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王扶之回乡寻亲,与赶驴车老汉闲聊,发现他就是自己的父亲!
南方开讲:一样的军史,不一样的品读!
王扶之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五岁的时候妈妈就逝世了,留下了他和爷爷、爸爸相依为命。王扶之的爸爸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出息过人,但因为家里实在是贫苦,一直都很孝顺父亲的王扶之不想要他那么辛苦,王扶之在私塾里学了三个月后便辍学了。后因家中日益窘困,父亲只好背井离乡到延安的一家远房亲戚的地主家打工,从此王扶之就成了地主家的一个小放牛娃。稍大些,就轮流到附近的一些富裕农家打工。王扶之就跟着爸爸一起打工赚钱,做农活。当时有很多反动军在对抗敌人,但王扶之觉得他们不靠谱,后来遇到红军照顾老百姓,为老百姓干活,他便也想成为红军的一员。当时王扶之虽然只有12岁,但已经有一米六的身高了,看上去像十六七岁。于是,王扶之便和父亲说要参军,但是父亲觉得儿子太小了不能参军。
可王扶之没有听父亲的,他想离开这一穷二白的家,去当红军打鬼子。于是瞒着父亲和爷爷他就偷偷地跑去参军了,只是王扶之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么一走就是30年。
后来,王扶之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胜利后,王扶之想起自从自己当兵以来,就再也回家看过自己的父亲,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在不在。王扶之决定要回一趟故乡寻找老父亲,就这样他让警卫员给自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二人就急忙忙地踏上回乡之路。
一路上,王扶之迫切希望自己的老父亲还在人世,尽可能地多给他补偿,于是,大包小包买了很多的礼物。离家乡越来越近了,王扶之就越是激动。
走进了乡间小道,他们不得不下了车子。因为买的东西实在过多,两人提不动了,只好站在路边休息一会儿,刚巧有一位老人赶着驴车经过,于是,招手请老人捎上他们。
在路上,王扶之与老人闲聊起来,几句话就得知老人和自己竟是同乡人,老人也看着面前两人大包小包地拿着东西,知道他们一定是来探亲的。
老人对此不禁有些感慨道:哎,我的儿子在12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当兵去了,到现在还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如果还在世的话,和你应该差不多大了,可怜我那苦命的儿子至今一点消息也没有呀!
王扶之越听老人的话越激动,感觉声音有那么一点像父亲的声音,于是,王扶之很小心地询问老人:您老的儿子叫什么名?老人回答道:王硕!
王扶之仿佛像触电一般,因为老人念出的名字正是自己之前的名字,瞬间,王扶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哽咽地对老人喊道:爹!
老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猛然回头看着王扶之,父子二人就这样对视良久,老人才慢慢反应过来,抱住儿子失声痛哭,相离30年的父子,终于相聚了!
王扶之,别名王硕,1923年9月24日生于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测绘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测绘股长,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谋、副连长,师司令部通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五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十四团副团长。1949年任第一一六师作战科长,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任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团长、一一五师副师长、师长。1954年起任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部长。1975年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1980年任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专栏作家。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志在为培养优秀少年做贡献。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着),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1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山东人为何这么“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