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三国的历史之中有一件事我一直是心生疑惑,那就是关于赤壁大战的开始和结束,总认为其中掺杂了太多的不合理,尤其是在了解了背后的背景之后,对这一怀疑也越发明显。我怀疑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不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都很明确地指出了曹操南下的痛点所在,而且还是列举了好几点,如诸葛亮就曾夸张的比喻说曹军在追击刘备的时候已经是力竭,甚至是连生产的薄绸都无法射穿;周瑜则更是从天时地利上说了一堆曹操的不足之处,西北马腾的威胁,水土不服的地理环境,舟车劳顿的身体因素等等。
这么一来曹操的颓败劣势非常明显,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这么明显的危机为什么周瑜和诸葛亮都看到了,但是曹操自己却没办法感觉到呢?所以在合理的历史事件发生之时,存在的不合理一定是有原因的。
曹操是否知道准备不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曹操。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东汉末年着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其实这种用兵上的初级知识,曹操怎么会不明白。而且在南下之前曹操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我们来看看曹操的进军时间线,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的正月,曹操刚从北方平定乌桓回到了邺城,这时期则是立马开始了南下的准备。建安十三年的前两年,曹操为了能彻底的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一路追击至乌桓。
而这一场战争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整个过程也是非常的艰辛,建安十二年的八月时期曹操才正式与乌桓的主力军项羽,而且当时曹操的处境特别危险,乌桓在兵力上是曹操的几倍。这时候若不是张辽等人的极力作战,曹操能否活着回来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从建安十二年的八月到第二年的正月,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曹操就要开始做南下准备,时间不但是紧凑,士卒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那为什么曹操要一直追赶时间呢?原因是要赶在刘表去世前稳定局势,实施情况是曹操南下在当年七月,仅仅一个月之后刘表就去世了。刘表在官渡之战时的态度决定了刘表的军事风格,摇摆不定而且充满狐疑,若是刘表没有健康问题反而曹操会选择准备充分之后再大举进攻。所以从始至终曹操都是明白自己准备不够的,因此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理由并不合理。
赤壁误解
事实上赤壁存在了很多的误区,加上演义小说的诠释之后,想当然的会产生曹操南下征讨孙刘的错觉。但事实上刘备是主角,孙权只是配角。之所以这么说是有理由的,首先曹操打刘备是确实存在的事实,当阳一战曹操不顾舟车劳顿,亲自带队五千骑兵追击刘备,意图就是要将刘备逼进死胡同。而此时刘备的情况也是岌岌可危,先是南郡的失守,之后要不是关羽的接应和张飞、赵云的激战,刘备可能都没有机会前往江夏。
另外这也反应出了曹操准备不足的事实,《三国志》记载了刘备的狼狈状况:“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也就是说刘备此时此刻只剩下了几十人逃走,家人都来不及救援,但就是面对这种巨大的优势曹操还是放弃了追击给了刘备一条活路,这也就说明了曹操的主要动向还是拿下荆州。所以放弃了追击刘备之后,曹操立马返回南郡稳定局面。
所以从既定的事实上也能看到曹操南下的主要动向是拿下荆州,其次则是剿灭刘备势力。这里面并没有孙权的参与,甚至是没有提到孙权。而后世人之所以会误解,还是来自于一封曹操的威胁信,其中曹操提到了要和孙权会猎于吴。但写信一事未见正史记载,所以时真实性要打上一个折扣。但就算是有这么一出,也不能说明曹操有意鲸吞东吴,按当时曹操的现实状况,曹操不会进行不明智的选择,很可能曹操只是想和收复荆州一样,威胁逼降孙权,事实是孙权不是刘琮,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的儿子如猪狗的原因所在了。(因为孙权不会轻易被逼降,反而给曹操上了生动一课。)
也就是说曹操和赤壁之战的关系很可能是被迫应战,从一开始曹操就没有想要南下江东的准备,更没有想法。但孙权和刘备却在积极谋划,事实上在刘备当阳败逃之后孙权就派遣了鲁肃前往夏口一探究竟,所以这里也看出了孙权的主动积极,恰好刘备也有意增加助力,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也就成功汇合,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对此你们怎么看待呢,欢迎留言讨论
其实从双方实力来看,就算曹操最后战败,也不应该输得这么惨,几乎全军覆没。赤壁之战是三国局势的最大转折点。如果曹操赢了吴蜀联军,实际上会加快统一的步伐。也许曹在有生之年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称帝了,不用考虑那么多顾忌。然而这一次,南征受到重创。不仅统一无望,刘备还迅速发展,建立了蜀汉政权。反而多了一个对手。曹操这次为什么会如此惨败?其实曹操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自己。曹操一下子暴露了自己清纯的一面,情商被周瑜彻底炸了。
其实曹操会输有两个原因。一是误杀蔡云,导致军中没有熟悉水战的将领,曹操吃了大亏。第二,误信黄盖投降,使我战船损失惨重。同样令人费解的是,身经百战的曹操,竟然也采取了假装投降的伎俩。曹操的兵力是兀术军队的十倍以上,甚至正面进攻的胜算都在50%以上。最后他被捆住手脚,任人宰割。不是说曹操没有能力打败刘备和孙权,而是这次曹操太大意了,完全走样了。
首先,周瑜设计让曹操以为蔡瑁和张_是吴栋人。周瑜也是各种诡计的老手。没想到曹操更是果断,让部下在没有发现的情况下,先将两位将军斩首。当时,曹操的心思并不在赤壁之战上。如果曹操把战局放在第一位,他肯定会考虑如果失去蔡瑁和张_会损失多少,而且只要试一试这两个人就知道信的真假,但是曹操什么都没做。她像一个单纯的孩子,完全相信了信中的话,周渔在这场游戏中占了上风。
第二次更夸张,黄盖假装投降。结果曹操信以为真,非常高兴。曹操如果有戒心,应该先查查黄盖的身份。黄盖从孙坚开始为孙家效力,经历了无数风雨。这个时候黄盖背叛孙权,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儿童教育游戏去搞清楚黄盖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曹输的不是谋略,而是情商。如果曹操能想得更全面,多一双眼睛,就不会这么好骗了。如果黄盖真的想投降,可以直接跑到曹操的阵营里。他知道了信,怎么还敢和周瑜在一起?这样做太冒险了。
所以曹操的入侵甚至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果当年曹操拿出对抗袁绍的态度,赤壁之战或许会是另一个结果。看来曹操也容易狂妄自大。统一北方后迅速开始扩张,甚至可以突破袁绍这样的强敌。然后孙权和刘备根本不用理会他们,导致最后大败。但是,赤壁之战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孙权,而是刘备,这也是刘备的独到眼光。他率先拿下荆州,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本是一个很一般的战役。
但由于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从而拔高了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实际上,名不副实。
我认为,可以把这次战役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时间节点,但对这次战役本身不应该给与过高的评价。
当然,作为这次战役的主动发起者,曹操的确也犯下了战略性错误,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历史走向。
这个过程,在《三国志》其他一些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传记里也有记载,基本都很简单。增加的环节,就是刘备派遣诸葛亮劝说孙权共同抗曹,以及周瑜力劝孙权与曹操决战。
之所以说是一次很一般的战役,是由于战役发起的偶然性,持续的时间很短,过程很简单。
简单来说,就是曹操经过精心准备,决定讨伐荆州。
但由于荆州牧刘表突然病逝,其次子刘琮不战而降。这令曹操没有思想准备。
由于刘备与东吴孙权报团取暖,建立了联盟,曹操临时决定与孙刘决战,企图一举解决江南的问题。
但由于曹军水土不服,发生了大面积的疫病,曹操只好撤军。
就这么一场战役,甚至说就发生了一场战斗,不足以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
不仅与官渡之战、夷陵之战两次战役相比,就是与其他战役相比,无论从规模、持续时间、还是战役的惨烈程度,都相差很远。
而赤壁之战之后,的确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但这一局势的出现,并非是赤壁之战的直接结果。赤壁之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即便刘备没有发动夷陵之战或者夷陵之战没有失利,刘备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这都是大势所趋,一个具体的事件,多少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但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这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场战争。
对战双方为曹操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前曹操刚打败袁氏家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可以说是实力雄厚。而这个时候的刘备是依附在荆州牧刘表手下,可以说几乎是没有实力的。孙权是在江东,可以说是割据一方。那么这场战役三方都参与了进来,也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我们知道这场战役的结果以曹操大败、孙刘联军获胜告终,而且这场战役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实力最弱的刘备。据说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加起来还不满十万。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呢?
一场战争的胜负与很多因素有关,曹操这次失败也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说:不习水战,不服水土,内有忧患,战线太长,再加上对面的孙刘联盟等。但是作为主帅,曹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导致这次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有哪些呢?
我认为曹操失败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三点:1.指挥不当。2.一意孤行。3.骄傲轻敌。
首先,我认为曹操这次战争是指挥不当的。他犯了一条兵家大忌——战略目标不明确。曹操这次南下的目的不明确。
“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曹操刚到新野,刘琮便投降了,那么曹操也就收复了荆州。但是收复荆州后,曹操既没有撤军也没有进军。“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曹操在荆州停了两个月治理地方。这奇怪便奇怪在两个月上了。如果曹操的目的是为了收复荆州,那么他就应该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一点,好好治理。但是曹操停了两个月之后,“公自江陵证备”,又去征刘备。这样看来他是想打刘备,那他在收复荆州过后就应该立马征讨刘备,不应该给刘备两个月的缓冲机会。这就使他鱼与熊掌皆失。
因此我认为曹操这次南下战略目标不明确,指挥失误,导致战争失败。
其次,曹操在南下的过程中一意孤行,不听从手下的建议。这和他之前的做法是大不相同的。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这时贾诩建议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手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贾诩劝曹操治理荆州,不要进兵,以德服人。但是“太祖不从”,于是把自己的政治优势丢了,变成了赤裸裸地侵略战争,“军遂无力”,也失去了军心。
因为曹操不听从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样看的话,曹操这次岂不是大失水准?这不是他的实力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都能够大败袁绍,那为什么这次浩浩荡荡的军队却输的如此的惨?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曹操这次骄傲轻敌了。
曹军是北方军队,不习水战。如果要攻打刘备和孙权,那就是以自己的弱势攻打别人的强势。而曹操竟然在赤壁之战的前一年才开始训练水军。“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曹操挖了一个小池子来模拟长江水,是不够的,水上作战难度很大,而曹操不仅技术上不过关而且准备的时间也不够充足。这些他应该是可以想到的,但是他因为轻敌,所以懈怠了。
而因为骄傲轻敌也使错误判断局势,没有听从谋士的建议。
因为曹操的骄傲大意,导致赤壁之战最终大败。
因此曹操这次战役真是漏洞百出,因为骄傲轻敌,完全没有展示出他的真实水平。这也警示我们:千万不要膨胀,要不然就会挨刀。
对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东吴大都督周瑜分析得很清楚。曹操没有机会获胜,此战必然失败,若不是周瑜病逝,曹魏可能会遭到更强烈的反扑。
曹操贸然攻吴,军事决策大错特错,周瑜一共列举了四条兵家大忌,扬言仅用三万精兵,便能大破曹军于赤壁;
第一:曹操后方未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潼关以西,这样舍近求远,贸然攻吴,无法久战;
第二:曹操舍弃鞍马,依仗舟船来与东吴争雄,是以己之短,攻敌之所长,实乃兵家大忌;
第三:正值寒冬天气,曹操的战马缺乏草料,于军不利;
第四:曹操的士兵大多为北方人,如此长途跋涉,必定水土不服,生出疾病;
看完周瑜的分析,结果一目了然,曹操此战必败无疑。
很多人认为,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黄盖火攻,其实不然。有没有火攻曹操都必败无疑,只是火攻让他败得更惨一些。其实早在火攻之前,曹操与周瑜、刘备就有过多次交锋。最后一次,周瑜用3万兵马大败曹军,曹操只好退军至长江北岸,与吴军遥相对峙。然后就形成了赤壁之战曹操不敢贸然过江的局面。
所以说!即便是没有火攻,曹操依然失败,就算他能够守住北岸,大局照样于自己不利,如果久久不能决胜。后方的关中各部落一定会趁机作乱,伤曹魏之根基,到时候曹魏更加艰难。
周瑜对赤壁之战的战局分析细致入微,指挥能力超凡出众,战略眼光极其深远,堪称汉末奇才。曹操在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还要面对汉末第一帅才,赢的机会渺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非他当时采用贾诩的计谋,闭而不战,休养生息,以最终国力压倒对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8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元代瓷器,实在美得不像话!
下一篇: 三国最强谋士,堪称天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