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邓小南:宋是历史上文明昌盛的阶段|名家讲宋

我们都爱宋朝 2023-09-22 17:03:22

本文节选自邓小南教授的演讲实录《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为方便阅读,重新作了分段。

我们通常在比较历史上一些时代的时候,为什么说某个时代是盛世?就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

那我们看看宋代所处的历史时段的天时和其所谓的地利。竺可桢先生是非常着名的气象学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过一篇很长的文章,叫《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在这篇文章里他说到,在中国的11世纪初到12世纪末气候是转寒的,在12世纪初期的时候这种变化是加剧的。我们知道对这种气象学的观察,竺可桢先生主要是从物候学的角度来做的。

现在,我们有很多仪器可以测量,也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式,但是对于古代的气温,我们怎么知道呢?过去主要就是靠物候学。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国,跟农业有关的信息,包括天时的信息都记载的非常完全,比如说播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抽穗,秋天什么时候会降霜,冬天何时会冻冰,春天的冰何时会化……根据这些来推断当时的气温,然后把各个时期的气温有一个比较。

下图就是近些年来的中国历史上的气象变化的曲线图。我们在这张图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宋代处于一个气温急剧下降的阶段,也就是气候转寒严重加剧的历史时期,那么气候转寒对于一个王朝意味着什么呢?

一方面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宋代也不例外,当时财政收入很重要的还是倚重于农业税,而农业基本上都是属于靠天吃饭的,所以农业的收成对于国家的财税影响是起很关键的作用的。但是还不仅仅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气候转寒和干旱是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中原王朝的周边始终有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而对于宋王朝来说,来自北边的威胁是比较直接的,而来自西南的威胁相对比较缓和。

我们都知道北边的民族基本上都是游牧民族,他们抗拒生态变化的能力并不是那么强,在气候非常寒冷、非常干旱的时候,他们传统生活的地带水草就不够丰茂,他们就必然会南迁,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严重的时候就会发生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气候的低点,都会有北方民族大规模南下这样一种情形。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图

接着我们看一下地利的问题。在东汉到唐朝前期,黄河还是相对稳定的,而到了唐朝的中期以后,黄河就不断地泛滥,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而这些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并不是来种地的,所以很大一部分北方的土地变成了草场。虽然这是无意识的行为,但是也跟我们现在推行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一样,使得土地得到了休养。因此也对黄河流域水土的改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黄河有大约六百年都没有大规模的泛滥。

但是当唐代统一、人民安定以后又开始开垦土地,十年二十年没什么关系,但是八十年一百年以后,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了,黄河的淤塞变得严重起来,到唐代后期,黄河又开始频繁地决口。宋代就接过来了这样一个局面,黄河的入海口向北向南不断地摆动,最北曾在海河入海,最南曾在淮河口入海,就如一个扇形。所以就宋代来看,不管是天时方面还是地利方面,都应该说条件是比较严酷的。

但即便是这样,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对宋代所取得的 经济方面的成就都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中古时期是有一次经济革命的,认为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是在12世纪、13世纪,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宋代。我们国家的很多学者也从各个方面对宋代的经济、科技进行过论述。

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是很赞成用“革命”这种说法,因为革命在汉语的语境里,指的是翻天覆地的颠覆性变化。而宋代的经济显然是在原有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说不上是颠覆性的。但是这么多的学者都用“革命”这个词,就给我们一个很强烈的印象——宋代确实在经济上有非常大的成就。

还有科技成就,我们所说的中国对世界在科技上的影响主要是四大发明,虽然不止这四大发明,但这四大发明是典型的,这四项发明中除了造纸术以外,其他三项在技术上的关键点或是向世界的传播,都发生在宋代。

接着我们就看一下宋代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首先在这个时期都市十分繁荣,工商业有很大进步,这些方面当然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所取得的。在宋人的笔记里就提到,当时很多人都喜欢到城里来买东西,为什么要到城里来买东西呢?因为城里有很多名家,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牌子、老字号。所以很多人都会来城市里面做买卖,或者采购。

当时不仅仅是工商业的经营方式有变化,这种变化还渗透到了社会上的各个方面。《清明上河图》中画了这样一个铺面,他的牌匾上写着“赵太丞家”,实际上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一户人家,“赵太丞家”前面有一个门面店铺,这个店铺是一个药店。这个赵太丞是什么意思呢?太丞实际上就是太医,这一户人家可能在某一代出过一个太医,从此他们家就一直打着这个招牌来做这个药铺,这个药铺前还有几个人等着给人把脉、开方子、抓药。门前有一些帘子,写着一些当年的广告词,这些广告词有些已经模糊不可辨认了,但有的我们还能认得出来,像左边的这一栏写着“治酒所伤真方季香丸”。我们一看这个就可以想到,宋代可能是一个应酬很多的朝代,这个药店专门治喝酒喝多了,伤肝伤肾的。右边的一栏写着“太医出丸医肠胃病”。这些就跟我们现在的一些广告一样。

在当时的开封,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店家,还有卖书的,但是它跟现在的新华书店不一样,是前面卖书,后面刻书。举个例子,有本刻出来的书,最末的一页除了内容后面还有一行字,写的是“钱塘包寻书字”,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刻板印刷。刻板印刷先把要印刷的内容写下来,然后反着贴到桃木板上,刻工按着这个板去刻,刻出来后才可以印刷。所以这个书好看不好看跟写字的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这个抄写的人的贡献和知识产权,会把这本书是谁抄写的也印在上面。

还有一些书,也会印上刻工的名字。比如有一条写着“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间纸马铺钟家印行”,这个就是告诉你这个书是在什么地方印的,这里不但卖书而且刻书,如果觉得书刻的还不错,你也可以到我这里来刻。这等于给了这些读书人一个路线图,告诉他们这个书店也是印刷厂,其实也就是一个广告。

而他这个广告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刻书的书铺原来是纸马铺。纸马铺就是做纸车、纸马的地方。而这些纸车、纸马都是清明节给祭奠先人烧用的东西。这个店铺原来就是干这个的,现在因为他的纸多,就用来印书了。但是又怕别人不知道纸马铺还能刻书,所以他在自己店铺印的书后面都打上了这个广告。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印书业集中的杭州,包括四川等地也是如此。南宋有一部书叫《东都事略》,这本书印出来之后,目录页上有两行字,写着“眉山陈水人宅印行,以审上司勿许复版”,意思就是说,这本书是我们家刻的,已经在上司家挂了号,不允许照着我的样子去刻,这也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保护。

另外还有一些小广告,但广告虽小,技术含量却也不低,有一个小广告的版,现在还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是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卖各种各样的针,你到哪儿去找这样的针呢?广告上面写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就是说这个上面有一个注册商标,是他的logo,画着一个白兔,白兔手里拄着一个拐棍,实际上他不是拐棍,而是一根针,告诉你凡是有这个标志的就是他们家的针。那为什么要去买他们家的针呢?底下有一个说明,说“收买上等钢条”,也就是说用材特别好,另外他是“造工细真”,也就是说做工非常好,下功夫造的针。就是这种广告的意识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经营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前面我们说了很多宋代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对这一部分做一个小结。对宋代的认识,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新的角度,我们会注意到,这些年来很多国人包括对外发表的言论都着重强调一点,即我们中国过去的辉煌并不是因为穷兵黩武,也不是因为对外扩张,而是因为中华的文化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感召力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宋代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宋代碰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挑战。这不是一个国势最强大的时期,也说不上对外有什么扩张,但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是有突出成就的,而这样的成就是对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所贡献的。应该说宋代是历史上一个文明昌盛的阶段。这就是我们对宋代经济发展方面一个最简单的介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