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小天说历史 2023-09-21 17:54:24

为了蜀国的建立,无数人花费了一辈子的青春,乃至是付出了生命,但是蜀国也不过仅存了40多年。可惜的是刘备这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诸葛亮尽心辅佐了十多年,但是最后也落下了一个灭亡的结局。刘备英明一世却生了一个糊涂的儿子,刘禅果然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就这样葬送了蜀国的大好基业,自己都没有拼命的去抵抗,反而是投降了,让蜀国很多人遭到了毁灭,为了一己之私,罪该万死。

而当时有很多人在想,要是魏延还活着的话,可能结局就不是这样的,在北伐期间,魏延还曾经提起过,奇袭子午谷计划要是实现的话,蜀国就可能统一天下了。那魏延要是在的话,真的会让蜀国继续延续下去吗?这个答案就是否定了。(根据三国志去讲述)

刘禅就是一个根本扶起来的阿斗,魏延也没有太大能力,诸葛亮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魏延又怎么能够做到呢?更何况当时蜀国的命数已经尽了,在大势所趋面前,魏延就算有通天能力,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

首先是刘禅想要投降的,就算魏延在这里也没有办法阻止。

当初可是刘禅投降的,姜维当时还在拼命的抵抗,如果刘禅不投降还是可以继续保留下来的,但是刘禅一枪都没有打,直接把蜀国所有的基业都送给了魏国,让邓艾成了这个战役中占最大便宜的人。姜维气的要死,差点就是自杀了,但是他还没有放弃,还要寻找时机去反叛,并且联系了当时魏国大将钟会,可惜最后也失败了。

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

魏延劝说不了刘禅不投降。姜维可是诸葛亮最看重的人才,这个可是在他心目中比姜维更加的重要,姜维最后都没有办法改变刘禅这个投降的事实,他魏延又怎么能够保证劝说刘禅不投降呢,除非诸葛亮还活着,这个还是有机会的。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

杀掉魏延其中责任就是在于刘禅,就是因为刘禅对魏延不放心,魏延得不到重用。当初魏延和杨仪闹矛盾,但是最后刘禅选择偏袒了杨仪,让杨仪掌握了权。魏延面对如此情况只能逃走,可是最后也被杨仪所杀了,这一切都在刘禅眼里,要是没有刘禅的意思,魏延又怎么能够死呢?最后杨仪杀了魏延之后,刘禅都没有责怪杨仪,反而放了他。

其次,魏延能力也不是很强,与众人不和,否则也不会早死,自然也做不到力挽狂澜拯救蜀国

魏延可不是诸葛亮,没有强大的领导能力。从当初魏延和杨仪的相争中可以看出,魏延不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要是他能够一直忍耐下来,不得罪这些人的话,魏延或许就能够使蜀国保留下来。当初诸葛亮还是对魏延抱有很大希望的,让魏延掌握了一定的军权。

孙权: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魏延与众人不和,最后被杀。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应该做的就是和大家和睦相处。毕竟蜀国当时的国力还是尚未虚弱,诸葛亮一死,势必是比较混乱的,他们两个去争斗的话,皇帝又怎么能够放心下来,势必是要选择一个人。但是魏延可能觉得自己地位实在是太高了,在皇帝心目中一定会选择魏延,可是没想到皇帝会选择偏袒杨怡。而当时也没有人去保魏延,可以见他是多么不得人心啊。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魏延脾气不好,太容易冲动,不是成大事的料。要是当初魏延看到这样的情况,能够耐心下来,先和刘禅讲清楚就行了。可是魏延却直接想要去杀杨怡,杨仪当时可是朝廷命官,而且手握很大的权力,这明摆着就是送死,而且杨仪也有理由说魏延是造反的,毕竟这两个人象征这么久,自然是有对方的把柄在手里。要是蜀国真的一直在魏延手里的话,怕是可能会更快的灭亡。

最后,蜀国的气数已尽了,蜀国必亡

刘备和诸葛亮皆死,蜀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活着,可以保守国平安。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虽然苟延残喘下来,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就算姜维一直北伐,继承诸葛亮的意志,可是诸葛亮做不到事情,姜维又怎么能做到呢?但是北伐却惹怒了很多人,连年战乱使民不聊生,就算魏国不去攻打蜀国的话,蜀国也迟早是灭亡的。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虽然是三国演义的开头的一句话,但是却非常的有道理,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会起来,不可能一直延续下来。就算是分裂了,也迟早有统一的时刻,而这个统一的时刻就是蜀国灭亡的时刻。

蜀国必亡。要是蜀国没有打败魏国的实力,那么迟早也会被魏国打败的。人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人们早就已经厌倦了,多么想要过上和平的生活,所以统一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蜀国是统一不了天下,那么上天就选择了魏国来统一天下,一切选择皆有定数,蜀国是改变不了的。

在这些种种的条件下,蜀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魏延也是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人也是没有办法改变。早在刘备的时候已经就注定蜀国的灭亡了,蜀国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能力,只能被别人灭亡。而刘禅是比较幸运的,能够让蜀国继续延续了很多年,最后选择了让蜀国投降,自己安享晚年,对于刘禅来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所以一切都是有其道理,历史根本的原因在很深处,慢慢的等待人们的挖掘。

你们认为魏延该不该早死呢?

蜀汉第二位皇帝:安乐公刘禅,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禅出生

,是刘备的正室甘夫人所生。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而逃,襁褓之中的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禅被继母孙夫人携返东吴时被张飞和赵云截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立其为王太子。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武侯辅政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年,刘禅册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这一年,蜀汉国内叛乱四起,先有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反叛,后有夷王高定起兵。诸葛亮为稳定形势,派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与孙权修好。建兴二年(224年)春,致力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丞相诸葛亮率军征讨南方四郡,四郡都被平定,于是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二郡合为云南郡,又分建宁、二郡合为兴古郡。十二月诸葛亮班师回成都。从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多次北伐与曹魏交战,双方互有胜败。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渭滨病逝。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不和,领兵互相攻打,魏延兵败逃走;杨仪斩杀魏延,统率各路兵马撤回成都。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

独掌朝政

建兴十三年(235年)正月,中军师杨仪被贬为庶民并迁住汉嘉郡。夏四月,升蒋琬为大将军。建兴十四年(236年)四月,刘禅前往湔县登临观阪,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归成都。同年,武都氐王苻健请求投降蜀汉,刘禅派遣大将军蒋琬及张尉前往接应,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却不见苻健前来,蒋琬对此非常担忧。张嶷估计说:“苻健请求归降很真诚,一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平时听说苻健的弟弟很狡诈,而且胡人不可能一起来归附,恐怕有叛变的情况,所以滞留在半路上。”几天后,苻健弟弟果然带四百户人众投奔魏国,只有苻健前来归顺,刘禅将他们全部迁往广都居住。

延熙元年(238年)正月,刘禅立前皇后之妹张氏为皇后。

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立皇子刘v为皇太子,皇子刘瑶为安定王。十一月,大将军蒋琬率军出成都进驻汉中。延熙二年(239年)三月,刘禅下诏,升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延熙三年(240年),越隽郡当地夷人作乱,刘禅派遣张嶷前往平定叛乱,并对越隽郡进行开发,打通越隽郡与成都之间的道路。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马蒋琬大造舟船,准备沿汉水、沔水东下,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刘禅召集朝中大臣对此事进行商议,朝议以为,水路出兵虽然容易,但若是失败不容易撤退。于是,刘禅派遣尚书令费t、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对蒋琬进行劝说。蒋琬与费t、姜维商议后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以与其连结,于是又给刘禅上书。这次刘禅同意了蒋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传圣旨,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连结羌胡的事情。马忠回超后,刘禅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延熙八年(245年)八月,皇太后吴氏病逝,刘禅将皇太后合葬于先帝惠陵。

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不认识蜀中道路而迷路,因为山路难行,夏侯霸下马步行走破了脚也还是找不着路。刘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接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景耀元年(258年),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景耀五年(262年),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国亡投降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

臣都不知道此事。同年夏,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

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安度余生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历史评价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e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司马昭:“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薛:“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李密:“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孙盛:“①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②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

李特:“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常璩:“主非中兴之器。”

张[:“刘禅懦弱,心无害戾。”

王崇:“后主庸常之君,虽有一亮之经纬,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焉可括天下也。”又曰:“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易成禽。禽艾已讫,复还拒会,则蜀之存亡未可量也。乃回道之巴,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兵分家灭,己自招之。然以钟会之知略,称为子房;姜维陷之莫至,克b筹斥相应优劣。惜哉!”

裴松之:“刘禅凡下之主,费t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朱敬则:“若乃投井求生,横奔畏死,面缚请罪,膝行待刑,是其谋也。马上唱无愁之歌,侍宴索达摩之曲,刘禅不思陇蜀,叔宝绝无心肝,对贾充以不忠之词,和晋帝以邻国之咏,是其才也。纵黄皓,嬖岑昏,宠高壤,狎江总,是其任也。剥面凿眼,孙皓之刑;弃亲即雠,高纬之志。其馀细故,不可殚论。听吾子之悬衡,任夫人之明镜。”

陈世崇 :“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

俞德邻:“禅以暗弱之资,而又惑于阉竖,使无此谶,其能与魏争乎?”

郑玉:“①孔明盖社稷之臣也,今刘禅昏愚暗弱,纵使伊尹阿衡、周公辅相,亦必危亡而后已,虽百孔明,如之何哉?”“②孔明既死,刘禅卒就擒缚。及其入魏,屈辱百端,略无愧耻。岂惟刘氏之宗社不嗣,遂使高祖、光武含羞地下,抱憾无穷。”

罗贯中:“①祈哀 *** 拜征尘,盖为当时宠乱臣。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②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潘时彤:“可惜三分鼎,空怜六尺孤。大权归宦竖,强敌问神巫。 斫石军心愤,回天将胆粗。山头曾学射,一矢报仇无。”

方苞:“亡国之君若刘后主者,其为世诟厉也久矣,而有合于圣人之道一焉,则任贤勿贰是也。其奉先主之遗命也,一以国事推之孔明而己不与,世犹曰以师保受寄托,威望信于国人,故不敢贰也。然孔明既殁,而奉其遗言以任蒋琬、董允者,一如受命于先主。及琬与允殁,然后以军事属姜维,而维亦孔明所识任也。夫孔明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马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即琬与允不相继以殁,亦长保蜀汉可也。然则蜀之亡,会汉祚之当终耳,岂后主有必亡之道哉!”

周寿昌:“五丈原头大星夜陨,至千载下犹有余恫。廖元俭、李正方俱为武侯贬退,侯死皆痛泣而卒。李邈何人敢为此疏,直是全无心肝。使非后主之明断,则谗慝生心,乘间构衅,恐唐魏元成仆碑之祸,明张太岳籍没之惨,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变矣。见疏生怒,立正刑诛,君子谓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蔡东藩:“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

轶事典故

名字由来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名字读音

刘禅中的“禅”字现今虽然有两个读音:“shàn”与“chán”。结合历史实情,读“shàn”的原因至少有三:

一、刘禅字公嗣。名、字相配是古人取字的惯例。仅以三国人物为例,就有诸葛亮字孔明,黄盖字公覆,周瑜字公瑾等等不胜枚举。若它读shàn,则和嗣字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禅一嗣,一让一继。

二、禅字的chán的读音和佛教有直接关系。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才刚传入中国,而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且道教与儒家思想极盛,佛教影响甚微,而且也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刘备笃信佛教。

三、刘禅字公嗣,刘禅名与字的意思就是继承的意思。同时,刘备在未有子嗣之前曾收罗侯寇氏之子寇封为义子,后改姓刘为刘封。刘封和刘禅合起来刚好组成“封禅”,但只是一种巧合。

流离乱世

《魏略》记载:当初刘备在小沛,未曾想曹操突然来打,慌忙逃跑丢弃家属,当时刘禅几岁,跟着人西入汉中被人卖了。建安十六年(211年),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因乱失散的刘备长子刘禅,遂养以为子,为娶妻立家,刘禅只记得其父字玄德。邻居有姓简的一个人,后来刘备攻下益州简某当了将军,刘备派遣简某到汉中和刘禅相见,由张鲁送归益州,刘备立为太子。

乐不思蜀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

:“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S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S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S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汉昭烈帝刘备

养父:扶风人刘括。

母亲:昭烈皇后甘夫人

后妃

敬哀皇后,张氏,张飞长女。刘禅为太子时立为太子妃。于223年立为皇后,237年去世。

张皇后,张飞次女。敬哀皇后死后,于238年正月立为皇后。蜀汉灭亡后,随刘禅到洛阳。

王贵人,刘禅后宫,刘v生母。

李昭仪,刘禅后宫,蜀汉灭亡时自杀。

子女

见于《三国志》记载的有以下七人,其中刘v于蜀汉亡后被杀,刘谌于亡国当日自杀,其余投降并与后主同时被迁往洛阳。在永嘉之乱后“子孙绝灭”。

长子刘v,延熙元年(238)立为太子,蜀汉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

次子刘瑶,延熙元年(238)封安定王,蜀汉亡后投降。

三子刘琮,延熙十五年(252)封西河王,景耀五年(262年)病亡。

四子刘瓒,延熙十九年(256)封新平王,蜀汉亡后投降。

五子刘谌,景耀二年(259)封北地王,曾反对谯周降魏的提议,但被刘禅拒绝,遂于蜀汉亡国当日自杀。

六子刘恂,景耀二年(259)封新兴王,蜀汉亡后投降。继承了刘禅的安乐公爵位。

七子刘虔,景耀二年(259)封上党王,蜀汉亡后投降。

兄弟姐妹

义兄:刘封

姐姐(或妹妹):两人,在长坂坡被曹纯所俘。

弟:乡侯刘永

弟:安平悼王刘理

墓址 公元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由于洛阳市文物部门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致使刘禅之墓已经夷为平地。

艺术形象

歇后语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刘禅画像阿斗的江山——白送乐不思蜀

对着赵云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司马昭试探投降刘禅——乐不思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2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