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大名鼎鼎的《史记》有写错的地方吗,哪些地方出了错漏

历史大学堂 2023-09-22 00:24:40

在《孟子·尽心下》中有这么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这里的“书”,指的是《尚书》,《武成》则是《尚书》中的一章,所以这句话的本意是“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章,只取其中的两三个竹简。”《尚书》,是一本史书,而《武成》的内容则是关于武王伐纣,血流浮杵。

这句话也可以推而广之,适用于大部分史书,道理很简单,一来人力有时而穷,史书的编写者无论多么用心,由于种种原因,难免还是会出现疏漏。

其次则是后人有意或无意的修改,使得本来无错的内容出现错误。有意的修改自不必细说,古往今来并不少见,而无意的修改也同样不少,譬如开篇提到的那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现在这一句的意思完全是教导孩子们不能全信书本。和原意相去甚远,但这并未有意为之,仅仅是流传过程中的自然流变。

上图_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那么,书回正题,既然史书很难没有差错,号称是史界离骚的大名鼎鼎的《史记》,又有没有错漏呢?

这当然是有的,《史记》被篡改的内容不少,而且,由于秦朝本身信奉法家,和儒家结怨甚深,所以有关秦朝的历史,更是被篡改的重灾区。

譬如说李斯和二世的死,书中记载简直称得上一句离奇曲折,尤其李斯之死,更是有明显的前后矛盾,实在难以信服。而关于“指鹿为马”一事,其发生时间更是奇怪,此时秦二世应该已经被杀了,又何来“指鹿为马”呢?

这些脱漏之处,我将在下文中一一叙述。

上图_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所献“别黑白而定一尊”之万世国策

一、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一事在《史记》多有提及,无论是《秦始皇本纪》或者《李斯列传》中,都有记载,这本身即有刻意之嫌,“指鹿为马”只是一件小事,而非事关天下的军国大事,又何必分别在两处记载呢?

而在《秦始皇本纪》中,当先一句“八月已亥,赵高欲为乱”。这一句更是奇怪,秦汉史料的搜集流传非常困难,能指出具体月份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能精准到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震动天下的军国大事,试问,“指鹿为马”这一件小事何德何能与这些事并列呢?

而翻阅《秦本纪》还有更加奇怪的事情,秦朝诸位皇帝,从孝文之后,每位皇帝的祭日都有记载,唯独少了秦二世。

“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

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九月辛丑,葬”

那么,秦二世是什么时候驾崩的呢?在《秦楚之际月表中》有记载,是“二世三年八月,赵高杀二世”。

上图_ 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名胡亥

指鹿为马是什么时候呢?是二世三年八月已亥,这两件事是同一月发生的,请问,赵高何必要在杀二世的前十天,用这么一个愚蠢的办法试探群臣呢?

但假定“指鹿为马”一事为后人故意篡改而来,那么反而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八月已亥”之后原本并非是所谓的赵高指鹿为马,而是“赵高杀二世”。

也正因如此,《秦本纪》中才会唯独缺少了秦二世的祭日。

上图_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

二、 邯郸献姬

吕不韦“以吕易嬴”有伪,已是学界定论,众多学者都论证过吕不韦所献赵姬是否已有身孕,也就是始皇究竟是否出自吕门上。

其实邯郸献姬本身有着更明显的脱漏之处,首先我们看一下原文“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子楚向吕不韦索要赵姬,吕不韦略有犹豫随即就将赵姬送出,可见赵姬身份之低下。

但继续向下看,“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在这里,赵姬摇身一变,又成了赵国的豪家女,试问,赵家这种敢于对抗赵国的家族,其宗女又怎么会沦为吕不韦的姬妾,被转送犹如货物呢?

上图_ 《二十二史考异》又称《廿二史考异》,中国训诂书,清代钱大昕(1728—1804)撰

清代钱大昕所做的《二十二史考异》中就发现了这个矛盾,并提出了一种解释“盖不韦资助之,遂为邯郸豪家”。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吕不韦本身也只不过是个略有家资的商人罢了,世家豪家,吕不韦巴结都来不及,怎么能在挥手间造就一个豪强呢?

因此,赵姬被如同货物般转送和赵姬是赵豪家女两条记载,是前后矛盾的,司马迁写史的基本逻辑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为了上下文的逻辑自治,他甚至可以自行修改史实,例如将为燕谋齐的主角由苏秦改为苏代。因此,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绝非司马迁本人手笔,是很明显的后人篡改。

可能的篡改者太多,例如被秦始皇强行迁移的世家豪强估计抹黑,又或者吕后执政时期的吕家自证高贵,是秦皇之后。

上图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三、尉缭评秦王

“秦王为人,峰长目, 挚鸟膺, 豺声。少恩而虎 ,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这是秦汉史料中极为稀少的关于秦始皇相貌及性格的直观描写,也因此,成为了各个学者引用的高频语句。同时,这也是史记中唯一一次记载尉缭。

我们今人研究史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叫做孤证不举,因此,史记中仅仅记载一次尉缭在我们眼中就显得很突兀。

在深入的研究之后,发现这其中确实有一些问题。

这个问题在于“时间”,今本《尉缭子》开头即有记载“梁惠王问尉缭子”。按照《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梁惠王死于公元前335年,而上面这段评价的时间是始皇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37年。前后相距82年之久,除非尉缭能活个130往上,他才能轻易的纵贯梁惠王和秦始皇两段人主。

上图_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

由于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今本《尉缭子》是伪作,因此对这个问题不做讨论,但近年来在银雀山汉墓中出土《尉缭子》,其内容与今本相同,排除了《尉缭子》为伪作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尉缭子》与《史记》关于尉缭的记载,必有一假。研究《尉缭子》的内容,可见其内容多有吴起等战国时人,因此尉缭其实是梁惠王时人的可能性更大。

而《史记》全篇仅记载尉缭一次,也十分可疑。虽然不能确定,但这段记载是后人为故意抹黑秦皇的概率较大,也就是后人篡改《史记》之内容,其实本无此记载。

至于原因,非常简单,无论是汉朝统治者还是讨厌法家和始皇的儒生,都有足够的理由来做这件事。

上图_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

四、结语

对于《史记》已在学界被确切指出的错漏,还有很多,但碍于篇章,再次不多赘述,对于秦汉史的研究而言,《史记》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有关秦朝的史料非常匮乏,因此,对于秦朝的研究,《史记》几乎是最主要的研究文本。

但由于汉朝政府以及后人有意的窜改,其脱漏窜乱也十分严重,班固的《汉书》中就指出,司马迁的《史记》有“十篇缺”。裴骃《史记集解序》也说过“考校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

关于《史记》的考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的重重矛盾和诸多疑点,还等待学界能给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未定君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史记》 司马迁

【2】《秦汉史》 吕思勉

【3】《先秦诸子年系》 钱穆

【4】《说赵高不是宦阉——补《史记•赵高列传》》 李开元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名鼎鼎的意思是什么

大名鼎鼎的解释 [well-known;celebrated;famous]形容 很有名气的 一位大名鼎鼎的实业家 详细解释 名气很大。 《官场现形记》 第 二四 回:“你一到京 打听 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鲁迅 《伪 自由 书·“人话”》 :“这毛病,是连 法布尔 做的大名鼎鼎的 《昆虫记》 也是 在所不免的。” 马南邨 《燕山夜话·学问不可穿凿》 :“古来不管何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凡是学问不踏实,而有穿凿附会之病者, 几乎 没有不闹笑话的。”词语分解大名的解释∶某人的正式 名字∶对方名字的敬称 ∶显赫的名气详细解释.谓尊崇的名号。《逸周书·谥法》:“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朱右曾 校释:“名谓号諡。”《史记·陈涉 世家 》:“且壮 鼎鼎的解释盛大声名鼎鼎详细解释. 形体 怠缓貌。《礼记·檀弓上》:“故丧事虽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故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 小人 , 君子 葢犹犹尔。” 郑玄 注:“鼎鼎,谓大舒。” 孔颖达 疏:“若吉事鼎鼎尔,不自严敬

《史记》漫谈(13)…有仇不报,以德报怨,是不是吃亏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少不了恩怨情仇。

中国的古话里,既有“有仇不报非君子”,也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孰对孰错,颇难定论。

就大多数人而言,恩将仇报,自然是不齿为之;有仇不报,则显得软弱无能。以前看李连杰版的《方世玉》,雷老虎常把“以德服人”挂在嘴边,那时就想,这是没能力报仇的人,给自己留的漂亮的台阶吧。人家都把你欺负成那样了,靠“德”怎么服人?还是得靠拳头。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桥段,总是会很燃。

《基督山伯爵》里三大仇人被依次狗带,《大汉天子》里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史记·楚世家》里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颠覆楚国、鞭尸楚平王;《Game of throne》里兰尼斯特家族的“有债必偿”,《琅琊榜》里梅长苏自残折寿、倾尽所有的终极复仇……

有仇必报,于情于理,都有足够的理由。即使是以仁义为先、鼓励利他的儒家,也在《论语·宪问》里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由此看来,《史记》里的这几则“有仇不报”的典故,便显得另类了。

-1-

第一则,出自《史记·晋世家》——

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19年后,终于等来了晋国的内乱,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杀晋怀公,自立为君。

一朝天子一朝臣。晋怀公的大臣吕省、郄芮担心会被新王所诛,计划先下手为强,把晋文公烧死。以春秋时期大臣作乱的成功率来看,对这阴谋毫无察觉的晋文公,绝对是凶多吉少。

这时,老天给了晋文公一个机会。

一个名叫履鞮的宦者知道了这个阴谋,想告诉文公。但麻烦的是,履鞮是文公的仇人,当年曾奉晋惠公之名,三番五次地追杀文公,还险些得手。

履鞮求见文公,文公拒绝,派人传话给他:“当年在蒲城,你那么卖力地追杀我,砍掉了我的衣袖。后来我去和狄国国君打猎,你又为惠公来追杀我。惠公和你约定三天到,你竟然一天就赶到了,也太快了吧?你仔细想想吧!”

言下之意,你当年追杀我的时候那么卖力,如今想靠这么个不知道靠不靠谱的消息就解脱前罪?

以常人而言,晋文公继位后,有足够的理由杀掉履鞮。但他不仅没报复,还给了履鞮申辩的机会。

履鞮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说服了文公。文公设计,将叛乱扑灭。

如果晋文公和大部分帝王一样,登上王位后先来个快意复仇;或者晋文公面对仇人分外眼红,无视仇人的建议,那晋文公的长期隐忍逃亡,只会落下个短命君王的笑话,更谈不上什么开创霸业了。

-2-

第二则,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襄公是个奇葩的大王,不仅和鲁国夫人通奸,还将鲁国国君灌醉后弑杀,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为躲避祸患,逃亡他国。

等到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又被雍林人反杀后,两位公子继位的机会来了。

当时的情形是,先到先得,就看谁能先一步赶回齐国。公子纠逃在鲁国,回国路远;公子小白逃在闾国,回国路近。

大名鼎鼎的管仲,当时还未和小白结缘,反而辅佐的是他的死对头公子纠。为了弥补自家主子在路程上的劣势,管仲使出阴招,抄近路在小白回国的路上设下埋伏,并成功地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袋钩。小白机敏,顺势诈死。管仲被骗,兴高采烈地回程报喜,公子纠以为胜券在握,便优哉游哉,不再全速前行。等到了齐国后傻眼了,小白早已登上王位,一代霸王齐桓公,就此现世。

新王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想那管仲老贼,一箭之仇,险些爆头,孰不可忍。齐桓公写信给鲁国,道:“管仲是我仇敌,我要把他剁成肉酱才甘心。”写完信还觉得气不过,立马发兵攻打鲁国。

这时,鲍叔牙发话了:

——“如果你只是想治理齐国的话,用高傒和我两个人就够了。如果你想称霸,非管仲不可。”

一边是毫厘之间的杀身大仇,一边是“可能”会有的霸业,如何抉择?

众所周知,齐桓公选择了后者。

如果从上帝视角来看,齐桓公的选择似乎很划算。但如果身临其境,在未来一片模糊之时,只靠着对某种可能性的期望,就抑制住“剁成肉酱”的冲天仇恨,何其难也。

-3-

第三则,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著名的尧舜中的舜皇,家庭环境何止是苦不堪言,简直是地狱般险象环生。

不知道这家人脑回路出了什么问题,父、母、弟三个人,都想把舜给杀了。

第一次,舜他爸(瞽叟)和弟弟(象)看到舜在仓库上面干活,立马放了把火,想把舜烧死。舜找了两根竹竿,用撑杆跳的方式,侥幸逃掉了。

第二次,舜下井干活,爷俩用土把井口堵住,想把舜给活埋了。两人都以为舜这次死透了,开心地回家分赃。象抢了尧皇赏给舜的两个老婆,爹妈抢了舜的其它财物。结果,舜在井道里找了个空洞,又逃了出来。

面对针对自己的两次致命谋杀,包括夺妻之恨,夺家之仇,舜同学的反应是:“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什么意思?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爱护兄弟,还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以德报怨的极致案例,莫过于此了。

-4-

这三则典故,讲的都是帝王、霸业,离寻常人家,显得有些距离。

故而,此文并非建议凡事都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做一个逆来顺受的小废柴。只是,提供一个角度——

这世上,有些仇不报,有些怨不怼,还真不一定会吃亏。

就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成佛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一切有情众生,对于成佛者而言,都是有恩的。

别人骂你、打你、坑你时,他们为自己造下了恶业,也为你创造了修善业的机会。以怨报怨,是放弃了善业的机会,而和对方造下了相同的恶业。

有人会问,都以德报怨了,那恶人谁来惩治,正义谁来伸张?

一靠法律,二靠因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人自有天收。

做惩奸除恶、替天行道的大侠,自然是热血男儿们共同的幻想。

做心怀慈悲、以德报怨的凡人,则算的上是现实中举重若轻、大智若愚的翩翩君子。

这样的人,或许反而不太会吃亏呢。

读书笔记:《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苏州人杰第一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杰地灵之地,那苏州的人杰是从哪一位先人开始?

太伯奔吴,成为吴国先祖。

太伯?吴伯?何许人也?

要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商末周初时期说起。

吴太伯是周太王长子。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姬昌有圣德,太王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三子季历,从而由姬昌接位。

古人的传位继承法是传给长子,轮不到三子季历,季历如果不能坐君主,就不能传位给儿子姬昌。

太伯非常孝顺,看出了父亲的意思,不想让父亲为难,偕仲雍出走,这样就能使姬昌顺利接位。姬昌果然不负众望,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使周族强盛起来的西伯周文王。

太伯之奔刑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而太伯奔吴,成为吴国先祖,称他为吴伯。

苏州与史记的关系

太伯为何名声如此突显?这要从《史记》的世家第一说起。

《史记》共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纪传体例,世家写诸侯、将相的世袭传承。

世家篇第1篇,就是吴太伯世家第一。

放到一个序列的第1篇,是非常重的地位,为什么把吴太伯放在30世家的首篇?推崇至高的品德,礼让精神。

泰伯、仲雍都是为遵父命,以孝为先而生让,故让由孝而生也,三千多年来,“让德”二字一直延袭至今,周武王追泰伯为吴伯。

孔子赞太伯礼让,曾感叹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苏州的泰伯高义传承

苏州建有泰伯庙,位于姑苏区阊门内,下塘街,泰伯庙为纪念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为江南地区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之一。

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

康熙四十四年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

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至德桥俗称泰伯庙桥,梁式,桥墩仍为石砌,桥面已有改动。

过桥迎面耸立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纹,横额镌“至德坊”,为光绪二年巡抚吴元柄所书。

苏州于2009年修复重建泰伯庙,总占地面积7492平方米,分东、西两路。东路为泰伯庙主路,用于祭祀泰伯,主殿至德殿展陈内容主体为泰伯、仲雍、季札三尊塑像。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至德的精神为历代人们所景仰,一个社会的繁荣与道德的高尚息息相关。

正如儒家提倡的三不朽的人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立德乃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1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