所以我们就回来了,这次回来了,就不再走了。”女孩害羞,不敢直言思念情郎,可是,回乡探望儿时伙伴才是真。
天下从没有不透风的墙,湘灵回来的消息,很快被白母知道了。白母见儿子,还没忘记那个村妇,怒不可遏。
这次,为了断掉儿子的念想,对全家人说道:“咱们搬出符离,去襄阳,全家都去你们父亲那里!”这一年,小白22岁,湘灵25岁。
白居易离开故乡前,就去找母亲,跪求
成全,可惜当初老母就看不上这个村姑,何况白居易马上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岂能为了一个乡下丫头,而放弃儿子的前程。
白居易到襄阳后,大约过了半年,父亲因病去世。然后,他要扶灵回乡。回到符离后,白居易发现湘灵又离开了,茫茫中原,无处可寻。
自白父去世后,白家开始衰落,不过几年,生活艰难,举步维艰,没有老爹白季庚依仗,开支都付不起,最后大家举债度日。这些状况更加坚定了,白居易考科举的决心。
不比宋代考试很容易,譬如苏轼考进士时候才十几岁,唐朝考试贼难。29岁竟然是进士中最年轻的,不信有诗为证:
话说这个科举考试,比高考难多了有木有,概率约只有千分之六。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回到家乡,吹锣打鼓好不热闹,可是邻家传来啜泣之声。
32岁的湘灵虽然也归来,却是倚门自叹息道:“他做他的新科进士,我做我的乡野菇娘,从此相见不如怀念。”对于大白同志,湘灵开始避而不见(小白都已经二十多岁,快三十而立了,不能再叫小白,那就叫大白╯□╰)。
可爱的傻姑娘,却不知有人就喜欢野孩子,偏偏喜欢的就是乡下菇娘。白居易就是这样喜欢野孩子的一个男人啊!香港有个女歌手杨千嬅,曾经唱过一首歌,名字就叫《野孩子》,非常好听。歌词是这样的:
《野孩子》
演唱:杨千嬅 词:黄伟文 曲:雷颂德
就算只谈一场感情
除外都是一时虚荣
不等于在蜜月套房游玩过
就可自入自出仙境
情愿获得你的尊敬
承受太高傲的罪名
挤得进你臂弯 如情怀渐冷
未算孤苦也伶仃明知爱 这种男孩子
也许只能如此
但我会成为你
最牵挂的一个女子
朝朝暮暮让你
猜想如何驯服我
若果亲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许多旁人说我
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就是
一种最坏名字
笑我这个毫无办法
管束的野孩子
连没有幸福都不介意
若我依然坚持忠诚
难道你又适合安定
真可惜 说要吻我的还未吻
自己就自梦中苏醒
离场是否有点失敬
还是更轰烈的剧情
必需有这结果
才能怀念我
让我于荒野驰骋
明知
爱这种男孩子
也许只能如此
但我会成为
你最牵挂的一个女子
朝朝暮暮
让你猜想如何驯服我
若果亲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许多旁人
说我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
就是一种最坏名字
笑我这个毫无办法
管束的野孩子
连没有幸福都不介意明知爱 这种男孩子
也许只能如此
但我会成为
你最牵挂的一个女子
朝朝暮暮
让你猜想如何驯服我
若果亲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许多旁人
说我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
就是一种最坏名字
我也笑我原来
是个天生的野孩子
连没有幸福都不介意
白居易这一生只谈过一场恋爱,却是失恋了62年。后来,大白跟许许多多的女孩子过家家。
然而,大白的所有恋爱,都不过是为了虚荣。那唯一的一个野孩子湘灵,再也不曾生活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而且越来越远。乃至后来的他们,一个在佛门,一个在尘世,仿佛中间隔着一条银河那么远。
湘灵虽然有心躲避白居易,奈何白居易有心要找寻湘灵,所以两人终会相见。然而,二人虽然相遇,阻碍仍在老母亲。二人来到白母面前,跪求成全。然而,白母一如当初那样决然反对。
白母歇斯底里道:“当年你是布衣学子,她尚且配不上。如今你是天子门生,她更是连给你提鞋都不配了!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除非我死了。”
这时,白居易又一次回到京城,再也算不得陌生。他又结识了大诗人———才子元稹。这个元稹正在写一部小说《崔莺莺传》,故事以元稹跟表妹的初恋为原型而写成。
白居易看着元稹的文字,想起来自己也是个忘恩负义的张生,一时睹文伤情。老白和元稹一起同病相怜起来,自伤离别情,自话情伤苦。咱们知道《莺莺传》是这样的:
后来,元明时文人王实甫,根据元稹的小说,改编写成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这个剧本在民间,可谓传唱数百年而不衰。
此后的白居易,再也不正经谈恋爱,常常烟花柳巷,狎妓无数。白居易一人,占了三十多个青楼女子,视爱情为玩物,三年一换,那些年老色衰的女子,都被他遣散。正是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老白不惜自污恶名,糟蹋自己不遗余力,年近四十,谢绝说媒,不愿意为一片树叶放弃整个森林,坚决不娶妻。
当然,白居易终于不耐烦老母亲的逼婚,37岁那年,迎娶了杨氏为妻。名门之后的杨氏,被白居易说得一文不值,因为爱一个人,所以害了另一个人。这就是封建礼教的可怕之处。
白居易53岁时,仍不忘湘灵。虽然枕绊也有娇妻,奈何不是自己喜欢的。哪怕再美,就是不喜欢。正如金庸在《白马啸西风》结尾处写道:
对于白居易来说,不是心爱的菇娘爱上了别人,而是可怕的礼教,束缚他们不得在一起,他们能有什么法子?心理扭曲之下,白居易一步步走向极端,仇恨女人,玩弄女人。
白居易老了,仍然不忘旧爱。虽然他在名利场中,混迹半辈子,奈何没有遇到一个喜欢的。所谓的名门闺秀,又或是青楼女子,他见过几千几万,有温柔婉约的,有善良可亲的,有贤惠聪明的,有狠毒嬗变的…………
年过半百的老白,回到符离家乡,本想去见湘灵,可是湘灵舍身入了佛门。他没想到,这一次佛俗有别,再一次阻挡了他们相见。
老白想想自己这些年来,不知道残害了多少女孩,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恨事,而佛家劝人向善,戒色戒欲。想到这里,他更是有恨有愧,终究不敢踏进佛门对心爱的“小芳”忏悔。
又过十余年,白居易自认为看透一切,再次回到符离。这次,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跟湘灵见面,不再分别。可是湘灵不愿意见他,大意还是当初那句“相见不如怀念”。湘灵回了一封信给白居易道:
老白只好作罢,望着信纸,老泪纵横。他给痴恋一辈子的湘灵,回了一首诗道:
湘灵苦笑,让弟弟拖回一句话:“ 既然梦中已见,只当话别,从此天上人间! ”老白听后心碎一地,离别符离,此后定居洛阳。
老白晚年寄情于《长恨诗》,写的虽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却字字泣血,句句真情,分明借事寓情啊!
后来,《长恨歌》传到日本,上至天皇,下至黎庶,全国无不顶礼膜拜。他被日本人奉为文殊菩萨,影响力远超李杜。
公元846年,也即是唐武宗会昌六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九月的一个晚上,36岁的唐宣宗李忱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来到祖宗黄帝的天宫。
只见黄帝的身旁,站立着一个玉面童子,童子唱着《长恨歌》,衣袂飘飘,声脆如铃。宣宗大为惊奇,问黄帝:“前辈,这童儿是谁?小小年纪竟能背出《长恨歌》。”
黄帝笑曰:“这小童的前世,就是长恨歌主白居易啊。他只因尘缘未了,才到大唐走了一遭。”宣宗还要再问,却见黄帝和童子腾云驾鹤而去,瞬间无影无踪。
醒来后,只听内侍来报,白居易已经于几天前在洛阳病逝,丧报人员星夜赶来长安,传递丧事。李忱写诗悼念白居易道:
白居易逝世时,享年75岁,留下《白氏长庆集》,共七十一卷。话说唐宣宗刚刚当政时,确有雄心壮志,想去开创一代伟业,也想重用像白居易这类实干之才,可惜天不假年,正好白居易此时,不堪病痛,离世而去。
我们纵观白居易的一生感情史,颇多磨难。童年求学上进时,美好时光遇见真爱,却受到母亲各方面阻拦。
此后,爱情一直偏激,同母亲抗争到底,想追求初恋爱情。最后,慑于社会普遍爱情价值观,屈服和投降于礼教,放弃了爱情,追求功名利禄。当获得功名利禄时,又因爱生恨,做出来伤害世间女孩的事情来,人称色魔。
初恋湘灵在空等无望之下,步入空门。白居易人到中年,迫于压力,娶妻结婚生娃。在婚姻不幸的同时,积极倡导文化改革运动,是为新乐府运动,喊出来一切以现实实用为基础的口号,是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做无病呻吟。这种思想跟他迫于现实压力也有关,不敢追求真爱,一切只顾眼前的事情。
因为只跟眼前的时事相吻合,大约最后也成为他,放弃美好初恋的思想基础。传统中国人,可能往往太现实,舍弃了太多美好的东西,也跟我们漫长几千年文明发展史有关啊!
乃至于中国诞生不了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数学家等等,也许跟太现实了有些关联!纯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足为外人道。
我们来看湘灵弟弟的行事,竟然给姐姐当送信使,当可以看出一二端倪。虽然那时候封建思想,束缚人心很厉害。但是,广大农村仍然在有限地方,坚守着人性最初的某些美好。
有趣的是,今日广大的农村又成了,最后不愿意丢弃封建思想的保守派。真是要其改变何其难也,不管古今,城市人们跟风而变,农村人们坚守始终。
中唐才子白居易和自己家乡“小芳”菇娘的爱情故事,又像极了金庸小说中的杨过和小龙女。白湘两人,亲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被白母棒打鸳鸯,有点类似于《神雕侠侣》中,黄蓉不许杨过和小龙女两人在一起的故事。也许金庸写杨过这么个人物形象,也许有几分灵感来自白居易吧(当然我猜的)。
白居易痴恋湘灵不可得,游戏人间与风尘,杨过不得小龙女时候,不也是游戏花丛中啊!金庸写郭襄痴恋杨过时写到:
现实中,白居易和湘灵,有情人最终不成眷属,徒留遗憾。他们可谓相互耽误终身,湘灵菇娘一生未嫁,最后入佛门;白居易虽游戏风尘,终究难觅真爱,正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白居易37岁时,终于被迫结婚,也不过是为了顺从白母安排,没有所谓婚姻幸福可言。武侠小说中,金庸当然可以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譬如《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厮守终生,生儿育女。《倚天屠龙记》中郭襄也痴恋杨过,她和湘灵一样,入了空门,却也创立峨眉山一派。
春秋时,有孔子学生申枨(音同城)者,人皆言其刚直仁义,孔子曰不然,说他“枨也欲,焉得刚!”意思说:申枨他贪婪得很呀,哪里算得刚直仁义呢?
世人都贪婪,惟佛门抛情弃爱。白居易和湘灵都贪恋爱情,所以一生为爱遭难。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劝诫人们戒欲成佛,绝情绝爱。所谓九九八十一难,无非戒贪嗔痴三毒之欲。
《西游记》第54回写的是,唐僧要遭遇的色欲诱惑之磨难,书中回目道:“ 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 ”,这也是唐僧该有的一场桃花劫了。开篇有诗云:
看来还是佛家最让人省心,要成佛,先退魔,《西游记》第54回的唐僧最后战退了色魔,无欲无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无欲则刚,万法如常。
少年时候不懂唐僧,觉得他迂腐糊涂,等到后来长大,我才知道他并不是糊涂,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善良,因为少欲,最后才能够取得真经。
事实上,世人历一生,莫不是为取“真经”或舍或弃,或得或失,或战或降,或屈或伸。至于最后取得真经还是假经,值不值得,待留后人去评说!
真是:
~~~~————~~~~————
写于戊戌年良月二十午时二刻(2018.11.27周二)
修订于2021.04.17星期六
辛丑年三月初六亥时许
壬寅年六月盛夏再改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9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重温峥嵘岁月传承英烈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