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每日一练:良渚古城到底是不是古城

老丁侃地理 2023-09-22 03:50:16

班级年级团购加微信121869236

2019年7月6日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内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向世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修建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通过平原低坝和谷口高坝两级水库将水拦蓄形成湖面,用“草裹泥”(用草把泥土裹成长圆形)堆筑水坝,外覆黄土,体现了良渚先民的聪明与智慧。下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良渚古城外围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洪和灌溉 B.蓄能和提水

C.护城和旅游 D.排水和养殖

5.推测良渚先民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季节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知识链接:

从2007年底宣布发现良渚古城墙以来,就存在着争议。异议学者绝大部分是非田野考古工作者。他们可以被称为"良渚古城怀疑论者"。良渚古城怀疑论者主要的攻击点,放在城墙的构造上。他们认为部分"古城墙"夹河而建,无此先例或后例;"古城墙"系垒土而起,有夯筑技术而不用,令人生疑;"古城墙"两边系缓坡,无阻敌作用;"古城墙"过于宽大(个别地段宽至百米),显然不像正常的城墙;"古城墙"不是整体一次性建成,而可能是由各个时期的不同堤坝碰巧凑合成圈,等等。他们的意图是:只要否定了"良渚古城墙"的最基本功能--"御敌","良渚古城"自然就因为站不住脚而倒下去了。

"良渚古城墙"的发现者和扞卫者们则强调。从他们的田野考古专业眼光来看,古城墙系整体一次建筑而成,合围成一个闭合墙圈,这是不容讨论的。至于为何其墙基如此宽大(最少有四、五十米,个别地段有宽到上百米的),其坡度之小十分便于自己或敌人自由上下,那是另外的问题。也许,当年城墙顶部建筑有栅栏,可以御敌。其实,从现存的江南城市遗迹来看,多有"高墩台"这样的垒土堆,这样的"高墩台"是适合在水网地段人群居住和起防御作用的。

以上分别是纸上考古专家和田野考古专家对良渚古城墙的看法。下面谈谈从天文考古角度对良渚古城墙的看法。

从天文考古与文献结合的角度观察良渚古城墙,那么,这个田野考古专家们所谓的"古城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所谓的"古城墙",其实是古代天文学所谓的"四陆"。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为"四陆",即东陆、南陆、西陆、北陆。"陆"就是"陆地"、"陆道",即高于河流湖泊水面的平地,是与"水"相对的事物。《说文》:"陆,高平地","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古人把日月五星行走的道路想象为陆路。《易纬通统图》:"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日行南方赤道曰南陆,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日行北方黑道曰北陆。"《河图录运法》:"日有四陆,月有九行。"《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行以成阴阳寒暑之节。"对比古人的说法,我们看到"良渚古城墙"确实与它两边的水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已证明,"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共发现了六座水门(两座在"北城墙",两座在"东城墙",两座在"南城墙")。从2007年11月到2011年六月,尚未发现陆门。由此可见,良渚古城内外皆为水面。那么,"良渚古城墙"其实是用水衬托出来的"陆"。古人可能认为,"陆"就是由上层的土壤和下层的基岩叠加而成的事物。所以我们看到"良渚古城墙"在生土层上平铺了一层石头(这可能代表基岩),而后堆土(这可能代表土壤)。它的堆土完全是自然形状的堆土,没有在两边竖立木杆和木板,没有在两排木板之间填土并夯实。而御敌性质的城墙,显然是"版筑"的,内外立面(或至少是外立面)都和地面形成接近90度的夹角,以增加敌人攀爬翻越的困难程度。因此,"良渚古城墙"很可能不是御敌性质的"城墙",而是"四陆"。

那么,为什么"良渚古城墙"要建成"四陆"的形状呢?那因为它是一个礼仪设施,其用途是模仿日月五星的巡天之旅。因为,从天文考古学结合文献学的角度看,良渚古城的主人是天皇。天皇与中国版图内的众多强力部族首领是结盟兄弟的关系。天皇、皇后与众多结盟兄弟的关系就如同日月五星之间的关系,即天皇对应太阳,皇后对应月亮,各地诸侯对应五大行星。《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夹日月以行",实际上是指天皇与其结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从牵牛星出发,开始了中国文明历史(牵牛星是良渚古城的分野星)。因此,"良渚古城墙"应该是远古的"中国"成立的盛大仪式上专用的特殊礼仪设施,是特意提供给天皇、皇后和各地结盟兄弟一起模仿日月五星巡天之旅所走的"四陆"。天皇和各地结盟兄弟通过一起行走四陆而表示出部族的和谐一致对于"中国"以农立国的重大意义。

也许有人可以怀疑在天皇时代,即在2600 BC时代,中国是否真的有了二十八宿(其中包括牵牛星)。二十八宿的汉字版颁行于少昊时代(见《路史》)。少昊时代也就是黄帝时代。黄帝时代在2300 BC,距离天皇时代只有300年,相当于我们和清朝初年的差距。既然少昊时代已经有了以汉语汉字表达的二十八宿,那么,距离少昊只有300年时间的天皇时代有一个古越语版的二十八宿应该也是正常的。

4.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工程是古代修建的,肯定不是为了旅游,从图中看是蓄水,而不是排水,蓄水最可能的功能应该是防洪和灌溉,而不是蓄能。

5.修建水利工程应该是在枯水期,所以是冬季。还要用草裹泥,秋季时草长的最高最旺,开始割草,冬季使用。

4.A 5.D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45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