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气少女QMQ
慈禧太后,又称叶赫那拉·杏贞,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孝钦皇后。据稗官野史记载,当年努尔哈赤灭亡叶赫部,其首领曾发毒誓宣称,叶赫那拉氏的女人终有一天会覆灭努尔哈赤所打下来的江山。
晚清风雨飘摇,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入侵,在慈禧死后三年,最终被共和所取代。于是此誓言又被重新提起,人人都说慈禧太后就是那个灭亡大清的叶赫那拉氏的女人。世人感到好奇,慈禧到底是何许人也?真的是她让清朝走向灭亡的吗?
一、 初入皇宫,享尽荣宠
咸丰二年,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入宫选秀,本就长相可人的她经过一番精心装扮,一下就吸引住了咸丰帝的目光,钦为后宫中的兰贵人,位份仅低于皇后钮钴禄氏。十九岁那年,因为咸丰帝的宠爱,叶赫那拉氏又从贵人升为嫔,号懿嫔。
与前朝康雍乾诸帝不同,咸丰帝的子嗣并不多,直到登基的第五年,仅有丽妃诞下的一个格格。1856年,叶赫那拉氏顺利产下一个阿哥,咸丰帝对她宠爱有加,于是又将其晋封为懿妃,此后不久又成了贵妃。
贵妃叶赫那拉氏享有盛宠,膝下又育有皇子,宫内宫外的人都对她敬重三分。一人受宠是全家族的荣耀,皇帝也格外器重叶赫那拉氏的人,不仅如此,她还将自己的妹妹也带进皇宫里,咸丰帝下旨,赐婚叶赫那拉·婉贞与醇亲王为嫡福晋。这位嫡福晋就是后来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的生母。
咸丰帝没有办法,只有狼狈出逃,带着皇后、懿贵妃还有年幼的皇子一路跑到了承德,与当年被金人掳走的宋帝相比,咸丰帝的处境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天子的荣耀和朝臣的期盼都没能再唤起咸丰帝心中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感,对于此刻的他来说,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愿望。
临行前,咸丰帝曾让恭亲王处理京师事宜,经过几番周旋,割地、赔款、开放口岸这些条件终于换来英法的撤兵。京师不断来奏,希望天子回京主持朝政。但咸丰帝已无心再返回京城。叶赫那拉氏就是这个时候接触到朝中事务。咸丰帝不愿意批阅奏折,命慈禧在一旁阅读奏折然后做标记,然后再传给军机大臣。这个时候的慈禧也仅是一个代笔的幕僚,称不上是武则天式的女政治家。
1861年,咸丰帝崩逝,爱新觉罗载淳即位,年号祺祥。生母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钴禄氏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从此开始垂帘听政。
三、政变上位,独揽大权
八大臣称太后垂帘听政违背祖制,坚决不肯实行。恭亲王联合两宫太后发动政变,一举扳倒八大臣,肃顺被处死,载垣、端华也被迫自尽,改年号为同治,从此朝中再无反对之声。这就是着名的"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
政变之后,清廷政局大变,两宫太后与恭亲王独揽大权。但是不久后,内部的分裂就显现出来,慈禧越来越不满意恭亲王的权势熏天,在翰林院的弹劾下,下旨罢免了恭亲王的全部职务,虽然他极力挽回,但是还是失去了议政王的称号。从此,慈禧太后真正成为紫禁城中权力最高的女人。
四、正面的作为虽然知道清廷已是朽木,终会腐烂,但是慈禧太后在位期间也曾试图延长大清的命数。
(1) 重用汉臣,洋务革新
同治年间,慈禧太后秉承先前肃顺的做法,重用汉臣,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又整顿吏治,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平叛各路农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同时,她又重用洋务派,大力支持他们发展军工业、民用工业,这场"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深深影响到后来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一点上,慈禧的确是做了明智的选择。
纵观慈禧的一生,从帝王的宠妃到政治家,从深宫走到庙堂,她走的每一步都是在时代的裹挟下向前的,我们不可否认她有许多过错,但也不应该只将一个女人作为抨击旧制度的靶子。至少在她的政治生涯里,她虽独揽大权、在外交上犯过不少过错,但她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也争取过重生的机会。
参考文章:1. 《慈禧太后的政治上位与人生败笔》,刘大胜2. 《慈禧:从"女人家"到政治家》,叶曙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3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突然发现,港剧警匪片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