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逐鹿中原、开创大明王朝过程中,最为倚重的两大帮手就是徐达和常遇春。
虽说徐达是百年难遇的帅才,但常遇春的能力似乎更全面一些,既可运筹帷幄,也可冲锋陷阵,且罕有败绩。
所以,要论朱元璋对这两人中哪一个更为喜欢,应该是常遇春。这一点,包括朱元璋身前身后一众文武百官,无不心知肚明。
可是,某日酒后,朱元璋突然问手下文武官员:“天下奇男子谁也?”大家异口同声:“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
朱元璋却摇头大笑说:“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王保保乃是蒙古伯也台部人,其父为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其本人的蒙古名为“扩廓帖木儿”,意为“青铁”。
察罕帖木儿是元廷最后一根擎天大柱,他在被刺杀前一年,大败刘福通、韩林儿的韩宋政权,一举收复河南、山东等地,威势赫赫,气焰张天。朱元璋迫于他的威势,一度萌生降元之想,曾遣使与之通好。而当察罕帖木儿意外被刺,朱元璋收到消息,夺口而出:“元廷无人矣!”遂有了收取天下之意。
察罕帖木儿死,其外甥兼养子王保保保被封为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袭其位、领其军,平定中原,驻兵于汴梁、洛阳一带,被元廷倚若长城。
就因如此,明太祖朱元璋誉之为“天下奇男子”,先后写了七封书信招降。
王保保从山西一直退出漠北,对朱元璋的招降均不答。
朱元璋在王保保的老家河南沈丘俘获到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因激赏王保保其人,自作主张,把王氏许配给了自己的第二子朱樉。
《明实录》卷六十八中记:洪武四年九月,“册故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保保女弟为秦王妃”。
朱樉是朱元璋非常看重的一个儿子,封秦王,领兵驻守西安,镇守明朝西北边疆。
朱元璋此举,一方面是继续对王保保保进行招降,另一方面也是向王保致敬。
能成为天子的儿媳妇,应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王氏却不卑不亢地进行了抗议。
《国初群雄事略》载:“时妃有外王父丧,上命廷臣议之。”当时元
朝驻守在云南的王保保保的姥爷梁王阿鲁温死,王氏以“外王父丧”为由,婉拒婚事。
但礼部尚书陶凯以“大功以下,虽庶人亦可成婚,况王妃无服”为由,进行了批驳。
朱元璋于是置“外王父丧”于不顾,正式发布册书,册王氏为秦王正妃。
册书中称:“朕君天下,封诸子为王,必选名家贤女为之妃。今朕第二子秦王樉年已长成,选尔王氏,昔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之妹,授以金册,为王之妃。尔其谨遵妇道,以助我邦家。”
王氏嫁给秦王朱樉后,相继生下了三个儿子。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薨,由于其在生前屡次犯错误,朱元璋亲自定其含有一定贬义的谥号—愍。
但毕竟爱子心切,朱元璋随后指定王氏为儿子殉葬。
《明史·秦王传》载:“(秦王)其妃为元河南王王保保保女弟...洪武二十八年秦王薨,...王妃殉。”
王保保大概在洪武九年前后已经病逝,且北元残余势力经过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战役,已基本被肃清,所以王氏的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元史》,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套装限时4.38折抢购~
关于《朱元璋》中的大虎、二虎这两个角色,杜撰是一定了,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可以查到一点的。
比如所谓的大虎,在接小明王回京时让船翻覆,这件事是德庆侯廖永忠干的,只不过在那个事件里,廖永忠可没有那么好的觉悟,硬挺着不死。最后被老朱找了个碴给干掉了。
那个二虎所干的一些事怎么看怎么感觉是大内亲军都督府(比较有名气的叫法:锦衣卫)的职责,至于那个人,大概是第一代锦衣卫都指挥使,不过不知道他的名字。
扩展资料:
朱元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后又遁入空门。他走投无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一步步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创建了明朝。
在1993年播出的电视剧《朱元璋》,由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吕齐老师饰演朱元璋。
此剧讲述了朱元璋从一个红巾军的大元帅成为大明朝一代开国君主的故事,也讲述了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后,为稳朝纲保社稷如何杀尽功臣良将、废宰相,集皇权于一身的故事。
此剧没有将人物脸谱化,也没有对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是将朱元璋还原为一个真正的人。做元帅时,他宅心仁厚、与那些出生入死的大将们情同手足,登上皇位后,他变得多疑、心狠,让功臣的血染红六朝金粉地。然而作为丈夫,他与马皇后却始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相互信任。
朱元璋这个传奇的明朝的开国大帝,在稳固江山后,独自坐在龙椅上,是否会怀念曾经那个单纯、快乐的小牧童呢?狼烟烽火、江山社稷、朝纲权术……不过是牧童的一场梦罢。
参考链接:?-朱元璋
历史上,和尚起义做了皇帝的,首屈一指的就是朱元璋了。在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之后,自然也怕别人来抢他的皇位,于是,刚当上皇帝不久,就有许多一起并肩作战的功勋臣子们死在他的手下。
但是汤和的命运却不一样,汤和主动交出兵权,年过70了还整日花天酒地、广纳妻妾,朱元璋听说后,让他善终了,还让他的子孙享受了200多年的富贵。
汤和和朱元璋两人相见,是在为郭子兴效力的时候。朱元璋来投奔郭子兴,但却并没有受到大家的热情对待,大多数人都不待见他,除了汤和。虽然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职位也比朱元璋高很多,但他却甘为朱元璋的手下,对待朱元璋异常的恭敬。或许是汤和为人本就谦恭,而且还和朱元璋是总角之好,才会如此。
随后,朱元璋亲自带兵打仗,汤和和徐达一起成为了朱元璋征战道路上面的重要角色。在随后的战役中,汤和一直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创下了许多战绩。
在攻占常州后,汤和奉朱元璋之命镇守常州,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抵御下游张士诚的骚扰。汤和可谓尽心尽力,在汤和的镇守之下,该城像铜墙铁壁一样,多次击退了张士诚的入侵。在这件事情上,他受到了朱元璋的信赖。
但人无完人,汤和也曾经犯过大错,甚至差点招致杀身之祸。汤和喜欢喝酒,也可以说是借酒浇愁。有一次汤和向朱元璋奏事,但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允许,汤和内心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于是就去喝酒。酒后说自己在常州可以随时向张士诚投诚。偏偏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话不知怎地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虽然没有明面处罚汤和,但却在心里记了一辈子。
随后,汤和和朱元璋一起平定了张士诚,消灭了方国珍和陈友定。明朝建立后,在一次战役中,汤和因为个人原因延误了战机,这令朱元璋很生气。后来,在汤和伐蜀归来后,朱元璋故意不给他公爵的职称。或许是自知理亏,对于这件事汤和并没有反抗,而是更加虔诚地为朱元璋服务。看在汤和识相的份上,后来朱元璋还是将公爵的职称给他了。
但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大度的人,汤和的错误一直都被朱元璋记在心上。比如,在给唐河的丹书铁券上,故意将汤和之前在常州的狂言写在了上面,说是为了给汤和的后代提供警钟。
之后,汤和表现得越发恭顺。他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兵权,告老还乡。但这样并不能让朱元璋彻底对他放心,于是他休而不退,主动替朱元璋分忧。譬如,在东南沿海清除倭寇,当时的他疾病缠身,但也主动为朱元璋走一趟。这件事情让朱元璋对他的欣赏大大加分。
但这些还不够,他不但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自己的家人。为了让朱元璋真正彻底地对他放心,他出卖了自己的老战友李善长。在他得知李善长与叛臣胡惟庸勾结时,他果断地将这些事情告诉了朱元璋。最终,李善长一族被灭门。
汤和年事已高,不久之后中风了。但他仍然领命去朝见朱元璋,在朱元璋确定他真的中风之后,特许他告老还乡。但汤和在老家也没有闲着,他广纳妻妾、宴席不断,每天花天酒地。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消除朱元璋对自己的戒心。
当时,朱元璋看着自己昔日的战友,流着口水,只能躺在椅子上,心中泛起了酸楚。他知道没有汤和,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于是在汤和死后,朱元璋一直厚待汤和的后代,直到明朝灭亡。算起来,汤和的子孙享受了200多年的富贵。
纵观古代,开国功臣能够善始善终的,真的不多。而汤和立过屡屡战功,却懂得在朱元璋面前低下身段、战战兢兢,一方面主动解除兵权,另一方面装出享受生活的样子,让朱元璋放下戒备,终于能够善终,也让子孙后代跟着享福,着实不易呀。
这个被朱元璋誉为“与日月同辉,功贯古今第一”的将军是开国元勋徐达,徐达最后是病死的。徐达参加朱元璋的起义军是淮西24将之一,他被朱元璋称为开国第一功臣,是明朝的六位开国封王之一,并且排名第一。
徐达的出身很一般,他就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不一般的是徐达从小性格就很勇敢刚毅,徐达在22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当时郭子兴和朱元璋的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在加入起义军之后,作战非常勇猛,才能迅速凸显出来。在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战,徐达立下了大功。
在那之后徐达带领部队继续为朱元璋平定天下作战。后来朱元璋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作为徐达的副将,带领25万大军进行北伐,为了驱逐大元的残余势力。当时所用的口号就就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说法。一路上势如破竹,最终包围元朝的京城大都,元朝灭亡。在那之后,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是蒙古的残军仍在不停地袭击明朝的边界。
当时元朝的大将王保保还拥有很大势力,部下号称十万,驻扎在太原。徐达在晚上带领奇兵夜袭王保保的军营,身先士卒打败王保保。在那之后,徐达并没有直接回到京城,又奉命带领个将军远征边疆,一直等了三年才回到京城。后来,在洪武17年,徐达背后生了背疽,在第二年病情加重去世,徐达的葬礼很是隆重,朱元璋亲自参加,把他封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列为中山王。徐达一生有勇有谋,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朱元璋誉为明朝的万里长城,他能够安抚士兵,能够和部下一起同甘共苦,手下的士兵都非常尊敬他,并且更能约束好部队的纪律,没有造成兵祸,很有大将之风。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8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老王说陇史丨林森给甘肃的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