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日本老兵自述:我是如何“收拾掉”那些敌军俘虏的

大狮 2023-09-21 05:13:08

“两角部队于乌龙山、幕府山炮台附近俘虏南京溃败敌兵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七人。生俘敌军数量太大,故两角部队略觉为难,只得采取临时措施,将其武装解除,押入附近兵营。俘虏众多,难以处理,二十二栋房舍全部塞满,真是盛况空前。仓田部队长发表‘皇军不杀俘虏’这样慈祥仁爱的训话,俘虏们始而举手叩拜,终而鼓掌喝彩,欣喜若狂,彼之散漫国民性,诚令皇军为之羞耻。”

以上这段文字,见诸于1937年12月17日《朝日新闻》,标题为“横田特派员南京十六日电”。

根据战后的调查,这篇报道有失实之处,俘虏人数实则为五万七千六百多人,远远超过报道中的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七人,另外这些人并非全部为战败的散兵,其中包括大量南京市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家住日本福岛县,七十三岁的田中三郎(战时身份为两角部队下士),向《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吐露实情,讲述那五万多人的最终命运。

三天后,本多胜一将田中三郎所述见报,标题为:“战时老兵回忆:我是如何杀死那些中国人的!”

其中引用田中的口述写道:

攻入南京北面乌龙山炮台时,未遇有组织的抵抗,所经之处,未能逃生之溃兵纷纷举手投降。

沿支流挺进幕府山脚下,敌军放弃抵抗,举白旗投降。规模之巨,令人咂舌,若拼死抵抗,我方必伤亡惨重。

各个中队手忙脚乱地解除他们的武装,除了身上的衣服之外,只允许每人携带一条御寒的毛毯或棉被,其余物品一概不予携带。

我方从开战之日起,从未见过如此规模的俘虏,不知该如何处置。下午三点左右,接到命令将俘虏全部收容进幕府山丘陵南侧的一排土墙草顶的“厂舍”内。这个地方原本是敌军的临时休息区,如今却变成了他们的收容所。

被收容的俘虏,生活极为悲惨,我们尚且不能保证每顿都能吃饱,更不可能把宝贵的粮食给他们吃。没有接到处置命令之前,不能把他们全部饿死,因此每个俘虏每天能分到一碗饭。那是一种极小的碗,类似于餐厅中常用的小号碗,将碎米和麦糠等物混杂在一起煮熟,作为食物给俘虏吃。饭里面有很多的砂砾和昆虫的尸体,甚至还有鸟粪和马粪,有些日本士兵为了取乐,会故意将口水吐在锅里,就是这么不堪的一小碗饭,俘虏也会打破了头争抢着吃。

在举行入城式的十七日那天,有个来自福岛的同乡悄悄对我说,上面已经下达了命令,要将这些俘虏全部“收拾掉”。

这么多的人一次性“收拾掉”?真令人不敢相信。我以为他在跟我说笑,于是又找别人偷偷问了问,得到的答复果然是全部收拾掉,据说是松井司令官(松井石根)亲自下达的命令,其目的是为了不浪费粮食,解决后顾之忧。

很快,命令传达给每个日本兵。要求必须要做到干净彻底,不能让一个俘虏存活。接着,翻译人员以“转移至江心岛收容所”为由,命令俘虏有秩序地听从日本士兵的话,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那些俘虏非常听话,在几个军官模样的人的指挥下,有序地排列好。有些俘虏很显然没有受过军事化管理,行动有些散乱,他们不是军人,而是平民。这时候谁还有心思管他是军人还是平民,反正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转移如此大规模的俘虏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配置了约一个大队的日本兵。翻译人员以“防止有人落队”为借口,命令俘虏自行捆绑,后面俘虏将前面的俘虏的双手向后捆起来,接着再由后面的俘虏捆自己的手,最后几个由日本兵将其捆好,折腾了几个钟头,才将所有的俘虏全都捆好,出发的时候已经是下午。

在口令吆喝下,俘虏们排成一字长蛇,向西迂回,绕过丘陵,来到长江边。不知道是预感到自己将被枪杀,还是因为口渴难耐,有两个俘虏居然挣脱开绳子从队伍里跑了出来,一跃跳进路边的一个池塘中,接着枪声大作,他们立即被射杀,拖上来之后,还把头颅砍下来让所有俘虏看,警告他们,谁要敢逃跑,这就是下场。看到这种情况,再也没人试图逃跑了。

我负责跟随小队在队伍后方担任警戒,长官小声对我们说:“到了之后,你们就可以像个古代的武士那样杀掉那些米虫,你们可以用自己想到的任何方式收拾掉他们,不要同情他们的哭求,不要怜悯任何一个人。要记住,他们是敌人,他们是马鹿,他们不是人!都听明白了吗!”

“哈依!”所有日本兵全都表示服从命令。到了地点,俘虏们被集中在江边,对岸可以看见江心岛,几艘小船上站着日本兵持枪警戒。俘虏们大多数坐在冰冷潮湿的地上,在交头接耳地说着什么。他们似乎已经预感到什么,很多人的脸上露出不安的神情。这时候天色已经快要黑了下来,日本兵沿江岸呈半包围状态,将机枪对准了俘虏。

突然传来喊叫声,西头出现了骚动,长官说俘虏要暴动,杀死了一个少尉,要警惕他们过来夺枪,一旦有俘虏要动,果断开枪不必等待命令。

长官的话刚说完,西头那边就开了火。接着所有的日本兵无一例外全都开枪,也不必瞄准,只需对着黑压压的俘虏群胡乱开枪就行,他们挤成一团,而且双手被捆,根本躲不开枪弹。各种枪支齐射的巨响与俘虏群中的垂死呼号混在一起,简直如同阿鼻地狱。

齐射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期间还动用了小炮,那些小炮和炮弹都是俘虏们的曾经的装备,如今却被对手用来对付他们。直到没有一个俘虏还站着时,枪炮声才停下来。

如果就这样结束行动的话,难免会放过一些活着的人。一旦有人活着逃出去,那么这次屠杀全体俘虏的事实就会被传出去,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国际问题,大日本皇军的脸面就要受损,因此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俘虏。

长官命令全体日本兵进入尸堆中找寻还活着的俘虏。于是我们端着刺刀进到尸堆中,也不管是死是活,给每个俘虏身上补上几刀,的确有很多人只是受了伤,或者是倒下装死,刺刀扎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立即喊叫,让人听着十分心烦,索性开上一枪,让他立即闭嘴。

这是一件繁重的工作,一直忙活到快要天亮时,命令传下来,要求所有日本兵离开尸堆。接着,工兵利用水泵将缴获的汽油淋在尸堆上,接着点了火。火光冲天,臭气泼面,让人一阵阵作呕。由于那些俘虏全都穿着棉衣,因此十分好烧。令人想不到的是,杀了一整夜,居然还有没有死掉的俘虏,他们在火焰中乱跑乱跳,很快就不再动弹。这种方式很有效,不怕装死的人不动弹。

我和几个同乡站在高处看得很清楚,有些装死的人经不住火烧,而偷偷动手灭火,于是我们朝他射击,也算帮他解脱被火灼烧的痛苦。有些日本兵大声呼叫着“杀敌越多,功劳越大。”、“为上海开战以来失去的战友报仇。”、“这样做才能对得住死去战友的家属。”这类话。火焰伴随着呼叫声噼噼啪啪地跳动,那些被烧成焦炭的俘虏又被丢进江水中,这样的屠杀几乎没人能活下去!

以上为田中三郎口述,本多胜一记述内容。尽管田中认为不可能有人活下来,事实上仍有十几人幸免于难,其中三人作为证人在战后出庭作证,指控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

本多胜一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特意到南京找寻过健在者,在其中一位健在者的口中,获悉到另外一份极有价值的资料。本多胜一回到日本后,将自己的记录加以整理,以书籍的形式出版,至今仍有旧书保存于世。

(懂历史的来)抗战期间对于俘虏(日本人,汉奸,国军)的政策是怎样的?

都很善待俘虏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日本士兵中广泛流传"拒绝投降论"和"俘虏否定观",所以战场上很少有日本士兵主动投降。随着抗战的持续,被共产党俘获的日军逐渐增多。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对日俘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功地促使了日军俘虏从帝国军人到反战勇士的转变,不仅有效地瓦解和削弱了敌军,也为战后中日两国的友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受“武士道”精神的毒害,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很长时间里,数万名日军战死,居然无一被俘。为了抓到一个俘虏,中国军队许多官兵为此付出了代价。有一位营长背起一个半死不活的日本伤兵,准备送往急救站,半路上伤兵稍稍缓过劲来,一口咬掉了营长的耳朵。还有一位通信员在收电话线时,发现汽车底下躺着一个日本伤兵,受了重伤,呻吟不止。通信员掏出纱布准备为他裹伤,那伤兵却扬手一刀刺进了通信员的腹部,由此可见日军的顽抗到了何等的地步。林彪在战后总结的《平型关战斗经验》中曾指出:“日本兵之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 从这些日军的抵抗程度来看,远不如在平型关第5师团的表现。陈士榘又产生了抓俘虏的念头。正在这时,有一伙惊慌失措的日军逃到公路北面的一个洼地。陈士榘转身将警卫排长唤来,指着洼地说:“你带两个班冲下去,抓几个俘虏牎本卫排长一挥手:“一班、二班跟我来牎背率块按油远镜里目送警卫排朝洼地扑去,心里暗暗高兴。他对这些战士们充满了信心,因为这都是旅长陈光从部队一个一个挑选出来的,不仅体格健壮,而且作战勇敢。但是在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警卫排很快就回来了,缴了不少三八大盖,却没抓着一个俘虏,排长气呼呼地说:“他们受武士道精神毒害太深,顽固不化,只好把他们消灭了!” 都很善待俘虏,共军有时候是移交给苏联或国军或者关押一段时间后遣返,基本上没有过处刑。再说一般日寇被共军抓获后知道共军都是老百姓出生,所以自己就剖腹了。而国军通常是把甲级乙级战犯移交军事法庭,最近有部电视剧叫《战后之战》就是讲的移交战犯的。而普通日本士兵大多数都被遣返回国。日本人残忍,如果跟他们一样那就是把屎盆往自己身上扣了。骨气都有,但是很多都是处于世界,政治舆论和人道主义。

抗战女兵:鬼子看我个高想俘虏我 被我杀了7个!

在湖南省宁远县天堂镇岭脚村,有一位名叫银金花、106岁高龄的老人。她原籍河南,从小跟爷爷学习武术,后来南下参军抗日,是永州市目前唯一健在的抗战女兵。

仇恨

银金花的爷爷是山东人,逃荒来到河南漯河。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全家四代同堂,上上下下42口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可是,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一家人的噩运随即开始。日军对漯河实施轰炸,银金花成为家里的唯一幸存者。家破人亡后,银金花四处逃难,先后到长沙、重庆流浪,后来凭借一身武艺,阴差阳错到部队当了兵。

从军10年,银金花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日军对普通老百姓的残酷暴行,至今让她全身发抖。“日本人不停地炸,地上到处是死人,尸体东一块、西一块,有的被炸到树上吊着,有的被炸得分不清了,我夜里行军时就曾经被人的肠子绊到!”“日本兵杀人的时候根本不分男女老少,用刀砍、用枪打,想怎么杀就怎么杀。为了比试谁厉害,日本兵让中国人在河边跪成一排,用刺刀连着捅,看谁杀得多,浏阳河水被血水染得红彤彤的,河道都被堵住了。”

伤疤

“我参加了两次长沙会战,都是担任战斗班班长呢!”提起当年参加长沙会战的事,银金花立刻变得神采奕奕。

“七七事变”后,日军先后侵占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为巩固成果,摧毁中国军队继续抗战的意志,迫使中国军民屈服,又发动了对长沙的侵略。

由于身材高大,银金花一开始就被安排在战斗班,而非通常的医护或通信岗位。战斗中,她常常一个人扛着机关枪冲在前头,浴血奋战,身上至今还留着3道深深的伤疤。

老人右手和头部的伤疤是在参加浏阳河附近的一次战斗中留下的。“那是一场肉搏战。日本鬼子冲上了我们的阵地,我们的子弹打完了,来不及补充,只好操起刺刀迎上去。有的鬼子瞧我是个女的,个子比他还高,觉得很惊讶,就想俘虏我。鬼子向我扑过来,我侧身一躲,再反身夺过他的枪,一脚就把他踢到了山坡下!”那次战斗中,银金花连杀了7名日本兵,最后头部被弹片击中昏了过去。她被抢救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护士告诉她,她倒地时,右手手腕受伤脱臼,伤口很深。

为了狙击日军,银金花所在的部队常常急行军,曾经1天跋涉近50公里。那天,部队从一座石山下通过。由于连续遭受日军的轰炸,山体早已出现松动。正当部队通过时,一块近百斤的大石头突然滚落下来,当头砸向了银金花。银金花本能地用左手一挡,命是保下来了,可手臂上又留下了一条超过5厘米的伤痕。

知足

1949年,37岁的银金花与同样是抗战老兵的丈夫周辉榜,离开了寄居的湖南辰溪县,返回了周的老家宁远县天堂镇岭脚村。

1991年,79岁的银金花晚年丧子,生活一直靠孙子和族人照顾。当地 *** 和志愿者经常来看她,村里还为她解决了低保,申报了百岁老人补助。这几年,老人的听力和视力有所下降,还患有肾炎,但说话口齿清晰,生活能够自理。闲不住的她在院子里种了菜、养了鸡,还经常帮着村民们照看小孩。

“能够活下来,我蛮知足了!现在国家稳定,没有战争动荡,不用担惊受怕,可以放心过日子……”银金花说。

岭脚村,偏远而又宁静。如今,饱受磨难、历经沧桑的抗战老兵在这里安享晚年。

相关: 抗日战场上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女兵

抗日英雄成本华。成本华,20岁,属于地方部队,穿着农家冬棉装,只有腰间束的一根童子军的制式皮带把她与普通村姑区别开来。她在安徽和县被捕,日方摄影者为她拍了两张照。

因其佩戴的皮带是童子军所使用的制式皮带,被日军称为“中国女童子军”,实际上,以她的年龄,应该不是童子军了。从成本华所穿的衣服看,应该是属于地方武装。

抗日英雄刘桂芳。大阪每日新闻社1938年6月31日出版的第31期《支那事变画报》上,刊登了两幅俘虏中国女兵的照片,其中一个女俘名字叫刘桂芳,当时20岁。她们都是在徐州会战中被俘虏的。

魏文全

抗日英雄魏文全。她的背后是日军的牢笼,没有了自由的名字,却有了醒目的“5”号囚记。她是在“留下镇”被捕的,其对手是日军野副部队。她很孱弱很瘦小,却是肩负重责的抗日杀敌之便衣队长。她看着比较显老,却正当25岁的花样年华。

抗日英雄姚英。姚英个子不高,日本人刻意让她斜挎一支长长的步枪,枪托朝上,枪口向下,这种挎枪的样式奇特而又别扭,带有羞辱的意味,显示了日本军人的一种阴暗心理。这位女战士的胸腹处悬挂着一个枪刺的皮套,它十分突兀地摆放在步枪上,皮套里没有刺刀。显然日军怕其刺向自己。

被日军俘虏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英雄杨淑珍(女18岁) 杨威德(男)周紫珊(女)。

被日军俘虏的国军军官与其妻子。在苏北的一次战斗中,日军进行快速包抄,国军174师师部被打散,这三位军官及随军家属被日军俘虏。他们三对六位坐在台阶上,神情落寞。妻在前,夫在后,顺序而下。丈夫束手无策;妻子更是状若待宰羔羊。夫妻双双被日军捕获,后果自然十分严重。

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女兵

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女兵

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女兵

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女兵。两位八路军女侦察员不幸被日军抓住了。她们是在正太线附近执行任务时被捕的。她俩的长相很相似,相似到像是亲姐妹,而日军记者在旁边所作的注解便是:“共产军姐妹。”

二战日本在轰炸珍珠港时在航线,天气,防范军备等等各方面分别做了那些考虑?

山本计划于一九四一年四月初草拟完毕并于四月十日上报大本营,但却遭到否决。因为大本营认为该计划过于冒险,如果在攻击前被美军发现,会有灾难性的后果。而且将联合舰队的主力用于珍珠港方向会严重影响对南方的作战。不仅在大本营,就是在联合舰队内部也有很多人反对,其中就有承担作战指挥的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南云忠一中将和计划的制定者第十一航空舰队参谋长大西泷次郎少将。高级将领中只有第二航空舰队司令山口多闻少将表示赞同,他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盟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主力,只有一举消灭美太平洋舰队才能确保南方作战的胜利,否则即使联合舰队主力全部用于南方的作战,也无法确保胜利。同时还建议在最初的方案中增加他所指挥的第二航空舰队两艘航母“飞龙”号和“苍龙”号。福留繁原先考虑这两艘航母续航力较小,远程奔袭恐有不便,所以不准备使用。山口认为这两艘航母共有一百架飞机,飞行员大多是训练有素的老手,战斗力较强,不参战势必增加作战的困难。如果因为航程不足,可在突袭结束后取道马绍尔群岛,补充油料再返回日本。在十月初的突袭计划特别研讨会上山本采纳了这一建议,这样一来参战的航空母舰就由四艘增加到六艘。

航线选择方面:

从日本本土到珍珠港,通常有三条航线:一是经阿留申群岛的北航线;二是经中途岛的中航线;三是经马绍尔群岛的南航线。这三条航线各有利弊,北航线远离美军岸基航空兵的飞机巡逻范围,而且一般无商船航行,便于隐蔽。但气候恶劣,风大浪急,海上加油比较困难。中、南航线,气候宜于航行,但来往商船频繁,而且距美方岛屿较近,易被美军发现。经过再三比较,特别是出于保密的考虑,最后日军选择了北航线。
(小插曲:1、在航行途中,有人提出万一遭遇美国军舰怎么办,有人开玩笑说:放几声礼炮,叫声拜拜,掉头回家。实际上,机动编队已经准备好万一遭遇美国舰队而暴露计划,也要全力进攻,尽量重创敌军
2、在航行途中,舰队曾发现一艘客轮,正当准备开火时,那艘船却大摇大摆好像什么没发现一样开过去了,也没发什么信号)

先遣编队全部由潜艇组成,可以隐蔽地开赴战场,所以没有规定航线,只要求避开美军岸基飞机巡逻即可。
(结果:偷袭的5艘袖珍艇有4艘被击沉。1艘搁浅,全部艇员10人,9人死亡。酒卷1人被俘,成为太平洋战争中第一个被美军俘虏的日军)

突击机群起飞海域的距离,也是经过认重考虑的。太近容易被发现,太远又会使飞行员疲劳,影响战斗。几经研究,最后选定起飞海域为瓦胡岛以北二百海里〔约合三百七十千米〕,即北纬42°,西经170°海域。根据当时日军飞机的航速推算,从起飞到飞抵珍珠港需要约二小时。而且在舰载机起飞后,航空母舰便后撤一段距离。这样一来,日军飞机去时航程近,返回时航程稍远。美军如果派出飞机追击,那么往返航程都增加不少,增加美军追击的困难。

天气因素:

军舰从日本到珍珠港在海上航行需12天,由于选择了北航线;在途中的补给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若途中风平浪静,则舰艇加油补给顺利;若狂风大浪,则补给困难重重。为此,日本海军的联络军官于1941年的秋天就频繁地到日本中央气象台预报科,反复了解在千岛群岛东部洋面上出现好天气的时段。日本中央气象台分析,预计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北航线上不像往年那样不平静。于是,日本海军突击舰队于11月22日秘密集结于千岛群岛择促岛的单冠湾。
……
在攻击之前,日军侦察机提前30分钟起飞,在空中侦察珍珠港附近的情况,不时地向指挥部发回包括风向、风速、云及能见度等气象因素在内的情报。

事后,据美国人报道,日本人在偷袭珍珠港时有效地利用了锋面天气。日本人从冷锋后面进来,不易被察觉。空袭时,珍珠港上空的天气为多云。有一个美国海军军官在记事本上记述那天早上的情况时写道:“头顶上正好有足够的碎云,保护日本人,而引起我们高射炮火的混乱。日本人有一个卓越的气象局,并完善地利用了它。”

攻击方案:

奇袭珍珠港事先制定了两种攻击方案,一是“奇袭”,一是“强攻”。计划中规定,若机群一旦被美军发现,无法施行“完全奇袭”,便进行“强攻”。
此两种进攻方案各有不同。“完全奇袭”的战斗攻击顺序是由鱼雷机队打头阵,由它们率先冲入敌阵,短兵相接。因为假若轰炸机抢先动手的话,那么爆炸产生的烟雾就会将停泊的美舰遮掩,使鱼雷机看不清攻击目标。之后,紧接着由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大显身手。

与之相反,“强攻”的战斗顺序是:首先由战斗机进行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清除空中进攻的障碍,接着由轰炸机群突进。当珍珠港美军陷入一片混乱时,鱼雷机队乘隙实施鱼雷攻击。当然,这两种方案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效果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究竟采取哪一种袭击方法,这要等到机群到达珍珠港1 万多英尺1 英尺等于0.305 米的上空时,才能最后决定,各攻击队一旦接到命令,迅即展开攻击。

(小插曲:渊田发现敌人毫无防备,发出“虎虎虎”的信号,随即发射了一个蓝色信号弹,表示奇袭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是离他最近的战斗机中队长没有看到,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摆动机翼。于是渊田又打了一颗蓝色信号弹,这下子误导了后面的志贺淑雄大尉和高桥赫一少佐。因为两颗蓝色信号弹代表“敌人有防备,偷袭失败”,于是他们各自带队攻击守卫珍珠港的高射炮阵地去了。可见日本的信号编码存在问题,至少应该用另一种颜色的信号弹表示失败吧!

好在村田重治没有被弄糊涂,他用无线电通知所有鱼雷轰炸机继续按照原计划行动,组成攻击队形,攻击主力舰列。
被误导的志贺淑雄率战斗机队前去攻击希卡姆机场,结果发现一架敌机都没有。在路上他碰到了一架私人飞机,一个律师正在教他17岁的儿子飞行。在《虎虎虎》中反映了此事,不过把律师变了性。
日军飞机第一枪是在机场上空扫射飞机,然后是俯冲轰炸机攻击福特岛,鱼雷轰炸机虽然判断正确,但是速度慢,最后才赶到,开始攻击战列舰。《珍珠港》中,第一个投下去的是鱼雷,这不符合历史。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