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蒲津渡遗址

山西晚报 2023-09-21 09:23:19

《蒲津晚渡》

元·陈庾

中条山色照黄河,

竞渡行人晚更多。

城上危楼倚霄汉,

凭栏有客正悲歌。

运城市永济市,古称蒲州,传说中是舜都所在,地当秦晋要冲。如果王朝定都在长安(西安),那么地位就会更加重要。秦汉设河东郡,永济为其治所,为河东重镇。

到了唐朝,改河东郡为蒲州,其治仍在今天永济。唐玄宗时,短暂地以蒲州为帝国中都,与北都晋阳、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并列。后来,中都称号虽已不在,但又升为河中府,是帝国十府之一,亦可见其尊崇。唐玄宗有一次东巡,从蒲州登船过河返回长安,兴致勃勃作了一首诗,诗中如此形容蒲州:钟鼓岩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跟前随扈的大臣纷纷“奉和圣制”,大谈蒲州原先是军镇,兵火不断,在伟大皇帝的统治下,成为安居的乐土。

从蒲州去秦陇,要过黄河,所以就有了蒲津渡。唐朝以前,此处便有浮桥,竹木所制。唐朝开元年间,正值盛世,国力发展至顶峰,为紧密帝国与东部的联系,在兵部尚书张说的主持下,举全国之力,用了全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对原浮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以船连接,使之成为一座铁索浮桥。从此,秦晋往来,横跨黄河,如履平地。

唐之后,王朝的国都在开封、在北京,只有落日的余晖照耀在长安旧日的宫殿,而蒲州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当时向首都运送物资,主要依靠运河漕运,于是蒲津浮桥也就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忙碌了。金元战火之际,浮桥被毁,自此不复见于人世。

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人员在蒲津渡遗址,发掘出来四组固定浮桥铁索的铁人、铁牛、铁山(可惜河对面的沉积在泥沙中,不见天日)。四尊大铁牛高1.5米,长3.3米,加上下面的底盘和铁柱,各重约70吨,是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是中古时期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

想当年,唐玄宗从蒲州回长安时,铁浮桥尚未面世。而当金元之际的诗人陈庾写这首诗时,浮桥已经被毁。

陈庾出生在金朝,今临汾人。他出生时,临汾划归金国,被完颜家统治,他没有经历过大宋的繁华,于是认金为母国。儒生嘛,就是这样,异族的主子也好过没有主子,更何况,当时士人普遍修正后的观点是,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能行中国之道,则为中国之主。所以,金被蒙古人灭后,陈庾自视为金的遗民。

遗民,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群体。那些在新王朝建立后,自命气节,与新王朝非暴力不合作的士人,就被称为遗民,即前朝孑遗之民(当然,“遗”上几年再出仕也是可以的)。遗民的诗,以黍离之悲、故国之思为主基调。

现在估计,陈庾是见过铁浮桥的。但后来金元易代,为避乱世,就隐居在山中。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大元朝了。当他登上蒲州城楼远眺,黄河依然滚滚东流,但河上连接秦晋的浮桥却已经消失不见,只剩下几个铁人,几座铁牛,还尽忠职守地站在河边,拉着并不存在的铁链,拽着并不存在的浮桥。

这是多么有象征意义的一幅场景啊。陈庾想把自己比作铁牛,保持着崇高的气节,为已并不存在的王朝尽忠,然后在想象中得到道德的圆满感。

可是,陈庾不能也不敢这么去写诗。那既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同时,也过于直白,为方家不取。

还是这样写好:中条山色照黄河,竞渡行人晚更多。城上危楼倚霄汉,凭栏有客正悲歌。

悲歌,因何悲又唱何歌?一切尽在不言中。

事实上,我们现在再参观遗址的时候,也总会涌起类似的情感。历史的长河一刻不停歇,一切的一切……都被冲向不可知的远方,只剩下些断章残简、断砖烂瓦,让我们追忆旧日的繁华旧梦。

无奈、惋惜、遗憾以及些许的惊叹。

李遇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