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进针不痛,出针不觉”的针刺手法

食养人 2023-07-27 15:34:35

,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本文导读】

《灵枢·小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是指进出针的区别,也就是疾徐补泻法。而《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则指出针时与出针后揉按孔穴的手法,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开合补泻法”。

《灵枢·小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是指进出针的区别,也就是疾徐补泻法。而《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则指出针时与出针后揉按孔穴的手法,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开合补泻法”。焦老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补泻完毕出针的手法,即右手捻转针柄,而用左手夹住针体。并解释说,向下按压,使针穴肌肉下陷,则针体容易上提。

焦老还纠正了“气至而有效”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测验补泻中机的方法

小编一直以来就认为“气至而有效”,一般气至之后,就不再继续施用手法,而只是留针了。先生明确提出针下气至是使用手法的一个时机,而气至绝不代表补泻。并举足三里治疗实证胃痛为例,进针后用捻转或刮针手法,针下感传力已达足跗上或适至中次趾趾端,这是针下已经有了气至的现象。这时即用泻法加重酸、麻、胀、重感,是循经络路线下行至足趾,并不断施用此法,最后患者感到膝下至足的胀重消失了,而另有酸木的感觉,且针下已由沉紧而转松弛,患者的症状即可消失。证明气至后而用泻法已经达到《内经》所说的“刺实者须其虚”的要求,这时方可停止泻法而出针。如针时针下有酸麻胀重感,而不继用泻的手法,认为气已经到了就出针,则针的疗效作用就不能显著。总之针下候气为第一要点,气至而施用补泻为第二要点,补泻中机而出针为第三要点。

这3个要点,是针刺治疗中最主要的问题。先生经验,刮针补泻法的循经感传力量非常明显,患者无丝毫痛苦,且有舒适感觉,而其功效则不亚于捻转。

“测验补泻中机”的中辨别针下之气,如《内经》所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邪去正复,谷气已至,感觉针下空适,捻转提按通畅,这是补泻已经中机的征象。文中说:“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知谷至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补泻大要,就是泻其有余而补其不足。实热病证,用泻法至适当时机,则针下空松而有寒凉的感觉;虚寒病证,则觉针下舒适,并有热的感觉。还指出针下寒热与所选腧穴有关。

“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独到经验

焦老对午前与午后、男性与女性补泻不同提出了异议。更为可贵的是,先生总结了自己30余年的经验,如深吸气胸腹觉有凉感,深呼气胸腹觉有热感,将施术者自己的呼吸与提插手法相互配合应用于临床,改进了杨氏和《明堂》中以病人呼吸作为补泻参照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深呼气时插针能使热,深吸气时提针能使寒,并使针下之寒热循经络而到达相应区域。证之临床,确有效验。阅读此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先生的博大胸怀。先生对手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未丝毫排斥和贬低旁人,并且大力提倡相互研究和学习。这在现在也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 “识别”关注

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芒针的针刺方法

其操作手法较为复杂,应用前必须练好基本功,掌握人体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识。
1.进针:先取好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刺手执针。使针尖抵触穴位,然后押手配合,利用指力和腕力,压捻结合,迅速刺过表皮。
2.出针:缓缓退向皮肤表面,再轻轻抽出,以免出血或疼痛。如出针后出血,以干棉球立即按压出血处,静止片刻,直到血液停止溢出为主。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耳针法)

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王不留行等)刺激耳穴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耳穴分布及适应范围
① 耳穴的分布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通过刺激这些部位可防治疾病。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② 适应范围
耳穴治病有广、廉、简、验、无副作用等特点,临床常用于:
◆ 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 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 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眩晕综合征、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 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 其他: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液、输血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禁忌症与物品准备
① 禁忌症
耳部有炎症、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②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或菜籽、消毒液、棉球、镊子、探棒、胶布、弯盘。
操作方法
①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② 核对医嘱,探查耳穴。
◆ 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寻找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等。
◆ 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棒(毫针柄或火柴梗)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耳针治疗点。
◆ 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测定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即为针刺的部位。
③ 核对穴位后,常规消毒,消毒范围视耳郭大小而定。
④ 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
⑤ 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磁珠等物,以小方块胶布,附在相应耳穴部位,俗称“埋豆”。留埋期间,瞩患者用手反复按压以刺激局部腧穴,每次1~2分钟,每日按压2~3次以加强疗效。冬季留置7~10天,夏季可留置1~3天。

针法的手法

进针后为了获得针感必须施行的针刺手法,习惯称之为行针。
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也是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主要有捻转法和提插法两种。①捻转法: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来回旋转捻动(图1)。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幅度和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进行。捻转的幅度和频率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这种行针手法称之为捻转法。一般捻转幅度大、频率高、刺激量大,适于实证、急性病;捻转幅度小、频率低、刺激量小,适于虚证、慢性病。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②提插法: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上提和下插的连续动作(图2)。
针由腧穴浅层向下深入,称为插针;由腧穴深层向上浅出,称为提针。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之为提插法。插针和提针的幅度、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交替。提插的幅度和频率也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但不宜过大或过快。一般情况之下,提插手法在得气点左右进行,在复合手法中则可以离开第一次的得气点,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提插。
在临床上,捻转法和提插法可结合应用。
补泻手法 这是针刺时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6种(见补泻)。 在基本手法和补泻手法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获得、保持与加强针感,对针柄、针体和腧穴所在经脉进行的辅助动作。可分为以下3类:①对腧穴所在经脉施行的辅助手法主要有循法和摄法。循法,进针后用手指沿经脉路线上下轻轻推按(图3)。
摄法,进针后用手指沿经脉路线分段按压。其目的在于促使和加强针刺感应。习惯上,在进针前用左手按压腧穴以助右手进针的指切法,以及出针后按压腧穴以防出血的扪法,也归属于此。②对毫针施行的辅助手法主要有弹法、刮法、摇法、搓法、飞法和捣法等。弹法,用手指轻轻弹动针柄及其末端(针尾),使其微微震颤(图4)。
刮法,用拇指抵住针尾,然后以食指指甲由下而上轻刮针柄(图5)。
其目的在于促使和加强针感循经感传。摇法,直立或卧倒针体后,轻轻摇动针体的动作(图6)。搓法,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似搓线状(图7)。飞法,将针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似飞鸟展翅状(图8)。捣法,又称雀啄法,针刺到一定深度得气后,将针尖在原位作很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提插,如鸟啄食状。其目的也在于维持和加强针感,使针感循经传导。此外,搓法还可配合烧山火手法,诱导温热针感;飞法则又为赤凤迎源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针对复杂病情的多方面表现,将多种针刺手法结合起来使用以适应病症,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综合手法。常用的有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烧山火的方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3层。在针刺得气后,将针提至浅层,先在浅层施行补法3~9次,然后将针插入中层行补法3~9次,再插入深层行补法3~9次,最后将针退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针下产生温热感或者病人身体出现发热感为止。适用于虚寒病证。
透天凉的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针插至深层,在深层施行泻法6~8次,然后将针提至中层行泻法6~8次,再将针提至浅层行泻法6~8次,最后将针插至深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次,使针下出现凉感或者病人身体出现凉感为度。适用于温热病证。
阳中隐阴为先补后泻法,具体方法是将穴位分成深浅两层,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阴中隐阳法为先泻后补法,具体方法是将穴位分成两层,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至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阳中隐阴法和阴中隐阳法主要由徐疾法、提插法,有时亦可加入捻转法组合而成,均属补泻兼施法,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青龙摆尾的方法是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可推动经气的运行。
白虎摇头的方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其左右摆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的方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乌龟入土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的方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51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