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吊脚楼和鼓楼

佚名 2025-05-20 11:26:44

吊脚楼和鼓楼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多属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的侵害,采用了一种房屋下部架空,称为干栏式的住宅。以贵州东南苗族、侗族地区为例,住宅随着山势的高低而建造,前后立柱也随地势长短不同地立在陡坡上,房屋分上下两层,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上为客堂与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主人可以在廊里做活儿和休息。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梁承受,所以这种住宅往往是里边靠在山坡上,外边悬吊在空中,这种建在山坡上的住宅称为吊脚楼。

图23贵州侗族村中鼓楼

在吊脚楼住宅密集的侗族村子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就是鼓楼。它的形象很像密檐式的佛塔(图23),楼内挂着一面鼓,村中有事,击鼓为号,村民即来这里集合。平时村民也在鼓楼休息、聊天、交往,冬季楼内设炭火取暖,夏天备有凉茶供村民解渴,节日村民就在这里聚会游乐。鼓楼全部用木料建造,平面有方形、六角、八角形多种,外面用彩绘作装饰,在各层屋檐板上画满了各种动物、植物的彩色纹样。鼓楼高高地矗立在村子里,成了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侗族山村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建筑。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建筑与当地文化有何关系

对当地的人文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贵高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因此居民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以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所以云贵高原传统民居应是吊脚楼;鼓楼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建筑,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古代大城市均有分布;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其中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碉楼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广东省。民居文化长期发展形成的地域特色和长盛不衰的经典建造案例,对当地的人文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代设计更应吸取其精髓,充分运用到现代建筑规划和设计创作中。借古开今,研究经典古建筑典籍,了解中国建筑史,对古建筑修复和现代建筑设计仍具有长远影响,是创作创新的基础。

侗寨建筑:鼓楼是什么样的

汉族有鼓楼,侗族也有鼓楼。鼓楼和吊脚楼,同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侗寨鼓楼实在多,仅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有100多座,其中独洞乡38个寨子,就有50座鼓楼。黔、湘、桂三省区列为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侗族鼓楼就有6座。

鼓楼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厅堂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都有。它的平面都是偶数,常见的有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立面则为奇数重檐,少则3层,多则15层,最高可达20多米。楼的正中以四根粗大的老杉木(底直径近1米)为主承柱,从地面直通屋顶。周围有12根檐柱,通过穿枋衔接组成外环柱。外环柱不同的排列,就构成形态各异的鼓楼。鼓楼的装饰十分讲究。在楼顶、翼角和封檐板下都有精美的彩雕彩画,有飞禽走兽,有花鸟虫鱼,有人物风情,各具情态,绚丽多彩。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雄伟壮观、结构复杂的鼓楼,在建造时竟不用半张图纸,不费一颗铁钉。4根主柱、12根环柱、上百根挂柱、长短各别的千多条穿枋,全以榫卯相接。4根主柱的卯眼就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枋条从不同的角度向它们斜穿直套,犹如蜘蛛网一般。凿制时各位工匠各干各的,拼接时却榫卯相合、不差毫厘,严丝合缝,坚固无比,任凭长年风吹雨打,仍巍然屹立。如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马田鼓楼,建于清代顺治年间,距今300多年,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大型建筑不用图纸,秘密就在“丈杆”上。所谓“丈杆”,就是用以丈量的半边楠竹条。用竹笔在竹条上面写写画画,鼓楼的主要构件尺寸等数据尽列无遗,使用起来横比竖画,相当方便。至于尺寸匹配,工匠们心中都有祖传口诀,可以说图纸就在他们心中。

在侗语里,鼓楼最早只称“楼”、“百”、“耿”、“得卡”(各地有差异)。“百”、“得卡”有堆垒、聚集之意,可能指建筑的重叠形式,也可能指村民聚集议事的地方。“耿”有遮盖的意思,可能指鼓楼荫庇村寨而言。后来称“鼓楼”,是因为鼓楼上都备有一面大鼓,这鼓很特别,是用整棵粗大的桐木挖空,两头蒙上牛皮做成的。

鼓楼是侗寨的心脏。制定乡规民约,整顿村寨秩序,解决民间纠纷,讨论修桥补路,约集狩猎捕捞,都在鼓楼。老人闲谈,乡佬讲古,歌手弹唱,青年男女集体做客,比试歌才手艺,全寨欢宴,送芦笙匠,无不在鼓楼。

湘西吊脚楼的资料

  中国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然而有时也会有例外。散布于湖南湘西的吊脚楼就是这样。
  湘西一带山多水多,世代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土家、侗等民族的一切活动也就与这山山水水分不开。去年我在湘西旅游时所看到的吊脚楼,几乎都是屹立于山水之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

  楼而有“脚”,我虽早有所闻,但直到这一次才知道,原来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在湘西南,我参观了侗族聚居的黄土乡。这个乡共有20个寨子,5000多人。我去的第一个村子叫新寨村。这是一个典型的侗家村寨。它座落在一个斜坡上,山谷下是溪流,溪流之上架设了一座大木桥,桥面是一条半封闭的大走廊,不管什么天气,过桥都不怕日晒雨淋,因此人称“风雨桥”。过了桥,路边有一个称为“鼓楼”的雕梁画栋的大凉亭。这是全寨人选举寨老、议事、社交和演戏的地方。过了鼓楼,进入寨门,看到的就是一色木结构的吊脚楼。全寨共有三十栋,新旧约各占一半。

  在距寨门不远的地方,一栋披红挂彩的即将竣工的新楼吸引了我。当我走进门前时,一个中年男子迎了上来,邀请我进屋参观。他就是这栋新楼的主人,叫李先辉。我祝贺他的新居落成。他说:“我早就想建造这么一栋楼了,只是一直没凑够钱。近几年我承包种植村里的柑桔,每月能收入好几百块钱,加上养猪和鸡鸭的收入,建楼也就不成为困难了。”言谈中流露出了他发自内心的喜悦。

  他领着我沿着施工用的颤颤悠悠的木梯子上了二楼。他说,这一层约60多平方米宽,将被隔为厅堂、卧室和厨房。厅堂中间留有一个凹槽,是冬天烤火用的;在一面墙壁上也留下了一处约50平方厘米的凹槽,那是个祭坛,用来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楼的第三层主要作卧室:底层则是存放粮食、柑桔和农具、杂物的地方。这时已有一串串新收的玉米和辣椒挂在这一层的新梁上吹晾。

  我问主人什么时候可以迁入新居。他说,这房子还有一个月就完工了。按照侗家的规矩,就是房子建好了也不能马上住人,而是要请人择个吉日良辰才能入室的。

  “哦,吉日良辰?”

  “对。我们侗家建新房是有许多讲究的。”于是他兴致勃勃地从择吉日选梁、砍树、破土动工一直说到上梁挂彩、放炮以示吉利的种种规矩。他说甚至卧室的安排都是有规可循的,即二楼住新婚夫妇,三楼住老人、父母和未婚子女。当然也有随着时代进步而发生的变化,如过去猪圈、牛圈、厕所都设在底层,现在都已经改在屋外,室内干净多了。过去二楼没有厨房,只有厅里的一个火炉,不大方便,现在也都改进了。

  从新寨村出来,我随着导游小黄越过一个个山谷、一道道山梁去访问最偏远的一个村寨。据介绍,那里的吊脚楼多而集中,并且年代久远。当我爬得满头大汗、有点吃力的时候,总算听见走在前面的小黄叫了起来:“到了,到了!”等我赶到山顶,往下看去,眼前出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在郁郁葱葱的群山重围之中,一个个饱经风吹日晒的灰色屋顶,好像一片片宽大的枯叶重重迭迭、错落有致地从陡峭的山腰一直铺向山谷深处。每片屋顶下面都露出两个粗大的木桩牢牢地钉在山腰上。屋顶上炊烟缭绕,偶而还可以听到公鸡“喔喔”的啼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了童话里的仙境。

  我们从山腰到山谷,串了好几户人家的门,居然没有一户住新楼的。“是不是山外比山里更富一些?”我冒昧地问其中的一家。

  “那也不一定。你不知道这些旧楼都是住过好几代人的,是真正的吊脚楼,我们把它看作是祖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产,只要没有损坏,还能住人,我们是决不会拆除的。”楼主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谁要以为他们都因怀旧而保守,也许就错了。不然怎么解释这些很不协调的现象呢:在许多陈旧的吊脚楼顶上都架起了电视天线;在古朴而土气的木板楼里,搁置着一台台崭新的收音机、洗衣机、电冰箱。过去很多山里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这山沟的外边是什么样子。而现在,连十几岁的女孩子也可以走出阁楼,到沿海的厦门、深圳经济特区去找活干了。

  当太阳西斜、山雾开始弥漫的时候,我才与这个陈旧简陋的吊脚楼群匆匆惜别。

  两天后,我来到了湘西北的土家族居住区。土家人散居在山上和水边,住着一样的吊脚楼。然而立足于河边水上的吊脚楼和与它分不开的周围的一切,构成了一种与山区截然不同的情调。

  江边小城凤凰城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流经城外的沱江只是一条小江流,却是沟通外界的主要通道。江岸边,筑起了一个小码头,紧挨着码头就是一排惹人注目的吊脚楼。其间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狭长而弯曲的老街,把河岸与城区连结起来,构成了凤凰城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吊脚楼的斑斑驳驳的木板墙和失去光泽的门扉,以及被挑担子的小贩踩踏得光溜溜的石板路,都告诉人们它们年代的久远。那时侯,这江边的吊脚楼是过往商人、船工和船客们的落脚之处,也是娼妓谋生的场所。每当夜幕降临,月挂中天,吊脚楼的灯光便留住了沱江上过往的船只;桨声灯影里的沱江边自然也成了凤凰人消夜的好去处……

  时光像流水逝去,今天的凤凰城又有了许多发展。当年的这个商业区已经不那么起眼,依然排列在江边的吊脚楼越发显得陈旧、过时。那些身着新潮服、嘴里哼着流行曲的年轻人对它不屑一顾,而长者却对它怀有深深的眷恋,而且这种无以名状的情绪还渐渐地扩散开去,悄悄地感染着那些来自远方的游人。他们不顾千山阻隔,旅途劳累,一次、再次地前来踏访。一位瑞典学者不但自己多次前来,还在国外组织了旅游团前来游览。

  对于这些,或许有人不太理解,那么请听听一位当地老人的话:“只要你来一次,只要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单调,你就会感到这陈旧、土气的吊脚楼以及它立足的这块土地对你有多么大的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