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养生者要读《元气存亡论》

荆十三 2024-03-20 18:06:34

文源:净阳佛医

清。徐灵胎《元气存亡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

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其老而眊眊而死,犹然也。

微信图片_20240111203839.png

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

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

譬如置薪于火,始然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

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冶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冶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

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

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

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养生者要读《元气存亡论》,做到怎么健康长寿心中有数

1,“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人们感叹夏天虫子寿命短暂,其实人与天地相比与夏虫没有什么两样。

2,“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人一出生,元气总量就定了,这一辈子要分外珍惜,节约使用。

3,为什么每个人元气多少不同呢?这就是禀赋,是遗传基因,用木材比喻"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

4,“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人得了疾病,如果没有伤到元气,就不会死。就不是绝证。

5,“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冶者也”伤元气而导致患病,这样的病很难治,中药,针灸,也是引导气的升降出入罢了。

6,“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冶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因为疾病伤元气必须要预防,也可以预防。元气损伤如果不是很深,还有救治希望。

7,“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

患病后决定生死的预后因素是元气而不是其他。“百不失一矣”此话毫不糊。所以得了病吓死的,是不是很可惜,养病养病,养就是养元气啊!

8,"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最高明的医生治病。在治病前,一定会顾护元气。千万避免出现邪气盛而元气虚这样局面,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比如放疗化疗这治病手段。大家自己想吧。如果元气充足,“自能托邪于外”,祛邪外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9,“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人生在世,终有一死。那是因为元气已尽,一个人能顾护好自己元气,就保到自己老本了。

叹曰:

人生于世元气虚,

疾病缠绵百般催,

若能息灭贪嗔痴,

何忧身心不春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577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