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祝勇:欧阳修的醉与醒|名家阅读

中原作家群 2023-09-21 13:38:19

北宋 欧阳修 欧阳氏谱图稿

辽宁博物院藏

只有少数人能理解他,远在江西的曾巩是少数的例外。他相信欧阳修的人格,他在给欧阳修的信中写:“至于乘女子之隙,造非常之谤,而欲加之天下之大贤,不顾四方人议论,不畏天地鬼神之临己,公然欺诬,骇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愤痛切,废食与寝,不知所为。噫!二公(指欧阳修、蔡襄——引者注)之不幸,实疾首蹙额之民之不幸也!”

曾巩的几行字,让他在悲凉中感到一丝暖意,却无法改变他的现实处境。他决定逃离那张由流言蜚语编织起来的大网,逃离那些闪烁着某种幸灾乐祸的、暧昧的眼神。他愿意去滁州,像他《滁州谢上表》所写:

论议多及于贵权,指目不胜于怨怒。若臣身不黜,则攻者不休,苟令谗巧之愈多,是速倾危于不保。必欲为臣明辩,莫若付于狱官;必欲措臣少安,莫若置之闲处。使其脱风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虽臣善自为谋,所欲不过如此。

或许,只有远去滁州,才能平息这所有的非议。

所幸,他去的是滁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的一座小城。到了那里,他才发现这里竟是阳光明媚、雨水充沛、大地润泽、山峦起伏,滁河及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让他的目光变得幽远而澄澈,连呼吸都一下子清朗起来。他千里迢迢奔波而来,抵达的,竟然是一块风水宝地。

就像他在《丰乐亭记》里写的,五代干戈扰攘之际,这里曾历经战火。公元956年,时任后周大将的宋太祖赵匡胤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军队败入滁州城。随后赵匡胤在东城门外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二将,攻占滁州。如今,百年已逝,但见山高水清,昔日战争的疮痍已经消泯无痕,滁州变成了一个封闭安定的世外桃源。由于不在水陆要冲之地,当地百姓基本不了解外界所发生的一切,安于耕田种地、自给自足,快乐恬适地度过一生。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人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为什么非知道它们不可呢?

这是一块没有被政治污染的地方,政治如泰山压顶,让人去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滁州却让人的身体变爽,精神变轻,轻得可以飞起来,飞越屋顶,飞越田野,飞越山川河流。在滁州,连文字都是干净的,不再涉及党争、攻讦、表白、谩骂,不再有火气,要有,也只有烟火气。那是人世的气息、生命的气息、让内心安妥的气息。他感到自己的身体无限地敞开了,犹如一棵树,在大地上默然生长,浑身通透地伸展着枝叶。他写《秋声赋》,其实他不仅听见了秋的声音,包含了风雨骤至的声音、草木凋零的声音、虫鸟唧唧的声音,他还听见了万物的声音——这世间的一切,其实都是会说话的,但寻常人追名逐利,神经功能被遮蔽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才对它们闭目塞听。只有像欧阳修这样,把自己变成了零,才听得懂这所有的语言。他的语言,不过是复述了万物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滁州不仅抚慰了欧阳修,而且养育了欧阳修,让他的生命意义变大了,语言的世界也随之壮大。它让一个语言锐利的谏官,一步步成为文学史里的大家,变成世人皆知的“醉翁”。

他书写的神经被激活,让九百多年后的我们,在书页间读到了这样的文字:“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滁州给他的一切,朝廷不会给。朝廷可以给他官职,却从来不像这样让他的生命变得如此充沛和丰饶。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我一直很想去滁州,去拜会醉翁亭,看醉翁是否还在那里醉着,但又很怕去,担心看到另外一个滁州,一个现代的、拥挤的、充满商业趣味的滁州,把世界上所有的新鲜事物在城市里一一罗列,以彰显它的“与时俱进”,更担心看到滁州像许多地方一样,把“名人效应”发挥到无孔不入,让欧阳修成为无数品牌的代言人,说不定有各种以欧阳修命名的门票在等待着我。这几乎已经成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病,在很远的距离之外,在抵达之前,我们就可以嗅到它的气息。

假如有时光飞船,我还是愿意回到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的滁州,去看欧阳修看见过的丰山,去饮欧阳修饮过的醴泉,“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然后,摆酒,我们相对而坐。不是在什么华堂美厦,而就在山水林泉。据说,他在扬州任太守时,每年夏天,都会携客到平山堂,派人采来荷花,分别插于盆中,放在来客之间,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依次摘花瓣,谁摘掉最后一片,就罚酒一杯。

欧阳大人说了,他不善饮酒,“饮少辄醉”,估计不到半斤的量,所以我把他弄醉应当不是件什么难事。但欧阳修的魅力,正在于醉。没有醉,就没有“醉翁”了。醉是一种幸福,醉是一种境界,甚至,醉也是一种醒——你看,“醉”与“醒”,都是“酉”字边,都与酒有关。没有酒哪来的醉?没有酒哪来的醒?其实,醒就是醉,醉也是醒。该醒则醒,该醉则醉。世人皆醒我独醉,世人皆醉我独醒。只有真正的智者,能够在醉与醒之间自由地往返。

欧阳修的醉与醒,总让我想起苏东坡的那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醒复醉,就是醒来之后又醉,是一场接一场的醉,其后当然是一次接一次的醒。醉了又醒,醒了又醉,谁又能分清,他写词的当下是醒还是醉?就像我们常常把梦当作现实,或者把现实当作梦。我二十多年前读过史铁生先生的一个短篇小说,至今印象很深,名叫《往事》,就是讲述梦的。他在梦里回到了过去,当梦里发生的事情进行到最紧要的环节,他突然醒了,于是在“现实”中,开始“经历”另外一件事情,又到了关键时刻,他再一次醒了,发现那还是梦。他就这样,从一个梦跌入另一个梦,他已分不出梦与现实的区别,只能在不同的梦里徘徊,每一场梦都好似生命的一个轮回,以至于读到他最后终于醒来回到了“当下”,我忍不住要问:他还能不能再醒一次?

古来卓越的艺术家,都是醉与醒之间的自由往返者。没有醉,哪来王羲之的《兰亭序》,哪有曹孟德的《短歌行》?从商周青铜器到唐诗宋词,我从中国古代艺术里闻到了丝丝缕缕的酒精味儿。所以李白说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在李白老师看来,一个喝酒的人是可以成名的,成为天下人的偶像。《二十五史》里,有多少权贵出出进进,谁能说出几个宰相的名字?但像竹林七贤、饮中八仙的名字,却流传至今。到底谁寂寞呢?我看寂寞的是那些宰相权贵,他们权倾一时,前呼后拥,一旦他们丢失了权力,就门前冷落车马稀,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历史遗忘。相比之下,倒是李白所说的饮者——实际上他们是贤者、智者,可能受到一时的冷落,却在后世迎得了成千上万的拥趸。

李白喝酒厉害,“一日须倾三百杯”,我说的不是饮,是喝,像喝水那样地喝。那般豪饮,一般人跟不上节奏,不大工夫就会醉眼迷离——只要不是色眼迷离就好。欧阳修“饮少辄醉”,我猜他一定不是饮,而是小酌。宋代文人生活是优雅的、精致的、细腻的,不会像《水浒传》里写的,动不动就一壶烧酒,二斤牛肉,其他什么都没有。欧阳修饮酒,其实不是饮,更不是喝,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咂,一壶酒、几碟菜,可以“坚持”半天,让千种风景、万般思绪,都随着酒液,一点点地渗入身体,让灵魂变轻,一点点地飘浮到空中。

否则,以欧阳修那点酒量,不是分分钟就结束战斗了?

酒液也改变了他文字的酒精浓度,欧阳修的诗词,也总是带着微醺的感觉。他的词里,有“一片笙歌醉里归”,有“稳泛平波任醉眠”,有“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有“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他的诗里,有“野菊开时酒正浓”,有“鸟啼花舞太守醉”,有“酌酒花前送我行”……我最喜欢的,是这首《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这是一首记梦诗,中国诗歌史上很少有一首诗像它这样魔幻,这样诡异,这样超现实。诗中有夜,有路,有月,有花,诗人须发飘逸,手持酒壶,不知穿越了几世几劫,从一个个轮回里醒来,在梦幻与现实间辗转……

作者简介:祝勇,1968年生于辽宁沈阳。作家,学者,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历史散文集《纸天堂》《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

醉翁亭记破题句和主旨句

你好
这两句的侧重点不一样
《醉翁亭记》:中心句或者破题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醉翁亭秀丽风 光和游之乐。
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及其赏析

导语:《醉翁亭记》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中心思想: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6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