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成功靠的就是文臣武将.当然,所有造反成功的人也都是如此。在这些人中,“淮西二十四将”是追随朱元璋最早的人,更是其得以成功的基础,而且,这24人大部分都死于1390年大屠杀之前,善终者较多(主要是命儿好,得以让后代享受荣华富贵)。在人生上算是比较完美了。
(1)淮西二十四将
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军起义”,接着徐寿辉发动起义;徐州李二发动起义。1352年,郭子兴发动起义。至此,白莲教(弥勒教)开始兴盛天下。
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了同乡七百多人。但眼见濠州城内内斗频繁,各个没有进取之心。因此,决定挑选24名心腹前往定远。这24人就是“24将”。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身边有二十四个人,他们就是朱元璋武将的基础。当然,常遇春因为第二年1355年才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因此,并不在这“24将”之中。
(2)淮西二十四将善终者15人
这24人中大部分是善终者,什么是善终者呢?在朱元璋手底下能够自己战死在战场上的功臣就已经算是善终了。所以,统计的善终者较为宽泛。
善终者15人:徐达(善终,1385年病亡)、汤和(善终,1395年病亡)、吴良(善终,1381年病亡)、吴桢(善终,1379年病亡,1390年坐胡党)、花云(战死,1360年)、陈德(善终,1378年病亡,1390年坐胡党)、顾时(善终,1379年,1390年胡党之首)、耿再成(战死,1362年)、郭兴(善终,1384年病死)、胡海(善终,1391年亡故)、张龙(善终,1397年病逝)、张赫(1390年,病逝)、周铨(不详)、李新材(不详)、华云龙(1374年,病逝)。
被朱元璋杀7人:费聚(1390年被杀)、唐胜宗(1390年,被杀)、陆仲亨(1390年,被杀)、郑遇春(1390年,被杀)、周德兴(1392年被杀)、陈桓(1393年,蓝玉案被杀)、谢成(1394年,蓝玉案被杀)。
可能(我只是说可能)被朱棣杀的2人:耿炳文(自杀或他杀,1403年)、郭英(可能被朱棣杀死于1403年)
第一批诛杀的武将中也多有“二十四将”成员,例如陆仲亨、费聚、唐胜宗、郑遇春、周德兴。另外还有吴桢、陈德、顾时死后坐胡党而受到牵连。
(3)七祥之将
除了“淮西二十四将”外,朱元璋手下还有一个群体——其他反元势力。
七祥就是七降的谐音,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期,本来也是一方小诸侯(所谓的义军元帅,或元兵中较为民间性质的军队将领),处在各大诸侯、元朝之间。朱元璋谓之曰“持兵两雄间,可观望而不观望来归者”。
这七个人中,杨璟、胡美二人最受信任,而且也是被独当一面儿的人物。
他们中的人大部分不受朱元璋信任,但因为很具有象征意义,有了他们的存在,就代表朱元璋有仁德、代表着正义,所以,他们在朱元璋的功臣武将中成为一个最为特殊的群体。
这些人在日后的岁月里全部被清洗了。
朱元璋,朱棣,明孝宗,朱由检
朱元璋明开国皇帝,未做上皇位前挺好,坐上龙椅后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处置开国元勋,赐死徐达逼走刘基
朱棣明成祖,朱元璋的四儿子,有野心有谋略,虽说是纂位称帝却不失为一个好黄帝,迁都北京,在位期间有郑和七下西洋显国力昌盛
明孝宗不了解
朱由检明最后一任皇帝,帝位由其兄传予,号崇祯,有思想有能力,却苦于国家实在没法救了,任命袁崇焕镇守边防抵抗清军却也上了清军反间计的当,最后吊死于煤山(今景山)
徐达在元朝末年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曾大败陈友谅、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与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明史》记载徐达的病死,而据野史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所以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徐达在晚年的时候,背上的疽发了,需要静养。可就在徐达病的厉害的时候,朱元璋派人送去了一盘蒸鹅。据说鹅是最发的,而背上生疽是最不能碰这些食物的,所以说朱元璋的用意是在赐死徐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徐达最终无奈便将蒸鹅吃掉,之后便背疽发作死了。
1、徐达
徐达(1332~1385),明朝开-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徐达出身农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
2、汤和
(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汤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后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升千户;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下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太平(今安徽当涂),功升统兵元帅,其后又下金坛、常州,以功晋升御史大夫。
3、吴良
吴良(1323年-1381年),初名国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初名将,吴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为帐前先锋,累功至指挥使,镇守江阴,他在江阴十年,抵御张士诚,成为朱元璋的东南屏障,使其无东顾之忧。
4、吴桢
吴祯(1328年-1379年),初名国宝,字干臣,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名将,江国公吴良之弟。
5、花云
花云(1321~1360),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状貌魁伟,面黝黑,骁勇绝伦,1353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今凤阳)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兵马,从此为朱元璋作战。
6、陈德
陈德(1378年),字至善,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杞国公,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义军。
7、顾时
顾时(1334-1379),字时举,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顾时投靠明太祖,成为起义军的一员,累积战功升任元帅,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的战争。
8、费聚
费聚(1390年),字子英,五河(今安徽五河)人,明朝开国将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9、耿再成
耿再成(1362年),字德甫,泗州五河县(今安徽五河县)人,元末明初将领,泗国公,至正十二年(1352年),耿再成投奔朱元璋。
10、耿炳文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
11、唐胜宗
唐胜宗(1335—1390),濠州人(家谱记载:立谱于1403年后,明代南京凤阳府定远县凤停乡毛城村离城三十里马桥渡人),即老人仓(今仓镇)马桥河边,明朝开-事将领。
12、陆仲亨
陆仲亨(1336年—1390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吉安侯,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朱元璋所招揽,加入起义军。
13、华云龙
华云龙(1332年-1374年),定远(今安徽滁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淮安侯,元末时聚众起兵,后率众归附朱元璋,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
14、郑遇春
郑遇春(1333年—1390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名将,唐朝宰相郑畋之后,先锋郑遇霖之弟。
15、郑遇霖
郑遇霖(1332年-1355年),元末明初红巾军朱元璋部将领,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荥阳侯郑遇春之兄。
16、郭兴
郭兴(1330-1383年),一名子兴,濠人,其弟为武定侯郭英,妹为郭宁妃,元末投郭子兴义军,后归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鄱阳湖水战时,郭兴建议朱元璋使用火攻,大破陈友谅,获封巩昌侯,死后获赠“陕国公”,谥“宣武”。
17、郭英
郭英(1335-1403年),明初将领,濠州人,祖籍山东巨野,后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他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
18、胡海
胡海(1329年-1391年),字海洋,安徽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其最初为土豪赤塘王担任总管,后归顺朱元璋。
19、张龙
张龙(1397年),行省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军事人物。
20、陈桓
陈桓(1393年),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普定侯。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起义军,此后随军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北伐元朝。
21、谢成
谢成(1339年—1394年),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永平侯,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加入朱元璋起义军,随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争。
22、李新材
李新材,明初将领,航海侯(追封恩国公),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27岁的朱元璋,率徐达、汤和、华云龙等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在城外,于胡大海夫妇汇合,智取张家堡驴牌寨护寨武装三千人,打下定远,收编缪大亨私家武装两万人。
23、张赫
张赫(公元1324年-公元1390年),临淮(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前期军事将领。
24、周德兴
周德兴(1392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将领、江夏侯。明太祖朱元璋同乡,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从朱元璋起兵,此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2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