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明朝魏国公徐达病逝。太祖皇帝朱元璋辍朝亲临徐达家中吊唁,在痛苦中怀念这位追随自己大半生的手下。朱元璋在徐达原有魏国公封号的基础上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赠徐达的父亲、祖父、曾祖三代祖先分别为王,亲自为徐达写了一篇《御制中山徐武宁王神道碑》。徐达死后不可谓不荣耀。
与徐达相比,明朝的另一位功勋李善长的下场就非常凄惨了。
如果拿汉朝与明朝对比,拿刘邦与朱元璋对比,李善长就好比西汉的丞相萧何,徐达就好比韩信。当然徐达与韩信的结局不一样。
作为明朝的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在洪武时期高居相位,加封世袭韩国公,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然而在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党案中,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共计七十余人一并处死。虽然李善长早早就已经致仕退休,而且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结果还是在此案中凄惨死去。
徐达与李善长,两人都是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立下大功的臣子,为何下场就一个天一个地?有几点非常重要的原因。
徐达与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出身凤阳的农家子弟。当初二十二岁的徐达投奔二十六岁的朱元璋。徐达死时五十四岁,从二十二到五十四,徐达跟随朱元璋了三十二年。大半辈子都在为朱元璋卖命。
明朝天下初定,根基不稳时,很多关键性战役都是在徐达直接指挥下进行的。攻占南京,攻克常州东拒张士诚,消灭陈友谅,攻克山东河南拿下元大都,这些使得明朝能够建国的谋略都是在朱元璋的构思下,徐达带兵实现的。
作为一名出色的武将,徐达的功勋并不仅仅是靠冲锋陷阵打下来的,靠的还有他的谋略。可以说,徐达是真正具备将帅之才的人,具备谋士和将领的双重才能。此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徐达为人非常低调,丝毫不会居功自傲。
史料记载,徐达“所至之处,攻城不屠,与人不戏。凡受命而出,功成而旋,每不自矜。至于对姑苏(苏州)之府库,置胡宫(北平)之美人,财宝无所取,妇女无所爱。”真正是“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明朝建国后,徐达就带兵驻守在了北平,守卫山海关,对山海关进行了重点修建。这样一来,徐达就远离了朝廷的中心,避免了明朝建国后很多争斗。
而李善长呢,则是位居朝廷中枢数十年,被朱元璋逼得致仕后,走前还培养出了一个胡惟庸接替自己。洪武年间,权势到达了顶峰的李善长开始擅权恣肆,冒犯了皇帝的权威,以至于最终朱元璋将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连根拔起,对朝堂展开血腥大清洗。
此外,相比于被斩杀与洪武二十三年,活了七十多岁的李善长,徐达在洪武十八年就早早病逝未尝不是徐达被朱元璋厚待的原因。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是很多中国君主的通病。家天下的弊端,就是以自己一家一族的私立,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过河拆桥者,多是害怕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哥们,保不准会起了歪心思,来动自己家天下的奶酪。再者,新朝建立后,不少功臣居功自傲、为非作歹、欺凌百姓、霸占民产等种种恶行,数不胜趁。而李善长,正属于居功自傲者。以朱元璋对贪腐的毫不留情性格看来,李善长已是罪不容诛。于是,刑场上咔嚓了断,就是李善长的最终归宿?
有人说,杀李善长是为了接班人顺利接班,这是明显的谬误论断。李善长被杀,是1390年五月,那个时候,太子朱标还活蹦乱跳,身体好的很,威信高极了。而已经七十多岁的文官,不可能对朱标产生威胁。在李善长被杀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390年4月,朱元璋的第八子长沙王朱梓自焚而死,原因是被打成胡惟庸一党。很明显,李善长的死也是这个原因,谁让他是胡惟庸的亲戚呢。
朱元璋滥杀功臣,始于太子朱标去世后,也就是1392年以后。比如大将蓝玉,就是1393年被杀,还有大将傅友德,1394年被杀。有人会说,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陆续杀了不少大将。没错,这些人大多是1380年胡惟庸案受牵连者,属于谋反罪,跟朱老八和李善长差不多。李善长与萧何一样,搞后勤保障是把好手,带兵和治国都不是强项,这样的人,决不可能挑头造反。再者说,都77高寿的人了,李善长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了。
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功臣,论其地位,可比肩汉之萧何,洪武三年进封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卷入胡惟庸案被诛。胡惟庸谋反不是冤案,牵连出来的李善长自然也不冤枉。可以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种态度,足以让朱元璋起杀意了。他全心相信的李善长终究不是萧何。
至于说他已经是第一功臣,不可能默许胡惟庸的,是自己蠢。他在朱元璋手下,有百般禁忌,不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换个人就不一样了,可以随意贪污、欺压良善,而且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换谁去都会觉得造反更好的,至于没有成功,是另外一回事。
朱元璋晚年时,像李善长、刘伯温、吕昶等打江山的文臣智囊以及徐达、李文忠、傅有德、廖永忠、汤合等武将也都趋于暮年。要杀掉这些能臣武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朱元璋接班人朱标的早死,皇太孙朱允文的弱小……
暮年的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下更是遍布天下,暮年的朱元璋更担心的是后继之君震不住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这帮淮西勋贵,这帮骄兵悍将必然威胁朝廷的统治。外加上胡唯庸的乱整,蓝玉的狂躁。这些人并不年轻,若被培养了三十几年的朱标活着这些人纵然有再大本事朱元璋也是不怕的,可悲的就是接班人换了才有下来的一系列大动作,功臣良将收拾待净培养新帝的新团队。
朱元璋手下有一个大将,此人名叫徐达,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不过朱元璋称帝后,还是把徐达给杀了。据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赐去蒸鹅,含恨而死。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害死徐达。
其一,徐达立的功劳太大,古语说:功高者不赏。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给事中陈汶辉在一个奏疏中曾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明史》卷139,《李仕鲁传》)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也承认自己曾因所谓“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献征录》卷5,御制《徐公达神道碑》。
其二,朱元璋是个猜忌心很强的人,虽然表面上对徐达有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一副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不过,一旦做了皇帝,谁都是他的死敌。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的事,他不可能不忘记。因此文官的李善长刘基等人皆为板上之肉,至于徐达立下那么的功劳,一旦扯旗造反更不可小觑。
其三,徐达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分别嫁朱家人,一个是四皇子朱棣,一个是代王妃,一个是安王妃。不过朱元璋只对太子有感觉,太子朱标死后,继承人是皇孙朱允炆,至于燕王朱棣也是边缘人物,与这样的人有关系,自然不能放过他。
其四,有人认为徐达曾多次救过朱元璋的命,当年郭子仪投奔朱元璋时,曾经扣留过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下听说后就扣留了朱元璋,这时,徐达站出来用自己去换朱元璋,徐达救过朱元璋一命,不过统治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忘恩负义的事是转眼都忘记的。
其五,徐达很低调,从不张扬。不过朱元璋靠阴谋起家,他深深的知道越是这样的人,城府越深,月就更不好对待,如今海清何晏,再也用不着这样的人,不杀他要他何用。
朱元璋自以为为朱允炆除去了一个个对手,正如当年他让太子去拿放在地下的一棵长满刺的荆棘。太子怕扎手,犹豫着没有去拿,朱元璋于是将刺一一拔掉,对朱标一语双关道:“我是怕你不好拿,为你剥光了再给你,难道不好么?现在我杀的人,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掉他们对你是有好处的,难道你不明白朕的用意吗!”可是朱标和朱标的儿子却由于自身的问题,无法担当起这种责任,因此皇孙朱允炆的位置才被儿子朱棣获得,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和遗憾呢。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朱元璋为何要杀他?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功高震主
徐达是明朝后最大的功臣,帮朱元璋打了大半个江山,可以说朱元璋能登称帝有徐达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功臣不像汤和那样解甲归田,回归故里。虽然他也交了兵权但他长期呆在朱元璋的身边,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来看,自然会对他多加提防,时间久了,朱元璋疑心会更重,对他的怀疑也会日益加重。
二、朱标去世
朱标做为朱元璋的长子,很早就被朱元璋册封为皇太子。朱元璋对这个皇太子可谓是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来栽培他,对他寄予厚望,朱标这个太子也是众望所归,朱元璋对这个太子各方面也非常满意。
史书上大多记载太子朱标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实际上这是对朱标错误的认识,这些都是朱棣登基以后为了表现自己能干,才故意让史官这么写。如果朱标还活着朱棣绝对不会有觊觎皇位的野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这位大哥表面上宽厚仁慈其实内心果断跟他的父亲朱元璋有的一拼。事实上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很多决定都是朱标自己来做的,朱元璋对此也从未横加干涉,任由发挥。这种皇帝与太子之间的权利矛盾的关系在历史上恐怕也只有朱元璋能做到这样了。
可是世事难料,朱标先走一步,按理说这下朱棣有机会作为继承人了,可是为了明朝的长远计划,朱元璋决定立自己的嫡孙为继承人(即朱标的长子朱允炆),朱标在时,有威望可以勉强镇压住这帮老臣,如今朱标不在了他的儿子更不可能镇压得住他们,尤其是徐达虽然他事事谨慎处处小心,但他是四皇子朱棣的老丈人又兼任他打仗的启蒙老师,这让朱元璋怎么能不防,万一自己百年以后朱棣造反留着徐达对朱棣来说岂不是如虎添翼,所以就开始动了杀心,寻找机会。
三、徐达妻子口无遮拦,闯下大祸
徐达的妻子张氏,是徐达身边得力的助手,也是徐达最信任的人,张氏倒也安分,只不过平时说话性子直爽,口无遮拦,一次马皇后宴请所有功臣的女眷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然后又对张氏说:徐大人过去真是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可是张氏却回到:都是穷过来的,我们可比不上你们了!张氏这样的无礼吓得众人失色,一场酒席只得匆匆散场。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心里勃然大怒,认为这家人现在都不甘心屈居人下以后必定后患无穷。于是就下旨请徐达进宫赴宴,又私下派人去杀了徐达的夫人张氏。徐达回来之后听说自己的妻子被朱元璋杀了以后,只好强忍着没有发作,从此以后朱元璋就对徐达的疑心更重,经常派人或者自己亲自前去试探徐达,都被徐达一一躲过去了。
后来朱元璋听说徐达得了一种病就是不能喝酒和吃烧鹅,朱元璋知道后就派人给徐达送过去两样礼物,一个木匣和一封信,木匣是酒和烧鹅,信里写着烧鹅和酒是味药可以让他痊愈。 徐达很快就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他这是逼他自己去死啊,想想自己现在这样子小心谨慎了一辈子终究还是没躲过去,最后含泪喝酒吃完烧鹅,结果当晚就去世了。徐达去世以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评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1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