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卫所制度如何成为王朝隐患:边防、军政与明帝国的兴衰

后浪 2023-09-22 15:29:08

作者=尹敏志

来源=2020年7月《经济观察报·书评》

明代的卫所、军户,原本是小众学术题目,宋怡明(Michael Szonyi)《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中译本的出版,才将其带到大众读书界的视野。

有明一代,全国遍设17个都指挥使司、300多卫所,五分之一的人被登记为军户,在历代王朝中实属绝无仅有。与这种弥漫社会的军事氛围不相称的是,正统以降面临北虏南倭的威胁,明军的整体表现令人失望,给人留下孱弱的刻板印像。

耗费巨大社会资源的卫所军户制度,为何最后千疮百孔?学者们很早意识到,仅从《明实录》《大明会典》《皇明制书》等官方记载入手解答是不够的。二十世纪初,罗香林最早用族谱研究卫所与边地开发的关系,张鸿翔则用卫选簿档案研究明代少数民族,经牧野巽、川越泰博、于志嘉、梁志胜等学者的接力,研究成果相当可观。宋怡明是美国人,但早预其流,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跟随华南学派进村找庙、进庙找碑,在乡间搜集到不少明代军户族谱。

《被统治的艺术》

(加) 宋怡明 /着

钟逸明 /译

后浪·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年12月

这样的泱泱大势下,如果有学者不做田野调查,不去搜寻孤本秘籍,主动与各类新史料绝缘,反复咀嚼《明实录》《大明会典》等几部书做研究的话,就像手持冷兵器冲进炮弹横飞的现代战场。《明代军政史研究》就是这样一部着作,此书2003年由汲古书院出版,几乎没有引起国内学界重视。作者奥山宪夫穷尽存世典籍的记载,史料学方法和研究路数虽然老派,但核心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不少新意。

奥山1947年出身于日本东北山形县,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在日本简称“北大”)。学部生时代,他参加菊池英夫的《明史》研究班,从此迈入明代军政史领域。北大地处偏远,资料贫乏,院生时代奥山跟随大阪大学教授滨岛敦俊来东京,“内地留学”半年,毕业后来到埼玉县高校工作,后转任东京国士馆大学教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根幸夫主持“明代史研究会”,在东京地区定期召开研究班,奥山与星斌夫、川越泰博、于志嘉都曾参与。所以奥山不会不知道族谱、选簿的存在,更可能是有意将自己的研究领域限定在中央层面,聚焦卫所制度的宏观演变。

放眼中国历代王朝,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之后,第二个以平民出身登大位的开国之君。而且刘邦在位仅12年,朱元璋在位达31年。平民之君的共同特点是知道民间疾苦,但也了解普通人可被国家压榨到什么程度,为维持生存能接受多低的道德底线。在极端残忍与脉脉温情两面间随意转换,善于拿捏人性的阴暗面,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本领。明太祖的性格比汉高祖更强势,其寿命长,精力又充沛,为明帝国留下了巨大且难以摆脱的遗产。

朱元璋曾自述其崛起过程:“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由于出身卑微,除了在故乡招募的少量乡兵外,他主要靠不断收编其他部队发展壮大,其中包括各地土豪、地主的部队,陈友谅、张士诚等敌对集团的降军,以及元朝旧部,整体来源十分复杂。1364年,朱氏对手下部队做了一次大整编,革除元代的军事体制残留,确立指挥带兵5000、千户带兵1000、百户带兵100的制度,奠定了卫所制度的雏形。

元末社会的全面崩溃,释放出巨大的破坏力量,生存下来军队杀人如麻,各有怀抱,虽被朱元璋暂时笼络在一起,但派系冲突随时会爆发。奥山宪夫指出,明王朝建立之后,当务之急是将由大量私人集团军组成的明军,改编成官僚制度下统一的军队,这首先要打断各集团军内部的私人纽带,纳入中央统一控制下。

洪武元年(1368)徐达率军攻破元大都,将元顺帝赶至漠北,元朝灭亡。三年后北伐军凯旋回到南京,进行大规模论功行赏。檀上宽指出,此次行赏的目的不仅是犒劳将士,也是对明王朝建立过程中众人的贡献值进行全面评价,确立等级秩序。此时基本确立的武臣世袭制度,原本也为加强各集团军的向心力,但后来连普通士兵也要世袭,为明军的孱弱化埋下伏笔。

朱元璋选择在这时强化对军队的统制,是因为王朝根基尚不巩固——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盘踞漠北,大夏政权控制四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镇守云南,远未到下马治国之时。宫崎市定注意到,洪武三年论功行赏时重文轻武的倾向严重,以武官为班首,大将军徐达得到岁禄5000石,谋士刘基仅得240石。这种资源倾斜,有助于维持军队的战斗力。

各级官兵的粮饷,包括武官月俸、旗军月粮、外出执行任务时的行粮等,也以明确的数目字确定下来。为避免各地经济差异造成的影响,粮饷主要以米为计量单位支给,兼给绢、皮革、盐、胡椒等实物。

只在个别离产粮地遥远、运输不便的卫所,才将大部分粮米折算成铜钱、钞或白银。朱元璋热衷以各种补充性条例维持国家政策表面上的整齐划一性,洪武九年限定,北方等地粮米折给比例不得超过五成,南方等地比例不得超过三成。

打断军队内部的私人纽带,会产生负面效果。军官与军士之间相互不熟悉、不信任,上级对下级的榨取和虐待日重,命令无法得到贯彻执行,军队的战斗力渐趋下降。洪武二十年(1387)前后,随着第一、第二代武官的世袭更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考虑到两淮、中原地区的将士们劳苦功高,朱元璋给予特别的优待,把他们大量留在南京的京卫里。南京生活优越,军士家人遂大批从山东、河南等地搬到军营居住,导致田原荒芜,明政府不得不规定,除了军人的父母妻子外,其他人全部遣返回乡,这一政策,渐渐衍生出明代“卫所军户”“卫所军户”“寄籍军户”的复杂区分。

奥山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在洪武初年的北方战事上,而着重讨论云南之役。这是本书的创新点之一。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在南京奉天门接受朱元璋检阅后出征,明军势如破竹,十二月已攻进曲靖,梁王自缢而亡。云南战事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翌年正月朱元璋已命令将疾病疲弱的军士遣返,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的设立也提升了议程。

但到十五年(1382)年四月,局势忽然一变。云南境内乌撒、乌蒙、东川、芒部等地的啰啰先翻反旗,明军主力的撤军计划被迫搁浅。之后十多年,几乎每年云南都会发生大小叛乱,将洪武政权拖入长期战的泥潭。

此役最终耗时十多年,动员的兵力有据可查的就有156万,实际情况还不止。每隔两三年,中央就得补充20万新兵到云南。军队来源早期以亲军卫、京卫最多,即明军的主力部队,后主要依赖附近的湖广、四川。为了平定云南,北平、福建、浙江、四川、广西,乃至新设的陕西行都司、贵州行都司都曾调军前往,除辽东以外全国动员,牵动全国。所幸这一时期北方蒙古族陷入内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云南之役的最大挑战还不是兵源,而是后方补给。当时云南大部分地区还未开化,刀耕火种,加上连年霜旱疾疫,无力供应如此大规模的军队。朱元璋不得不变通主要以粮米支军饷的制度设计,将大量白银运到云南,从附近的湖广和四川籴买粮食。奥山指出“云南平定战的军事和经济负担,给洪武朝后半段的对外政策和财政套上了一副枷锁”,长期无法腾出手打击北方游牧民族,这无疑是明太祖这辈子“最大失误之一”。

由于京卫军长期在云南征战,官兵私人联系日趋紧密,引起了明太祖的警觉。《明太祖实录》记载,行径最恶劣的将领蓝玉收养庄奴、假子上千人,回南京时飞扬跋扈,经过喜峰关时守关者没有及时开门,直接破门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谋反伏诛,牵连被杀者一万五千多人。蓝玉案的审讯记录后被编纂成《逆臣录》,书中众人谋反的情节十分低级,令人怀疑大部分是肆意罗织的罪名。蓝玉案发生在明后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非一句“狡兔死、走狗烹”所能简单归纳。

明代军事史研究者大多关注明初如何追剿北元残余势力,如何经营东北,对云南甚少措意。奥山宪夫纠正了这一偏见,认为云南之役才深刻影响了卫所制度的演变。蒙古族的军事压力重新成气候,已是明朝建立近一百年后。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五十万明军(包括大部分在靖难之役中崛起的新官)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都被俘虏。明朝没有亡国,实属侥幸。此后明政府重组全国防御体系,将防御重心移到北方地区,进入我们熟悉的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对抗模式。

最早临时性的粮饷折银政策,在人口稀少、粮食产量低的北方卫所变成常态。而且越是偏远、军事压力大的卫所,粮食价格越贵,折银比例也越高,士兵最后能买到的粮食就越少。天高皇帝远,边疆的武官更加肆无忌惮地盘剥士兵。凡年轻力壮的北方卫所军人,都会千方百计地逃离。为提高军人待遇,明政府费尽心机,甚至想出“开中法”这种极端的办法,鼓励商人运量至边境换取盐引,后来也变得有名无实。

卫所防卫体系的破绽到嘉靖年间完全暴露。正统以降,很多卫所武官渐渐放弃老弱的卫所军人,更愿意自己招募雇佣军,即所谓的家丁。“家丁平时以哨戒、侦查的名义出塞进行走私贸易,有事则与蒙古人作战,以求获得升进与恩裳。与蒙古人的贸易不仅是家丁个人的行为,也是那些蓄养家丁将领的财源”,奥山认为,“无论是和是战,家丁的生活皆与蒙古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央政府十分赞赏的侦探与奇袭,不过是家丁的日常生活罢了。”

可见北方边境不完全是剑拔弩张的前线,也是很多人进行制度套利的灰色地带,他们当然不希望改变现状。这也是为什么,当政府将这些家丁招募至北京的京营后,他们迅速蜕变成无赖,根本不能发挥预期中的防卫所用。于是万历年间,又有“选锋”之议。频繁的军事体制调整背后,反映出武官势力的退潮,官僚势力逐渐掌握军事主导权。明末很多在战争中建功立业的将领是进士出身,如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等,这在明初是不可想象的。

与宋怡明在结尾以古观今,大段敷扬“被统治的艺术”不同,奥山宪夫以日本东洋史研究特有的冷峻风格,结言中仅将各章大意重述一番,将明代军政的整体演变归纳为三点:(1)兵源从卫所制度下的军户,变为恶少、无赖等游民,(2)粮饷从米谷变为银两,(3)军队的统治势力从武臣变为官僚。这令人有些意犹未尽,但却能感受到其背后社会经济的变动,以及历史事件一环扣一环,滴水穿石般的巨大力量。

经济观察报书评

eeobook

合作及投稿邮箱:eeobook@sina.com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它的辉煌和落魄,没有哪个王朝可以永久的存在。本文整理了几篇《帝国的兴衰》读后感,欢迎阅读。

如何上场,如何下场 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他们上场时,可能会博得满堂彩,或者被人唏嘘,但是下场后,被大家在茶余饭后谈论起,可能会有另一番意味了。

帝国的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整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帝国本身也成为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依托帝国的权利可以很容易实现对于社会的掠夺。

在帝国发展的末期,帝国利益集团的超量掠夺开始导致社会的崩溃。在自由发展经济过程中,土地的私有买卖是另一个导致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土地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土地收为国有,以帝国的力量平均财富。帝国需要建立官僚体系管理帝国,但是无法防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掠夺帝国的社会的财富,腐败由此产生,古今道理皆同。

但是,如果帝国放开资本,鼓励竞争,就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帝国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苦难早就匪民,匪民又会造成动乱,动乱缔造新的帝国,因此大多数帝国为了保证国家稳定,至少在前期都会注意国家整体的稳定,根据情况进行土地的分配和回收。掌权者不会允许土地一直流落在某个姓氏下,因为这会激起他们的野心,同时也不会允许土地平均流散在民间,因为少数人掌握多数土地,会视为是帝王的赏赐,从而更加维护帝国的统治,也能替帝国进行地方管理。这是政治智慧,但是拥有这种智慧的帝王毕竟是少数,当大势已去,也就是朝代变换的时候了。

政治智慧决定帝国兴衰。其中的政治智慧,一是变法图强,重士兴邦,二是治国方略。

任人唯贤,英才治国。像秦孝公与商鞅,这是两千多年历史里最伟大的君臣组合、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所以他们能够奠定和推广强有力的法治路线,一直延续几代君主,直至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政治智慧也在于重视士人,他不仅与文武君臣有良好的信任与效忠关系,而且其用人的眼光、气度和手段不同一般,远高于汉唐宋明其他君主。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用人不疑,只考察结果,不干预过程,给手下以极大自主权。

在治国方略上,中国在各种制度变迁中,出现了一种让所有平民都跪向圣都的制度——中央集权制。自从中央集权政体出世,各种文明形态不断构建了中华文明之根,有了统一的文明,可确保中华民族历经坎坷而帝国大厦坚不可摧。在平民管制上,中国古代在发展到末端时,已经开始使用“礼法合治”。通过家族和官府的双层管制,平民只能依附于所规定的框框内,按照礼法行使微薄的权力,从而实现圣主至上的权力集中。

汉期的经济政治让人值得思考,政府对于帝国经济的参与程度很低,并且开放全国的自然资源,在逐利的驱动上,民间追求财富的力量迅速崛起。市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可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有其弊端,市场的优胜汰劣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巨大的发展差距,也引发了社会的动荡,政府也开始介入,一系列抑商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的打击了社会的中产阶段。可是,虽平复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可是却也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市场经济。此外,政府也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政府对经济的参与也徒增社会的不公平竞争力量。于是,民间资本开始消亡。

王莽改制的失败,终究是其自身没有认清楚自身的处境。正如国内学者所说的,革命,首先要认清楚革命的对象、革命的目标、依靠的群体。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土地兼并大量的存在,流民满山遍野。于是,革命的对象是土地兼并的地主;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作;依靠的群体:广大劳动人民和王族。

任何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保护好生产阶层。当社会的生产停止了,社会的进步也停步了,甚至社会也将结束。

帝国的政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势、变、容、借。势,既指时势,又指趋势,还指强势。它启发我们,既要看到形(当前现状),又要看到势(发展趋势)。变,就是不断地变法图存。它揭示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容,就是包容、宽容、容允。有容才有异,有异才有较,有较才有择,有择才有进,这是人类政治进步的奥秘所在。世界文明的发展,热切呼唤这种有容精神。借,就是借势、借力、借才。善借外智外才,为我所用,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

历史终会过去,大地则将永存,走下去,看尽台上浮华,或许对做人也有所帮助吧。

兴与衰 帝国的兴衰主要讲的是秦汉两朝的兴亡之路,其中以汉朝为主。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西汉的终结的标志是王莽篡政,而东汉结束的标志是曹丕废汉献帝自立。

从夏朝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67个王朝。大部分来说,每个王朝的出生都是从尸山血海中诞生的 每个王朝的覆灭都是一代或几代君主昏庸无能,不务正业,骄奢淫欲积累的结果。

中国各代王朝兴衰败亡的历史事实展示了中国皇朝发展的周期律。

建业初期,皇帝和大臣兢兢业业,勤奋理政,知人善任,海纳百川,励精图治 导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步入盛世。

亡国后期,君主怠政享乐,官吏贪污腐败,官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皇朝衰落,农民起义,推翻皇朝;或权臣篡位,江山易主。

这个过程揭示了:事物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规律。

造成皇朝这种发展规律,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封建君主国家在立太子的时候一直遵循“立嫡立长”的规矩 这就意味着,每几代国君中,必有一个相对昏庸的君主。

但是,如果不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又易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内患丛生的风险。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我认为,从根本上说,这是制度的问题,什么样的制度,决定了该体制内存在什么样的弊端。

国家这样,人也一样,一个人在一生难免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勤奋做事,等功成名就之后,志得意满,忘乎所以,骄奢淫逸,贪图享受导致事业停滞不前,甚至事业由盛转衰,闹得人财两失。以上情况,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为,国家、公司或其他团体,都是由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因素--人组成的。而作为人,其本身所拥有的各种弱点,也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我们在一些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虎头蛇尾,无论人生在低谷,还是在顶峰,一定要做到宠辱不惊,一往无前地去坚持自己的初衷。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2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